摘 要 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核心內容,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四川師范大學附屬青臺山小學通過環境育人、課程育人和活動育人等舉措,探索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 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教育場;校本課程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環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2019年,《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發布,明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總體要求和具體任務,強調要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實施,為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措施。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肩負著培養青少年愛國情懷、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四川師范大學附屬青臺山小學積極探索并實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從環境營造、課程構建、活動開展三個方面構建了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將愛國主義精神的種子深植于每一位學生的心中,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環境育人:
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場所
為進一步強化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學校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富有教育意義的實踐場所,通過直觀、生動的形式,將愛國主義情感深植于學生內心。
學校創新性地設立了紅色長廊,精心陳列了歷史圖片、文獻資料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跡介紹,讓學生在日常行走間就能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與不朽功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學校還設立了專門的少先隊室,作為少先隊員學習、交流、展示的重要平臺。室內布置莊重而富有朝氣,陳列著少先隊的歷史沿革與隊徽、隊旗等標志性物品。學校定期在這里開展少先隊主題活動,如入隊儀式、主題隊課等,有效增強了少先隊員的組織歸屬感與榮譽感。此外,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建筑的外部空間,設計了一系列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環創、標語及宣傳欄,將愛國主義元素融入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出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二、課程育人:構建愛國主義教育校本課程
(一)深化國家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學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元素,通過生動鮮活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在課堂上,教師結合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抗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通過真實的歷史故事和人物事跡,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國家發展的艱辛與輝煌。同時,教師結合時政熱點,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講解“一帶一路”倡議時,教師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示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成果,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此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小組討論、辯論賽等形式等,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深化了學生對愛國主義內涵的理解。
此外,學校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融入各學科教學中。在語文課上,教師通過賞析《八角樓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等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感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在文字中感受英雄人物的崇高品格,從而激發內心深處的愛國熱忱;在數學和科學課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講述科學家的愛國故事,引導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品格,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在美術課上,教師帶領學生欣賞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等藝術作品,并講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音樂課上,教師教唱《我的祖國》《歌唱祖國》等經典愛國主義歌曲,通過音樂的力量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開發家校社協同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
一方面,學校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設“中國歷史與文化”家長進課堂課程,為學生帶來生動且專業的專題講座,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國家的歷史脈絡和文化精髓。例如,一位在高校從事歷史研究的家長為學生講解“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通過展示古代文物圖片、講述歷史故事,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輝煌歷程。
另一方面,學校積極整合社會資源,與成都市的歷史場館、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打造文化共創、師資共享、活動共設的愛國主義教育平臺。例如,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紅色革命主題展覽,通過實物展示和講解員的生動講解,讓學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感受他們的愛國情懷。學校還與博物館聯合開展“小小講解員”活動,選拔學生參與博物館的講解工作。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還鍛煉了表達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意識。
三、活動育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校本活動
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學校積極探索并開發了一系列具有校本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形成了從學校延伸至家庭,再輻射至社區的全方位、多層次教育路徑。
(一)主題班會
主題班會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重要平臺。在“銘記歷史,開創未來”主題班會上,學校邀請退伍老兵為學生講述他在西藏某部隊擔任后勤保障士兵的親身經歷。課后,學生自發制作了“致敬英雄”手抄報,以表達對英雄的崇敬之情。為了進一步深化主題班會的教育效果,學校還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革命紀念館,使他們更加直觀地了解歷史,感受革命先烈的愛國精神。
(二)校內實踐
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是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儀式上,學校精心設計“國旗下的講話”環節,邀請優秀學生代表圍繞“愛國從身邊小事做起”這一主題進行演講,分享自己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的點點滴滴。此外,在國慶節、建黨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學校還會舉行主題升旗儀式,通過講述歷史故事、播放愛國歌曲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深刻感受國家的輝煌歷程與卓越成就。
(三)社會實踐
學校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紅色研學旅行。學生們不僅參觀革命舊址、聆聽老兵講述革命故事,還通過模擬行軍、制作紅軍餐等體驗活動,切身感受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同時,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在服務社會、奉獻他人的過程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四、愛國主義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學校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
學校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積極探索創新路徑,不斷豐富活動形式。學校通過組織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儀式教育的感染作用,并依托團隊組織的教育功能,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強化了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隨著實踐的不斷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
(二)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提升
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知和情感認同不斷提升。學校開展了“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故事”調查,對于“你是否知道小英雄雨來、王二小、海娃?”這一問題,94.1%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只有2.5%表示“不了解”。此外,89.1%的學生對“通過愛國主義學習,我為祖國擁有優秀的文化感到自豪”表示“非常符合”,這表明學生不僅對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自豪感,還能將這種自豪感轉化為實際行動。
(三)教師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引領作用增強
作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推動者,教師發揮了引領作用。教師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更加深入,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進一步增強。他們能夠自覺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教學,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激發愛國情懷。同時,教師積極開展跨學科合作,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各學科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養和團隊協作能力。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未來,學校將繼續堅守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打造更具特色的紅色教育場。學校將進一步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合作,拓展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此外,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引導他們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