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驅動下,“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應運而生,標志著生產力由傳統模式向更高效、智能、綠色的方向轉型,這一生產力形態的變革對教育、科技與人才的深度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立足新質生產力背景,探討廣西教育、科技與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的機制以及如何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優化廣西的教育、科技與人才協同發展。通過文獻綜述、理論框架構建、數據收集與分析,結合案例研究和政策分析,揭示廣西當前在教育、科技與人才融合上的現狀與問題。研究發現,廣西在教育、科技與人才的融合方面存在資源整合不足、政策支持不力等問題。建議加強區域內教育與科技合作、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優化政策環境等。研究成果豐富了新質生產力及“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理論框架,為廣西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與經濟競爭力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教育、科技、人才;人才識別
中圖分類號:G46;C93"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1]。新質生產力的理念明確指出,現代經濟增長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來推動,而教育與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支柱,必須與科技發展形成高度的協同效應[2]。新質生產力不僅代表著經濟和產業轉型的方向,而且對國家和區域的教育、科技和人才政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廣西位于中國西南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廣西的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尤其是在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發展方面存在明顯短板。這些短板制約了廣西整體創新能力,進而影響其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3]。
當前,廣西在推動教育、科技與人才的深度融合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一方面,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難以引進人才。人才流動機制不完善導致人才流失問題嚴重。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需求脫節,導致創新人才不足。另一方面,廣西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往往難以在產業中得到應用,必然制約產學研結合的深度發展。雖然廣西采取了一些措施試圖推動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發展,確實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整體協同效應不足,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仍不完善,新質生產力的潛在優勢沒有得到完全釋放。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如何推動廣西教育、科技與人才的深度協同融合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構建“三位一體”協同融合機制,提升廣西區域內的創新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將從分析廣西教育、科技與人才的現狀入手,結合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提出政策建議和實施路徑。本研究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新質生產力的應用框架,還為廣西乃至欠發達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指導。
1 文獻綜述
在全球化與信息技術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生產力的發展模式已經從傳統的資本驅動轉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是一項重大的理論創新,是著眼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對生產力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代表了生產力在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背景下的轉型[4]。這一概念的提出,引發了學術界對其內涵和實現路徑的廣泛討論。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成為研究的重點之一。
1.1 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礎
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是基于全球經濟和技術快速發展的現實需求。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生產力的提升不僅依賴于技術創新,還依賴于人力資本的提升和教育體系的完善。姚樹潔等[2]指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技術進步和綠色經濟的發展,其關鍵在于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高效、智能和可持續的生產模式。這一理論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動能。
國外經驗顯示,成功的區域創新體系往往依賴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有機結合。以美國硅谷為代表的科技創新區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促進區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競爭力。Freeman[5]在研究日本的科技政策時提出,技術政策的成功需要與人力資源的建設緊密結合。這一觀點與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相呼應,表明技術創新與人才培養是生產力提升的兩個重要支柱。
1.2 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研究現狀
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研究。Schumpeter等[6]認為,新古典均衡理論無法解釋經濟增長,在一個由新古典均衡假設支配的經濟體中,顯著增長只能是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如人口變化)進行調整的結果。由于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從內部觸發增長過程,這樣的經濟將或多或少地保持穩定,最多沒有增長或只有適度的增長率。因此,標準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方法不適合識別和分析經濟發展的來源,需要一種不基于平衡概念的更動態的方法,他進一步指出,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而創新的源泉來自高質量的教育和高素質的人才。這一理論為區域內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協同融合提供了廣泛的理論基礎。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國家通過產學研合作,成功實現了三者的深度融合。
歐美國家的經驗也顯示,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發展可以顯著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例如,美國的硅谷模式通過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緊密合作,形成了高度創新的生態系統[7]。這一成功經驗為廣西等中國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協同發展提供了參考。
1.3 區域協同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盡管國際和國內在教育、科技與人才協同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際操作中依然面臨諸多挑戰。劉祺等[8]在研究數字領導力時指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之間存在匹配度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低,人才的創新能力未能充分發揮。這一問題在廣西等欠發達地區尤為明顯。
國內外研究一致認為,區域協同發展的核心挑戰在于如何將高質量的教育與科技創新成果有效結合,從而提升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張艷濤等[9]指出,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發展不僅需要政策支持,還需要區域內各個主體的緊密合作。這一點對于廣西而言尤為重要,廣西在推動產學研結合、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方面仍存在較大空間。
