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簡析】
本課將把學生研究的視角延伸到真實的大自然中,具體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推測草原上某種動植物增減或某種環境改變后生態平衡狀態的變化,建立生態群落的概念。從“花叢”到“生態瓶”,再到“沙塵暴”,從小生態和模擬生態擴展到真正的大自然生態環境,通過擴展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認識,使學生了解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認識到環境跟我們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案例設計強調了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形成,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受到破壞,生態系統都可能失去平衡。
【學情分析】
基于對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建立了食物鏈、食物網、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初步意識到生態平衡的意義。知道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
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對生態平衡的了解只局限于書本的概念,簡單地認為生態系統就是弱肉強食,誰吃誰的關系,對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缺乏生態與環境的互惠認知,沒有大生態觀。所以,教師要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讓學生分析推理,切實感受生態跟環境的密切聯系、生態平衡的作用與意義、人類的某些活動對生態平衡系統的影響,從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的意識。
【教學方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實例,分析推理生態失衡和沙塵暴形成的原因。以交流討論、自主探究等方法,學習生態平衡跟我們的關系及維護平衡的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包括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2.了解破壞生態平衡可能帶來的危害,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
3.掌握維護生態平衡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4.通過分析具體的生態系統案例,培養觀察、分析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5.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培養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增強對生態平衡重要性的認識。
7.關注身邊的生態問題,并積極參與維護生態平衡的行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及其內涵,掌握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及維護生態平衡的措施。
教學難點:分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與非生物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關系,理解生態平衡的動態性;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維護生態平衡。
【教學過程】
一、童話導入: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先聽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大草原上一只狼正在狂奔著追趕一只兔子,在這危急時刻,兔子竄進了旁邊荊棘叢生的灌木中逃走了。這只兔子想起被狼殺死的兄弟姐妹非常傷心,發誓要為它們報仇,于是他召集了草原上所有的兔子,聯合起來想盡各種辦法跟狼作斗爭。它們挖陷阱、設夾子、投毒……總之,凡是用來對付狼的手段都用上了。就這樣,狼被兔子滅絕了。”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草原上只剩兔子,沒有狼行不行?
生1:可以啊,沒有了狼,兔子就少了一種天敵。
生2:不行,兔子繁殖很快,如果兔子太多,會吃掉草原上大量的草,會破壞生態平衡。
生3:我也認為不行,如果只剩下兔子了,啃食草地,大地會失去植物的保護,從而沙漠化。
(預設:兔子大量的繁殖,其它食草動物遭遇食物危機。大地失去植物的保護被沙漠化。)
師:看來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非常棒。
師:同學們都聽說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句話吧!如果有一天,海水被污染了,蝦米都死光了,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呢?(學生紛紛開始討論)
預設:(小魚、大魚都會餓死。)
(設計意圖:導入是一堂課的開端,設計好導入那么一堂課就成功了一半。小學生對故事比較感興趣,所以在導入時設計一個小故事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通過讓學生表達自我看法,教師可以對學生的生態認知有個簡單的了解,為以后課堂活動的組織奠定基礎。)
二、小組合作,新課講授(35分鐘)
知識點一:生態平衡的概念(7分鐘)
先使用多媒體展示一個簡單的草原生態系統示意圖,包括草原上的草、食草動物(如羊、牛)、食肉動物(如狼)以及土壤、陽光、空氣等非生物因素。直接呈現生態平衡的概念。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相互之間能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以多媒體直觀的方式將生態系統示意圖呈現出來,然后直接板書出生態平衡的概念內容,幫助學生抓住這節課的學習重點。)
然后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解釋其中的能量流動(如草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食草動物吃草獲取能量,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獲取能量)、物質循環(如碳循環、氮循環等)和信息傳遞(如動物的叫聲、氣味等傳遞求偶、警示等信息)。草原這一生態系統是很多小學生比較熟悉的,特別是高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對草原并不陌生,但卻不知道草原也屬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以此為例比較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知識點二: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8分鐘)
先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發放一張生態系統組成部分的卡片,分別是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真菌)和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然后讓小組討論并展示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為消費者提供食物和氧氣;消費者直接或間接以生產者為食,促進物質循環;分解者將動植物遺體和排泄物分解為無機物,供生產者重新利用;非生物部分為生物提供生存的環境和物質基礎。”最后教師做出評價,強調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任何一個部分的變化都可能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知識點三: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10分鐘)
案例展示:展示一些生態平衡被破壞的案例圖片或視頻,如森林砍伐導致水土流失、物種滅絕;過度放牧使草原退化;工業污染使河流變黑、魚類死亡等。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案例中生態平衡被破壞的原因,每個小組選擇一個案例進行詳細分析,并派代表發言。深入分析推理:人類的哪些行為直接或間接導致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反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可能會對環境和人類造成什么影響。
預設:(過度放牧、亂砍濫伐導致植被減少、水土流失、環境惡化。)
知識點四: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10分鐘)
1.案例分析: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與影響(5分鐘)
教師展示森林被砍伐前后的對比圖片,講述由于人類過度砍伐森林,導致森林面積急劇減少的現狀。
學生分析:生物方面,許多依賴森林生存的動物失去了棲息地,如猴子、松鼠等,它們的數量會減少甚至會面臨滅絕的危險;一些以樹木為食或棲息的昆蟲也會失去生存空間。非生物方面,森林具有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森林減少會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加,進而影響到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同時,森林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生產者,森林面積減少會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空氣質量。
教師提問:這一行為對生態平衡有哪些影響?(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并形成小組書面報告)
2.案例分析:工業污染對河流生態系統的破壞(5分鐘)
教師播放一段關于工業污水排入河流的視頻,視頻中河流受到污染,河水變黑、魚類死亡。
學生分析:生物方面,污水中的有害物質會毒害水中的生物,首先是一些對環境變化敏感的魚類和水生昆蟲死亡,其次影響以魚類和水生昆蟲為食的其他生物的生存,最后導致整個食物鏈的斷裂。一些耐污染的生物可能會大量繁殖,打破原有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平衡。
教師提問:工業污染對河流生態系統平衡有哪些破壞?(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并形成小組書面報告)
問題總結討論:人類應該怎么做才能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預設:(科學放牧,禁止亂砍濫伐,在植物覆蓋率較低的地區植樹造林)
(設計意圖:將這部分分為四個知識點進行講授,使知識結構和內容清晰呈現,每個知識點簡明扼要,組織方式干脆利落、豐富多樣,小組討論效果較好。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與分析,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更深,相比教師單一傳授起到的效果更好。)
三、用問題做小結,啟發學生深思(預設5分鐘)
師:人類的哪些干擾活動引起了生態系統的失衡?
