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新聞傳播教育亟須培養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文章分析數智時代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闡述其圖譜建設,探究其實踐路徑。研究認為,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應利用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工具,打造有針對性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智能體,通過知識圖譜建構新聞基礎知識體系、問題圖譜實現新聞探索性教學模式、目標圖譜強化新聞教學內容針對性、思政圖譜完善新聞思政育人課程體系,將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創新思維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研究與教學的融合,深化智能教學,強化個性化培養,加強智能評價,提升學習能動性,從而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及水平。
[關鍵詞]數智時代;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圖譜建設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1]《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加快培養會使善用“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2]。在數智時代,新聞傳播教育亟須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基于知識圖譜、研究性教學理念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尤其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有助于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將研究與教學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自驅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新質教育。換言之,在數智時代,面對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挑戰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要求,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要積極響應,圍繞研究性教學理念,利用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新技術,開展全方位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改革。文章探究數智時代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的實踐路徑,為創新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一、數智時代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
(一)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是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必由之路
在數智時代,教育改革已成為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進一步推進數字教育,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代化提供有效支撐。”[3]隨著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迭代升級,大學生生活在數字空間,擁有廣闊的學習資源,對數字化工具具有天然的適應性,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已無法不再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高等教育呈現新樣態,包括教學內容的智能化生成、學習過程的個性化分析、科研數據的智能化處理、教育管理的精細化決策等[4]。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一方面,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工具的應用有助于教師獲取海量的教學資源和專業信息,通過多元化的手段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增強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工具的應用有助于學生獲取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有效信息,開展個性化學習,形成“師—機—生”的良性互動模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可見,在數智時代,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應用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工具進行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是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是新聞傳播教育發展時代之需
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已進入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中提及的第三種社會形態,即信息時代[5]。換言之,這意味數智時代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傳播教育亟須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應用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工具開展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汲取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與理論,能夠適應新聞傳播教育發展的時代之需。需要明確的是,“新聞學研究需要重視面向世界格局調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傳媒技術變革的新聞學實踐體系的建設,切實反對輕實踐的‘書齋’教育和紙上談兵的新聞教育”[6]。“如若不突出新聞傳播學科本身的視角,將面臨新聞學淪為其他學科領域注腳的困境,甚至遭受‘新聞無學’的詬病。”[7]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傳媒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希望你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新聞輿論工作需要,突出辦學特色,深化改革創新,不斷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新聞傳播人才,為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在數智時代,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必須深刻認識到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效踐行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創新,使學生成為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