1.4 研究創新點
雖然現有研究對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教育、科技與人才協同發展做出了許多有益探討,但在區域性研究,尤其是針對廣西這樣的欠發達地區,系統性、綜合性的研究仍然較少。大部分研究多集中于東部發達地區,而對于如何在資源相對匱乏的區域實現高效協同發展,研究尚顯不足。因此,本研究將聚焦于廣西的實際情況,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融合。
2 理論框架與研究路徑
2.1 理論框架
新質生產力理論是在全球化和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過科技創新、人才驅動和教育改革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明確了以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和綠色發展為核心,推動生產力從傳統模式向更加高效、智能、綠色的方向轉變[2]。這一理論為區域經濟,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增長動能。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通過教育體系的改革和創新,提升人才的素質,進而推動科技創新,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協同理論指出,教育、科技與人才的深度協同發展是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關鍵。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起到正向促進作用,各自發揮不同的支撐效應。當這些要素通過資源共享和政策支持形成有效聯動時,整體的經濟效益和創新能力將大幅提升[3]。該理論框架為本研究提供了結構性指導,重點分析教育、科技與人才如何協同創新,以應對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
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基礎,科技是推動經濟轉型的引擎,而人才則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核心資源[9]。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將以這三大要素為基礎,分析如何通過協同發展機制促進廣西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如何通過提升教育資源的分配效率、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以及引進和留住高素質人才,來解決廣西當前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協同發展中的瓶頸問題。
2.2 研究路徑
為了深入探討廣西在教育、科技與人才協同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本研究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通過數據分析、文獻梳理和案例研究來構建區域協同發展的路徑框架。研究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2.2.1 教育與科技的協同機制
通過分析廣西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教育與科技合作中的現狀,研究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優化提升教育與科研之間的協同效應,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2.2.2 人才與科技的互動關系
通過調查人才引進政策和科研創新政策的實施效果,分析高素質人才與科技創新之間的互動關系,探討如何通過提升人才培養機制和優化科研環境,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2.2.3 區域協同發展模式的優化
基于對廣西地區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數據分析,提出優化教育、科技和人才協同發展的政策建議,特別是在資金支持、政府政策和區域合作方面,提出具體可行的優化策略。
本研究通過文獻綜述和案例分析的方式,結合廣西的實際情況,探討如何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通過三位一體的協同機制推動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研究的成果將為廣西及類似地區的經濟振興和科技創新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路徑。
3 廣西教育、科技與人才的現狀分析
3.1 教育發展現狀
近年來,廣西在教育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廣西的高等院校數量逐漸增加,為本地區提供了大量的基礎教育資源。然而,區域內教育資源的分布仍然存在不均衡現象,特別是在較為偏遠的縣市,教育設施落后,師資力量匱乏,致使高端人才的培養相對薄弱,不足以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在廣西的高等教育中,高校從數量上看是逐年上升的,但整體教育質量和科研實力與東部發達地區高校相比差距較大。統計數據表明,廣西高校的科研論文發表數量和科研成果轉化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整體教育質量和科研水平與中國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此外,許多高校在科研和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面臨困境,無法為本地高校和企業發展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很多高校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上還未能完全契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導致企業無法從高校科研成果中獲得足夠的技術支撐。
近年來,廣西的教育體系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隨著高校數量的穩步增加,廣西為其區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基礎教育資源。然而,教育資源的分布仍然不均,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學校設施落后,師資力量不足,致使高層次人才培養面臨諸多挑戰,難以充分滿足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需求。
3.2 科技發展現狀
在廣西,科技創新能力整體較為薄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已成為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瓶頸之一。近年來,廣西雖在政策層面推動了科技創新,但科研力量仍顯不足。高水平科研項目數量相對稀少,基礎研究的投入也明顯偏低,致使廣西的科技創新水準較全國平均水平有所落后。
盡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以促進產學研合作,推動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技術對接與成果轉化,但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瓶頸。高校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往往難以實現市場化,而企業在吸收和利用這些科研創新時,也缺乏充足的資源和動力。廣西的科研人才數量較少,科研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這些因素進一步影響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
3.3 人才發展現狀
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在促進教育進步方面已有諸多論述,然而由于客觀因素的影響,廣西在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難題。比如,廣西由于地處中國西部,地域、經濟、教育因素,加上歷史沉淀較少,人才流失嚴重,許多高層次人才更傾向選擇東部發達地區就業,盡管廣西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但依舊是杯水車薪,對于高端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仍然有限。
在人才培養方面短板也不少,許多高校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投入不足,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脫節,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很好地適應本地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廣西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區域內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的轉型。
