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山東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2021—2023年收錄在中國知網的論文為樣本,研究山東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的發文特征。與理工類高校自然版學報相比較,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校內發文量占比總體不高;作者群體以高級職稱作者為主;發文學科呈現綜合性,同時在二級學科發文上存在一定的異質性,體現與所屬學校學科建設的同一性;發文基金項目以省級基金項目和國家級基金項目為主?;谝陨涎芯浚砉ゎ惛咝N目茖W報應在著力培養校內稿源形成特色的基礎上吸引優質外稿、通過專題或欄目設計實現新文科與傳統文科的平衡、提升編輯的學科融合編輯策劃能力以體現學報特色。
[關鍵詞]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發文特征;學校品牌;學報特色
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是伴隨理工類高校向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轉型而產生的,與理工類高校文科發展同步。當前,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存在刊物定位不明確、內容同質化、學科支撐力薄弱、缺乏優質稿源等問題[1-2]。針對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存在的問題,諸多學者從學報定位、發展現狀、欄目建設、傳播途徑拓展、學報數字化等方面進行了探討[3-5],編輯同仁也在實踐中探尋學報的特色發展之路,助推了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的發展。基于現有研究,文章以山東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為例,實證分析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特色化發展路徑。
一、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山東省一共有145所公辦本科學校,其中理工類高校9所[6]。根據9所理工類高校官網和中國知網數據,在這9所理工類高校所辦的學報中,有4家學報設有單獨的文科版,即《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季刊)、《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文章以這4家學報2021—2023年收錄在中國知網的全部論文為樣本,對山東省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的發文特征進行研究。筆者一共檢索到993篇學報文獻,篩除資訊、公告、封面、封底等無關內容后,得到有效論文925篇,其中,《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7篇、《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2篇、《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8篇、《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8篇。數據統計日期為2024年6月30日。
筆者下載論文的PDF版,將每篇論文的作者、投稿日期、出版日期、基金項目、發文機構、所屬學科、被引頻次等信息錄入Excel表格中,并建立分析數據庫,利用Excel的統計功能對數據進行處理。
二、發文特征分析
(一)校內發文量統計
根據4家學報的校內發文量數據可知,2021—2023年《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校內發文量占總發文量的70.52%,《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50.87%,《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29.73%,《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33.74%。
理工類高校自然版學報發文具有內向性特征[7],與理工類高校自然版學報相比,除《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校內發文量占比較高外,《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家學報的校內發文量占比并不高。這與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以優先刊發校內稿件的結論[5]并不完全一致。這可能由以下兩個方面原因導致。一是當前的期刊評價機制: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通過采取約稿等方式,吸納更多外來優質稿件,這既對本校科研起到一定的互補作用,又增強了學報的特色。二是當前的高??蒲锌己嗽u價機制: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的辦刊水平與所屬學校的文科科研實力大致保持同步[8],因此理工類高校文科教師為完成科研考核要求,更傾向于將優秀的稿件發表在更高級別的刊物上,導致校內優秀稿件外流。
(二)發文作者特征分析
2021—2023年,4家學報的發文作者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作者所占比例均超過了70%。與理工類高校自然版學報以本校研究生為主要作者[9]不同,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作者以高級職稱作者為主。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為提升自身的影響力,以及提升學報學術質量,對高校教師和研究生稿件的使用數量有一定的限制。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對作者的職稱有一定的要求,這樣一方面并不能完全展示本校學科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也無法發揮學報的育人功能,不利于發現潛在的優秀作者,尤其是優秀的青年作者。
筆者進一步根據單篇論文的被引頻次分析校內外作者對學報被引頻次的貢獻。筆者分別統計4家學報被引頻次排名前10的論文,其中,《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被引頻次排名前10的論文中校內稿共7篇、《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共6篇、《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共4篇、《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共3篇。后兩家學報校外作者對學報被引頻次的貢獻較大,而相應的后兩家學報的校內作者發文比例也較低。由此也許可以推測出,校外高級職稱作者對學報被引頻次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校內外作者對被引頻次的貢獻與其發文量也有一定的關系,因此重視校內發文數量和質量也應是學報提升自身學術質量的重要手段。
(三)發文學科特征分析
