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微觀企業數據,文章對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在2012—2023年間的空間特征及其演變進行了測算分析。研究表明:空間分布上,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整體上從傳統中心城區向新城區和外圍城區擴散。空間集聚上,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經歷了先擴散后集聚的變化過程,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程度高于勞動密集型,且各細分產業空間變化特征差異明顯。空間分工上,傳統中心城區更加多樣化,新城區和外圍城區更加專業化,整體上多樣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同時,各地區更加專注于勞動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指數相對較高的地區主要優勢產業更為集中。根據測算分析結果,文章提出了南昌市優化生產性服務業空間結構的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空間特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生產性服務業的出現源自產業分工的不斷演進,隨著全球經濟從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1-2]。研究產業的空間特征對認識產業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生產性服務業外部性特征明顯,空間效應更加突出,更需要從空間角度展開研究。南昌市作為大南昌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江西省的省會,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意義重大,既可以推動南昌市經濟轉型升級,形成和制造業的協同效應,也能帶動大南昌都市圈和江西省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特征及其演變進行分析,更好認識其發展特征,為優化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空間格局提供相應的理論參考。
由于生產性服務業空間特征的重要性,不少學者從空間角度對生產性服務業展開了研究,研究視角通常比較宏觀[3-5]。也有一些從城市層面展開的空間視角研究,如邱靈等[6]對北京市的研究,梁珍等[7]對蘭州市的研究,和嫻等[8]對青島市的研究。還有大量城市層面的文獻對生產性服務業中某細分產業的空間特征進行分析,其中對物流業[9-10]的研究相對較多,銀行業[11] 、科技服務業[12]等的空間特征也被關注到。
對生產性服務業空間特征的研究主要是在較大的空間層面展開,對城市內部空間特征的研究又更多聚焦于細分產業,對城市內部空間特征的綜合分析還相對較少。基于此,本文以南昌市為研究對象,從多個角度分析其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特征及其演變,為更好地從空間角度認識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理論視角,也為其他城市的類似研究提供參考。
1 數據與方法
本文使用微觀企業數據對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特征及其演變進行分析,所使用的企業原始數據從天眼查(www.tianyancha.com)平臺收集整理。本文分析的時間為2012—2023年,因此數據收集的企業注冊時間截止日期為2023年12月31日。本文分析的范圍為南昌市整體及東湖區、西湖區、青云譜區、青山湖區、新建區、紅谷灘區、南昌縣、安義縣、進賢縣、南昌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灣里管理局共13個地區(后文中將南昌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昌小藍經濟技術開發區縮寫為經開區、高新區和小藍經濟區)。根據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本文將生產性服務業的范圍界定如下: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共6個產業門類(后文中將這6個產業分別縮寫為批發零售業、交通服務業、信息服務業、金融業、商務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
本文將分別使用產業份額指數、地理集中度指數、產業集中度指數、地區專業化指數、地區多樣化指數和產業專業化指數進行空間特征分析。產業份額指數Pi的計算公式如下:
Pi=Xi/T(1)
式(1)中:Xi為i地區生產性服務業整體或細分產業的產業規模;T為所有地區的相應產業規模。根據分析數據的特點,本文將產業規模設定為地區某產業中注冊資本為1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數量。地區的產業份額指數數值越大,則地區產業規模占比越大。
地理集中度指數(G)和產業集中度指數(CRn)的計算以產業份額指數為基礎,兩者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G=∑Ni=1(Pi)2×100(2)
CRn=∑n1Pi(3)
式(2)—(3)中:Pi為i地區的產業份額指數;N為所有地區數量;n為按分析需要設置的具體地區數量。產業集中度指數又被稱為CRn指數,其含義為某產業的產業份額指數最高的n個地區的產業份額之和,在本文中,取n=3進行計算,即以CR3指數表示產業份額指數前3位的地區產業份額之和。地理集中度指數和產業集中度指數數值越大,表明產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程度更高。
參考Krugman[13]對地區間產業分工的測算以及相關文獻[5]的做法,地區專業化指數(RSPEi)、地區多樣化指數(RDIVi)和產業專業化指數(ISPEik)的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RSPEi=∑mk=1Xik∑mk=1Xik-∑nj≠iXjk∑mk=1∑nj≠iXjk(4)
RDIVi=1-RSPEi(5)
ISPEik=Xik∑mk=1Xik/∑ni=1Xik∑mk=1∑ni=1Xik(6)
式(4)—(6)中:Xik和Xjk分別為i地區和j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細分產業k的發展規模;m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細分產業數量。測算出的地區專業化指數反映出地區在各細分產業上的整體專精程度,而用1減去地區專業化指數則為地區的多樣化指數,反映出地區在多個細分產業上的共同發展程度。地區專業化指數或多樣化指數的數值越高,說明地區的專業化發展水平或多樣化發展水平越高。需要補充說明的是,作為兩種不同類型的空間分工形式,兩者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機制并不相同,兩者之間也無絕對的優劣之分。產業專業化指數則可以測算地區在細分產業k上的專業化程度,其數值越大,則地區在該細分產業上具有的優勢越明顯。
2 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分布特征
使用產業份額指數對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演變進行測算分析,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2012年,生產性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傳統中心城區,產業份額指數最高的3個地區依次為西湖區(19.048%)、東湖區(16.202%)和青山湖區(13.620%)。到2023年,生產性服務業在空間上分布更加均衡,產業份額指數最高的3個地區依次為紅谷灘區(16.541%)、高新區(12.874%)和西湖區(11.483%)。
