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航運是國家強盛的先行引領,航運文化是建設航運強國的關鍵因素,是航運強國人才培育的戰略支撐。航運文化是世界航運人在航運歷史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特有文化形式,包括厚植愛國情懷、發揚冒險精神、深化創新意識、秉承開放理念、發揚友好傳統等,這些無疑是航運強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因此,新時代航運文化支撐航運強國人才培育的路徑包括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航運人才培育方向;建構中國航運文化理論體系,豐富人才培育內涵;建立校園航運文化長期浸潤機制,完善人才培育制度;創建全員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育體系;打造校企航運文化融合品牌,探索人才培育思路等。
【關鍵詞】航運文化;航運強國;人才培育
【引用格式】于朝陽.新時代航運文化支撐航運強國人才培育的路徑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4):33-36.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4-0033-04
一、引言
古往今來,“強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敗于海洋”。世界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大國興衰與海洋的密切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航運業既是交通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錯綜交織的復合型行業。中國航運的復興與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息息相關。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正在從“航運大國”向“航運強國”轉變。從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基本建成到當今中國航運地位的大幅提升,實踐充分證明,航運是國家強盛的先行引領,航運文化是建設航運強國的關鍵因素,是航運強國人才培育的戰略支撐。弘揚航運海洋精神,傳播、傳承航海文明是航運強國的文化、價值引領[1]。航運人才則是航運文化、行業經濟效益的直接實現者和創造者,是航運強國的建設者和主力軍。因此,航運人才培養關系到航運強國戰略的軟實力建設,以及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二、航運強國的基本內涵
“航運強國”是國家綜合實力強大的重要標志?!皬妵钡穆窂接泻芏鄺l,但航運是強國戰略中難以復制的動力要素,更是強國大局中至關重要的經濟要素[2]??v觀世界歷史上航運強國的特征,其基本內涵可謂豐富而廣泛,包括造船技術強國、航運教育強國、航運文化強國等,但其主體內容包括以下4個方面。
強大的綜合保障能力。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之間的互動與較量,以及其可獲得性與經濟性,是一個國家發展國際航運的底線。具體來說,一是要擁有發達且強大的碼頭運營、運輸裝備、服務能力和支持保障系統,能有效保障國家重要物資和人員的海上運輸。二是要擁有直接控制國防安全、經濟安全的特需船隊和特種保障裝備設施,能應對常態、非常態突發事件。三是要擁有對海運通道強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尤其是遍布全球的海運服務點,便于國家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主權等突發事件快速做出應對。
強大的國際競爭能力。主要體現為對世界海運發展的貢獻度和影響力。具體來說,不僅要擁有相當規模和技術發達的專業化船隊,而且要擁有遍布全球的海運服務點。其海運服務國際競爭力強大,海運服務貿易出口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相對其他國家和地區而言,是基于對世界海運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具有更大影響力而言的戰略基本定位。
強大的全球引領能力。主要體現為起到“領頭羊”的作用。其不僅能夠有效應對復雜地緣政治形勢、時有發生的各類突發事件,而且能夠在國際海運組織及國際事務中發揮“排頭兵”作用,其他國可指望、可依賴其推動海運服務創新、技術進步、通道與運營安全和良好秩序及綠色生態的形成。
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體現為對航海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持續培養。其不僅要使航海人才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和培養一代又一代愛國奉獻、愛崗敬業、擁有航運專業核心技術、具有濃厚航運文化傳統的航運人才,占領國際海運人力資源市場制高點。這是航運強國的人才基石,更是航運強國核心驅動力的根本所在。
三、航運文化的時代意蘊
航運文化是世界航運人在航運歷史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特有文化形式。從文化活動的載體來看,航運文化的實踐對象與文化載體是江河湖海,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前者是人類與大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一種客觀的自然環境和客觀的發展條件,后者是航運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蘊含的獨特的內在氣質和優秀品格。從文化實踐的主體來看,人類作為航運文化的創造者、實踐者和傳播者,是遵循一定的行業習慣、行為準則和制度安排,各有分工且互相合作的航運生產者。從文化發展的成果來看,航運文化是航運人在開展生產運輸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社會數千年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成果,其包括在水上貿易、水上捕撈、水上軍事等活動中所形成的運輸工具、設施裝備、技術發明,以及與之相關的思想觀念、道德精神、規章制度、宗教民俗等諸多方面的內容[3]。
