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湖北省作為長江經濟帶戰略腹地與中部崛起關鍵支點,仍面臨人才結構失衡、創新效能不足及要素流通不暢等發展瓶頸。基于此,湖北省需以人才與科技雙輪驅動破解這些發展瓶頸。人才領域應構建“引育留”協同體系,建立緊缺人才目錄與海外引才圖譜優化引才機制,實施重點產業工程師培養計劃強化本土培育,完善住房保障與服務體系增強人才生態黏性??萍紕撔骂I域需推行“強基躍升”策略,通過貫通“研發-轉化-應用”創新鏈、強化多元投入機制,解決科創投入不足與成果轉化低效問題。制度保障上,整合“財政—稅收—人才”三位一體政策矩陣,以科創專項基金、研發加計扣除與精準服務形成全周期支撐。區域協同上需推行“雙聘雙跨”人才流動機制,構建“5+N”產業集群協作聯盟,打通“東技西移+中西協作”雙循環通道。通過釋放人才效能、激活科技動能、優化制度環境,推動創新要素集聚裂變,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突破—產業培育”的良性生態,為中部崛起提供創新驅動型戰略支撐。
[關鍵詞] 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長江經濟帶;人才戰略;區域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5)04-0032-03
習近平在湖北考察時提出“建設中部戰略支點”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新時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這一戰略既是對湖北“九省通衢”地理優勢的精準定位,更是對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化實踐。從地理空間看,湖北作為長江經濟帶戰略腹地所在,不僅是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更是對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樞紐站”,輻射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節點以及創新資源跨區域配置的“中轉站”。從歷史維度看,從“一五”時期重工業基地建設到三線建設戰略布局,從“中部崛起”戰略實施到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湖北始終在國家戰略全局中肩負特殊使命。新時代新征程,湖北要勇擔建設中部戰略支點的歷史重任,必須要破解人才結構失衡、創新效能不足、要素流通不暢等深層次矛盾。要牢牢把握人才與科技雙輪驅動這個根本支撐,構建創新要素集聚裂變的戰略高地,打造新發展格局的“中部脊梁”。
一、強化人才戰略支撐,夯實創新發展智力根基
人才資源是戰略資源,也是驅動區域發展的核心動能。當前全球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的疊加期,人才競爭已從單純數量積累轉向質量效能比拼。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數據顯示,先進制造業領域每增加1名高端技術人才,可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產生約150萬美元的經濟價值。作為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是推動科技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在中部崛起進程中,高素質人才隊伍是科技創新的智力支撐和產業發展的活力源泉,他們憑借專業知識與創新能力,能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進而提升中部地區產業在全球產業鏈的競爭力,高端制造業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創新效應便是例證。中部地區要實現實質性創新突破,必須建立多層次人才供給系統。湖北省雖然擁有133所高校、160余萬在校大學生的人才供給優勢,但長期以來湖北高校應屆畢業生外流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的高端人才缺口較大。當前,中部地區面臨人才流失嚴重致短缺、結構不合理使高層次與高技能人才匱乏等挑戰,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破解中部地區人才困局,湖北需要更積極的人才政策,構建“引育留”協同體系。通過建立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和海外引才圖譜,實施柔性引才機制,強化“引才聚智”筑巢引鳳理念與行動。在武漢、襄陽等地建設人才創新基地,實施重點產業工程師培養、產業工人數字技能重塑計劃等,推進“本土培育厚植人才根基”。通過構建住房保障體系、完善人才留鄂服務體系以及提升城市宜居形象等一系列措施,優化“人才生態”,吸引并留住人才。在此基礎上,實現人才效能的充分釋放,為中部崛起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助力中部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中實現跨越趕超。
二、激活科技創新動能,鍛造產業升級核心引擎
科技創新能力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直接關系著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與高度。作為第一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科技創新已成為衡量區域綜合實力的關鍵標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研發投入強度每提升1個百分點,可帶動區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0.8~1.2個百分點。對于中部地區而言,科技創新不僅是產業升級的“點火器”,更是突破“中等技術陷阱”的“破冰船”。一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越強,其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越能占據優勢地位,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前,湖北省的科技發展呈現基礎與短板并存的復雜格局。其優勢在于擁有高校院所集聚的科研資源,這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持。