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圖書館開展文旅數融合對于優化館藏資源配置、助力地方旅游經濟、提升自身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回顧了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的現狀,總結了研學參觀、打造特色數據庫、跨界跨行業合作和文創產品開發等模式,指出高校圖書館在文旅品牌開發、人才隊伍建設、數智技術融合等方面的不足。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要爭取政府支持、打造人才專班、構建數智化場景、創設文旅品牌以及打通行業數據壁壘等建議,以期為數智賦能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數智賦能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正式有了來自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的支持[1]。當前,以文化為核心、以旅游為表現形式、以科技為創新動力的文旅融合發展正在成為數智時代的大趨勢[2]。作為高校文化信息資源的匯集地和圖書館界的重要成員,如何在服務大學師生教學科研的同時,深挖并利用特色文化資源,探索數智賦能文化與旅游融合的創新模式和路徑,成為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建設亟須解決的問題。鑒于此,本文對數智賦能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進行研究,可為國內高校圖書館制定創新讀者服務方式、優化配置本館文旅資源、發揮自身社會文化服務職能的策略提供參考。
1 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實踐及其不足
1.1 相關實踐
1.1.1 研學參觀模式
研學參觀模式可以分為“走出去”和“走進來”兩種形式:“走出去”的模式指通過組織和帶領學生走出館門和校門,游覽名勝古跡、人文歷史勝地以及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技藝,不但能夠促進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圖書館的書籍借閱率,而且也創新了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服務方式;“走進來”的模式則指高校圖書館重組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吸引讀者前來進行實地體驗。具體形式有:(1)閱讀+旅行。指將旅行與閱讀相融合,如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的“帶書本去旅行”、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I-Share 暑期游學閱讀”等活動。(2)非遺+。指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體驗、交流融入研學旅行中,如浙江財經大學圖書館“尋文明古跡,探文化瑰寶”、蘇州市職業大學圖書館“閱讀非遺——文化之旅”等活動。(3)文化地標打卡。指高校圖書館利用自身的建筑場館設計和文物價值,以及厚重的歷史背景等優勢,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景點,如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東南大學圖書館、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圖書館等本身就是能夠吸引游客的文化建筑。(4)研學基地參觀。指開發出與社會工作相銜接、富有館藏和地域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如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打造的研學實踐基地。
1.1.2 特色數據庫模式
特色數據庫模式指通過整理開發高校圖書館的地域文化資源,創建虛實結合的數據庫并進行展示。具體形式有:(1)古籍特藏庫。如南京大學圖書館打造的中國古代套色版畫特展,蘭州大學圖書館、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蘭州理工大學圖書館、蘭州城市學院圖書館打造的古籍善本館、文墨閣等。(2)地方文化數據庫。指通過設置地方文獻展藏室,并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等方式來推廣和宣傳地方特色文化的形式,如廈門大學圖書館的莆仙媽祖地方文化特色庫,華北理工大學圖書館的冀東三支花特色資源庫,河套學院圖書館收集當地烏拉特文化、陰山巖刻文化、河套農耕水利文化等資源開發的河套文化文獻庫等。(3)名家特色文庫。指依托名人建立的特色文庫,如清華大學的科恩圖書室、北京大學的季羨林專藏文庫、復旦大學的毅公書屋、望道書屋等。
1.1.3 跨界跨行業合作模式
跨界跨行業合作模式指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檔案館、旅游協會、會展公司、出版社等社會機構開展的合作。具體形式有:(1)與公共文化機構合作。如浙江財經大學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共同開展的“非遺深度文化之旅”,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與省遺產保護協會、文峰塔研究會、省史學會、省作協等社會組織合作的文獻服務、定題咨詢、決策支持和宣傳推廣工作。(2)與企業共建大學書店。書店方和高校圖書館合作開展圖書銷售、文創項目經營、文化活動如作家分享、讀書沙龍、融媒體出版策劃、藝術展覽、生活社交、美食餐飲等多元化業務,為讀者營造文旅和諧融合的新型空間。國內較知名的有清華大學的萬圣書園、復旦大學的鹿鳴書店、北京大學的野草書店、華東理工大學的隴上書店、上海交通大學的曦潮書店、福州大學圖書館的大夢書屋、漓江書院廣西大學店等品牌。
1.1.4 文創產品開發營銷模式
文創產品開發營銷模式指高校圖書館基于特色資源,開發品牌文創產品并進行營銷的模式。如清華大學圖書館開發的帆布包、“穿越清華園”畢業棋手繪壁紙、“清華映像”周歷、清華“城”手賬本、清華風物紙膠帶,以及浙江大學圖書館開發的“資治通鑒綱目”冰箱貼、“四庫全書”筆記本、“古稀天子之寶”與“乾隆御覽之寶”銅書簽、“冊府千華”的杜邦紙包等產品。
1.2 實踐中的不足
總體而言,當前國內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的實踐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文化、生態和社會效益,但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2.1 同質化問題突出
