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基于CNKI數據庫,采用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借助VOSviewer和CiteSpace軟件,以416篇CSSCI、北大核心文獻為研究樣本,進行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脈絡與熱點的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脈絡可歸納為初始、發展、深化三個階段;借助關鍵詞共現分析和聚類分析等,匯總出五個研究熱點,即短視頻與情感傳播內容、短視頻與情感傳播效果、短視頻情感傳播與平臺媒介、主流媒體與情感傳播、短視頻情感傳播與文化傳播等。基于此,有關主體應高度重視情感與內容聯結,依托短視頻情感傳播,促進情感表達、實現情感互動、激發情感共鳴,從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關鍵詞]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脈絡;熱點;可視化分析
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10.9967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0%,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50億人,占網民整體的95.5%,短視頻成為新增網民“觸網”重要應用[1]。在互聯網時代,短視頻成為人們傳播信息與連接情感的新方式,其碎片化的視覺表達和情感化的傳播模式,促進了情感表達和情感傳播[2]。短視頻情感傳播能夠通過建立情感儀式達到情感共鳴,優化傳播內容并增強傳播效果。然而,短視頻情感傳播也存在創作模式固化、情感極化等隱憂。因此,文章對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脈絡與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以助力短視頻行業健康發展。
一、研究設計
文章基于CNKI數據庫,選擇“高級”檢索與“主題”檢索,將主題詞設定為:“短視頻”OR“抖音短視頻”AND“情感”OR“情感傳播”,確定檢索方式為“精確”,檢索時間為2014年1月1日—2024年10月28日,選定文獻來源為北大核心文獻、CSSCI,共檢索出528篇文獻,并根據文獻題目與摘要相關度,人工剔除無效文獻112篇,最終保留416篇文獻作為研究樣本。文章采用文獻計量法與內容分析法,將篩選得到的文獻導出為refworks文獻格式,并分別利用VOSviewer與CiteSpace軟件構建知識圖譜,以關鍵詞共現圖譜、聚類圖譜、疊加視圖和突變詞檢測圖譜分析等,全面總結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脈絡與熱點,為短視頻情感傳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參考。
二、研究現狀分析
文章運用VOSviewer軟件,得出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關鍵詞疊加圖譜,如圖1所示,明晰關鍵詞平均出現年份,分析相關研究脈絡,并歸納為三個階段。
(一)研究脈絡分析
第一,初始階段(2014—2017年)。這一階段以新媒體與情感傳播等為主要關鍵詞。初期的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與新媒體短視頻發展密切相關,以情感傳播研究與新媒體研究為基礎,其中:情感傳播涉及情感、情感分析和情理互動等;新媒體傳播涉及社交網絡、對外傳播和互動儀式等。筆者分析發現,相關研究側重點有交叉內容,如短視頻內容的情感傳播、新媒體情感傳播。第二,發展階段(2018—2021年)。這一階段關鍵詞為短視頻、社交媒體、網絡輿情等。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發文量上升,研究內容趨于豐富,并關注具體實踐,包括傳播內容、傳播效果、傳播策略等。在這一階段,短視頻用戶規模持續增長、短視頻平臺競爭加劇、短視頻內容創作賽道拓展,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開始涉及新聞傳播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跨學科方向。第三,深化階段(2022—2024年)。這一階段關鍵詞有情感認同、自媒體、媒介融合等。相關研究從多個視角出發,深化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關注新興數字技術,并拓展研究方向,注重技術與傳播的數智融合。
(二)研究機構分析
文章使用CiteSpace軟件繪制相關研究機構知識圖譜,節點類型為“機構”,時間切片為1年,節點篩選方式為g-index,K值為25,標簽顯示最大50個網絡,顯示發文量在2篇以上的研究機構,如圖2所示。其中節點半徑越大,發文量越多,連線則表示研究機構合作關系。圖2顯示:節點半徑最大的有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發文量最多的研究機構集中在我國中部、東部與東南部,西部較少;部分研究機構之間有合作,但整體聯系不強。研究發現:在現有發文量最多的研究機構中,高??蒲袑嵙ξ挥谇傲?,具有豐富的人才儲備與學術基礎;從空間位置上分析,東部高校發文量高于西部高校,省會城市高校發文量高于非省會高校;其中,以新聞傳播學院為主,也有人文學院、信息學院、研究所等,跨學科研究有待發展。在我國,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在經濟發達地區研究起步較早,中西部則弱于東部地區,而研究機構間合作與跨學科研究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文章立足研究樣本,選定節點為“Keywords”,節點篩選方式為g-index,K值為20,得出相關研究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3所示。其中:網格密度為Density=0.013,網格節點數為N=230,連線數E=350;圓圈代表關鍵詞,圓圈所占面積越大,頻次越高;圓圈之間連線的密集程度與粗細表示關鍵詞間的聯系。研究發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是情感傳播、短視頻、抖音、主流媒體等,關鍵詞聯系緊密。
