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是一個全球性的發展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在眾多貧困人口中,農村女性這一弱勢群體尤為脆弱,她們不僅要面對經濟發展的挑戰,還要承受性別不平等帶來的各種壓力。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文化繁榮的璀璨明珠,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的相對貧困問題尤為突出,基于多維貧困理論,本文旨在全面測度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的相對貧困程度,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影響因素,通過本研究,期望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為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農村女性減貧事業作出貢獻。
關鍵詞: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相對貧困;測度;影響因素;策略
本文著眼于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的相對貧困,通過多維貧困理論框架,構建了包括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社會資本等在內的貧困指標體系,基于實地調查數據和統計分析方法,測算了農村女性的相對貧困程度,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深入探討。研究發現,長江流域農村女性在多個維度上表現出較高的貧困發生率,并受到戶主特征、家庭結構和地理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期為促進長江流域農村女性減貧提供科學依據。
一、研究方法
(一)指標體系建設
為了全面反映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的貧困狀況,基于多維貧困理論,精心構建了一個包含五個核心維度的貧困指標體系,這些維度是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社會資本。在收入維度上,不僅考慮農村女性的個人收入,還關注她們家庭的整體經濟狀況,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她們的經濟貧困狀況;教育維度通過受教育年限和教育水平等指標衡量農村女性的知識水平和教育機會;健康維度包括健康狀況、醫療可及性和其他方面,以評估農村女性的身心健康;生活水平維度通過住房條件、生活設施、交通狀況等指標反映農村女性的生活質量;社會資本維度通過社會網絡和社區參與等指標評估農村女性的社會支持和社會融入情況。這些維度下的具體指標共同構成了一個全面詳細的貧困指標體系,為后續的計量和分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
(二)數據收集
研究團隊深入農村,進一步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收集了長江流域幾個省份農村女性的相關數據,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廣泛收集了農村女性的基本信息、家庭狀況、經濟狀況、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狀況等數據。這些數據不僅涵蓋了農村女性的個人特征,還涉及她們的家庭和社會背景信息,為后續分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數據收集過程中,我們注意保護受訪者的隱私和權利,確保研究過程的合法性和倫理性。
(三)測量方法
在多維貧困的測量中,采用了“A-F”雙邊界法,這是一種國際通用的方法,該方法首先根據各維度指標的臨界值來判斷個體在該維度上是否差,比如在收入維度,設定了貧困線,只有當農村女性的收入低于這個貧困線時,我們才認為她在這個維度上是貧困的。同樣,在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社會資本等維度,也設置了相應的臨界值來判斷農村女性是否貧困。然后根據個體被剝奪的維度數量,判斷是否屬于多維貧困[2]。如果一個農村婦女被不同程度地剝奪了健康、教育、經濟、社會參與等維度,那么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她處于多維貧困狀態,與傳統的單一收入或消費指標衡量貧困相比,多維貧困識別方法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農村婦女的貧困狀況,不僅關注物質的匱乏,還重視女性教育、健康和社會權利的匱乏。通過這種綜合評價,可以更準確地把握農村婦女貧困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為后續的政策制定提供更有力和準確的依據,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也能更好地促進農村婦女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和進步。
二、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相對貧困程度
(一)總體貧困狀況
在長江流域的廣大農村,女性群體的貧困問題尤為突出,通過一系列嚴謹的調查和數據分析,發現長江流域農村女性在多個維度上呈現出較高的貧困發生率,這不僅影響了她們個人的生活質量,也制約了整個農村社會的發展進程。在教育維度上,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據統計,該地區農村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8年,遠低于全國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8.5年,這意味著大量農村女性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甚至存在大量文盲半文盲現象,教育貧困不僅制約了農村女性的個人發展,也影響了她們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形成了“貧困—教育落后—再貧困”的惡性循環。在健康方面,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的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由于缺乏醫療資源和健康意識薄弱,農村女性面臨著更高的發病率和更低的健康水平,該地區農村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達35%,遠高于全國23%的平均水平,由于經濟條件有限,許多農村女性生病時不能及時就醫,病情惡化,進一步加劇了健康和貧困問題。在社會資本維度上,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的社會關系網絡相對狹窄,社區參與程度較低,這限制了她們獲得社會資源和支持的能力,也影響了她們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這一地區農村女性平均人數只有3.2人,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5人,只有26%的農村女性表示她們經常參加社區活動,遠低于45%的全國平均水平[3]。
(二)多維貧困狀況
當臨界值k=1/3時,發現長江流域農村女性多維貧困發生率高達56%,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農村女性家庭至少在三個維度上被剝奪,即在教育、健康、生活水平、社會資本等方面存在明顯的貧困問題,這些家庭不僅經濟困難,而且在生活的許多其他方面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多維貧困測量中,發現長江流域農村女性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明顯的貧困問題:一是教育貧困,大量女性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導致她們在就業和創業方面缺乏競爭力;二是健康貧困,農村女性面臨醫療資源缺乏、健康意識淡薄等問題,導致健康狀況不佳;三是生活水平差,許多農村女性家庭缺乏基本的生活設施和服務,如清潔水和衛生設施;四是社會資本的貧困,農村女性的社會網絡相對狹窄,缺乏與外界的接觸和溝通,導致她們難以獲得社會資源和支持。此外,還發現,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的多維貧困狀況呈現出一定的區域差異,在一些偏遠山區和貧困地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和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村女性的多維貧困發生率較高,這些地區的女性不僅面臨經濟貧困,還被剝奪了教育、健康和社會資本。
三、影響因素分析
(一)戶主特征