綜合來看,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在空間分布上最明顯的演變特征是從傳統中心城區向新城區和外圍城區的擴散,有4個地區產業份額變化超過5%。傳統中心城區中,東湖區和西湖區的份額下降比較明顯;新城區和外圍城區中,紅谷灘區和進賢縣份額上升比較明顯。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分布上的變化和南昌市整體的經濟發展規律是相符的,隨著南昌市經濟發展在空間上逐步向外擴張,服務于整體經濟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也會隨之向外擴張,以匹配整體經濟發展格局。
3 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特征
使用地理集中度指數和產業集中度指數對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特征及其演變進行測算分析,測算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生產性服務業整體兩個指數的演變趨勢比較類似,都呈現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變化過程,地理集中度指數從下降轉為上升的拐點出現在2021年,產業集中度指數則是2020年。
綜合來看,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在空間上經歷了先擴散后集聚的過程,在2020年前,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程度是下降的,這主要是因為生產性服務業隨著南昌市整體經濟在空間上向外擴張。在2020年以后,生產性服務業在空間上開始表現出集聚趨勢,產業集中度指數先開始上升,隨后地理集中度指數開始上升。這主要是因為南昌市經濟空間格局逐步走向穩定,生產性服務業也會重新走向集聚,以獲得外部性優勢。
對生產性服務業6個細分產業的地理集中度指數和產業集中度指數的測算結果如圖2—3所示。由圖2—3可知:在2012年,商務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空間集聚程度較高;在2023年,空間集聚程度較高的兩個行業則是信息服務業和金融業。
綜合來看,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細分產業的空間集聚特征有兩個主要特征,首先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程度高于勞動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這既是因為資本與技術這兩種生產要素在空間上更容易流動,也有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經濟效應更明顯的緣故。其次是生產性服務業各細分產業空間集聚特征在演變趨勢上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具體而言,在空間集聚程度上,批發零售業表現出先下降后上升再轉為下降的趨勢,交通服務業和信息服務業表現出前期下降后期平穩的趨勢,金融業表現出一直上升的趨勢,商務服務業表現出以下降為主,但在末端出現上升的趨勢,科技服務業表現出先上升后下降再轉為上升的趨勢。在空間集聚演變上的較大差異說明了各細分產業間有明顯異質性,各細分產業結合南昌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和自身產業特征在空間上進行調整,以形成更合理的空間結構。
4 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分工特征
使用地區專業化指數、地區多樣化指數和產業專業化指數對南昌市空間分工特征及其演變進行測算分析,測算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在2012年,南昌市各地區中,高新區、紅谷灘區和進賢縣專業化指數相對較高,都超過了0.35,西湖區的多樣化指數相對較高,是唯一超過0.9的地區。到2023年,進賢縣的專業化指數表現突出,達到了0.839,而青山湖區和西湖區的多樣化指數相對較高,都超過了0.9。
綜合來看,南昌市各地區專業化指數和多樣化指數有兩個主要特征。首先是傳統中心城區多樣化指數較高,新城區和外圍城區專業化指數較高。這說明傳統中心城區服務經濟的基礎較好,有利于多種形式的生產性服務業共同發展,形成多樣化發展特征。而新城區和外圍城區往往更強調根據自身稟賦,專注于生產性服務業中的某些專門細分行業,形成專業化發展特征。其次是各地區多樣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在13個地區中,有7個地區專業化指數和多樣化指數的變化超過0.1,其中進賢縣和東湖區專業化指數提升明顯;小藍經濟區、青山湖區、新建區、安義縣和灣里管理局多樣化指數提升明顯;另外6個地區則變化相對較小。作為大南昌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江西省的省會城市,隨著更大范圍內區域間的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南昌市會在其中承擔更多的生產性服務業的分工職能,使得其生產性服務業多樣化。南昌市各地區生產性服務業多樣化趨勢,正是南昌市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城市核心地位的體現,但這一趨勢也會使得南昌市內部生產性服務業出現產業同構現象,空間分工程度減弱,這也是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在今后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表3報告了生產性服務業主要優勢產業及其頻次,本文將本地區產業專業化指數最高的生產性服務業細分產業定義為該地區的生產性服務業主要優勢產業,主要優勢產業在不同年份間出現的次數即為其頻次。
綜合來看,各地區的主要優勢產業可以概括為兩個特征,首先是勞動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出現頻次明顯高于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具體而言:交通服務業是出現頻次最高的,各地區合計達到了68次,說明交通服務業在南昌市各地區中產業優勢明顯;而科技服務業的出現頻次是最低的,僅在青山湖區出現了1次,反映出科技服務業在南昌市缺乏相應的優勢發展地區的問題。各地區主要優勢產業更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對資本與技術密集型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有限,這也是上文分析中南昌市各地區缺乏空間分工的具體體現。其次是地區專業化指數較高的地區,其主要優勢產業都相對集中,這些地區在生產性服務業的某細分產業上形成了自己的相對發展優勢。
5 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微觀企業數據,通過多種空間特征指數的測算,對2012—2023年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特征及其演變進行了系統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空間分布上,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在2012年主要集中在傳統中心城區,在2023年則在各地區發展更加均衡,其主要表現出從傳統中心城區向新城區和外圍城區擴散的演變趨勢。
(2)空間集聚上,生產性服務業整體經歷了先擴散后集聚的變化過程階段。在不同細分產業間,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程度高于勞動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且生產性服務業內部各細分產業在空間上的變化趨勢有比較明顯的差異性。
(3)空間分工上,各地區中,傳統中心城區的多樣化指數相對較高,新城區和外圍城區的專業化指數相對較高,整體上多樣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在主要優勢產業上,各地區更加專注于勞動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且專業化指數相對較高的地區主要優勢產業相對集中。
6 政策建議
生產性服務業是南昌市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優化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結構,推動南昌市經濟轉型升級,形成和制造業的聯動效應,并帶動大南昌都市圈和江西省的經濟發展,本文提出以下相應的政策建議。