統計4家學報發文學科可知,2021—2023年,從整體上看,4家學報的發文基本涵蓋了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二級學科,同時也涉及環境科學、工業技術等自然科學領域,甚至還發表醫藥衛生領域的論文,呈現學科綜合性的特征,其中教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是4家學報普遍發文較多的學科,這是4家學報發文的共同點。從發文的二級學科來看,4家學報的二級學科發文量有所區別,呈現一定的異質性。
發文二級學科的不同與學報的發展及學校學科建設有關。在《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有關高等教育研究的發文量最高,這與其辦刊歷史有一定的聯系?!肚鄭u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由《高教研究》改版而來,《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是其特色欄目之一?!渡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建筑與空間信息、齊文化、美術設計與攝影學科的發文量較其他學報更高,這與山東理工大學的學科設置有關。山東理工大學設有建筑工程與空間信息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齊文化研究院,學報發展與學院學科建設相互支撐?!渡綎|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法學相關學科發文量相較其他學報更高。山東科技大學的文科專業中法學是其優勢學科,學報設有《科學·技術·工程學科研究》欄目(全國文科學報研究會特色欄目),以及《法治新觀察》重點建設欄目?!吨袊痛髮W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發文學科涵蓋石油天然氣工業、動力工程等具有明顯工科特征的學科。這與中國石油大學作為一所石油石化特色鮮明的高校緊密相關,發文學科的特征充分體現了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學報文理交融的辦刊特色。
(四)發文基金項目特征分析
從4家學報的發文基金統計數據可知,2021—2023年,從整體上看,4家學報的基金資助論文占比均在69%以上,且以省級基金項目和國家級基金項目為主。發文基金資助項目中,省級基金項目共276項,其中,山東省基金項目231項,由此可見學報對地方發展的關注與支持;國家級基金項目227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9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多為文理融通的研究成果,如《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5期發表的《基于聯合聚類的國家風險集成預測方法研究》,論文基于算法的聯合聚類集成預測模型來研究如何實現精準的國家風險預測預警。
三、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深化自身特色的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文章從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發文特色化構建的角度,提出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深化自身特色的建議。
(一)在著力培養校內稿源形成特色的基礎上吸引優質外稿
關于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的校內發文量占比,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并不一致。但校外發文量占比不斷提高是其發展趨勢[10]。校內稿的多少與刊物的整體質量沒有直接關系,在現有的辦刊機制下,直接減少校內稿并增加校外稿,并不能在短期內促進本校強勢學科和期刊特色欄目的發展,反而可能降低學報的質量[11],影響學校形象、學校品牌的屬性和特殊定位[7]。因此,穩內拓外,依托校內稿明確自己的特色,在著力培育校內稿源形成特色的基礎上吸引優質外稿,才是學報的現實選擇[12]。
首先,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應充分發揮校內專家和編委會在組稿中的作用,基于本校科研工作和學科建設,發動本校專家學者推薦優秀稿件,讓校內優秀的科研成果率先發表在本校的學報上,依靠本??蒲泄ぷ髟鰪妼W報特色。研究證明,從篇均下載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來看,編委會組稿論文的學術影響力是高于同期自由來稿的[13]。其次,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應鼓勵編委會成員為本校學報撰寫論文。編委會成員在本校學報上發表論文,可以提升校內稿學術水平,進而有利于吸引優質外稿。最后,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應完善作者隊伍,打造作者友好型期刊[14]。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應注重挖掘青年作者或者博士研究生在學術創新方面的潛力,關注青年學者的研究動態,鼓勵青年作者投稿,實現雙方的共同成長。同時,其可以與學校各學院合作,通過課題等了解青年學者的研究動態,挖掘本校優秀青年學者,鼓勵其擔任審稿人,進而增加青年學者對學報的了解,使其愿意把優秀稿件發表在本校期刊上。例如,《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充分發揮校內編委會和校外編委會的作用,鼓勵編委會推薦校內外優秀作者,同時采取優稿優酬、雙高論文(高級職稱作者論文、高影響力論文)的激勵措施留住優秀作者。
(二)通過專題或欄目設計實現新文科與傳統文科的平衡
新文科建設為高校學報特色化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新文科相較傳統文科的特點之一是融合性[15]。而理工類高校憑借其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學科背景,以及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研究特色,為文科學報的學科融合辦刊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學報實現學科融合的常見方式包括專題討論、專欄設置等[16]。具體到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上,其一,其要確立“理工基因+人文表達”的差異化定位,挖掘學報所屬院校的辦學特色,根據學校品牌精準定位學報發展方向,從而實現學校品牌和學報學術價值的雙重提升。例如,《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采取“能源特色+社科專題”的辦刊理念,突出學報的“油”味“油”色[17]。其二,理工類高校文科學報應設計梯度化的專題和欄目,以實現新文科與傳統文科的平衡。一是要保留傳統文科研究,如語言學、文學、歷史等,強調傳統文科與技術的關聯性。例如,《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法學欄目在2021年第1期設置“民法典與不動產法律制度之完善(筆談)”專題,邀請法學教授及法院法官從農地三權分置改革、土地經營權、不動產登記法律問題等多個方面,對民法典與不動產法律制度的完善進行深入研究。二是打造文理融合的特色專題或欄目,突出學報特色。例如,《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設置的《科學·技術·工程學科研究》欄目,以科技哲學為主要內容,密切關注科學、技術、工程與哲學、社會科學的跨學科領域研究,發表了諸如《作為賽博格的彼得·斯科特·摩根的生命價值追問—從控制論到真實性哲學的視角》等文獻。
(三)提升編輯的學科融合編輯策劃能力,體現學報特色
