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年輕人找工作,還是中年人職業發展或者創業,人脈都被看得越來越重要。尤其在機會和資源變得愈發稀缺的時候,如果某一個人有排他性的人脈,他就是幸運兒。
然而,這種認知可能有嚴重缺陷。
人脈的本質,說得簡單一點,其實指向了信息優勢。第一層意思是信息的先得性。比如,你從某個信息源(某個關鍵人物)知道一個商機,其他人不知道,你率先進入市場,形成規模,別人進來就不容易了。
第二層意思是信息的獨享性。基于這種獨享信息,衍生出利益小團體,而你是小團體的一員,成員之間信任成本很低。比如,大佬要悄悄做一件大事,需要一位守口如瓶、執行力很強的心腹去做,他選擇了你,你們點對點共享著某些重要信息。而信息的獨享性一旦被破壞(被其他人知道了),你們雙方都會受損。那么在這種情境下,這位大佬就是你不折不扣的人脈。
不過,在移動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信息獲取渠道幾何級增長、每個人的連接方式如此多元化的時代,這些傳統的人脈概念正在被解構。
雖然人脈是“信息優勢”的本質沒有變,但真正稱得上人脈的關系,顯然是越來越少了。在40年前,如果一位內地人認識一位香港或者臺灣老板,那么他就能比別人先搞定招商引資,或者先于別人在前者的企業謀得一個好差事。而現在,這種“認識”關系已經意義不大。
在那個時代,先出國或先去我國港澳臺地區發展的人,很多都當起了“掮客”,他們僅僅通過撮合不同地域精英人群互相認識, 就能獲得不小的“中介收益”。而今天,這樣的 “掮客”幾乎已經沒有任何市場。打個比方,全球最有權勢或者財富最多的1萬個人,他們要互相認識是一件極其容易的事情,幾封郵件或者兩個電話,再加上最多十幾個小時的私人飛機飛行就能解決,根本不需要通過中間人來實現。
金融圈,被認為是靠人脈的典型社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子行業都靠人脈,有些領域靠得不多。
有這樣一個有趣現象:在2014年前后這幾年,上海和香港的金融圈成立了大量的新興基金公司(內地叫私募,香港叫對沖基金)。最開始,一些基金的領導者分為兩類,一是投資家,二是私人銀行家。但幾年之后,私人銀行家們幾乎全部退出了管理團隊,投資家獨自執掌了基金公司。為什么?很簡單,這些基金干的事情是從富人(LP,有限合伙人)手中拿錢,然后去A股、港股或者美股的二級市場投資。這個業務分為資金端和投資端,前者是私人銀行家做的事情,他們有人脈,認識富豪家族,所以能幫公司找到LP,搞錢來投資。而負責投資端的投資家,則可能是一位從其他機構跳槽,自立門戶的優秀分析師,投資業務一流,但沒什么人脈,所以要和私人銀行家合作,才能讓公司開張。
然而,隨著基金公司投資業績的上升,一些LP發現,繞過私人銀行家直接找投資家也沒問題。于是,私人銀行家作為一個“中間環節”被逐漸省略掉了。當然,優秀的私人銀行家也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全球的老錢家族依然相信優秀的私人銀行家。但在全球對沖基金行業,絕大多數的掌舵者都是投資端的基金經理而不是融資端的私人銀行家,無疑是一個現實。
說到這里,到底什么是人脈,已經很明顯。人脈絕對不是交易的“中間環節”,而是剛好相反,它是可以減少市場的“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為客戶帶來持續價值的深度利益連接。在這個利益鏈條中,你找到一個替代成本較高的位置,即是獲得了人脈。
在人人談論“存量”的時代,明白這個道理,會越來越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