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的蓬勃發展,數字技術賦能“共建、共治、共享”城市社區治理的水平不斷提高,催生了智慧社區等多個實踐場景。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還面臨智慧化治理理念缺乏、合作主體結構力量失衡、治理效率不高等多方面困境。如何加強數字技術賦能,彰顯城市社區治理中數字技術優勢,是城市社區治理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要從數字技術賦能塑造治理理念、強化治理能力、優化治理結構和構建治理條件等角度完善具體實施策略,以推進城市社區數字化治理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數字技術;城市社區治理;智慧化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8442(2025)01-0068-09
以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加速了數字技術嵌入城市社區和城市治理,催生了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多個實踐場景①,促進了城市社區治理的數字化發展。根據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網民總數約11.08億人,相比2023年增加了1608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78.6%。中國互聯網普及率以及互聯網用戶群體規模持續擴大,為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奠定了基礎。
隨著人臉識別、智慧城市、數字海洋、智能社區網格化的逐步推進,數字技術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依托數字技術可以優化城市社區治理理念,重塑和優化合作模式②。數字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可以彌補傳統城市社區治理的實踐不足,推動城市社區治理現代化發展。本文從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價值取向和生成機理展開研究,剖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實施策略。
一、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價值取向
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的形成,促進了城市社區合作治理多元結構的形成③。但是城市社區治理的優勢和效能并未充分體現,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城市社區治理水平可以顯著提升。
(一)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
習近平指出,要善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核心價值理念在于依靠人民群眾,本質屬于生產力的進步,實現了工具和價值的理性融合,正向發揮數字技術的作用。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首先要嵌入數字技術,完善相關制度,促進數字技術賦能,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①。數字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城市社區治理方式的創新和理念的變革,優化了治理流程,實現了價值的共創。
城市社區治理的核心在于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形成多主體的行動共識和利益最大化,通過嵌入數字技術,促進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提高城市社區治理的智慧化、精準化水平。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驅動社區治理方式變革,提高城市社區治理的個性化、精準化程度,樹立主動服務理念,精準識別社區居民需求,完善反饋評價等數據支撐,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智慧治理理念,為城市社區治理提供個性化的方案,避免服務供給的偏差和滯后。
(二)提高社區的智慧化程度
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可以提高社區的智慧化程度,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高效解決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公共問題。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社區規模不斷擴大,居民的文化、職業呈現復雜性的特征,加大了城市社區治理的難度。借助數字技術賦能,可以提高城市社區治理效率,牢固樹立大數據思維,完善數據決策,提高數據服務精準化程度,打通數據壁壘,加強數據共享。
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可以促進聯通共享、全方位、功能齊全的“智慧社區”的打造②,加深社區服務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提高社區服務和社區治理的精準化、科學化、差異化水平,避免產生社區治理推諉扯皮、權責不清晰的現象,降低社區治理難度。通過線上“云社區”服務平臺,結合居民需求,精準對接日用品供應企業和家政服務企業,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提高居民幸福感。