3.4 教育、科技與人才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廣西在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發展中面臨著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一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人才培養質量不足。廣西的教育資源集中在省會南寧及部分重點城市,而偏遠地區的教育發展較為滯后,這直接影響了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盡管廣西出臺了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政策,但由于企業吸納科研成果的能力有限,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這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增長。
三是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不完善。廣西在人才引進上存在較大的競爭壓力,無法與東部發達地區形成有效的競爭力。同時,現有的人才培養體系未能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導致創新型人才的匱乏。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了廣西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也對其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挑戰。因此,解決這些問題,提升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發展水平,是廣西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路徑。
4 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的機制探索
在全球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協同作用。廣西作為中國西南欠發達地區,亟須通過創新型的機制來推動這三大要素的有效融合,以提升整體創新能力和區域競爭力。教育、科技與人才的協同融合不僅是理論上的需求,更是廣西區域經濟轉型的現實途徑。為此,必須通過機制創新來實現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體的深度融合,最終實現高校的高質量發展。
4.1 教育與科技的協同
教育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推動區域科技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廣西,雖然高等院校數量不斷增加,但教育體系與科技需求的匹配度較低,科研成果轉化率較為滯后。為實現推動教育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可以著手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4.1.1 產學研深度合作
廣西在產學研合作機制上需要進一步深化,高校應與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應用型科研。通過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支持,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推動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應用。在此基礎上,設立區域創新平臺,促進高校與企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
4.1.2 科研成果轉化機制的完善
當前,廣西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轉化率相對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為了提升科研成果的轉化率,政府應建立完善的政策激勵機制,鼓勵高校和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中,把科研植根祖國大地上,制定科技創新激勵政策,對優秀科研項目給予專項資金支持,為科研成果的專利申請和市場推廣提供便利條件。
4.2 人才與科技的協同
高素質人才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智力支持,而人才培養又依賴于科技創新提供的實踐平臺。廣西在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上仍然面臨較大的挑戰,尤其是科技創新型人才的短缺制約了科研成果的產出和質量的提升。因此,必須推動人才與科技的協同發展。可以嘗試采取以下措施實現。
4.2.1 引進與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
廣西在人才引進政策上應更加注重高端科技人才的吸引力。(1)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必要時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對待,設立專項高端人才引進基金,吸引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到廣西發展。(2)加強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能力,推進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創新型人才,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確保培養的人才能夠滿足區域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求。
4.2.2 建立人才與科技互動的創新平臺
科技創新的成功離不開高水平人才的參與。為了增強人才與科技的協同效應,廣西應建立科技創新平臺,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通過區域創新中心和科技園區的建設,為創新人才提供科研和創業支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人才流動,鼓勵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人才共享和技術交流,提升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
4.3 政府政策支持與協同
政、校、企合作推動教育發展,走出一條特色的辦學之路。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體制改革等措施,政府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需要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制定出臺一系列鼓勵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引進的政策,通過專項資金支持科研創新項目,建立靈活的科技成果評估機制,促進科研成果的應用化。此外,由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高校和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提升科技創新的市場化水平。在政府的支持下,應加快體制機制的優化,減少行政干預,提升科研人員和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自主性。政府應通過政策扶持,降低科研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風險,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同時,推動各類資源的集成與共享,優化區域內的資源分配,提升教育、科技和人才協同發展的整體效能。
5 多舉并進,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
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推動教育、科技與人才的深度協同發展是廣西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通過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廣西在資源整合、科研成果轉化及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方面邁上新臺階。
5.1 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廣西在推動區域科技創新的過程中,亟須加強產學研的深度合作,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政府應通過設立跨學科和跨行業的合作平臺,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技術對接。這一平臺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高校的科研支持,而且能為科研機構帶來市場反饋,從而提升科研成果的實用價值。為了確保合作的積極性,政府還應提供專項資金支持,鼓勵各方在科技創新中的積極參與。
此外,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機制需要進一步優化。通過設立科技中介機構,高校和科研機構可以更有效地與企業進行技術對接。政府應制定激勵政策,確保科研成果能夠被企業廣泛吸納并進行產業化應用,最終實現市場化落地。
在人才方面,創新型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至關重要。政府應推出競爭力強的人才政策,以吸引國內外高端科技人才到廣西工作,為他們提供住房、科研經費等支持。同時,政府應設立高端人才引進基金,幫助地方企業和高校引進所需的高水平人才。與此同時,本地人才的培養同樣不可忽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綠色經濟等新興技術領域。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推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廣西能夠為未來的科技發展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持。
