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寫作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能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所謂思辨能力,是指個體在面對問題時,能用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以及創新思維對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以及解決的能力。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思辨能力體現在學生能夠圍繞主題進行深入思考,能提出獨特的見解,并能使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清晰、有條理的表達。
以譯林版六年級上冊Unit 2 What a day!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圍繞“What a day!”這一主題深入挖掘日常生活背后的故事與情感,鼓勵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分析時間因果關系,運用批判性思維評價個人經歷中的得與失,以及運用創新思維創設獨特的故事情境,從而拓展英語寫作的深度與廣度。在策略方面,教師應考慮與主題相關聯的多元化寫作素材,創設情境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個人儲備,為思辨提供堅實的素材基礎。在設計思辨寫作任務時,教師可以從多個維度展開。學生不僅要描述事實、闡述個人觀點,進行邏輯推理與論證,還需及時有效的評估與反饋機制,以幫助他們識別思維盲點,進行自我反思與修正,從而不斷提升自身思辨質量。同時,教師還需為學生營造一個包容的學習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嘗試、思辨。
一、創設情境,激發思辨
(一)創設生活化主題情境,激活學生思辨思維
寫作思辨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在特定情境中發生的,知識的獲取與應用與具體情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小學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主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使其將自身經歷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為協作開展做鋪墊。
以Unit 2 What a day!為例。教學伊始,教師通過關于天氣的chant進行熱身,并展示有關天氣的圖片,組織學生討論上一周的天氣。學生要看圖說話,聯想自己的實際生活,使用語言支架It was" " " " " ". We could see/feel" " " " " .回顧之前所學的天氣詞匯與表達方式,激發思辨。在描述天氣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天氣對人們活動的影響,如用“If it was rainy, what could we do?”這種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培養其思維能力。
聽歌謠、看圖說話的設計,讓學生不僅可以回顧所學的天氣類詞匯,還能實現對上周生活的回顧,為寫作中的情感細節描寫做鋪墊。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延續“special day”提出“Now let’s have a look at Bobby’s special day.”隨后呈現場景圖并提出“What happened to Bobby?”學生根據關鍵詞組使用過去式復述故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的因果關系。如“Why did Bobby get wet?”促使學生深入分析故事情節,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二)信息提取與結構支架,搭建寫作框架
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學生要掌握提取關鍵信息的方法。關鍵信息是構建文本結構支架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快速提取when,who,where,what,how等日記中的核心要素,幫助學生明確日記核心內容,分析文本結構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初步閱讀“What a day!”文本,快速提取關鍵信息,設計內容排序活動,讓學生根據時間順序或事件發展順序對信息進行排序,并思考每件事的邏輯關系。通過“Why does this event happen after that one?”這種問題促使學生深入分析文本結構。通過這兩個活動,學生能明確日記的核心內容,分析文本的結構特點,為后續仿寫提供基礎。
語料支架的搭建是學生仿寫活動得以順利展開的基礎。教師通過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英語學習經驗以及語文學習經驗,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詞匯與句型輔助,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學生了解日記結構框架的基礎上,教師繼續追問“How to write a diary? What can we talk about?”引發學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經驗,提供與主題相關聯的詞匯與句型,以供參考。教師要鼓勵學生將個人的經歷與日記寫作相結合,如用“Can you talk about a special day in your life?”此類問題引導學生將個人經歷融入寫作中,通過搭建語料支架并引導學生鏈接個人經驗,豐富其語言儲備,激發其寫作興趣。