(三)提升城市社區自治能力
城市社區自治能力的提升需要充分肯定社區中居民的主體地位,提高居民的話語權和幸福感、滿足感,通過引入數字技術,實現城市社區治理的多元主體賦能,提高社區自治能力③。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可以提升其安全感、幸福感和參與感,讓居民認識到自己是城市社區治理的主體,增強其主人翁意識。
社區居民會衡量參與社區治理的預期收益,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可以完善數據驅動決策,有效降低信息搜集的成本,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動性和主人翁意識,實現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社區治理的效果,形成數字技術賦能社區治理的普惠效應。
(四)構建城市社區合作治理共同體
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需要有穩定的網絡支撐,提高城市社區合作治理的穩定性,延伸合作治理邊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構建多元主體平等參與的格局,優化資源配置④。城市社區合作治理中,不同的利益主體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如果治理主體權責不清晰、利益不協調,就可能無法形成治理合力,降低社區治理效率。
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需要均衡各方主體的利益,滿足社區群眾的公共利益和多元化需求,同數字技術“普惠性”融合,加速數字政府、智慧政府的建設速度,增強政府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實現居民需求和政府治理的無縫對接。依托數字技術賦能,可以帶動城市社區物業的智慧化轉型,提高社區治理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程度,引入智慧服務、設備管理、智慧安防服務,整合社區和社會資源,提高社區資源管理和配置的效率。
二、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生成機理
數字技術滲透到城市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可以輔助政府完成信息和數據的搜集,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實現數字技術和城市社區治理的深度融合。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快速融合和創新,推動智慧治理和精準服務的實現。由于數字技術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通過打造虛擬場景,可以提高不同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促進治理理念創新,提升社區治理整體效能。
(一)數字技術融合社區治理催生多元效應
數字技術逐漸滲透到城市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強化了數字技術創新,通過嵌入城市社區治理中,建立了以數據為基礎的城市社區賦能體系,拓展城市社區治理場景,完善城市社區治理場景的實踐機制。政府運用數字技術工具,可以全面收集“民生數據信息”,了解民情和民意,實現科學的數據研判,提高政府決策的前瞻性①。
數字技術本身具備開放性、靈活性的優勢,可以凝聚社區各方的力量,強化同社區群眾和市場的溝通機制,提高社區治理數據的共享程度,創建全新的城市社區合作形式。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實現了數字技術和城市社區治理的深度融合,催生數字公民,實現了公民的多重身份。
(二)數字技術孵化社區治理要素
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網絡,加速了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融合和創新。數字技術的應用拓展了多元主體合作領域,滿足了民眾訴求,提高了民眾的認同度,增強了社會價值創造能力。數字技術嵌入城市社區治理中,可以利用數據思維解決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實際問題,完善公共服務供給,實現城市社區智慧治理。
數字技術驅動城市社區治理方式的變革,改變了傳統的政府主導模式,增強了政府的主動服務意識,實現了城市社區服務的個性化、精準化轉變,提高了城市社區治理的高效性和便捷性。依托數字技術,政府可以精準捕捉和整合無形的城市社區資源,提高了城市社區資源的共享性,有助于全方位收集和掌握民情民意。
(三)數字技術拓展社區治理場景
托夫勒提出,信息化社會發展需要經歷自動化、網絡化、彈性化和虛擬化等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社會階段的信息化發展和數字技術存在不同的特征。自動化階段通過應用電腦,大幅度節約了時間和人力;網絡化階段通過融合通信技術和網絡溝通,優化了社會結構;彈性化階段改變了傳統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邊界,打造了多元、包容、開放的社會格局;虛擬化階段依托AI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重構和拓展了城市社區治理的場景。
虛擬化階段受到數字技術的影響,打造了虛擬化的空間,加速了不同行業、不同部門的融合,完善數字平臺的映射,社區居民可以通過社區微信群、社區論壇、移動終端發表觀點和言論,表達真實訴求。政府、物業公司、社區居民通過使用公共服務平臺、信息服務平臺等,實現了城市社區治理中居民的有效參與,達成多主體的共識,拓展了數字技術和社區治理的使用場景。