(三)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是新聞傳播教育課程改革之責任使命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領域迎來了從數字化向智慧化轉變的新時代”[8],傳統的新聞傳播業態發生顛覆性變化,新聞傳播教育也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隨著數字技術的升級更迭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新聞傳播方式發生改變,傳統單一的新聞傳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已不再滿足新時代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后真相時代的到來,虛假新聞層出不窮、新聞質量參差不齊等,這使得新聞傳播行業面臨信任危機,并對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學是研究新聞現象及新聞規律的科學,作為新聞傳播教育的核心專業,主要培養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9]。新聞采寫課程則是關鍵課程,其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合力開展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采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從課程目標、課程基本要求、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與策略、考核方式上進行全方位創新,能夠增強學生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提高新聞采寫敏感度,強化學生對新媒體采寫、數據新聞和虛擬現實新聞等內容的學習,從而深化課程改革的責任使命。
二、數智時代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的圖譜建設
受經典認知科學影響,“以抽象符號為中介的離身交互在教學中占主導地位”,導致學習者左腦思維得到了良好塑造但右腦思維發展受限。具身認知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學交互向以身體信號為中介的具身交互轉變和培育學習者的全腦思維奠定了基礎。學習是一個從動手到動腦再到動心的過程。[10]基于此,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廣泛利用在線學習資源,進行相關圖譜建設,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學生提供在線學習的臨場感和沉浸感,由單一課程視角轉向新聞業務課程綜合視角、由關注學生的外在變化轉向注重學生的內在成長、從以結果為導向轉向以學習過程為經驗積累、從教師單向傳授轉向師生教學共促、從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轉向更加開放、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
(一)知識圖譜建構新聞基礎知識體系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知識點之間建立關聯是促進知識結構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關鍵[11]。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傳統的課程知識呈現較為線性、靜態,不利于多元信息的整合,難以實現知識的個性化呈現和動態更新。知識圖譜則通過結構化地呈現課程內容、知識點、學習目標等要素,改變以往單向接收的教學方式,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數字化手段,呈現立體化、全景式的課程知識。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建設知識圖譜,將課程知識與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相結合,有助于串聯課程知識點,補充新聞采訪及寫作常識等知識內容,建構新聞基礎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在理解新聞基礎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深入思考知識內容間的關聯,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實現數智時代研究與教學的深度融合。
(二)問題圖譜實現新聞探索性教學模式
當前,高校知識商品化的進程正在不斷加快[12],部分大學生執著追求學習的成果和答案,缺少問“為什么”的環節和步驟,問題意識不足。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問題圖譜是通過現實問題構建的知識圖譜,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在通過知識圖譜建構新聞基礎知識體系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問題圖譜建設,實現新聞探索性教學模式,從“頂層綜合問題—中間專題問題—底層基本問題”的層級結構引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知識,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從而使學生系統性地掌握課程的知識結構,培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技巧。換言之,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可以結合新聞采寫實踐性強的特征,圍繞采訪與寫作的具體實踐任務設置綜合性問題,如開展相關主題采訪、撰寫報道、評析新聞作品等,并將綜合性問題與課程章節知識點、課程資源建立關聯,引導學生運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形成相關案例及資源,完成“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與強化,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三)目標圖譜強化新聞教學內容針對性
目標圖譜是一種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目標達成情況的知識圖譜,是連接高校、師生等有關主體的“指南針”。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首先,學生可以通過目標圖譜基本達成課程目標和掌握重難點,把握知識之間的關聯和邏輯,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和任務。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目標圖譜清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握學生的學習數據和學習進度,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強化新聞教學內容針對性,幫助學生增強學習效果。最后,高校可以通過目標圖譜向師生展現目標之間的關聯和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幫助教師更新教學內容,保證教育的連貫性和教學的系統性。例如,教師根據目標圖譜上的教學目標,設計一些環節和討論話題,開設“全媒體背景下傳播多元化的利弊”辯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正確看待自媒體優勢、碎片化閱讀、信息繭房等,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專業自信心。此外,目標圖譜還能夠促進高校、師生等有關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
(四)思政圖譜完善新聞思政育人課程體系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實現高等教育目標任務的根本保證,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13]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思政圖譜的建設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提高專業能力,還有助于學生提升綜合素養和培養主動學習能力,從而完善新聞思政育人課程體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體來說,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可以借助超星學習通等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工具,建設思政圖譜,將課程思政深度融入新聞傳播學科教學,實現思政育人與新聞采寫知識傳授相結合,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也可以結合新聞傳播實踐課程,開展新聞采寫實踐活動,進行課題研究,并提升課程思政的滲透性和實效性,引導學生參與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會新時代中國新聞的發展與成就,堅定成為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信心。
三、數智時代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的實踐路徑
在數智時代,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已滲透新聞采寫教學全環節,推動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在教學模式、內容、方法及評價體系上的全面革新。有學者認為,技術革命改變一旦啟動,其速度將迅速加快,如同快進播放,而我們任務是提前預見并主動適應這一變化[14]。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要積極應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利用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工具,改變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模式,將教育教學與新技術進行融合創新,充分發揮智慧教育的功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深化智能教學,強化個性化培養