二、繪制思維導圖,明晰寫作架構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以寫作課為例,思辨能力的培養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及創新思維的發展。
(一)數軸思維導圖,構建寫作思路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可視化的工具,將其應用到英語寫作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明確主題、展開聯想、實現深度思考。同時,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可以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思考路徑,發現其漏洞與創新點,并能通過對內容的修正與深化實現個人思辨能力的提升。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Unit 2 What a day!為例。本單元教學目標是要學生學會寫日記,這既是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考查,也是對其思辨能力的培養。英語日記要求學生不僅要描述事件,還要學會表達個人的感受與思考。這與思辨能力培養相契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結合語文學科中的日記寫作方法、構成因素,思考英語日記的構成元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以及事件中個人的感受(反思),指導學生繪制“我的一天”的主題思維導圖,并將上述元素進行串聯后形成較為清晰的思維框架。如圖1所示。
在繪制過程中,學生以時間為軸,將自己周末一天的生活分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個階段進行描寫,并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單獨劃分出若干分支,在分支后細分出事件內容。如早晨我在家做作業,后與父母逛街;路上有很多人,看到了各種美麗的燈,我們先吃了藕粉圓子,接著看淮劇,淮劇非常有趣;晚上我們走路回家,路途比較遠,我腳疼。各環節都有學生個人的感受。比如看淮劇是事件,淮劇有趣、我們很開心就是學生的感受。通過時間軸的方式,將一天內的活動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便于學生梳理。
(二)魚骨結構導圖,拆分寫作層次
在Unit 2 What a day!的教學中,以“我的一天”為主題,結合教材Story time,向學生展示“小朋友騎車”“放飛的風箏”和“野餐、食物”的圖片,引發學生對內容的猜測。讓學生嘗試表達與圖上內容對應的英語句子:Children rode bicycles in the park. They flew kites high in the sky.等,為后續寫日記積累詞匯。在閱讀語音和卡通文本中,教師分析故事的起因、經過以及Bobby的心情,引入未填寫完成的魚骨圖,展示本篇文章的關鍵要點;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細讀和分析每個事件的過程中梳理文本的邏輯關系,并完成整幅圖的填寫。(學生深入研讀文本,勾畫關鍵細節,系統地梳理文章的內容與細節,最后進行小組展示。)
小組1:第一個場景——歌曲Rain,rain,go away展現Johnny對雨停天晴的渴望。
小組2:當Sam和Bobby在公園相遇,Sam發現Bobby不開心,便向其詢問原因。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場景(Park)、人物(Sam和Bobby)和情節(Sam notices that Bobby is unhappy and asks him the reason)三個部分。
小組3:在第三個場景中Bobby向Sam講述了自己不開心的原因(按照起因、經過和結果的順序對其進行概括),爬山放風箏(起因)—風箏飛高了,無法抓住(經過)—風箏飛走了,Bobby很失落(結果)。
在課堂教學匯總階段,教師引入魚骨圖(圖2),讓學生掌握魚骨圖的特點,學習更好地梳理文章情節,清晰地展示Bobby的故事。此方法可以延伸引用到后續的寫作練習中。
在“我的一天”寫作教學中,教師先組織學生回顧課堂上是如何進行魚骨圖分析的,包括哪些主要的部分或者時間,實現知識的理解與遷移。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我們要描述‘我的一天’,可以從哪些維度或者事件開始呢?”在思考中,學生聯想自己的生活場景,不同時間的主要活動,并對“魚刺”進行填詞、擴充,撰寫不同維度的標題。學生1:在學習日時上午上學、下午參加學校活動、晚上做家庭作業和休息。學生2:周末和父母逛街、去餐館吃飯、逛超市……教師追問:“只把事件列舉出來就可以了嗎?”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時間軸下的when,who,where,how,what,why事件,強調情感的表達,幫助學生羅列碎片化的語言,然后通過擴充豐富魚骨圖內容,正式完成寫作思路的構建。
三、夯實語言基礎,開展多元評價
小學生的語言基礎較為薄弱,認知能力偏低,思維習慣尚未養成。英語寫作練習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難點所在,教師要采用科學的方式幫助他們克服寫作障礙,激發其英語寫作興趣。在思辨視域下,教師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自查自改意識及創新能力。
(一)夯實語言素材基礎,培養自查自改意識