(四)數字技術推動社區治理制度創新
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可以將數字技術看作一種制度工具和政策工具,更新城市社區治理理念,重塑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提高城市社區公共服務效率。近年來,國家為推動數字建設,發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文件,如《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政府工作報告》等,提高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包容度,強化了現代化發展和治理的支撐作用。
城市社區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場所,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可以提高城市社區治理中政府的作用,加強數字技術賦能的作用和效果。數字技術將不同的信息資源和主體整合到統一的平臺中,提高了城市社區治理的現代化水平,推動了制度的創新①。通過制度對數字技術的吸納,優化了社區治理結構,加強了居民信息傳播和信息交流,穩定了黨的群眾基礎,有利于筑牢黨執政的合法性。城市社區治理涉及政府、企業、居民、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的需求,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可以提高數據管理的科學性,加強對數字技術的風險控制水平,打破數字鴻溝,降低倫理風險,增強線上線下合作和互動,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效能。
三、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數字技術是黨和國家大力支持的新興技術,會對城市社區治理形成“顛覆性”的影響②,提高城市社區治理的智慧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目前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實踐過程中還面臨多方面的困境,不僅存在數字技術稟賦的缺點,也存在數字技術實踐的客觀因素制約。為此,要對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主要困境開展針對性的分析。
(一)智慧化治理理念缺乏
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依托于網絡空間開展,需要建立在智慧化理念基礎上,而非簡單的技術應用。只有提高物業公司和居民的數字素養和數字觀念,方可保證數字技術的高效利用,提高社區治理的高效性和科學性,實現社會賦能。但是在實踐層面,政府、社區以及居民尚未建立智慧化治理理念和思維,限制了數字技術力量的釋放。
第一,政府傳統管理理念的制約。盡管政府管理模式朝著多元主體共治的方向發展,表面上呈現出多元協作的態勢。但社區對政府屬于單向依附的關系,其本質依然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控模式,導致在治理工作中依然存在顯著的路徑依賴,導致社區治理數字化轉型無法擺脫固有的模式,束縛了社區治理數字化轉型,限制了數字技術治理中巨大能量的釋放,不利于信息推廣和建設。究其原因在于,基層政府缺乏數字治理思維,缺乏對數字技術應用的理解,導致城市社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僅僅是推出五花八門的APP和管理系統,部門之間未建立共享、共建、共治的多元治理格局,加劇了信息整合的難度,并不能實質性解決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問題。
第二,技術價值和工具理性未有效統一。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數字技術是城市社區治理的高效治理手段和工具。但是受到功利主義價值理念的影響,治理主體對數字技術賦能的價值理性認識不夠深刻,同時受到治理路徑依賴的影響,會割裂城市社區治理和數字技術的價值內核,二者無法建立有機的融合。究其原因在于,基層政府依然缺乏數據治理意識和思維,未深刻認識到數字技術對基層治理的重要性。站在短期“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基層政府更傾向于利用數字技術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利用大數據技術高效搜集城市社區的信息和數據,而非實現城市社區的數字技術賦能。
(二)合作主體結構力量失衡
借助數字技術可以打破傳統物理空間造成的諸多限制,改變社會和社區居民的連接方式,放大虛擬場景中的個體化程度。政府肩負重要使命,需要充分協調各方利益,通過優化社區治理機制、合理調配資源等舉措,提高社區公共事務治理效率,實現社區治理的共享、共治、共建。但是實踐中,合作主體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社區治理中雖然運用了數字技術,但是也形成了社會的不同價值,不利于合作主體的融合和社區治理凝聚力的提升。
第一,多元主體合作力量不夠均衡。城市社區治理中,政府、物業公司、居民等主體需要熟練掌握數字技術操作,實現協同合作,對個體的數字技術能力也有較高的要求。受到個體對數字技術掌握程度不足的影響,造成了多元主體治理力量不均衡的情況,特別是社區居民常年處于缺位狀態,大多數社區居民的知識水平偏低,現代信息技術學習成本較高,專業性較強,導致公共服務無法精準供給。究其原因在于,AI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以及區塊鏈技術本身專業性較強,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會帶動技術革新,但是受到專業性的影響,也容易造成合作主體的缺位。城市社區中的一部分人受到學歷、認知能力的限制,對數字技術不夠了解,對數字終端不夠熟悉,無法真正參與到城市社區的數字治理中,參與社區治理的權利也會被無形剝奪,淪為“數字難民”。