為了確保政策的順利實施,政府應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政策保障。通過有效的支持機制,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協同發展能夠順利進行,推動廣西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5.2 完善政策引導與監管機制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應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重點關注教育、科技與人才協同發展的整體規劃,確保政策的連續性與穩定性。通過建立政策監督和評估機制,政府可以及時了解政策執行情況,確保各項政策能夠有效落實。此外,政府還應簡化科研經費申請流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科研經費能夠真正用于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5.3 提供專項資金支持科技創新
為了提升廣西的科技創新能力,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科研項目、產學研合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工作。資金的使用應具有針對性,重點支持創新潛力大、市場需求高的科研項目,確保科研成果能夠迅速實現產業化。政府還可以通過減免稅收、提供財政補貼等方式,支持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投入,激勵更多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5.4 推動區域間合作,借鑒發達地區經驗
廣西作為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加強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合作,借鑒其在教育、科技與人才協同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例如,廣西可以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建立區域合作機制,促進技術交流、人才互通和科研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
此外,政府應推動廣西與發達地區在科技創新中的政策互通,形成相互協作、共同發展的區域創新網絡。在這一過程中,廣西應發揮其在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上的潛力,重點發展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技創新,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發展路徑。
6 結語
本研究針對廣西在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的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協同發展,分析了現狀并提出了改善方案。通過對區域發展中關鍵問題的探討,發現資源分配不均、科技成果難以轉化以及人才體系存在瓶頸,成為制約創新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為此,文章提出了通過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提升科研成果應用效率、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等措施,以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盡管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與建議,但由于數據主要基于文獻和次級資料,未能全面覆蓋所有實際情況,研究結果的廣泛適用性或許有所局限。未來的研究應繼續關注區域協同發展中的新挑戰,結合實地調研,通過多維度的分析,提出更加系統的解決方案,以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二十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4.
[2]姚樹潔,張小倩.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戰略價值與實現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112-128.
[3]李龍,霍強.中國式現代化水平與教育、科技、人才支撐效應測度研究[J].學術探索,2024(8):42-51.
[4]陳晨,顧亮亮.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影響因素與實施路徑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4(17):1-5.
[5]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M].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s,1987.
[6]SCHUMPETER J A, OPIE R, ELLIOTT J E.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M]. Piscatawa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83.
[7]ETZKOWITZ H. Innovation in innovation: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2003(3):293-337.
[8]劉祺,劉玥.數字化轉型視野下的數字領導力鍛造[J].領導科學,2024(5):34-42.
[9]張艷濤,王婧薇.論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領導力[J].中國領導科學,2024(4):10-18.
(編輯 姚 鑫)
Research on the “Three in One” 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alent in Guangxi under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aradigm
WEI" Xianshe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545006,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mpetus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as emerged, marking a transition in productivity from traditional models to more efficient, intelligent, and sustainable forms. This transformation impose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echanisms of the “Three in One” among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 in Guangxi, and explore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thei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under its influence. Through a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s,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nd a combination of case studies and policy analysis, the study uncovers the current state and challeng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 in Guangxi. The findings reveal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nadequate policy support.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study proposes strengthening regional collabor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hancing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s, and optimizing the policy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and triadic synergy, offering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Guangxi to enhance it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talent identification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項目名稱:廣西地方高校人才薪酬體系的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021KY0328。
作者簡介:韋顯盛(1979—),男,高級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治理,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