在建設航運強國的過程中,當航運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發展到一定階段和程度時,精神、文化層面的“軟件”將凸顯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亟須通過提升航運軟實力來推動“航運強國”戰略。中國航運人在數千年的航運發展演變歷程中創造了航運精神,延續著航運文明,傳承著報國圖強的初心和使命。這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寶貴財富是建設“航運強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厚植愛國情懷。船舶是漂浮的國土。海員是“航運強國”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被譽為“第二海軍”。國家是海員身上最醒目的標簽。海員的工作素養不僅代表海員自身的實力和形象,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發揚冒險精神。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決心,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有不妥協、不斷進取的勇氣和魄力,遵循國家海洋、航運、交通發展戰略的總體部署與目標要求,與“一帶一路”“冰上絲綢之路”等沿線國家倡議相協調,敢于突破和挑戰,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更重要的是走出一條適合航運業發展的中國道路。
深化創新意識。航運業要順應時代潮流,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堅持綠色引領,推動低碳轉型,科技賦能服務,凝聚共識、深化創新、加強合作,為國際航運高質量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秉承開放理念。隨著全球化趨勢加劇,世界各國航運界、各國際性航運組織應加強協調溝通,順應綠色、低碳、數字、智能航運發展新趨勢,構建航運新質生產力,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穩定,賦能國際航運高質量、可持續健康發展。
發揚友好傳統。要有“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以“友好、合作、協商”的宗旨和原則,直面不同國家、不同企業的文化差異,求同存異,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化競爭模式,拓寬國際航運業合作區域和領域,積極擴大中國航運影響力,助力中國航運業在國際航運業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四、航運文化支撐航運人才培育的路徑
在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下,在“綠色航運·智慧未來”的新形勢下,全社會,尤其是涉海類院校應當深化航運教育改革,把建設和發展航運文化、提高學生的航運文化素養作為學校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主動構建涉海類院校航運文化軟實力,努力培養更多既熟練掌握相關專業技能,又具備良好航運文化素養的復合型航運人才。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航運人才培育方向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行動是思想的體現。社會主義航運人才的培養應以堅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確的價值取向為前提。船舶是航運的重要載體和基礎。百年大黨,啟航于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紅船。要深刻把握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船舶精神“源”與“流”、“綱”與“目”之間的關系,把學習好、弘揚好、傳承好中國船舶的核潛艇精神、航母精神、載人深潛精神作為航運、海洋人才培養在黨史學習教育方面的重要內容,不僅要堅定以自身才智為黨的事業努力奮斗的政治立場,而且還要具有自覺學習、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中國作為世界海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逐步形成了艱苦奮斗、開放包容、團結協作、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海洋精神。海洋精神是“鄭和精神”在新時代的發揚光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全體“大海洋”人的共同努力下,對偉大建黨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其主要包括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船舶工業精神體系,中國數千年航運文明的演進脈絡及其所蘊含的航運精神,西方航海史蘊含的積極海洋精神等,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大海洋”精神體系的核心要義和寶貴傳統,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經典的精神財富[4]。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大海洋”文化與精神內核應成為航運人才培養的重要價值引領。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5]。從秦朝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到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再到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提出海洋強國、航運強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戰略,“不僅體現了中國‘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開放包容精神,而且蘊含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淖孕蓬V瞧犯?,是我國海洋精神文化源遠流長的深刻表征”[6]??梢?,海洋命運共同體倡議植根于中華優秀海洋文化。它的構建對提高中國海洋文化國際傳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二)建構中國航運文化理論體系,豐富人才培育內涵