“文旅融合”作為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一方面在業界提出的時間并不長,尚未與高校圖書館形成良性互動機制,有些地方甚至在文旅融合框架設計中未將高校圖書館納入其中[3],這導致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建設無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當前不少高校圖書館對自身文化資源的挖掘不足,加上與其他機構合作程度較低,普遍缺乏市場指引,致使很多文旅項目還停留在模仿階段,無法滿足文旅融合時代對品牌創新的要求。
1.2.2 缺乏文旅數融合專業人才
文旅數融合項目需要跨專業的團隊才能實施和開展。然而,當前不少高校圖書館文旅項目活動的組織工作都由普通館員擔任,能對全館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整體布局設計的研究型人才、懂得經營管理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營銷型人才和掌握數字科技能力的技術型人才都相當缺乏,可以說尚未構建起一套文旅數融合工作專班,致使很多項目在策劃、管理、運營等環節困難重重,嚴重制約了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的發展。
1.2.3 “文化”+“旅游”+“數智”三者融合度低
數智賦能文旅融合的關鍵是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以數字科技為手段,將數智技術和理念嵌入文化旅游資源的設計、研發與管理等環節,實現文化、旅游和數字科技三者的有機融合和良性互動。然而當前同時開展線上數字化與線下實體活動融合的高校并不多,已有項目所謂的數智化建設實際上仍停留在簡單的要素積累階段。
2 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研究及其不足
2.1 相關研究
當前,以高校圖書館為研究對象的成果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整體研究,歸納了重組融合、滲透融合、交叉融合和創新融合等模式,從資源空間一體化、特色資源融合建設、文創產品營銷、服務渠道延伸、評估手段優化角度探討高校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推廣的途徑。二是高校圖書館研學旅行研究,應爭取政府支持、明確服務定位、開展多方有效合作、組建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聯盟、構建長效宣傳推廣體系、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機制等[4]。三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創新,如“文創+閱讀”“書本旅行+閱讀”“微信+地方特色+閱讀”等線上線下文旅融合閱讀推廣活動模式[5]。四是高校圖書館參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許曌等[6]以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的實踐為例,提出高校圖書館與社會組織合作開展文旅融合的模式并分析其成效和特點。
2.2 研究中的不足
學界近年來對圖書館文旅數融合主題的關注度持續走高,以“中國知網”為數據源、“圖書館”+“文旅”為檢索詞進行檢索,顯示自2019年以來與“圖書館文旅融合”相關的文獻有707篇,其中以公共館為研究對象的比例高達94.7%,而以高校圖書館為研究對象的僅5.3%,說明由公共圖書館來開展文旅融合的舉措更符合大眾期望,更被社會認可,而高校圖書館存在的意義在于為師生的教學科研提供教輔服務,這是導致當前高校館文旅融合成果較為匱乏的原因之一,可以說高校圖書館數字科技與文旅融合的研究還處于起步和積累階段。
3 數智賦能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建設的展望
3.1 爭取政府支持
高校圖書館雖然不是專職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但同樣負有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責和功能,在文旅發展大背景下應被視為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文化陣地,而這必須依靠政府從上而下的政策引導。因此,高校圖書館應該全力爭取政府對文旅項目建設的支持,確保文旅數融合的建設標準、服務流程規范、監督機制及安全責任制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理可據。
3.2 打造文旅數融合專業人才隊伍
開展文旅數融合,不僅需要能發掘和整合文化資源的研究型人才,還需要懂策劃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掌握人機共生思維與人工智能滲透技能的技術人才。因此,高校圖書館應根據文旅數融合項目的研發、方案策劃、團隊接待、參觀引導講解、日常管理、對外宣傳、技術支持等工作對人才的需求,打造文旅融合的專業人才隊伍,不定期對相關人員開展繼續教育、交流及考核等培訓工作,督促并鼓勵其獲得專業能力的提升。另外,政府還應創建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人才專門數據庫,為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的開展提供充足且穩定的人力保障。
3.3 多場景數智化升級改造
3.3.1 研學旅行的數智化
“走出去”的研學模式可以嵌入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如通過VR技術開發出虛擬文化旅游導航,將各地的名勝古跡、飲食、服飾、民間技藝、歌舞藝術、氣候文化、地理文化等進行整合,通過相關書籍、展覽、文獻資料、視音頻資料等素材將文史知識貫穿其中,以第一視角真實再現“書+遠方”的情景,為用戶提供沉浸式的體驗。還可以運用AR、AI、3D等技術,開發不同主題的實景互動等,如模擬與研學活動主題相關的歷史場景,創造跨時空對話的虛擬數字人物等,讓游客身臨其境與其進行互動,從而增強研學主題內容的真實性和豐富性。
3.3.2 參觀導覽的數智化
“走進圖書館”的模式可以借助數字技術,將圖書館內各種設備和物體進行連接并以虛擬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打造極具體驗感和互動性的文化數字產品,實現館內外參觀圖書館的虛實融合。具體來說,可以運用自動化算法生成高校圖書館智能三維化效果呈現圖,通過3D鳥瞰空間、平面布局空間、實景漫游空間等高精度1∶1還原真實場景。將此功能設置在圖書館官網主頁,參加研學旅游的人群如果親臨現場,既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參觀圖書館的實體空間,也可以在導航模塊和智能館員的引領下,遵循互聯網系統預設的路線或自選路線,進行漫游參觀。無法到館參觀的讀者(游客),也可以通過點擊館主頁數字化導航,在虛擬館員的講解與引導下“云游”圖書館,獲得置身真實空間的視聽體驗。
3.3.3 閱讀服務的數智化