英語寫作需要進行素材積累,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課外閱讀以及生活實踐等方式,引導學生積累詞匯、句型和語法知識,為其進行寫作學習提供支持。其中,自查自改意識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寫作習慣的重要方式。學生在自查中發現并糾正自己的寫作錯誤,提升寫作的準確性與流暢性,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而豐富語言素材積累能為英語寫作提供所需要的“建筑材料”。自查自改意識是保障“材料”被正確、有效地應用,組裝成“文”的機制。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是在與環境互動中主動構建新知的。因此,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語言素材積累的意識,結合元認知策略培養其自查自改能力,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寫作水平。在教授Unit 2 What a day!前,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讓學生思考一天中發生的有趣或者是難忘的事情,其中包括who, where, when,what, how等要素。課堂上,教師向學生展示符合本單元主題的日記范文,引導學生分析范文Beginning(開頭),Body Part(主體)和Ending(結尾)部分,明確各部分的功能和寫作目的,指導學生結合個人回顧,嘗試模仿案例結構,在草稿紙上撰寫mind map,其中包括時間線、地點轉換、人物及情感變化,強化學生的句段意識,厘清寫作條理,組內分享,并提出改進意見,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此活動學生不僅能學會如何圍繞主題構建文章框架,還能在實踐中加深對段落、句構的理解,為后續寫作奠定基礎。
除了詞匯、語段,英語寫作中最重要的是語言表達。教師結合教材及范文,總結日記寫作中最常用的時態(一般過去時)、句型結構(It was...和We went to...)和描寫時間順序的詞匯(First,Next,Then, Finally),提出寫作“如果你是教材中的主人公,你會如何描述你的一天呢?”引導學生嘗試提煉語言點,并進行口頭表達,再與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者是如何通過細節描寫增加文本趣味性的,強調細節表達在增強情感及文章吸引力方面的作用,并根據之前撰寫的mind map,結合個人分析,掌握細節描寫的技巧,完成日記初稿。在這樣的模仿與創造中,學生能掌握英文日記寫作技巧,學習如何將自己的情感與個人經歷融入文章中,增加文章的生動性。
在思辨能力視域下,學生通過仿寫基本結構、語言表達,可以夯實語言基礎,形成自查自改意識,提升寫作能力。
(二)多元評價助力思辨能力培養
多元評價可以提升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自我評價、同伴評價以及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能讓學生發現自己在寫作中的優勢與不足,并及時對其進行改進和優化,提升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其中,針對性評價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與寫作需求,采用具體的、可操作的描述性語言或評價量表等工具開展。評價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寫作水平與存在的問題,并使其根據評價建議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同伴初評階段,教師組織學生互讀、互評、互議作品。此時,學生充當“小老師”的角色,關注同伴語言形式規范性等問題,如字母大小寫、標點符號、單詞拼寫、時態以及動詞形式等。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鞏固語言知識點,還能學會如何以批判性眼光審視他人的作品,以此來提升個人的思辨能力。然后,匯總學生在互評中發現的共性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再次回顧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反思,通過讀寫互動關聯,進一步明確寫作時應注意的語言形式規范,提升表達的準確性。
在反思的基礎上,學生進行自我修正。教師給予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讓其對照范文與評價的標準,分析自己所寫的每句話能否表達出具體的意圖。學生需自主發現不足,并嘗試找到解決的辦法。此過程中,學生需要自我對話、自我反思、自我實踐以及自我完善,逐步深化對語言功能的理解。教師在此過程中充當引導者的角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勇于修正,同時提供必要的指導與支持,讓學生在自評、修正中逐漸內化,積累經驗。
深度評析是寫作教學的關鍵環節。在初步修改作品后,教師引導學生以讀者的視角再次閱讀他人的作品,關注作品內容、結構與表達,嘗試給出更加高階的評價。如故事中沖突轉折的應用、個性化活動內容的充實、細膩的環境描寫等。在深度、啟發式的評價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對標范文進一步關注細節、豐滿細節、深化意義。
在上述環節中,學生在初稿中簡單描述了自己一天的活動,但是內容上缺乏細節與生動性。同伴初評時,指出了其作品中語言形式的錯誤與內容的單調性。學生在自我修正中根據同伴反饋增加了細節描寫以及情感表達。在深度分析中,學生進一步吸收其他同伴及教師的建議,對文章內容進行潤色、升華,使內容更豐富、結構更清晰、表達更生動。
多元評價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同伴初評幫助學生再構語言知識,自評修正促進學生反思語言功能,深度評析引導學生深化語言意義,讓其學會如何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問題并分析問題,為其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編輯: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