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策略注重整體設計、層層遞進,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并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文章以《父愛之舟》一課為例,進一步闡述學習任務群引領下的教學方法,希望助力學生立足整體任務,深挖文本內涵,切實地拓寬閱讀視野,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一、立足單元整體,明確核心任務,激發閱讀興趣
在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立足單元整體、明確核心任務是關鍵的一步。教師設計核心任務和子任務,可讓學生有目標、有層次地開展學習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理解深度。以《父愛之舟》這一課為例,其所在單元的主題“舐犢情深”,旨在引導學生體會親情的深厚與無私。同時,本單元語文要素關注場景和細節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表達內容,主張讓學生在理解和共情的基礎上學會從生活中挖掘細節、表達真情。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依據單元整體學習目標和人文主題設計能再現場景、深度品讀的核心任務群,切實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步體會到父母之愛,并運用這些場景和細節表達自己對情感的認知及理解。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父愛之舟》。在閱讀文本后,誰能簡單描述一下這篇文章的主要情節呢?
學生:文章講的是一位父親在艱難的生活條件下默默無言地關心和照顧著“我”。
教師:沒錯,父愛就是這樣深沉、無聲卻又無比有力!現在,我們要圍繞“舐犢情深”這一主題去學習。下面,我們就課文的場景細節來探究父親的無私之愛。那么,大家還記得父親第一次帶“我”去買枇杷的情景嗎?
學生:記得,父親把辛苦賺的錢給“我”買枇杷。枇杷很貴,但他也愿意為“我”付出。
教師:對!這個場景其實表達了父親愿意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深情。即使生活艱辛,父親還是毫不猶豫地買了枇杷給“我”,表現出他對孩子的關愛。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場景。誰還能再舉一個父親關心“我”的例子?
學生:還有旅館那段,父親雖然很節儉,但看到“我”被蟲子咬了,想換好一點的房間。
教師:大家觀察得很細致!父親省吃儉用,但在孩子受苦的時候愿意改善住宿條件,這一細節讓我們體會到父親的愛是無微不至的。接著,我們的任務還包括遷移閱讀,我們可以閱讀《背影》片段(多媒體呈現),看看不同作者是如何表達父愛之情的。現在,誰能分享一下《背影》中的父親和《父愛之舟》里的父親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學生:在《背影》里,父親不辭辛苦地去送兒子,讓我感受到他的關愛,和《父愛之舟》里的父親有些相似。
教師:說得非常好!不同的情境中,父親的愛都是無怨無悔的。最后一個任務是大家試著描寫自己生活中的一個類似場景,如父母為你做過的一些小事或者一次特別讓你感動的經歷,大家試試看能不能用恰當的細節描寫來表達情感?
學生分享。
教師:在本次學習中,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了親情,并且學會表達親情,相信大家都學到了一些生動的細節描寫技巧。
在系統設計學習任務群的基礎上,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文本中的情感,逐步學會細節描寫的技巧。同時,在關注《父愛之舟》中的細節描寫的基礎上,教師引導,讓學生遷移閱讀,可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可見,基于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設計,能切實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目標導向”的思維方式,提升其情感認知和表達能力,有效達成了情感與知識的雙重目標,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新路徑。
二、深挖文本內涵,構建情境任務,培養批判思維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深挖文本內涵,構建情境任務有助于引導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文章的情感與主題。目前,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深挖文本,設計學習的情境任務,可切實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從而增強其對文本的理解深度。如在學習《父愛之舟》時,課文中以多個場景和細節描寫展示了父愛的無私、深沉。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創設生動的情境,運用多媒體導入課程,帶領學生置身于作者的回憶中,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行文邏輯,從人物細微動作中感受父愛,逐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師:現在,我們繼續學習《父愛之舟》,同學們,大家知道這篇課文的作者是誰嗎?
學生:吳冠中!
教師:對!吳冠中先生不只是一位畫家,還是一位情感豐富的文字記錄者。他曾說過,“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下面,讓我們走進他的《父愛之舟》,看看他如何用文字表達出這份深沉的父愛。大家看大屏幕,這只小舟里裝著旅店、廟會、湊錢、枕邊等詞語,誰能根據這些關鍵詞回憶出課文的主要情節呢?
學生:有“買枇杷”“住旅店”“逛廟會”“送我上學”……
教師:很好!這些場景都是吳冠中回憶父親的點點滴滴。現在,請大家嘗試將這些場景串聯起來,說一說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
學生:作者在回憶中寫了父親如何在生活的細節中無微不至地關愛“我”。
教師:對!這些點滴描寫貫穿文章,形成了父親對孩子深情厚愛的主線。接下來,我們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來看看,吳冠中寫的這些場景和細節是否真的能夠代表父愛?有沒有其他的角度來理解這些情感?
