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從傳播途徑、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四個方面分析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傳播現狀,并通過對比國際科技期刊,提出中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傳播力提升策略,即構建國際化傳播矩陣、培育專業傳播人才、借鑒海外科普化經驗、依托新技術和高校優勢學科等,旨在為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提升國際化傳播能力提供有效可行的思路。
[關鍵詞]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傳播現狀;國際傳播力
國際化傳播是期刊國際化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3)》,截至2022年底,在我國434種具有CN號的英文科技期刊中,由高校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超過了總數的1/3,高校成為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重要建設力量[1]。但從現實來看,大部分高校的辦刊理念較為傳統,缺乏傳播和服務意識,導致其在全球學術出版體系中的話語權較弱[2]。近幾年,研究者圍繞科技期刊傳播力及國際傳播策略開展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多是基于單刊或科技期刊整體,很少有學者專門針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傳播力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而且當前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探討或個案分析層面,缺乏基于大規模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支持。
針對上述情況,文章對我國高校英文期刊國際傳播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并通過對比國際科技期刊,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傳播力提升策略,旨在為更多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躋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行列提供實踐導向。
一、調查研究設置與結果分析
筆者基于美國學者拉斯韋爾提出的“5W”傳播模式,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傳播效果四個維度出發,設計了“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傳播現狀調研問卷”,采用問卷星系統有針對性地向我國高校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編輯部發放問卷。問卷發放時間為2024年1月—2024年4月,發放數量為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8份,根據經驗法則,樣本量應該是問卷中變量數的5—10倍,因此樣本量符合研究需求。本次問卷題目包括單選題和多選題,并在部分題目中設置“其他”選項,編輯可根據期刊的實際情況進行補充。
(一)調研問卷基本情況
問卷調研期刊的所屬學科涵蓋物質科學(31.5%)、醫學(23.1%)、工程技術(20.4%)、生命科學(15.7%)及多學科綜合(9.3%)五大類(如表1所示),其中,被《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收錄的期刊占總數的52.8%。
(二)調研結果分析
1.傳播主體:專業傳播人才短缺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發展離不開高質量人才隊伍的支撐。針對負責期刊國際化推廣的編輯部人員現狀的問卷調研結果顯示,設有專職營銷編輯崗位的期刊占比僅為8.3%,由編輯兼職推廣的期刊占比達到62.0%。這表明大多數期刊在國際化推廣方面缺乏專業的人才和資源,主要依靠學術編輯兼職開展營銷推廣。這不僅影響營銷推廣工作的深入開展,還會分散學術編輯的精力,使其無法專注于期刊質量的提升。究其原因是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多數依靠學校經費支持,依托期刊中心或獨立編輯部辦刊[3],組織架構和崗位設計相對單一。
國際頂刊主要依賴專業化的編輯與營銷隊伍,以提升品牌塑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其往往以品牌樹立和信譽維護為目標,通過采用高新技術,全方位實現國際化傳播。例如,Science的出版方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設有全球營銷經理、高級營銷經理、營銷經理、營銷助理等崗位,專為Science系列期刊制訂市場營銷方案。另外,Science的科技新聞稿由AAAS組建的新聞寫作小組撰寫,該小組由具有較高科學素養的編輯組成。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國科技期刊應借鑒國際頂刊的成功經驗,對期刊各運營崗位進行優化。
2.傳播內容:科普化意識較為薄弱
科技期刊的傳播內容主要分為三類—學術類內容、科普類內容和期刊重要事件。調研結果顯示(見表2),所調研期刊普遍以推廣學術類內容和期刊重要事件為主,72.2%的期刊對期刊創辦、數據庫收錄、影響因子提升等期刊大事記進行報道,70.4%的期刊根據文章內容撰寫推文,65.7%的期刊宣傳專輯、專欄上線,表明期刊重視學術成果的傳播和期刊品牌建設。從傳播科普類內容的視角來看,僅有50.9%的期刊采用新聞推廣模式。短視頻是一種新興的科普傳播方式,但目前期刊采用率較低(25.0%)。
目前,國際主流科技期刊已形成成熟的科普化傳播模式,將其刊載的前沿、創新的,以及對社會及公眾可能產生潛在影響的科技成果撰寫為通俗易懂的科技新聞或制作成大眾喜聞樂見的短視頻,通過大眾媒體進行宣傳,使科研成果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如Science的出版方AAAS設立了EurekAlert!科技新聞網站,通過“倒三角”的形式將新聞呈現給記者和讀者,而且采用“限時禁發”制度,實現了科技新聞與學術論文同步發布。
