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域經濟在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擴大國內需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舉措,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新時代,我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還要看到,我國縣域經濟仍存在經濟發展不夠均衡、強縣和弱縣差距較大等情況。為此,要在做大做強農業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效應、強化科技創新力度、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發力,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關鍵詞〕縣域經濟;特色產業;科技創新;城鄉融合;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5)01-0058-05
〔基金項目〕2024—2025年山西省委黨校(山西行政學院)系統課題;山西省高質量發展研究課題(SXGZL202477)。
縣域經濟是與城市經濟空間銜接、相互支撐,又相對獨立運行的國民經濟基本單元。縣域經濟不僅是區域發展的基石,而且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肩負著推動國家整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任。新時代,各地依托自身資源稟賦,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涌現出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生態大縣??h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縣域GDP總量達50萬億元左右,常住人口達7.4億人,經濟總量占全國的38.1%,常住人口占全國的52.5%①。但是還要看到,我國縣域經濟仍存在經濟發展不夠均衡、強縣和弱縣差距較大等情況。而隨著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縣域經濟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新發展階段,要把握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著力點,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扎實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做大做強做優現代農業產業,夯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
強縣必先強農,農強方能縣強。縣域是農產品的供給側,農業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就要通過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推進農村三產深度融合、推動農業形成大產業格局、促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等途徑,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縣域農業產業。
(一)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
縣域特色產業是釋放先進技術應用場景的重要載體,是增強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的重要支撐。首先,各地要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緊密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自然條件、產業基礎及功能定位等情況,瞄準市場需求,科學規劃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產業,不斷拓寬市場營銷渠道,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不斷為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其次,政府要在區域經濟統籌發展中發揮好引導作用。作為統籌全省經濟發展的省政府,要發揮好指揮棒作用,全面掌握各縣(市、區)的優勢和短板,以“一縣一業”特色發展為基礎,科學規劃引導各縣(市、區)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明確主攻方向,避免產業發展盲目跟風而導致的縣域產業同質化、泛濫化,創新自身獨一無二的發展路徑。
(二)全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習近平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實現產業興旺①。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將農業生產、加工制造與市場營銷有機銜接和協同發展,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價值鏈的提升和農業功能的拓展,從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首先,強化一二三產業融合保障措施。要通過暢通要素流通渠道、加快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加大對三產融合的資金政策支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加強復合型人才建設、加快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建設等措施,為三產融合提供重要保障。其次,建立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聯農帶農機制是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重要牽引。要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機制,確?!皫У镁谩?;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帶得穩”;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約束激勵機制,確?!皫У脤崱薄"谧詈?,抓好綠色優質農產品建設。堅持品牌強農,持續抓好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扎實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培育一批安全優質、美譽度高、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精品。
(三)推動現代農業體系建設
加快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根本途徑,是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必然要求。首先,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的框架結構。其關鍵點在于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要通過進一步加強產業規劃協同、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監測追溯體系建設等方式,不斷做優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其次,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的生產要素組合與配置體系。其關鍵點在于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效率。要通過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服務農業、強化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現代農業工程、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等途徑,提高農業的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斷做強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再次,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營運體系。其關鍵點在于創新農業經營模式。要通過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新型規模化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股份合作農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多元化的農業經營方式,提高現代農業組織化程度,不斷做大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最后,建立健全多元化資金保障體系。通過加強財政資金投入、強化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引導金融資本注入、撬動社會資金投入等方式,為現代農業發展“輸血供氧”。
二、打造產業集群效應,增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力和帶動力
縣域社會孕育的產業合作能力,是縣域經濟繁榮的基礎,也賦予了縣域經濟獨特的性質??h域產業很多以產業集群的形式存在,近三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布在縣域產業集群中,縣域產業集群助力縣域經濟積蓄新優勢、煥發新活力。產業園區建設、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等,是打造縣域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是支撐和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一)推動縣域產業園區建設
產業園區是縣域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新興技術的重要“實戰場”,也是縣域轉型發展、培育經濟新增長極的重要支點。推動縣域產業園區提質增效,首先,要在“軟環境”上下功夫。要加大政策支持,強化要素保障,健全質量檢測、產品計量測試、企業孵化、金融服務等公共平臺,制定科學的考核指標、建立公正透明的統一大市場,以“環境優”帶動“企業優”。其次,要在“硬實力”上下功夫。要統籌規劃產業園區功能布局,加快5G、云計算、傳感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便利的交通、完善的水電網、優質的辦公條件、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更多企業來此安家落戶。最后,要在推動“雙招雙引”政策落實落地上下功夫。縣域產業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主陣地、項目建設的主戰場,要聚焦產業鏈招大引強,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協同推進“雙招雙引”政策落地落實,促進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持續匯集,釋放出高質量發展澎湃動能。
(二)強化重點產業項目建設
以項目建設之“進”,支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穩”。首先,要堅持項目為王、招商為要、落地為大,深化“放管服”改革,堅持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跟著項目走,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在為企服務上做“加法”,在精簡審批上做“減法”,用心打造營商環境軟實力,以高質量招商引資提升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努力形成重點項目接續不斷,新增長點持續涌現的良好態勢。其次,要聚焦主導產業,從產業集群、產業鏈式發展著手,集中力量引進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同時緊盯產業上下游配套和同類企業集聚發展的規律,側重引進培育一批關聯性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最后,要聚焦國家戰略規劃和產業投資重點,搶抓國家系列政策紅利,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建設,提升項目投資質量,堅持做大規模。
