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點的陽光,帶著一種柔和而溫暖的特質,灑在用許慎頭像制作的說文解字牌坊上,旁邊的香樟樹在冬日里依然清鮮地捧著綠意,枝葉間仿佛蘊藏著無盡的生命力,給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幾分溫馨與寧靜。
這座位于漯河市召陵區的許慎文化園,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文字學家許慎而建。許慎,漯河市召陵區人,他傾盡30多年的心血,編撰了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這部巨著不僅使漢字的形、音、義趨于規范,更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
許慎文化園占地近160畝,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走進文化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80米長的漢字大道,大道上鐫刻著從史前遠古符號到現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仿佛一部生動的漢字發展史。大道的盡頭是字圣殿,這座仿漢風格的建筑氣勢恢弘,殿內供奉著許慎的坐像,他的雙目凝視著前方,仿佛在用沉穩而舒緩的語調訴說著漢字起源、演變至今的悠久歷史,奇妙又令人回味綿長。
在許慎文化園里參觀,更是數次被這深厚的文化底蘊、古樸典雅的園林景致以及許慎先生對漢字文化的卓越貢獻而震撼。
六書石柱、叔重堂、說文館等景點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漢字文化的濃厚氛圍。六書石柱上刻寫著許慎歸納總結的六書理論,是探究漢字造字規律的扛鼎之作;叔重堂和說文館內則收藏了大量許學、經學書籍和字書、辭書等文物,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漢字文化的平臺。
漢字,這一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還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我們舉著現代化智能手機拍下這些文字的演變,鏡頭下不僅捕捉到了這些文字從古至今的演變軌跡,更仿佛穿越時空用每一張照片完成了人與字、與古人隔空的深情對話,讓我們在這份神秘而又親切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
在這一刻,科技與自然、歷史與現代巧妙地交融在一起,共同編織出一幅幅溫馨而又充滿智慧的畫面。
在中原大地的懷抱中,漯河市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探尋者的目光。我聞名抵達的下一個目的地,便是賈湖遺址博物館。
賈湖遺址博物館位于漯河市舞陽縣,是一處距今約9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保護區面積達到了5.5萬平方米。一走進這片土地,我就驚呆了。原來,古人的智慧雖遠古卻永遠在遙遙領先,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字雛形之一——契刻符號就是在這里誕生。這些刻在龜甲、石器、陶器上的符號,雖簡單卻充滿力量,它們不僅僅是先民們生活的記錄,更是中華文明的初音,預示著漢字的誕生。在隨葬龜甲內,居然還有顏色和數量不等的石子用來計算,部分骨笛上,還可以看到音孔旁邊經過精確計算的刻記。漢字、數學、音樂、情感……遠古的賈湖人早就開始了探索之旅。
隔空遙望著門口模擬復原賈湖先民使用的茅草屋,賈湖遺址給的感覺更神秘。遺址中清理出的房址、陶窯、灰坑、墓葬等遺跡,以及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一件件都滿滿的古舊感,卻隨著講解員的講述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史畫卷。
賈湖遺址的陶器尤為引人注目。鼎、缽、罐子等各種生活器具應有盡有,它們不僅滿足了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還展現了遠古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藝。這些陶器造型美觀、質地優良,有的上面還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讓人不禁感嘆于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而除了陶器,賈湖遺址還出土了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具特色的樂器——骨笛。要不是來漯河,來到賈湖遺址博物館,我真的不會知道它居然是用死去的鶴類尺骨而制,不僅音色悠揚動聽,還承載著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原來早在幾千年前,除了凡俗的簞食瓢飲,古人已會享受那古老的笛聲在湖面上回蕩、穿越耳邊帶來的心曠神怡,令此刻的我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人類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始終如一。
在賈湖遺址,我還看到了古人對死亡的敬畏和尊重。墓葬區的墓葬多呈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向以西和西南居多,隨葬物大多為生活實用品。講解員還特別提到,墓的邊緣還保留了一個孔給亡去的靈魂游走,古人對死者的哀悼之深切細膩綿長瞬間令人束然起敬。
我們常用璀璨來形容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亮點,但當我在許慎文化園見證了漢字的誕生與演變,在賈湖遺址感受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記憶,躍然腦海里的詞是“奇妙”“空靈”和“厚重”。
我因文學而來,因漢字每一筆都恰恰好的起合轉承和賈湖遺址博物館那些古老物件傳遞的匠心獨運而留連、欽佩,這份對文學的熱愛,在沙澧河畔被激發出更妥帖的溫度。我將帶著這份心靈的激蕩,繼續我的文學之旅,用每一個恰到好處的筆觸,去捕捉來自世界的心動與光亮、留在心頭的悲憫與錯過,與每一位墨上相見的人,共赴文字的溫熱與赤誠。
作者簡介:
酒慧慧,河南濟源人,河南省作協會員,河南省散文學會會員,自媒體工作者。有多篇散文在《河南日報》《河南工人日報》《散文詩世界》等報刊發表,已出版散文集《山河遠闊 花木傾城》。
責任編輯/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