中介中心度能夠衡量關鍵詞在知識圖譜中的重要性,一般中介中心度數值超過0.1的節點被看作關鍵節點,可體現研究熱點。文章統計排序前十的高頻次與高中介中心度的關鍵詞,如表1所示。研究發現:頻次較高的是短視頻、情感傳播和抖音;中介中心度較高的是短視頻、情感傳播和抖音;短視頻與情感傳播中介中心度大于0.1。這說明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著重圍繞短視頻與情感傳播進行分析。
(二)關鍵詞聚類分析
文章使用LLR算法得到關鍵詞聚類,識別相關研究熱點。在一般情況下,知識圖譜的模塊值Q大于0.3、平均輪廓值S大于0.7,則數據可信有效。圖4顯示,研究聚類數量為9,關鍵詞聚類Q=0.67,S=0.92,這表明該關鍵詞聚類圖譜顯著可信。研究發現,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主要涉及情感傳播、短視頻、主流媒體、抖音、媒介化、情感、傳統文化、理性傳播、情感分析。
四、研究熱點歸納
文章根據關鍵詞聚類圖譜,結合內容分析法,匯總出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的五個研究熱點。
第一,短視頻與情感傳播內容。在傳播內容維度,與短視頻特點、短視頻情感實踐探討相關的聚類包括#0情感傳播、#1短視頻、#5情感,主題詞則包括抖音、情感傳播、互動儀式等。在短視頻傳播中,情感元素可以吸引受眾,也就是“情感”成為受眾接收資訊的重要環節[3],情感與內容聯結能夠促進短視頻情感表達,激發受眾情感共鳴,實現情感互動。例如,抖音作為受眾媒介表達的平臺,借助情感包裝策略完成情感引導[4]和情感傳播。不同類型的短視頻通過生動的畫面、動人的背景音樂、和諧的畫面迅速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促進情感表達,便于受眾通過點贊、評論、轉發實現情感互動。
第二,短視頻與情感傳播效果。在傳播效果維度,相關研究聚類為#7理性情感,主題詞為理性傳播、傳播效果、主體互動、情理互動等。在新媒體背景下,受眾即用戶,是網絡中情感傳播的實踐個體。個體情感和群體情感相互交織,情緒與情感貫穿私域和公域,關聯整個社會[5]。短視頻情感傳播可以提高信息的吸引力、增強受眾印象,增進受眾對內容的理解,擴大情感傳播效果。對品牌建設來說,短視頻情感傳播有利于闡明產品特色、宣揚企業文化,塑造品牌形象。此外,正能量的短視頻情感傳播有助于社會和諧發展,凝聚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傳播具有內容的主觀性、情感的移情性等特點[6]。換言之,泛濫的短視頻情感傳播易造成內容同質化、審美疲勞,亟須有關主體理性傳播,實現情理互動。
第三,短視頻情感傳播與平臺媒介。在傳播渠道維度,相關研究聚類有#1短視頻、#3抖音、#4媒介化,主題詞為情感傳播、情感流通、媒介融合等。平臺媒介具有移動化、碎片化、社交化傳播等特征[2]。平臺媒介可以為短視頻情感傳播提供傳播渠道,如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平臺媒介擁有大量用戶基礎與創作者社群,不同的平臺媒介在短視頻情感傳播中也有差異。此外,平臺媒介還可以通過算法實現內容的精準推送。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情感傳播在借助平臺媒介實現精準傳播、激發情感共鳴、優化傳播效果的同時,也應有效應對過度情感消費、內容同質化的挑戰。
第四,主流媒體與情感傳播。在傳播策略與主體維度,相關研究聚類為#0情感傳播和#2主流媒體,主題詞為主流媒體、新媒體、傳播策略等。相關研究指向主流媒體改變傳播策略,逐漸適應短視頻等新媒體傳播。作為傳媒機構,主流媒體區別于自媒體,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公信力。作為主輿論場,主流媒體具有在社會管理和發展中設置社會議題與進行輿論引導等價值與功能[7]。例如,《人民日報》與《央視新聞》以熱點事件和溫情故事等為主要題材,應用碎片化的視覺表達與情感化的傳播模式滿足受眾對信息娛樂化、碎片化和情感化的需求,有效發揮作為主流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宣傳功能[2]。
第五,短視頻情感傳播與文化傳播。在傳播與文化維度,相關研究聚類為#6傳統文化、#8情感分析,主題詞為情感分析與平臺。文化傳播是短視頻情感傳播的一個重要方向,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國精神與價值情感,增強民族認同與民族凝聚力[8]。短視頻情感傳播可運用情感分析,策劃文化傳播,從受眾情感反應中優化內容。換言之,基于情感視角呈現文化與構建文化認同是短視頻情感傳播的重要切口[9]。具體來說,短視頻情感傳播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個體情感與民族情感相結合,通過個體情感敘事,傳遞正向情感色彩和情感信息,并構建起文化認同,連接個體與社會,助力文化的情感交流與增強文化的情感體驗[10]。