預設:(破壞食物鏈中或食物網中的一員,引發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破壞生物的生存環境,導致生態系統失衡。)
師: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引導:如果你是政府部門,如果你是普通群眾,如果你是環境保護工作者……
預設:(建立自然保護區;立法保護;健全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拒絕食用珍稀物種;綠化環境,提高維護生態平衡意識……)
閱讀資料庫21-22頁“自然保護區”,說說你對自然保護區的認識。
預設:(對生態環境保護起著宣傳、示范、引領的作用。)
(設計意圖:用提問和引導的方式啟發學生認識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板書設計】:
維護生態平衡
各生態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作業設計】
1.北方草原生態系統中,大量捕殺或毒殺百靈鳥,可能導致(" )
A.農作物產量增多
B.蝗蟲增多
C.老鷹增多
2.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建立自然保護區
B.誘捕動物,以供觀賞
C.不斷砍伐樹木,增加收入
3.我們居住、工作、學習的地方往往是(" )
A.人工生態系統
B.自然生態系統
【課堂擴展】
資料:位于甘肅張掖的七彩丹霞,發育形成于距今約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因其造型奇特,色彩斑斕,氣勢磅礴而聞名,深受國內外游客喜愛。2018年8月,幾名游客未經任何部門允許,違規進入七彩丹霞旅游景區,肆意踩踏了未開放區域的原始地貌,專家評估后稱:被破壞的地貌難以修復。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課后反思】
整個課堂活動中,學生學習熱情很高,積極投入學習活動中,能根據實例推理分析生態間相互作用、相互平衡的意義,完成了學習目標,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和整體策略的完成度高、效果好。對今后教學的幫助與促進有深遠意義。結合自身感受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創設情境,提問探究是本課的“靈魂”
在教學中學生能否進行自主探究,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給學生創設一種探究的氛圍,一種探究的情境。在組織教學時,在觀察的基礎上,先展現鷹、兔、草之間平衡和諧的畫面,以問題為先導,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其探究興趣。提出問題:鷹、兔、草任何一方減少,會出現什么現象?人類的哪些活動會造成鷹、兔、草的減少?通過層層分析推理,學生意識到了生態系統各環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意義,認識到任何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都將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探究的動力源泉,在學習活動中以興趣和提問為先導,讓學生能依據已知信息提出猜想,帶著問題去探究思考,以小組合作、交流、互動等形式自主探究,學會觀察、學會傾聽與表達,最終實現有效探究。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的策略是:首先,對上幾節課學習內容進行回顧,使學生建立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系統的概念,初步感受生態平衡的意義。其次,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最后,在此基礎上,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釋放學生所思所想,我提出問題:人們的哪些行為會引起生態系統失衡?后果嚴重嗎?目前為了加強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辦法?這些問題把理論跟現實有機結合,讓學生展開想象,討論、交流,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本課采用了“小組合作探究,自主交流”的教學方式,從問題引入“生態之間失衡可能帶來的惡果”——討論猜測“有關的因素”——設計各生態之間連鎖反應引發的思考——得出結論。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有足夠的時間和思考空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主解決,認識到了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二、大膽“留白”,自主探究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由于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零星的概念理解上,沒有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后,我把著重點放在了學習方法的指導上,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提高了課堂效果。如生態系統的破壞,會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什么樣的危害?結合現狀,我們目前在生態保護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如何更有效地喚醒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我覺得,這些問題才是學習的核心,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討論、交流,完善想法,給學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為學生的探究出謀劃策,給學生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方法及注意的事項等。讓學生自主愉快地進行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不要害怕出錯,而是要善于發現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及時調整,改進方法。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善于鉆研、不怕困難、敢于挑戰的科學精神。從整體來看,本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激發了學習興趣,實現了預期目標。
但是,在組織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時,還存在以下不足點需要改進。
課堂的開放度還不夠,沒有做到真正的放手,學生的思維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受課堂時間的限制,最后的拓展環節沒有充分展開,如果課堂允許的話,應適當延長知識拓展環節的時間,以此來完善整個教學活動;由于安排的教學內容較多,評價環節大都是教師來評價學生的,同時在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上還缺乏深度,缺少針對性,需要改善。學習是無止境的,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相信不斷改進以后會更好!
編輯:張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