作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和決策者,戶主的年齡和工作狀況對農村女性的相對貧困有著深遠的影響,戶主的年齡是影響農村女性貧困狀況的關鍵因素之一,年輕的戶主通常具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更容易接受新技術和新思想,因此有機會找到更好的工作或創業機會,增加家庭收入。相反,老年戶主可能因身體機能和學習能力下降,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在長江流域的農村地區,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老年戶主家庭的數量逐漸增加,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女性的相對貧困[4]。戶主的工作狀況也是影響農村女性貧困狀況的一個重要因素,戶主失業或健康狀況不佳的家庭往往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失業意味著家庭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而健康狀況不佳可能導致戶主無法正常工作或不得不支付高額醫療費用,這些家庭往往負擔不起基本的生活費用,更不用說為農村女性提供更好的教育和醫療保健了。在長江流域的農村地區,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就業機會有限,許多家庭面臨著戶主失業或健康不佳的風險,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女性的相對貧困。
(二)家庭結構
家庭越大,經濟負擔越重,在長江流域的農村地區,許多家庭有多個孩子,這增加了家庭在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支出,特別是在教育資源匱乏的農村,多子女家庭往往難以承擔所有子女的教育費用,導致部分農村女性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從而限制了她們的個人發展和脫貧能力。老年人的比例和未成年兒童的比例也是影響農村女性貧困狀況的重要因素,在長江流域的農村地區,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的下降,許多家庭面臨著老年人和未成年子女比例高的問題,這增加了家庭在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給家庭經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家庭,由于經濟條件有限,農村女性往往需要承擔更多地照顧家庭內部老人和孩子的責任,限制了她們參與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的能力,從而加劇了她們的相對貧困。
(三)地理環境
貧困地區往往位于偏遠山區或丘陵地帶,交通不便,資源匱乏,這些地區的農村女性擺脫貧困面臨著更大的困難,由于地理位置偏遠,這些地區往往缺乏良好的交通和通信設施,這使得農村女性很難獲得外部信息和資源。同時,由于缺乏資源,這些地區的農村女性往往缺乏發展機會和收入來源,長江流域的一些偏遠山區,由于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脆弱的生態環境,農村女性甚至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雙重挑戰。此外,地理環境也影響了農村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在一些山區或丘陵地區,由于地形復雜,土地資源有限,農村女性往往采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效率低下,容易遭受自然災害,這限制了農村女性的生產能力和收入水平,從而加劇了她們的相對貧困。
(四)社會制度
在一些地區,性別歧視仍然嚴重,農村女性在就業、教育和政治參與方面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限制,這限制了農村女性的發展機會和收入水平,加劇了她們的相對貧困,特別是在一些傳統觀念濃厚的農村,農村女性往往被視為家庭附屬品和勞動力,缺乏獨立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自主權。土地權益分配不均也是農村女性相對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區,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或制度設計缺陷,農村女性在土地權益方面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她們往往不能享有與男性同樣的土地權和繼承權,她們在經濟上處于不利地位,在長江流域的一些農村地區,因土地權益分配不均而引發的內部矛盾和沖突時有發生,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女性的相對貧困。
四、建議
(一)加強教育投資
教育是改變個人命運、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對于農村女性來說,教育是打破貧困循環、實現自我發展的關鍵,加強教育投資,提高農村女性受教育水平是消除農村女性相對貧困的根本途徑。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財政投入,確保農村女性享有與城市女性同等的教育資源,這包括改善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如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更新教學設備以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農村教師結構,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和地位,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為農村女性提供優質教育服務。重視農村女性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根據農村女性的特點和需求,開設適合她們的職業教育課程,如家政服務、農業技術和電子商務,幫助她們掌握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此外,要鼓勵和支持農村女性參加繼續教育,通過遠程教育和網絡課程不斷提高她們的知識和技能。加強農村女性的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幫助農村女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自信心和應變能力,應鼓勵農村女性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拓寬她們的社交圈,增強她們的社會資本,為她們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
(二)完善醫療保障,提高農村女性健康水平
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也是農村女性脫貧致富的重要前提,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提高農村女性健康水平,是減少因病致貧、促進農村女性脫貧致富的重要措施[5]。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改善農村醫療設施條件,提高農村醫療服務水平,包括加強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高鄉村醫生的醫療技術和服務能力,深入推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實現基本醫療服務全覆蓋,確保農村女性享受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村女性的健康教育,增強她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通過舉辦健康講座、發放健康宣傳資料等方式,向農村女性普及健康知識,引導她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要加強農村女性婦科病的篩查和治療,降低婦科病的發病率,提高農村女性的生活質量。此外,還應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減輕農村女性的醫療負擔,通過完善新農合、大病保險等醫療保障制度,提高農村女性的醫療保障水平,確保她們患病時能夠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五、結語
通過測算長江流域農村女性的相對貧困程度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發現農村女性在多個維度上呈現出較高的貧困發生率,并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從教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采取綜合政策措施,促進農村女性的減貧與發展,本文的研究成果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徐良.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婦女技能就業創業實踐路徑探析——以青海海東青繡產業為例[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39(01):49-55.
[2]王琳瑛,王光輝,李冠征.小額信貸賦能農村婦女創業分析——以鹽池模式為例[J].農業科學研究,2021,42(03):60-65.
[3]孔蓮蓮.論柳青《創業史》的政治覺悟和農村婦女解放的關系[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21,40(04):55-61.
[4]林小娟.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婦女發展問題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學院,2014.
[5]江雪錚.農村婦女參與農村經濟建設的作用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
(作者單位:安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