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關系到青年一代的全面發展,做好美育工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關鍵環節。美育包括但不限于藝術教育,更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某項教育活動中,它應該潤物無聲地發生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在追求生命意義、張揚個性魅力和彰顯青春活力的校園生活中受到美育浸潤?;鸺t的青春魅力四射,校園的生活氣象萬千,美育應在有光的生活中發生。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要求全面實施美育浸潤行動,強化學校全部教育活動的育人功能。這一文件首次提出美育要從課程、教學、教師、活動等維度全面實施,為美育全面落地提供了方法指導。全面落實美育的理念也意味著美育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系統推進基礎教育育人方式改革,營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文化。正如教育部副部長王嘉毅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的,要讓孩子多見陽光,在陽光下多奔跑、多運動、多呼吸新鮮空氣,讓他們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因此,教育要順應美學的生活轉向這一時代潮流,營造審美取向的教育生活環境。
學生只有在有光的生活中才能眼里有光。營造有光的生活需要以教育現代化精神為指引,對傳統應試教育進行深刻改造,從而樹立高度的教育審美自覺。教育的本質是激揚生命活力、成就生命的幸福,讓每一個個體充分體驗生活的美好,不斷提高自身的生命質量和實現人生價值。教育強國要回到生命立場,以美育重構教育生活,讓學生的生命主體性得到彰顯。在教育強國的背景下,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需要一場徹底的審美變革,高揚自由、崇高、解放的美學精神,以豐盈的生命存在、豐富的審美體驗、自由的學習創造等扭轉教育過度“內卷”現象,讓學校充滿活力,讓生活回歸審美。
有光的生活才能激發學生無限的生命活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真善美價值。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深刻內涵賦予美以生命的力量,賦予生命以美的內涵,人的生命因為不斷實踐和創造而獲得生命之美。當學生把自己的生命之美作為審美對象時,就會產生強大的自我效能感,會以欣賞、悅納、自信和堅定的情感態度面對挑戰,在一次次戰勝挑戰中獲得生命美感。
有光的生活呼喚教學樣態的更新與轉換,以審美課堂成就學生美好的學習之旅。審美課堂強調發現學科內在的美學特質,理解學科之美。無論是自然科學的規律、現象之美,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精神價值之美,對其發現與理解都體現了學生生命之美的意蘊。因此,教學要讓學科之美得以“敞現”,讓美育浸潤真正發生。審美課堂更豐富的審美意蘊還體現在學生學習主體體驗之美、師生交往對話過程之美和超越此在的想象創造之美等方面。在審美課堂中,學生的主體自由和生命活力得到呵護,內在的發展自覺才能被充分激發。這樣的課堂教學洋溢著自由、崇高、解放的美學精神,從而將學生從機械訓練和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過上積極主動、生命張揚和光芒四射的教育生活。
馬維林"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副校長,正高二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西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蘇教名家”培養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