第二,城市社區承接能力較為落后。城市社區承接能力是指社區中數字技術發展的諸多保障因素和關鍵技術,如社區內數字化運營資金、居民對信息技術的熟練度、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等。盡管數字技術賦能創建了社區治理的新場景,但是受到社區數字化人才、技術和資金的限制,無法建立數字技術落地的完善的保障基礎,不利于數字技術的有效落地和實施。究其原因在于,社區居民在信息獲取方面處于明顯缺位的狀態,而政府和社區組織則在技術、政策等方面存在絕對優勢,造成城市社區合作主體之間的信息存在較大的差距,導致合作主體權力分配的失衡,降低了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
(三)社區治理運行效率不高
城市社區高效治理程度是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尺,需要保證數量和質量的高度統一。通過提升數字技術賦能,充分挖掘和釋放數字技術治理的優勢,通過加強數字技術賦能的可治理性和有效性,實現高效的城市社區治理。但是實踐中,部分城市社區雖然引入數字技術,但是并未實質性提升城市社區治理運行的效率。
第一,數字技術賦能缺乏統一規劃。基層治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基層政府面對決策,會秉持“不出事”的理性思維,追求現實利益最大化。基層政府面對有限的社會資源,受到數字技術賦能水平低的影響,會盲目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而非結合城市社區的資源情況和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統一規劃,難以有效挖掘社區治理中數字技術潛能,無法實質性提升運營效率。究其原因在于,社會資源存在稀缺性,政府未能做好權衡分配。面對數字技術治理的需求,資源分配的難度加大,在借鑒其他地區成功經驗的同時,也產生了“出成績”“要政績”的需求,追求短期的工作成效,導致在數字技術賦能社區治理中缺乏長遠規劃。
第二,治理操作流程未達成共識。數字技術平臺的開發和建設可以提升城市社區數字治理效能,依托AI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拓展了城市社區治理的場景,拓展了城市社區治理的邊界。但是由于未明確各方主體的合作流程,實際操作中,碎片化、單一化的數據無法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政府作為城市社區治理的引領者,需要履行服務職能,及時回應居民的訴求。但是如果無法完善服務保障和理念引導,則容易引發居委會、業主、物業公司等不同主體之間的分歧,形成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導致社區治理陷入僵局中,無法實現多方主體的利益共贏。究其原因在于,城市社區治理的主體之間需要建立高度的認同和信任,才能夠提高合作治理的效率。結合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實踐發現,依托數字技術對海量零散數據的搜集和整理,最終會通過符號的形式進行呈現。其中部分數據屬于社區居民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抒發的看法和評論,這些信息數據可能有理性的成分,但是也可能存在非理性的表達,造成信息失真。非理性數據的分析可能導致政府的決策無法真正代表公共的利益和需求,反而降低城市社區治理的運行效率。
(四)資源整合難度較大
高效的城市社區治理有助于和諧環境的構建,需要建立在資源整合和充分利用的基礎上。但是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工作中,各類資源較為分散,增加了城市社區數字治理的難度。
第一,信息資源零散整合困難制約數字賦能。數字時代城市社區居民是信息的生產者,也是獨立的信息來源,社區中多個獨立的個體存在多樣化的訴求,增加了信息數據資源整合的難度,加大了數字技術治理的難度。雖然社區居民數據共享程度不斷提高,但是實踐中依然存在信息孤島,無法實現信息的共享、共建、共治,降低了信息資源整合效率。究其原因在于,城市社區治理過程中,不同的居民面對不同的信息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加上信息傳遞本身的零散性和碎片性,會增加信息資源整合的難度,無法實現數字技術和城市社區治理之間的有效融合,也無法實質性加強多元主體之間的聯系。
第二,經濟資源匱乏抑制數字技術賦能。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同時,受到制度、文化以及經濟等多因素的影響,在各種因素下實現城市社區資源的高效整合和配置,以提高城市社區治理的效能。但是由于基層政府給付行政能力欠缺,在財政資金供給方面能力有限,財政資金支持不足,弱化了數字治理技術的效能,也導致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工作無法實施落地。究其原因在于,現有的財政體制分配格局中,基層政府的財政體系處于弱勢,財政資金更多傾向于城市公共服務需求以及上級重點項目,分配到城市社區治理的份額有限。同時,基層政府缺乏對基層社區治理中數字賦能需求的考量,也弱化了財政資金支持力度。
第三,數字人才匱乏束縛數字技術賦能。在市域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治理主體的數字素養決定了技術賦能程度。但在城市社區治理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數字人才缺口較大,且現有工作人員的數字思維和數字技術缺乏,數字治理能力不足,無法在社區治理能力中運用高效的數字工具和手段,致使數字技術賦能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四、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實施策略