但也面臨諸多瓶頸,如科創投入強度不足,企業研發投入占比低于全國均值,科研項目開展受限;成果轉化不暢,成果無法及時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全省擁有1個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42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成果較為豐碩,但技術合同成交額與發達省份還有較大距離;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在關鍵技術領域缺乏核心競爭力。對于中部崛起而言,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方面,要以科技賦能傳統產業升級、新興動能培育,推動農業提質增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另一方面,要推動工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與效率變革。
針對制約湖北科技發展的短板,破題關鍵在于實現“強基躍升”。強化多元投入機制,政府不僅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還要引導企業主體積極投入,形成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暢通產學研用銜接通道,構建“研發-轉化-應用”創新鏈,讓科研成果能夠順利走向市場,重點破解“三個轉化”難題,即實驗室成果向生產線轉化、科研論文向專利標準轉化、技術優勢向市場優勢轉化;匯聚科技英才,構建梯次完備的人才支撐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全要素保障。通過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生態優化,推動中部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跨越,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三、完善制度保障體系,構建要素集聚戰略支點
政策保障是人才與科技雙輪驅動的制度根基。當前中部地區政策創新需從“碎片化供給”轉向“系統化賦能”,重點解決三個錯配:財政投入的“撒胡椒面”式分配與重點領域聚焦需求錯配;稅收優惠的“普適性”設計與創新主體差異化需求錯配;人才服務的“標準化”供給與人才個性化需求錯配。
要精準施策,破解制度性錯配問題,湖北需構建“財政—稅收—人才”三位一體政策矩陣,形成能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的全周期保障體系,實現政策賦能人才與科技雙輪驅動。在財政端,設立科創專項基金,強化“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鏈條式投入;在稅收端,推行“研發加計扣除+人才個稅減免”組合拳,降低科創成本;在人才端,打造“安業+安居+安心”服務體系,通過住房保障、教育醫療配套等精準施策破除后顧之憂。通過政策協同發力,推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實現創新要素集聚裂變,為中部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提供制度支撐。
優化環境是人才與科技雙輪驅動的戰略支點。需構建“硬件筑基、軟件塑魂”的雙生態體系。硬件層面要進一步打造智慧交通、高速通信、清潔能源等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戰略科技力量集群,形成支撐創新的“強基工程”。軟件層面要進一步構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三尊重”文化內核,培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生態,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打造近悅遠來的發展生態,實現硬環境筑巢引鳳、軟環境固巢養鳳的良性循環,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全要素保障。
四、深化區域協同機制,打造創新發展共同體
區域協同發展是推動人才與科技雙輪驅動的加速器。為了構建“要素融通、機制互聯、生態共建”的創新共同體,湖北省需要進一步深化協同機制。通過實施人才協同“雙聘雙跨”機制,促進人才的跨區域流動;通過打造區域人才大數據平臺,實現戶籍、社保、資質等要素互認互通,構建高度靈活的要素流動體系。在科技協同方面,積極推進長江中游科創走廊建設,設立聯合攻關創新基金,鼓勵跨區域科研合作,并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聯合體,提升整體創新能力。同時,深化產業協同,構建“5+N”先進制造業集群協作聯盟,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合作,共建產業轉移承接示范區。在此基礎上,著力打通“東技西移+中西協作”雙循環通道,向東對接長三角等創新資源富集區,建設研發飛地;向西拓展成果轉化腹地,打造要素配置樞紐。通過政策包互通、要素池共享、創新鏈耦合的全方位協同機制,形成人才共育、技術共研、成果共享的新發展格局,為構建雙循環體系貢獻中部實踐樣板。
人才與科技雙輪驅動是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湖北需構建以戰略引領、體系搭建、機制創新為核心的系統性實施框架。應著力強化人才基礎支撐與關鍵技術攻關協同發力,形成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和要素配置協同的發展格局。重點推進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建立跨區域聯合攻關機制與梯度轉移通道,完善全鏈條政策保障體系。通過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突破-產業培育”的創新生態,深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建設,打造開放共享的區域協同發展模式,形成人才培育、技術研發與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為筑牢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構建創新驅動型支撐體系。
[責任編輯:汪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