學生:我認為這些細節雖然很小,但正是這些小事讓我們看到父親的辛勞和愛,如父親把攢來的錢用來買枇杷!
教師:說得很好!小事不小,小事里隱藏著父親的愛。還有其他同學有不同的看法嗎?
學生:我認為父親的愛也許在那個年代并不稀奇,但現在的孩子可能不太理解這種樸素的愛。
教師:同學們都很有見地!其實,這就是我們說的“情境差異”。不同的時代背景影響著人們對情感的理解。那么,假設你是吳冠中,想象你還在課堂上,你會如何向同學們描述這些情境呢?
學生:我會用更詳細的語言描述!
學生:我會讓他們想象在鄉村的生活!
學生:我會讓他們閉上眼睛,想象父親帶我逛廟會……
教師:太棒了!在重現這些情境后,相信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了這份父愛背后的艱辛,希望你們日后都能體會父愛。
學生深入閱讀《父愛之舟》,不再僅僅停留于對表層情感的感受,能更深層次地分析、比較與思考。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創設情境、多角度引導、對比分析等策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理解力和思辨能力,使其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與提問。
三、融入生活情境,設計多維任務,拓展學習深度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融入生活情境,構建多維任務,能讓學生獲得更貼近真實的生活體驗,從而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動機。在教學《父愛之舟》時,教師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群,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理解父愛內涵。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入品讀課文內容,并借助豐富的生活素材去深入閱讀文本,如對比傳統與現代的生活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父愛之中的犧牲與付出。同時,學生還可利用角色扮演、情境還原等方式,從作者角度出發,體會父親的艱辛與無私,提高自身共情能力。
教師:同學們,這篇課文里有哪些場景讓你印象深刻?
學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父親帶“我”去逛廟會,給“我”買熱豆腐腦,還親手做了一個萬花筒。
教師:很好!在那個年代,“萬花筒”是很受歡迎的玩具,父親沒有買現成的,而是自己動手做了一個。大家認為,這樣的舉動表現了父親怎樣的心情呢?
學生:我認為是因為父親很愛“我”,他愿意用自己做的東西讓“我”開心,即使家里窮,他也要讓“我”享受到這些小快樂。
教師:說得很不錯!那么,我們將這個場景和現在的生活對比一下。大家想一想,父母是如何滿足我們的小愿望的?有什么不同?
學生:現在這個時代,買玩具很方便,父母一般不用自己動手做玩具。他們可能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給我們好的生活。
教師:你們觀察得很仔細!父親自制玩具是一種滿足孩子需求的方式,也是一種用心表達愛的方式。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理解到,愛的方式隨著時代變化,但愛本身沒有改變。接下來,我們來完成一個任務,如果大家就是小吳冠中,回想那個時代的艱辛,捧著父親攢下的錢,想象一下當時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學生:我覺得有點心酸,也很感激,父親很辛苦,我會認為這些錢來之不易。
教師:對!這種心情很復雜,其中有感激,也有對家庭的擔憂。下面,大家可以帶著這樣的情感再去朗讀課文,體會作者五味雜陳的感受。現在,我們再來看一個情境任務,假如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覺得自己能為家里做些什么來回報父母?
學生:幫忙做一些家務,不讓父母太辛苦。
教師:很好!你們已經開始去感受和理解父母的付出了。在閱讀學習時,大家理解了愛,也理解了父愛背后的艱辛。我希望大家能將這種感受帶入實際生活,去體諒父母,珍惜他們的付出。
在多維任務賦能下,學生在《父愛之舟》的學習過程中得以多角度地深入了解文本,體會父愛的無私。同時,教師在設計多維任務群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理解課文內容,使其在與現實生活對照的基礎上獲得情感上的共鳴,提升語文閱讀深度。
四、協同小組合作,分配閱讀任務,提升思辨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協同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有助于學生在分工協作中提升閱讀理解和思辨能力。在教學《父愛之舟》一課時,教師設置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讓學生圍繞父愛這一主題,在合作交流中深入理解文本,培養其多元分析的思維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充分交流、開闊思維,在合理分配任務后促使學生在團隊中承擔責任,獨立思考。在對比《父愛之舟》和《背影》中父親的形象后,小組成員可以從不同文本片段出發,圍繞父愛的表現方式展開討論,形成對父親形象的多元化理解。此種合作探究的活動,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其對情感表達的敏感性與思辨性。
教師:同學們,下面我們要進行一個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你們每個小組將分配到一個閱讀任務,圍繞“父愛”的主題進行探討。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父愛之舟》這篇文章的情節,有哪些場景讓你們感受到父愛的深沉?