以AI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創新了城市社區的治理方式,立足“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充分彰顯出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智慧思維,結合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和原因,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需要重點加強價值賦能,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社區治理效能和層次。
(一)塑造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理念
數字技術賦能的本質在于依靠數字技術的正向影響,建立對社會正確的認知,提高社區居民主動合作的意愿,其前提在于提高社區治理主體對數字技術的信任度。
第一,培育多元主體對數字技術的信任度。數字技術雖然給城市社區治理帶來新的機遇,但是也造成多元主體對隱私問題、權威性以及數字技術能否實現科學使用的質疑。數字技術賦能要注重培育多元主體對數字技術的信任度,增強主體和個體之間的信任度,讓使用者認為數字技術可以助力實現目標,并持續提升數字技術實踐效能。基層政府需要加深對數字技術的了解程度,明確城市社區治理中數字技術的地位和角色,將數字技術真正服務于社會治理。政府在不斷加深對數字技術的理解和認知的同時,需要嘗試設計在城市社會治理領域的具體方案。運用合理恰當的社會治理方式,提高社會對數字技術的信任程度,從而獲取更多民眾的信任和支持。考慮到數字技術存在一定的門檻,要關注數字社會中邊緣群體的實際需求,提高數字技術使用便利性,優化數字技術服務流程,提高民眾對數字技術的認可度和信任度,明確數據產權,有序保障數據的安全隱私問題。
第二,提升多元主體對數字技術的接納度。城市社區治理的框架為“黨建引領、政府主導、社會參與”①,共同采取行動和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合理使用治理工具,提高社區個體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愿。現代信息技術強調法治、民主、服務、效率和責任,追求共享共治、開放透明和自由平等,基層政府工作人員要積極學習數字技術,構建學習型政府,提高政府應對外部環境和挑戰的能力。基層政府需要秉持開放、包容、共享的基本理念,舉辦數字技術應用培訓班,全方面滿足民眾對城市社區服務的需求,充分彰顯數字技術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價值。數字技術實踐工作中,要高度重視數字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提升數字技術的社會效益,提高多元主體對數字技術的接納度,全方位滿足社區居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
(二)強化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能力
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需要加大數字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明確城市社區治理合作主體的功能便捷,提高內部信息傳遞的效率,營造數字賦能環境,穩固城市社區治理的秩序。
第一,增強數字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需要注重發揮數字技術效能,充分體現數字技術的價值,協調不同主體之間的行動,提高城市社區治理的綜合能力。數字技術賦能需要有大量的數字化人才支撐,需要加強人才培養,注重人才技術學習,提高人才培養的智能化程度。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注重對現有人才的培養,加強數字技術普及力度,加強數字資源利用,提升人才的智慧管理理念,重點培養管理型和數字型人才。在學科上,要重點培養電子政務學科、智慧物業、智慧養老學科等專業,豐富人才儲備,促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人才引進方面,基層政府和其他組織、企業之間,需要明確人才需求,注重數字技術引進,解決基層人才缺乏的問題。通過人力資源下沉,可以有效解決基層政府數字治理人才缺乏的問題,上級政府劃撥數字治理人才的同時,基層政府也要完善人才培養和工作環境,更好地引進和留住人才。
第二,重塑城市社區治理合作主體功能邊界。數字技術具備復雜性、海量性、可統計性、不確定性等特征,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統計數據的便捷性,使得數字技術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發揮出關鍵的作用。為了提高數據和信息在組織內部傳遞的效率,需要構建扁平化的組織結構,為數字技術賦能提供良好的環境,重塑合作主體之間的功能,優化治理效果,提升治理效率。
數字技術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的應用要求治理主體熟練掌握數字技術和能力,提高治理主體的參與意愿和合作效能,均衡各方主體之間的權力關系。合作治理是城市社區治理有效開展的必然路徑,數字技術賦能中,可以引入社會公益組織、社區自治組織、行政組織、居民組織等,成立數字治理小組,重點增強技術弱勢主體的能力,穩定固社區治理秩序。
(三)優化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結構