首先,通過政策扶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發展。當前,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在空間上已表現出集聚趨勢,需要通過相應政策進一步推動其集聚發展。可以制定生產性服務業的扶持政策,根據生產性服務業產業特點培育其集聚園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減少生產要素的流動障礙以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并使得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效應能夠更好向外輻射。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注重針對性,充分考慮生產性服務業各細分產業在產業特點和發展狀況上的差異性,以提升產業政策的效果。
其次,通過空間規劃,形成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錯位發展。當前,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在空間上分工趨勢不明顯,并且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生產性服務業的優勢地區相對不足,需要通過規劃加以引導。以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發展現狀為基礎,結合各地區的資源稟賦等因素,進行合理的空間規劃,推動形成生產性服務業各細分產業在南昌市不同地區間空間適度錯位集聚的格局。各地區還需要在專業化發展和多樣化發展之間尋找到合適的平衡點,制定出適合自身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策略。不同地區之間則要加強經濟聯系,充分利用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外溢效應明顯的特點,使各地區的產業優勢互補。
參考文獻
[1]溫婷.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空間溢出與區域經濟增長:基于全國281個地級城市的實證檢驗[J].經濟問題探索,2020(6):132-142.
[2]李濤,薛領,李國平.產業集聚空間格局演變及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基于中國278個城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地理研究,2022(4):1092-1106.
[3]李佳洺,孫鐵山,張文忠.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特征與模式研究:基于地級市的實證分析[J].地理科學,2014(4):385-393.
[4]孫克,聶堅,游細斌,等.長江中游城市群生產性服務業的分工特征及空間效應分析[J].經濟地理,2018(2):123-132.
[5]陳艷秋,單寶艷,于新偉,等.山東省生產性服務業時空格局及空間溢出效應[J].調研世界,2021(7):48-58.
[6]邱靈,方創琳.北京市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綜合測度[J].地理研究,2013(1):99-110.
[7]梁珍,王錄倉,史凱文.蘭州市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特征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5):660-664.
[8]和嫻,杜臣昌.青島市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分布與集聚特征研究[J].城市學刊,2019(5):18-22.
[9]劉思婧,孫文杰,李國旗.基于生態位理論的重慶市物流企業優勢區位及影響因素研究[J].地理科學,2020(3):393-400.
[10]王東方,張華榮,李金峰,等.上海市物流企業時空格局演化及區位選擇[J].經濟地理,2023(11):135-144.
[11]高華,滕麗,林彰平,等.廣州市銀行業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廣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74-80.
[12]馬子路,黃亞平.城市科技服務業空間格局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武漢都市區為例[J].南方建筑, 2022(1): 41-47.
[13]KRUGMAN P.Geography and trade[M].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1992.
(編輯 李春燕)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 Nanchang city
ZOU" Weiran
(School of Financ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micro enterprise data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of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Nanchang from 2012 to 2023.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Nanchang has spread from the traditional central urban area to the new urban area and peripheral urban areas. In term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n Nanchang has undergone a process of diffusion followed by agglomeration,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labor-intensiv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changes of sub-industries in the productive service sector. In terms of spatial division, the traditional central urban area is more diversified, while the new urban area and peripheral urban areas are more specialized, the trend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is more obvious. In addition, more areas focus on labor-intensive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ies, and areas with relatively high specialization often have more concentrated main advantageous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Key words: Nanchang city; productive service; spatial characteristic
基金項目:南昌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名稱:南昌市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特征及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JL202301。
作者簡介:鄒蔚然(1984—),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環境經濟學,空間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