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魯迅先生說:“要極儉省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她的眼睛。”小學生剛開始學習作文的時候,一寫眼睛,就是“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大家都長得差不多。其實人的眼睛區別可大啦。
首先,你要觀察眼睛的形狀、顏色。每個人的眼睛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圓形,有的是杏仁形,有的是葡萄狀,有的眼角上揚,有的則微微下垂。眼睛健康,是清澈、透亮的,如果眼睛“生病”了,就可能渾濁、充血、眼白發黃……
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的眼睛的色彩就非常細致,“從近處看來,她的眼睛顯得更大,特別是在她一連幾次睜開眼皮,欲醒未醒的時候;眼珠在陰影中是黑色的,在陽光下卻變成了深藍,仿佛具有一層層深淺不同的顏色,越靠里首越濃,越接近表面的琺瑯質就越淡”。
通過眼睛,可以寫出性格,名著中的很多人物都有一雙令人難忘的眼睛。《紅樓夢》賈寶玉初次見到林黛玉,看到她的眉眼“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透露出敏感細膩、多愁善感的性格。
羅曼·羅蘭寫貝多芬外貌的時候,花了大篇幅來描寫眼睛:“他的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差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獷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其實卻是灰藍的。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時而嫵媚溫柔,時而惘然,時而氣焰逼人,可怕非常。他往往用憂郁的目光向天凝視。”
是不是能感受到貝多芬熱烈的生命力與才華?
人的情緒變化和精神狀態往往會從眼神中流露出來。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通過伏倫斯基的視角寫了安娜的眼睛:“在這短促的一瞥中,伏倫斯基發現她臉上有一股被壓抑著的生氣,從她那雙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櫻唇中掠過,仿佛她身上洋溢著過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從眼睛的閃光里,忽而從微笑中透露出來。她故意收起眼晴里的光,但它違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隱隱約約的笑意中閃爍著。”
遇見有情人,眼睛會不由自主散發光芒。通過眼神交匯,確認是彼此欣賞的。
魯迅《祝福》中的祥林嫂的眼神經過諸多變化。剛到魯四老爺家做工的時候“只是順著眼,不開一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等到第二次喪夫,又失去孩子的時候,“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到最后失去人生的希望,“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被封建禮教逼迫,祥林嫂的眼睛一點一點失去了神采,生命也萎靡下去。
除了認真觀察,細致白描之外,你還可以運用比喻,通過想象和聯想讓眼睛的描寫更加生動。比如,《老殘游記》中寫小玉的眼睛:“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寫得活潑靈動,顧盼生輝。
張愛玲《第一爐香》寫花花公子喬琪喬的眼睛,“在那黑壓壓的眉毛與睫毛底下,眼睛像風吹過的早稻田,時而露出稻子下的水的青光,一閃,又暗了下去了。”
也許正是這樣的清澈與沉靜,深深吸引了女主角。
(花楹辭摘自中國青年出版社《跟著名家學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