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可以提高對社區居民需求的相應速度,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因此,政府需要加強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突破核心數字技術,加強風險感知能力,規范工作人員的行為,減少數字平臺中的信息偏差,從根源上防范腐敗,提高社區治理效能。
第一,加強數字技術倫理風險感知能力。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人類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束縛,積極回應居民的差異化需求,減少城市社區治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①。政府要立足“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樹立正確的數字技術賦能導向,促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形成現代化社區治理的合力。技術倫理要求通過突破和創新核心技術,減少倫理價值產生的損失,強化主體責任意識,提高對城市社區居民的人文關懷程度,提升社區治理運行效率。基層政府要加強對主體的技術倫理宣傳教育,通過技術人員培訓的方式,完善倫理人才培養體系,增強基層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群眾參與意愿,重構數字軟件的算法,提高各項治理流程的民主性、透明性,避免權力失衡。要提高平臺終端設計的安全性和易操作性,滿足信息弱勢群體的需求,防止信息泄露,增強社區居民的安全意識。
第二,建立公開透明的社區治理參與機制。公開透明的合作機制構成數字技術賦能的合作基礎,需要構建完善的人員行為規范、政府工作人員裁量權的規范等,加強對數字技術使用過程的約束。及時將社區治理的真實數據反饋到數字平臺中,能夠幫助治理主體對治理現狀有清晰的認識,減少信息偏差,杜絕基層政府腐敗問題,提高治理效能。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要建立規范的合作機制,加強機制保障,提高參與機制的科學性,促進多方治理主體治理目標的實現。治理過程中要明確不同治理主體的權責,避免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產生相互推諉的情況,加強合作監督,增強結果的公開透明程度,建立流暢的意見反饋機制,優化治理結果的科學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四)構建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條件
基層治理工作中,需要平衡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資源,提高對零散資源的整合提取效率,加強信息共享,打破部門壁壘,加強人才吸納,精準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結合基層治理需求,保障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活動的因地制宜,增強基層政府決策的科學性。
第一,保持多元治理主體之間的平衡。基層治理存在碎片化、復雜性的特點,要保持不同部門、不同治理主體之間的資源平衡,全方位掌握信息資源,提高信息提取效率。破解城市社區治理中資源零散分布的問題,需要加強資源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和技術壁壘,充分整合居民的信息訴求,高效整合各類信息,促進數字技術的落地。要結合“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打破部門之間的利益壁壘,加大數據共享開放力度,加強部門考核和利益均衡,提高共享機制的規范化、有序化和透明化程度。經濟發展受到城市社區治理能力的顯著影響,加強經濟資源的投入力度,是加強資源整合的關鍵。城市社區可以嘗試向基層政府申請專款,通過服務內容外包,加強經濟支持和服務支持,完善經濟補給。技術人才缺乏會加大資源整合的難度,需要加強人才教育和培訓,將真正有實力的專業人員放到重要崗位上,持續完善專業人才引進機制,加強資源整合力度。城市社區治理最重要的還是要吸引社會主體廣泛參與。城市社區治理要主動吸引社會主體的廣泛參與,提高信息渠道的暢通度,避免造成信息失真,確保社區居民群體的需求可以被精準表達。要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提升參與意愿:基層政府要健全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提升社會主體參與的意愿,加強線上線下溝通的融合度,滿足各方主體的利益需求,加強利益整合,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要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激發社區活力:鼓勵和支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發揮其在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如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提供社區服務、參與社區協商等,激發社區活力,增強社區凝聚力。要搭建多元參與平臺,拓寬參與渠道: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元參與平臺,如社區論壇、微信公眾號、居民議事會等,拓寬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方便居民表達訴求、參與決策。