隨著數字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教育數字化不斷深化,智慧課堂、智能化教育平臺不斷涌現。智能教育與輔導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習者進行深度分析,以提供量身定制、高精度的教育指導和支持服務[15]。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應積極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通過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工具,打造有針對性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智能體,深化智能教學,強化個性化培養,既幫助教師精準辨識學情,形成學情畫像,分析和獲取學生的學習偏好、學習需求、學習習慣等學習數據,全景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進度、學習效果,有針對性地調整課堂環節設置、內容安排等方面,助力課程教學改革有據可依,又為學生提供一對一AI導師指導和24小時答疑解惑,精準幫助學生完成學習計劃和達成學習目標,優化學習路徑,增強學習效果,從而提升新聞傳播教育教學質量。
(二)加強智能評價,提升學習能動性
同時,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尤其是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也應依托有針對性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智能體,加強智能評價,幫助學生全面分析和評估學習成績、學習互動等學習情況,并為學生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源和線上內容,幫助學生增強自主學習能力與提升學習積極性。換言之,首先,學生可以依托有針對性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智能體,開展學習交流,實時查看自身學習數據,全面分析自身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情況,動態調整學習計劃,并通過與其他學生的互動學習獲得學習啟發,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優化學習效果。其次,高校可以依托有針對性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智能體,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打造企業導師、學校導師、AI導師“三導師制”,全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可以依托有針對性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智能體,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反饋和指導,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使教學過程更加靈活、個性化,推動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的深入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新聞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四、結語
重視并完善全媒化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框架,是當前及未來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在數智時代,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要肩負起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責任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具體到新聞采寫研究性教學,高校、教師等有關主體要利用數字化平臺和智能工具,打造有針對性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智能體,通過知識圖譜建構新聞基礎知識體系、問題圖譜實現新聞探索性教學模式、目標圖譜強化新聞教學內容針對性、思政圖譜完善新聞思政育人課程體系,將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創新思維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凸顯新聞采寫在目標設定、內容選擇、方法策略、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特色與創新,實現從課堂教學為主向課內、課外協同教學的轉變、線下教學為主向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轉變、理論講授為主向理論、實踐協同促進的轉變,并創建情景,實現集知識、能力、思維及思政教育于一體的參與式互動教學,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研究與教學的融合,深化智能教學,強化個性化培養,加強智能評價,提升學習能動性,從而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及水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2024-02-01)[2025-01-2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2]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2018-09-17)[2025-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3]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05-29)[2025-01-20].https://
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4]黃璐璐,馮婷婷,李淼浩,等.數字轉型背景下的智慧教育:藍圖擘畫與關鍵路徑:2024全球智慧教育大會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24(11):36-46.
[5]奈斯比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M].梅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6]王仕勇,鄭保衛.育人功能視角下中國特色新聞學學科建設的三重邏輯[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2):141-149.
[7]王潤澤,米湘月.新聞世界:新聞學元概念和問題的新探索[J].社會科學文摘,2024(09):61-63.
[8]喻國明,崔筱彤,蘇梅穎,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云課堂”的賦能路徑與價值邊界[J].教育傳媒研究,2024(05):5-10.
[9]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 劉云山出席[N].人民日報,2016-02-20(01).
[10]王美倩,鄭旭東.動手、動腦與動心:論教學交互的具身轉向與學習的三重境界[J].電化教育研究,2024(11):69-75.
[11]張春莉,繆佳怡,張澤慶.指向深度學習的知識建構:基于對高等教育中“教”與“學”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3):125-133.
[12]黃俊杰.《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自序[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6(01):33-36.
[13]蘇燕華.高校“大思政”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M].秦皇島:燕山大學出版社,2024.
[14]祝智庭,戴嶺,趙曉偉,等.新質人才培養:數智時代教育的新使命[J].電化教育研究,2024(01):52-60.
[15]吳蔚然,宋國語,林敏,等.教師如何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質性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3(05):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