五、結論
文章立足研究樣本,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軟件,對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脈絡與熱點進行分析,得出相關研究結論。第一,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發文量近年來呈現顯著上升趨勢,相關情感傳播機制與影響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脈絡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在初始階段,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主要聚焦新媒體與情感傳播研究,且二者的交叉內容成為這一階段的探索重點;在發展階段,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內容更為豐富多元,其跨學科研究也開始嶄露頭角;在深化階段,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視角更為多樣,注重新興數字技術與傳播的融合,緊密結合前沿學術熱點,為后續研究開辟新的方向。從研究機構來看,高校成為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的主體力量,但其地區之間的發文量存在明顯差異,且研究機構間合作不夠緊密,跨學科研究亟待拓展。第二,短視頻情感傳播研究主要有短視頻與情感傳播內容、短視頻與情感傳播效果、短視頻情感傳播與平臺媒介、主流媒體與情感傳播、短視頻情感傳播與文化傳播等五個研究熱點。五個研究熱點各有側重,在傳播內容上,情感元素的融入能夠增強短視頻內容的吸引力,實現情感表達、互動與共鳴。在傳播效果上,短視頻情感傳播雖能提升信息吸引力,但要警惕情感泛濫帶來的負面影響。在傳播渠道上,短視頻情感傳播與平臺媒介緊密相連,然而不同平臺媒介在為短視頻情感傳播提供多樣化渠道的同時,也使其面臨內容同質化等挑戰。在傳播策略與主體上,主流媒體能夠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引導短視頻情感傳播正向發展,傳播正能量。在文化傳播上,短視頻情感傳播通過情感分析,能夠助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認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短視頻情感傳播能夠實現情感與內容的聯結,促進情感表達、實現情感互動、激發情感共鳴,從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但是創作把關不嚴、內容同質化等問題,亟須多方協同努力。有關主體要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加大監管力度,積極做好情感引導工作。具體來說,平臺媒介要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合理運用算法等新技術對創作內容進行嚴格篩選與把關。受眾作為用戶要提高自覺意識,積極提升新媒體素養,提高自我判斷力。相關領域學者要緊跟時代步伐,高度重視技術與傳播的融合,為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只有多方更好地利用新技術,為短視頻情感傳播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推動短視頻行業朝著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 5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EB/OL].(2024-08-29)[2025-01-20].https://www.cnnic.cn/n4/2024/0828/c208-11063.html.
[2]張志安,彭璐.混合情感傳播模式:主流媒體短視頻內容生產研究:以人民日報抖音號為例[J].新聞與寫作,2019(07):57-66.
[3]王燁烜.媒介偏向論視域下的新媒體情緒傳播偏向研究:以抖音短視頻為研究對象[J].新聞文化建設,2021(24):1-3.
[4]余秀才,郭泓池.主流媒體短視頻新聞中的共情框架與情感組裝:以人民日報抖音號81起自然災害事件報道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4(04):125-134.
[5]董文暢.群體傳播時代的情感傳播研究:范式與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07):45-53.
[6]李建軍,馬瑞雪,周普元.論情感傳播的特點和原則[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5):100-106.
[7]喻國明.新型主流媒體:不做平臺型媒體做什么?:關于媒體融合實踐中一個頂級問題的探討[J].編輯之友,2021(05):5-11.
[8]范明獻,楊璧全.數字空間與文化記憶:抖音短視頻中古詩詞的傳播與呈現[J].湖南社會科學,2023(06):126-134.
[9]常啟云,趙海銘.互聯網情感傳播與傳統節日文化認同的關系:以春節為例[J].青年記者,2023(03):53-56.
[10]馬凓,連健偉.中華和合文化短視頻國際傳播效果及優化策略:滇西小哥用戶評論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5):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