學生:我記得買枇杷的場景,父親舍不得給自己花錢,卻愿意賣了繭子為“我”買枇杷吃。
學生:還有在旅店里,看到我被蟲子咬得全身是包,他心疼得想換一個好一點的房間。
教師:說得很好!這些細節都表現了父愛的深沉。接下來,我們要將《父愛之舟》和朱自清的《背影》進行對比,看一看兩位作者筆下的父親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處。每個小組分別負責一個任務,如第一組負責“買枇杷”和《背影》中父親爬月臺的情景對比,第二組負責“住旅店”和《背影》中父親送別時的情感表達……大家在組內可以討論:“這些場景中父親的行為反映了什么?”“他內心的情感是什么?”
學生:我們這一組討論了買枇杷和爬月臺。兩個文章的場景不一樣,但都是父親表達愛的方式。
學生:我們組討論的是住旅店的情景,我們認為父親想換房間的行為表達了他對孩子的關心,而《背影》里的父親在送別時的表現,也是一種對孩子的牽掛和不舍。
教師:很好!你們在對比中感受到了父愛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現。現在,我還想請大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試著回憶一個自己和父親相處的場景,說說他做了什么、說了什么,讓你感受到他的關愛。
學生:我記得有一次生病時,爸爸一夜沒睡,守在我床邊。那時,我看到他眼里滿是擔心,雖然他什么都沒說,但我知道他很關心我。
教師:這正是我們所說的“舐犢情深”。父母的愛往往通過細小的行為來表達。接下來,我們用這種真實的情感寫一段小練筆,把自己最有感觸的記憶寫下來,感受這份沉甸甸的親情。
在小組協作和思辨性閱讀任務中,學生切實理解了父愛的表現方式。同時,學生在討論和交流中形成了合作意識和多角度分析的能力,在文本對比、情境設想的基礎上深度理解“父愛”這一主題,從而在閱讀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當然,在這種借助真實生活進行聯想與情感表達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更深刻地體會“舐犢之情”的多樣表達方式,加強文本理解力,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在課堂中建立起“閱讀—思辨—表達”的完整學習鏈條,為完成后續的寫作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五、引入多樣化資源,優化任務導向,拓寬閱讀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利用多樣化資源能切實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促使其在多角度的探索中拓寬學習視野。如在教學《父愛之舟》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多種資源,如作者吳冠中的畫作和背景介紹、與文本主題相符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從多維度理解父愛的深沉。在引入多樣化資源后,學生能切實理解父親的形象,在與課文內容對比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作者筆下的情感,并在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中思考父愛的深意。
教師:同學們,我們學習的《父愛之舟》這篇課文是從吳冠中的文章中截取出來的,題目是編者起的。如果讓你們來給這篇課文擬訂個題目,你們會怎么擬訂?
學生:我會擬訂為《父愛的沉默》,因為父親對“我”的愛都是默默無言的。
教師:父愛的確是深沉的,不需要太多言語。編者最終選擇了《父愛之舟》這個題目,你們覺得這個題目有什么獨特之處嗎?
學生:我覺得“舟”在課文中象征著父親。父親的愛就像一條船,載著“我”穿越人生的河流。
教師:很好!你抓住了“舟”的象征意義!文章中多個場景都和“舟”有關,父親就是那艘小船,默默地載著“我”向前。這篇文章的題目點明了文章的主題,濃縮了父愛的模樣。那么,你們覺得這艘“父愛之舟”有什么特別之處?
學生:我覺得它不只是父親送“我”去上學的工具,更像是父親給“我”鋪就的一條路,帶領“我”走向未來。
教師:你理解得也很深入!的確,這艘小船象征著父親的期望與守護。其實,吳冠中后來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畫家,他特別喜歡畫舟,這也許和他與父親的經歷有關。我希望大家能看看他的兩幅畫作——《水鄉小景》和《春到江南》,這有助于大家分析他的文本。
學生:這些畫里的船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
教師:沒錯,吳冠中的畫作常常帶有一種安靜的美,像一條小船靜靜地漂流在水面上,充滿了溫情和思念。這和他童年時父親劃船送他上學的場景有著深刻的聯系。在欣賞這些畫作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父愛的寬廣與深沉。希望你們能在閱讀課文時體會到父愛不只是簡單的行動,更是濃厚情感的沉淀。
在《父愛之舟》一課中,教師引入多樣化資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父愛的象征意義,也在任務導向的推動下開闊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此種教學方法將課文內容拓展至更廣闊的文化背景,引導學生從文本內外體會父愛的多重表達。
總之,基于學習任務群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閱讀有效性大有裨益。為此,在后續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仍需創新任務群教學方法,讓學生形成多元視角的閱讀意識,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切實提升核心素養。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