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數據和需求,提供個性化和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體驗和解決方案,還可以運用元宇宙技術為閱讀服務賦能,實現智慧化升級。例如,利用“元宇宙”技術嵌入館藏導航功能,讀者只要檢索到指定館藏后點擊導航,虛擬空間將會自動彈出相應的行動路線,指引讀者“前往”館藏書目所在區域,讓他們足不出戶就可在線閱讀3D形式的數字資源,實現“零距離”借閱。此外,元宇宙還能夠通過數據挖掘和信息傳感技術搜集讀者(游客)的實際閱讀數據,了解讀者的閱讀習慣與閱讀喜好,通過構建用戶畫像,利用云計算技術為其提供精準的電子資源推送服務,從而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需求。
3.3.4 特色數據庫的數智化
對于年代久遠的珍貴善本典籍,高校圖書館可以運用數字技術研發出地方特色數據庫的數字化產品用于典籍文獻的展示中來。參觀者通過近距離觀察非遺產品的特點和形態,能夠更充分地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更好地宣傳了這些文獻資料的珍貴價值。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像音樂類非遺技藝、美術類作品的展示因其“非物質”的特征,對場地、空間、氛圍等有特殊要求,只有通過技術輔助和背景動態地呈現才能夠展示其魅力,因此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特色數據庫的VR體驗區等數實互動空間,讓讀者游客在虛擬空間中瀏覽和學習各種不同類型文獻典籍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通過視覺、聽覺、觸感甚至嗅覺等形式獲得全方位的知識體驗[7-8]。
3.4 創建文旅數融合品牌
高校圖書館應基于區域和館情優勢,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精品項目:一方面,應挖掘校內數字資源、校史館、檔案館、各學院的古籍、特藏資料等資源并對其進行盤活,創建線上線下數實相融的數據庫、文化IP、文創產品等;另一方面,可以與校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酒店、民宿、景區、旅行社、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單位開展合作,打造“高校圖書館”+研學、“高校圖書館”+非遺、“高校圖書館”+……不同主題、形式多樣的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數實融合活動品牌,豐富高校圖書館研學旅行資源庫。
4 結語
數智賦能高校圖書館文旅數融合建設,能將本館資源和服務擴展并惠及至更廣的公眾群體,擴大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當前,高校圖書館應該抓住數智時代的新機遇,研究和探索本館文旅數融合發展的最優路徑,積極開拓新的服務領域,主動作為,從而實現自身作為高校文化信息資源集散地的發展創新和為社會公眾服務的雙贏。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8-03-22)[2024-12-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3/22/content _5276533. htm.
[2]王雪超.人工智能助力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4(2):23-25.
[3]周銀鳳.“數智化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J].新經濟,2021(12):67-70.
[4]幸婭.文旅融合下的高校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模式[J].蘭臺世界,2021(11):109-112.
[5]馮繼強,徐勇敏.5G+智慧文旅: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模式[J].圖書與情報,2020(4):79-83.
[6]許曌,彭菊媛,段娟娟.賦能文旅融合發展的高校圖書館與社會組織合作模式研究[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4(3):36-49.
[7]尹夢茹.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圖書館文創產品開發的思考[J]. 河南圖書館學刊,2022(12):58-60.
[8]劉洋.文旅融合背景下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建設研究[J].圖書館,2021(2):22-28.
(編輯 張碧雪)
Integration of culture, tourism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CHEN" Ying
(Library,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library resources, supporting local tourism economy, and enhancing their own influence.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tourism, and digital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summarizes models such as study tours, creating characteristic databases, cross-border and cross 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brands, talent team build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sugges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seek government support, create talent specialized classes, build digital intelligence scenarios, establish cultural and tourism brands, and break down industry data barrier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mpower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with digital intelligence.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intelligence-empowered
作者簡介:陳穎(1982—),女,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圖書館文旅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