此外,Nature、The Lancet等國際頂刊均設立了非學術欄目,此欄目文章的寫作模式和語言風格與學術論文明顯不同,主要圍繞期刊刊載的研究成果撰寫簡短新聞等內容,具有很強的科普性。相比之下,中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普遍存在欄目設置不夠豐富、科普內容較少等問題。
3.傳播途徑:國際傳播矩陣布局不合理
筆者將科技期刊的國際傳播渠道歸納為期刊網站(出版平臺、單刊網站)、數據庫、學術會議、精準推送(TrendMD、郵件推廣)、海外新媒體平臺(社交媒體、學術社交平臺、科技媒體)等,所有傳播渠道共同構成了期刊的國際傳播矩陣。傳播矩陣包括橫向矩陣和縱向矩陣,橫向矩陣指的是多種推廣渠道的布局,而縱向矩陣則是指科技期刊在某個特定渠道上的深度傳播[4]。
從所調研期刊的國際傳播渠道使用情況可以看出,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已經初具多元化推廣規模,在參與本次調研的108種期刊中,通過單刊網站、海外出版平臺、國內自主建設的出版平臺進行傳播的期刊占比分別為86.1%、75.0%、40.7%,71.3%的期刊通過舉辦或參加學術會議對期刊進行宣傳,采用TrendMD精準推送和郵件推廣進行傳播的期刊占比分別為61.1%和89.8%,但各渠道整體布局仍不均衡,而且海外新媒體平臺的縱向矩陣布局也不合理,如圖1所示,超過半數的期刊只對少數論文(不足四分之一)采用新聞報道或短視頻方式進行推廣;超過半數的期刊對少數論文采用X(Twitter)、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媒體和ResearchGate、Kudos等學術社交平臺進行傳播。深入分析可以發現,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在國際傳播渠道建設上與國際頂刊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國際頂刊Nature擁有一套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廣體系,專職推廣人員會根據不同場景設計傳播策略與方案[5]。
4.傳播效果:滿意度較低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肩負傳播最新科研成果的重要使命,其傳播效果不僅關系到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還影響其國際聲譽與社會認可度。調研結果顯示,編輯部認為最有效的國際化傳播方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海外出版平臺(69.4%)、郵件推廣(49.1%)和學術會議(30.6%),其他傳播方式的認可度均在30.0%以下。值得一提的是,依靠單刊自身力量搭建的傳播平臺存在很多不足,如功能不夠齊全、界面不夠美觀、無法實現全文XML結構化展示等,這些問題會影響內容傳播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在國際社交媒體傳播方面,雖然在X(Twitter)、Facebook、LinkedIn等社交媒體設有賬號的期刊占比達到67.6%,但賬號粉絲量普遍較少,發布內容缺少互動,編輯對該種推廣方式的滿意度較低,這與發布內容單一且與受眾契合度低有關。另外,對科技新聞和短視頻,由于傳播內容體量和傳播網絡受限,期刊的傳播效果有限。總體而言,傳播效果受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和受眾契合度的綜合影響。因此,期刊需要制訂系統化的國際化推廣方案和全方位的國際傳播策略。
二、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傳播力提升路徑
提升國際傳播力是一項綜合性工程,需要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整合和協調各種關鍵要素與資源,形成協同效應,推動期刊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一)加強推廣手段整合,構建國際化傳播矩陣
根據《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機構主辦的有國內統一刊號(CN號)的英文期刊中,82.0%的期刊與國際出版平臺建立了合作關系[6]。本次調研結果顯示,編輯部滿意度最高的國際化傳播方式是借助海外出版平臺。這反映出國內期刊在長期發展中依賴國外出版商,由此限制了它們在制訂和實施國際傳播策略方面的思路和能力。因此,提升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自主設計和傳播能力已迫在眉睫。
一是依托國際化出版平臺出版和傳播,包括國外大型出版商平臺(如Elsevier、Springer Nature等)和我國自主建設的國際化出版平臺(如SciOpen、SciEngine等)。如清華大學出版社自主研發的科技期刊國際化數字出版平臺SciOpen,支持科技期刊全流程出版,并通過搜索引擎優化技術提高論文被發現的概率[7]。
二是積極申請加入國際數據庫,如SCI、Ei、Scopus等數據庫。數據庫是期刊傳播的有效途徑,被國際數據庫收錄是衡量期刊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標志。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應加強期刊規范管理,提高論文學術質量和編校質量,完善期刊出版倫理規范,加快數據庫申請步伐。
三是積極加入主流國際出版行業協會和標準化組織,如全球學術與專業出版者協會(ALPSP)、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STM)、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等,這有助于期刊融入全球學術與出版體系。
四是與專業機構合作開展精準推送,例如:通過TrendMD實現單篇論文的跨期刊推薦,并遴選重點期刊的重點文章加強推介;運用科睿唯安和AMiner的郵件推廣功能進行精準推送;充分利用學校官宣資源如學校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進行推廣。
五是借助海外新媒體平臺進行多維推廣,增強期刊品牌影響力,例如:通過創建X(Twitter)、Facebook賬號,重點做好內容策劃,采用投放廣告等形式加強國際化傳播,建立包含期刊核心學者群體的“朋友圈”;通過ResearchGate、Kudos設置期刊主頁面,調動作者積極性,發揮作者自傳播作用;通過EuerkAlert!發布科技新聞,提高論文曝光度,打造期刊的國際品牌形象。
(二)增設營銷編輯崗位,培育專業傳播人才