1.著手航運文化理論研究,挖掘蘊含的思想精髓
航運業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航運強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大力弘揚航運文化、全面激發航運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因此,有必要從歷史、理論、實踐等多維度研究其中所蘊含的思想精髓,持續推出高質量的理論研究成果,進一步豐富航運人才培育的內涵。
2.開展航運文化發展史研究,形成航運核心價值理念
通過梳理中國悠久的航運文化發展歷史,特別是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船舶、航運、航海、海洋、海員、相關企業等,圍繞航運文化內涵、特征及本質,航運核心精神、理念,航運文化傳承、弘揚發展等課題開展研究,不僅向全社會展示了中國航運發展歷史的曲折和興衰,而且通過爬梳整合、深刻挖掘、理性分析,深度凝練出航運文化價值要義和精神標識,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國家特色和行業特點的航運核心價值理念,讓航運文化成為建設“海洋強國”“航運強國”“交通強國”的文化解讀和精神支柱[7]。
3.凝練知名航運企業的核心價值擔當,厚植企業文化根基
航運企業,尤其是知名航運企業要總結老一輩航運人的精神基因,結合新時代航運人的價值觀念,凝練企業自身文化的核心要義和價值精神,納入企業文化體系,并通過多種途徑在社會和學校廣泛傳播,為航運人才培育提供強大的思想力量和正確的方向指引。
(三)建立校園航運文化長期浸潤機制,完善人才培育制度
1.開展青少年海洋航運文化意識的熏陶和教育
對青少年進行海洋航運意識的熏陶和培養,這是基于興趣引導和理想驅動的價值觀樹立的根本。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還必須長遠考慮,加強對青少年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向廣大青少年宣傳海洋、航運、航海及其企業、人物等相關歷史和文化,引導其了解其中的故事并對海洋、航運產生探究心理,傳承并發揚“大海洋”文化精神,從策略上實現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實現提升其興趣素養的目標。
2.加強海洋航運校園文化與航運企業文化的融合與滲透
航運、航海、船舶、海洋、海事、交通、物流等相關高等教育是培養海洋航運人才的預備期教育,因此,要緊密貼合航運等相關企業,培養符合企業“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要求,迅速完成“校園人”向“職業人”角色轉變,真正實現“零距離”就業[8]。因此,加強航運、海洋等校園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必要。首先,涉海類院校要融入航運、海洋等相關元素,營造相關職業人文氛圍,要加強航運特色校園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建設,展示中國古代輝煌的海洋文明、優秀航運人物的貢獻、卓越航運企業的文化,激發學生內在驅動力,增進學生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加強實訓,創建仿真航運職業文化體驗平臺。涉海類院校要讓學生在仿真的航運實訓平臺上感受將來所從事的工作,體驗所從事職業角色的深刻內涵,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最后,要實施學生半軍事化管理,建立校企兼容的航運校園制度文化[9]。涉海類院校應高度重視學生的磨礪教育和儀式教育等,培養和鑄就崇高的職業道德、嚴格的勞動紀律、精湛的職業技術、規范的操作管理,以及堅強不屈的意志、百折不撓的精神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四)創建全員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育體系
1.建立政府、學校、社會、企業、協會、文博、媒體等“多位一體”航運文化協同育人推進機制
當前,要立足于先進航運文化和船舶工匠精神、海洋精神的傳播和教育,著力發揮、利用好政府的協調推動作用、學校的育人主體作用、社會的廣泛傳遞作用、企業的執行主體作用、協會的規劃指導作用、文博機構的專業平臺作用、媒體的宣傳推廣作用,聚焦于建設航運強國的使命,致力于全面協調協同、有力有序有效推進航運文化建設,彰顯海洋精神力量。
2.注重文化文博陣地建設,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航運海洋意識
蘊含偉大精神的航運實踐故事是精神力量的源泉。要提升航運文化軟實力,應積極打造一批航運文化傳承、弘揚、創新的平臺和載體,通過講好航運文化故事、弘揚航運海洋精神、創作航運文化產品、推出重大航運人物典型,引領文化、文博機構成為藍色海洋、航運文化育人的傳播者、推動者、踐行者和守望者。
(五)打造校企航運文化融合品牌,探索人才培育思路
1.吸收中西海洋航運文化精髓,厚植人才培育沃土
以航運文化為引領,將中西海洋航運文化精髓的基本內涵、價值取向、職業道德和精神風貌融入到航運人才培養中,堅持在科技、文化、藝術等活動中融入航運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強化愛國情懷、冒險精神、創新意識、開放理念、友好傳統等精神的培育,構筑航運業的主導意識和文化,形成航運業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涉海類院校應將航運文化與學校發展實際相結合,增強學校建設和發展航運文化的自信與自覺,同時,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和改革創新的勇氣,堅持將繼承中華優秀航運文化和學習國外先進航海文化相結合,全面、多途徑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所需的人才提供保障[10]。
2.打造涉海類院校航運文化建設與航運企業文化建設相結合的文化育人實踐品牌
航運企業文化具有很大的實踐性,是航運航海類企業在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實踐精神的集中體現。打造校企間文化育人實踐品牌,擴大航運文化的傳播范圍和領域,有助于涉海類院校從企業文化建設中汲取經驗,為航運文化建設拓寬新思路,使之更契合涉海類院校自身發展與人才培育的實際。
3.積極開展航運文化“大思政”課程品牌的創建與創新