(三)助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中小企業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助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打造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引擎。首先,要發展壯大縣屬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是增強經濟韌性、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關鍵主體,也是激發創新活力、完善產業生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更好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帶動作用,激勵企業創新;提高金融服務適配性、精準度,滿足企業全周期融資需求;大力開展產業補鏈強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服務,發揮優質企業在產業集群競爭中的作用;從拓展市場、引才育才、管理提升等方面提高涉企服務水平,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其次,要加快培育發展民營企業。民營企業是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突破口,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能夠有效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要聚焦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建設,精準實施各類支持政策,優化要素市場制度,完善融資支持政策,增強各類惠企政策落實力度,著力營造更低成本、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堅持問需于企,聚焦民營企業新情況、新問題、新需求、新期盼,持續完善生產經營要素保障,全力推動民營企業降本增效,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強化科技創新力度,打造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科技創新始終是驅動縣域經濟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關鍵。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強科技”賦能“強縣域”,通過強化科技創新政策支撐和機制保障、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引進等舉措,加快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不斷增強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硬實力”。
(一)強化科技創新政策支撐
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好發揮科技創新政策的支持引導作用,以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首先,構建縣域科技發展體制機制。要完善科技人才、財政支持、創新獎補一系列政策,進一步促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同經濟發展相融合、同鼓勵科技創新相融合、同科技管理相融合,推動科技管理向創新治理轉變,系統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著力破解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科研項目合法合規運行,積蓄創新發展的強勁動能。其次,強化科技創新投入。要充分發揮財政科技投入引導激勵作用,保持財政科技投入持續穩定增長,逐年提高財政科技經費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縣域科技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降低縣域融資成本;設立創新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等領域,支持縣域經濟的創新發展。最后,加強科技創新保障服務。要完善5G項目、工業互聯網、信息數據中心、智慧城市等基礎設施,強化工信、發改、市場監管等科技創新部門的公共服務職能,搭建技術信息、創新成果對接、科技成果轉化、企業融通創新、大眾創新創業、供需對接等平臺,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全周期、多層次的服務。
(二)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創新發展的主體。全方位激發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要發揮政府組織作用,加快形成覆蓋企業創新全生命周期的集成政策體系,支持企業攻克關鍵技術,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首先,著力構建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要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梯隊培育模式,讓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練“肌肉”、強基礎、增動力、添活力。其次,加大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要用好縣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帶動企業研發投入強度持續提高;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積極引入金融機構、基金參與企業技術研發,以高效金融服務推動科技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做優。最后,持續優化創新發展環境。要聚焦企業創新發展需求,完善科技服務體系,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充分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內在潛力,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三)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引進
人才是推動現代要素與縣域既有體系深度融合,推動縣域產業取得新發展的關鍵要素。新技術應用和產業變革給縣域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也對科技創新人才提出了新需求。既要重視吸引大批科技人才進入縣域,同時也要重視挖掘和培育縣域本土技術人才。首先,加大政策、平臺、服務等資源聚才引才力度。通過創新人才評價、升級引才模式、優化服務保障等措施,構建引才留才育才良好生態,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其次,加強地、校、研合作。通過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先進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資源,鼓勵專業技術人才、高校畢業生到縣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并為縣域群眾創新創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最后,加強縣域教育與技能培訓。要通過開設創業教育課程、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提供創業指導和資金支持等措施,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和技術能手,增強農民自身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實現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
四、提升城鄉融合水平,釋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縣域本身是一個多層級城鎮化體系,縣城、鄉鎮和農村在縣域經濟中發揮不同作用??h域經濟是把城鎮經濟和鄉村經濟貫通起來的特殊區域經濟形態,與城鄉融合發展形成了天然的聯系,二者具有一致性和互補性。實現城鄉融合,要打造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鄉村為腹地的發展新布局,有序引導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拓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空間。
(一)聚力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
縣域振興,縣城是主體。要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在縣域內率先打破二元結構,通過系統謀劃、分類實施,完善縣城功能,拓展縣城發展空間,提升縣城品位,不斷提高縣城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首先,完善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只有進一步加強縣城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點燃縣域經濟發展的引擎。要著力通過積極推進縣城老舊小區改造、抓好縣城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加強縣城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傳、改善縣城人居環境、推進縣城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和優化縣城產業發展模式等途徑,逐步補齊縣城的交通功能、生態功能、休閑功能、醫療功能、教育功能等短板,全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縣城,努力把縣城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其次,補齊縣域公共服務短板。要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升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和質量,強化基本生活保障。同時,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覆蓋,逐步讓城鄉居民享有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務,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多層級協調聯動,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凝聚推進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首先,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扒f工程”創造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范例,要結合實際找準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的切入點。著力在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抓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推動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優化提升鄉村特色風貌等方面下功夫,造就美麗鄉村。其次,加快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黨組織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強化村民主體地位,激發村民主動參與建設美麗家園的內生動力;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強化基層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
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根本路徑,是重點也是難點?!吨泄仓醒腙P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鄉村全面振興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不是此消彼長或零和博弈,不能孤立發展,更不能相互分割”①。首先,促進農業轉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要圍繞戶籍轉換、土地權益、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方面開展工作,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市民化。其次,通過統一籌劃、協調配合和系統化的推進方式來實現城與鄉的深度融合。城鄉融合發展要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高效配置。要引導資本、人才、技術、資源等經濟要素向鄉村流動,推動生態、人文等特色要素向城市流動,使城市帶動鄉村更為有力,鄉村支持城市更為廣泛,實現鄉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①高強:《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經濟日報》,2024年12月25日第3版。
①《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趙樂際韓正分別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人民日報》,2018年3月9日第1版。
②郭君平:《以“久、穩、實”的聯農帶農機制興業富民》,《光明日報》,2024年4月24日第5版。
①《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日報》,2024年7月22日第1版。
[責任編輯: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