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培育傳播人才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優化編輯部組織架構。高校管理部門要重視學術推廣人才隊伍建設,對現有的組織架構、崗位設計、人才配置、薪酬待遇等進行優化,增設宣傳推廣部和營銷編輯崗,以更好地適應期刊國際化發展的需求。
二是設立海外辦事處。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可選擇在學術活躍和國際交流頻繁的地區設立海外辦事處,以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是加強市場運作相關培訓,解決人才培養源頭問題。期刊不僅要針對營銷編輯開展系統性、計劃性、針對性培訓,還要注重培訓內容的整體性和實踐性,為編輯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
(三)借鑒海外科普化經驗,探索特色傳播路徑
科技期刊通過國際化科普傳播能夠提升內容的可讀性和吸引力,提升成果轉化應用的可能性,促進跨學科交流,并吸引更廣泛的讀者群體。科技期刊須在確保科學性和時效性的基礎上,增強科普內容的趣味性,這是一項頗具挑戰性的任務。要實現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科普化傳播,離不開作者、編輯部、科研機構、媒體以及公眾的協同努力。
構建活躍的科普傳播生態,是實現科技期刊國際化傳播的有效路徑。首先,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要突出學科特色,基于學科特點提高科普內容質量,以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其次,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應鼓勵作者撰寫非學術性論文、新聞稿及制作短視頻等,以拓寬讀者群體。再次,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應采用多渠道傳播策略。除EurekAlert!等專業媒體渠道外,高校英文科技期刊還應積極拓展社交媒體、博客、播客等多元化傳播渠道,通過組織科普論壇等形式定制化科普內容,滿足不同受眾的特定需求。最后,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應建立長效機制,確保科普內容能夠持續更新。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要拓展國際視野,借鑒國際頂刊先進的科普理念,提升國際影響力。
(四)依托新技術和高校優勢學科,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一理念在科技期刊出版領域具有重要指導作用。AI在提升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傳播效能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能快速準確地將論文翻譯成多種語言,并通過提供智能問答服務,有效擴大國際讀者群體。2024年6月,清華大學出版社自主研發的SciOpen平臺改版升級,最新上線的AI Chat Paper功能可針對全文PDF文件進行中英文智能解讀,并提供多語種自適應問答,有效打破了學術論文閱讀的語言壁壘,加速了期刊內容的國際化和規模化傳播。
在“內容為王”背景下,期刊國際化傳播效果與內容質量密切相關。目前,國際上缺乏彰顯中國學術水平與特色的高校科技期刊品牌。因此,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利用高校豐富的學術資源和雄厚的科研實力,以優勢學科為基礎推進期刊國際化進程,有助于期刊更好地融入全球學術圈。基于優勢學科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平臺,可為期刊提供高質量稿源,提升其學術水平和國際品牌形象。例如,溫州大學主辦的Carbon Energy期刊,依托學校材料學科優勢,聚焦清潔能源領域,打造了“國際碳能源大會”和“新材料領域院士溫州行”兩大會議品牌,匯聚了優質稿源。該刊創刊3年即被SCIE收錄,最新影響因子為19.5,在世界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領域期刊中排名第六,成為填補國內高水平碳能源材料類期刊空白的旗艦期刊。
三、結語
雖然目前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在國際傳播方面仍存在布局不佳、人才短缺、深度有待拓展等問題,但隨著國家和高校對英文科技期刊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日益增強,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應通過精心設計營銷方案,增強市場化、國際化運作能力,培育專業傳播人才,積極整合新技術與新手段,創新傳播內容和推廣路徑,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使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在全球學術舞臺上具有更強的學術引領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
[2]張鐵明,劉志強,陳春蓮.我國高校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分析[J].科技與出版,2021(09):6-11.
[3]沈怡欣.關于我國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的思考[J].今傳媒,2022(09):72-74.
[4]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技期刊傳播力報告(202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
[5]白小晶,翁彥琴,劉燦.國際典型綜合類科技期刊公眾傳播特點及對我國綜合類科技期刊公眾傳播能力建設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07):917-925.
[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際科學、技術與醫學出版商協會.中國開放獲取出版發展報告(202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3.
[7]張莉,曾潔,趙廓,等.國產科技期刊出版與傳播平臺SciOpen運營實踐及思考[J].編輯學報,2023(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