涉海類院校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宗旨,不僅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航運文化宣傳隊伍,大力弘揚新時代航運精神,還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將航運文化寓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之中,打造精品航運、海洋思政系列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中沉浸式領略航運文化的魅力[11]。例如,船舶制造“畢業設計”課程可推動“專業—思政—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建設[12],其中,“專業”旨在強調教學內容與所學專業緊密結合,“思政”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家國情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踐”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達到獨立完成實際場地全套設計方案的目的,從而獲得中國厚重航運歷史發展的持續動力和精神源泉,樹立為中華民族航運事業奮斗不止的決心和意志。
五、結束語
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書中曾經提出“10萬英里的鐵路和100萬英里的公路,治理現有運河和開挖新運河……開辟全新的北方、東方、南方三大商用港口,從這些港口出發的鐵路將遠抵西藏、新疆、蒙古和滿洲”的宏偉設想[13]。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這一設想終于變成了現實。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建立了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特別是在航運領域,對比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局部趕超,并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交通運輸發展道路。未來,還將繼續奮發圖強,爭取到2035年基本實現建成“交通強國”,到21世紀中葉實現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目標[14]。
交通強,航運必須強。因此,建設“航運強國”“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培育航運專業人才仍然是第一要義。航運文化建設是航運人才培育的源頭活水和主力支撐。涉海類院校要以中國底蘊深厚的航運發展史為坐標,以傳播航運文化為先導,以弘揚偉大航運精神為主旨,聚焦航運復合型人才培育與航運文化的協同創新發展,賦能航運強國戰略。
【參考文獻】
[1]自然資源部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黨領導新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與啟示[N].中國自然資源報,2022-01-05(5).
[2]李明春,吉國.海洋強國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213.
[3]張艷國.長江航運文化的內涵、本質及其特征[N].光明日報,2010-04-06(3).
[4]滕明翰,李冬梅.建設海洋強國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4,41(1):18.
[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22-10-25)[2024-06-0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6]劉岸冰.我國“大海洋”戰略的發展歷程與基本經驗[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24,41(1):7.
[7]韓英亮.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涉海專業人才培養策略探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4(3):188.
[8]李西田,馬建文,李明基,等.航運企業文化與校園航海文化融合體系構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1):108.
[9]狄逸寅,趙睿.培養航運人才經驗及啟示[J].交通企業管理,2022,37(1):104.
[10]王靜雅,周濤,李相強.“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研究生教學管理機制創新探索:以西南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12):65.
[11]陳禎如.航運強國背景下的高校航運人才思想培養[J].文教資料,2022(17):88.
[12]馬鳳娟,李濤.“專業—思政—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在“畢業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6):58-61.
[13]孫中山.建國方略[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1:85-87.
[14]吳文化,向愛兵,等.建黨百年:看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綜合交通運輸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21:7.
■編輯∕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4-06-06【修回日期】2024-06-22
【作者簡介】于朝陽,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中國文化史等。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系統工會理論研究項目“高校工會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及實踐探索”(2023GHL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