雖然學術期刊編輯須具備專業化的知識儲備以做出準確的學術判斷[18],但在學科不斷融合、研究方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編輯實現學者化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因此,在學報編研一體的工作模式中,編輯的首要職責在于優化選題策劃、積極組稿約稿,為社會貢獻優質的學術成果[19]。一是利用技術工具和校內外學術資源提升專題或專欄策劃能力。首先,編輯應緊扣新文科的內涵,立足刊物自身的辦刊理念、特色欄目及優勢領域,可從數字技術推動知識生成與傳授模式的改變、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適應我國國情的發展需要,以及體現中國特色的學術研究這四個方面進行專題或專欄策劃[16]。其次,編輯應使用中國知網以及Altmetric、Dimensions等平臺分析論文傳播效果,優化選題方向,利用技術工具賦能選題策劃。最后,編輯應利用校內外資源進行選題論證,以確保選題的科學性和創新性。具體而言。其應深入了解本校理工科重點學科的發展動態,與理工科教師建立聯系,深入了解學校理工優勢,追蹤人文社科研究動態,通過學術沙龍等方式,進行選題論證。二是提高溝通協調能力,確保選題策劃順利進行。其一,編輯應通過撰寫清晰明確的專題或欄目征稿啟事,向作者詳盡闡述專題或欄目的用稿標準和要求,使作者能夠準確把握投稿方向。其二,編輯必須著力加快審稿流程。鑒于研究領域內容的新穎性、學科跨度的廣泛性以及專業方向的不匹配性,審稿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初審判斷不準、審稿周期延長、保守退審等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編輯應采取相關措施提高審稿效率,縮短審稿周期,以充分激發作者的學術研究熱情,保障學術成果的及時發表與傳播。建議學報可以引入開放評議制度[20]。編輯在審稿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溝通協調的作用,在專家和作者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利用多種媒介促成審稿專家和作者之間的直接交流。三是積極推進聯合數字出版。除了主動加入中國知網等平臺數據庫、主動建設自身的官方網站、創建或加入同行專業學術期刊數據庫這三種常見的學術期刊數字化模式外[21],學報還可以探索并采用更為新穎的呈現方式,如其可以在論文中插入二維碼,以呈現相關內容。同時,學報還可以嘗試應用“增強出版”模式,將工程圖紙、實驗數據等作為補充材料隨論文一同發布,為讀者提供更為全面、深入的學術資源。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學報的數字化水平,還增強了其學術影響力和傳播力。學報通過各種形式的數字傳播,推進聯合數字出版,能夠突破學報主辦單位及刊名的約束[19],被更多的讀者看到,提高自身的學術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所靜,鄭建輝,何靜菁,等.中國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的發展困境及路徑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7(05):122-124.
[2]黃藝聰.理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特色化發展探究[J].學報編輯論叢,2022(00):127-133.
[3]朱娜,何婧,鄧婧.理工類高校社科學報的價值與實現:基于五種理工類高校社科學報的比較研究[J].學術出版與傳播,2022(01):120-126.
[4]王晨.理工類高校社科學報欄目建設路徑探索[J].學術探索,2022(03):154-160.
[5]倪維維.理工類高校學報人文社科版發展對策研究:以安徽省理工類高校學報人文社科版為例[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103-108.
[6]山東普通高等學校名單[EB/OL].(2022-12-06)[2025-01-22].http://edu.shandonggov.cn/art /2022/12/6/art_11996_10307462.html.
[7]駱瑾,王昕.“雙一流”高校工科學報校內發文量與學術影響力統計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02):274-280.
[8]黃艷林,苗健青.論理工院校人文社科學報的學術定位[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91-95.
[9]李麗,匡云,張鳳蓮.高校學報編輯對研究生作者的指導及其意義[J].編輯學報,2006(04):313-315.
[10]尹玉吉.中國理工高校社科學報異軍突起現象探析[J].中國出版,2006(11):40-41.
[11]劉向寧.高校文科學報內外稿質量初探:以教育部第3批名刊為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05):137-141.
[12]楊錦蓮,李京,羅菊花.17家農業高校學報刊用外稿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2(06):496-498.
[13]顧黎,陳斌,周英智.高校醫學學報重點號組稿模式的建立與思考:以《山東大學學報(醫學版)》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07):739-744.
[14]何云峰.基于“五性”評價模型的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3):144-151.
[15]孫道功.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學科的交叉與融合[J].中國大學教學,2023(11):38-44.
[16]陳曦.“新文科”范式下文科學術期刊的地位與發展路徑[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3):146-151.
智庫性與平臺性同振:《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特色與優勢[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6):1-7. [17]張榮華.政治性與創新性并重
[18]何云峰.要重視學術編輯專業化發展的問題[EB/OL].(2021-11-30)[2025-01-22].https://mp.weixin.qq.com/s/WReCkJQaPGqJvER4JCtVUw.)
[19]付海晏,袁藝嘉.論社科期刊繁榮發展的十大對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2):185-200.
[20]王晨,鄭建輝,梁霞.“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社科學報同行評議優化探究[J].科技與出版,2023(04):65-71.
[21]張耀銘.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EB/OL].(2024-03-24)[2025-01-22]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DMzNzU3Mg==amp;mid=2247555500amp;idx=2amp;sn=18f7b895e185d44d32d13da84c5bc5c7amp;chksm=97ab48e7a0dcc1f1e4347ec4044e13b6d633f553ff5211fe7af40e0041a20a8e594f0a36b153amp;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