要加強居民自治,提升參與能力:加強居民自治組織建設,如業主委員會、居民小組等,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能力,增強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二,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資源有機整合。基層政府對社區治理資源的利用影響到基層治理的效能,通過引入數字技術,可以優化現有的資源配置形式,加強對資源的有機整合。基層政府日常需要處理海量的數據和信息,作為城市社區治理的基本單元,要合理解決社區中公眾的訴求,提高基層治理中問題解決的效率,增強技術對資源的配置支持作用,保證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過程中,要注重發揮不同治理主體的優勢和特點,結合基層治理需求,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基層社區治理的靈活性,因地制宜開展城市社區治理的各項活動,有的放矢提高資源配置和整合效率,完善制度保障,提升資源治理的可持續性和可生產性。制度保障可以提高城市社區治理的穩定性,避免數字技術賦能的中斷,結合數字技術本身的優勢,最短時間回應社區居民,最大限度滿足社區居民的利益訴求。通過明確信息平臺建設的標準,加強對社區數據和信息的挖掘和整合,提高信息的可視化應用程度,完善信息決策支持力度,避免數字技術賦能成為擺設。要統一數據標準,打破信息孤島:制定統一的社區數據采集、存儲、交換標準,打破部門間信息壁壘,實現數據互聯互通。要規范平臺功能,提升服務效能:明確信息平臺的功能定位和服務范圍,如人口管理、治安防控、環境監測、公共服務等,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要加強安全保障,保護數據隱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加強數據安全管理,保護居民個人隱私。
總體來說,蓬勃發展的數字技術成為城市社區治理的重要推動力,通過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更有利于優化城市社區治理模式。數字技術賦能代表進步的生產力,立足“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肯定社區居民的主體地位,實現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趨同。通過精準識別社區居民需求,均衡各方利益,優化資源配置,打造共享共建共治的新格局,實現社區居民需求和基層治理的無縫對接,提高社區公共服務質量。同時,數字技術賦能社區治理拓展了基層政府治理的場景,提高了各方溝通和交流的效率。依托數字技術孵化城市社區治理,催生數字公民的新概念,讓數字技術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改變政府的傳統治理模式,提升政府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理念,提高社會公眾對數字技術的接納度和信任度,推動制度創新,增強基層政府數字賦能能力,優化數字賦能環境,因地制宜提高城市社區治理的效能,有助于筑牢黨的群眾基礎,加強風險管控水平,提升社區居民生活質量,推動城市社區的現代化轉型和發展,助力基層治理邁向新的高度。
①榮越、張俊、商憲麗:《賦能社區組織促進居民數字融入:國外實踐及其啟示》,《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4年第11期,第41-49頁。
②韓萬渠、任子辛:《治理黏度、嵌入路徑與社區治理數字化轉型》,《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4年第5期,第81-90頁。
③徐明:《社區治理共同體的數字化建構邏輯與實踐路徑》,《江蘇社會科學》,2024年第5期,第126-133頁。
①黃麗、何煥生、彭莉:《“數字化+網格化”賦能社區體醫融合高質量發展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24年第8期,第63-69頁。
②王法碩、王欣然:《智慧社區建設賦能老舊小區治理轉型的理論解釋——基于S市T社區的案例研究》,《電子政務》,2024年第6期,第28-38頁。
③趙聰:《數字黨建賦能城市社區治理——基于組織、技術、情感的分析框架》,《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4期,第69-77頁。
④周濟南:《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合作治理:要素激發、現實制約與優化路徑》,《重慶社會科學》,2024年第6期,第134-148頁。
①楊秀勇、張榮璽:《數字技術驅動社區治理共同體建構:作用效果及限度——基于“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實證研究》,《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4年第2期,第56-65頁。
①沈永東、賴藝軒:《撬動資源、凝聚共識與形成規范:數字賦能社會組織提升社區治理的機制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23年第4期,第22-29頁。
②張艷國、朱士濤:《區塊鏈技術賦能城市社區治理的發展優勢與實踐路徑》,《江淮論壇》,2023年第1期,第132-138頁。
①金筱霖、王晨曦、張璐:《數字賦能與韌性治理雙視角下中國智慧社區治理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23年第1期,第90-99頁。
①周濟南:《數字技術賦能城市社區合作治理:邏輯、困境及紓解路徑》,《理論月刊》,2021年第11期,第50-60頁。
[責任編輯: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