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用型高校在開展校本特色勞動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回應歷史傳承與時代使命相融合、民族復興與個人幸福相融合、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相融合的價值觀照,而且要以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為現實出發點,在實踐向度上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勞動教育體系,從而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高階性達成做出創新性貢獻。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價值觀照;本質要求;實踐向度
【引用格式】仲逸智,貝紹軼.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的價值觀照、本質要求與實踐向度[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4):57-60.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4-0057-04
一、引言
自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印發以來,勞動教育逐漸在我國大中小學各學段,以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并舉融合的態勢被納入學校課程教育體系與人才培養體系。為積極響應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轉型的迫切需求,應用型高校自覺貫徹落實“意見”和“綱要”精神,在轉化升級中主動肩負起為現代化強國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時代重任,持續對標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在科學評估學生主體性需求的基礎上,遵循應用型人才成長規律,充分利用學校和地方資源優勢,創造性地開展和實施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不斷創新優化勞動教育課程建設。
二、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的價值觀照
(一)歷史傳承與時代使命相融合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中華民族在勞動實踐中開啟最原始的教育形態,中華兒女在勞動實踐中習得勞動技能、傳授勞動經驗、弘揚勞動文化??涓钢鹑?、嫘祖養蠶、愚公移山等神話故事于九州四海弦歌不輟,業精于勤、天道酬勤、勤勞致富等價值理念在華夏大地世代相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路線、方針、政策。新中國成立之初,為突破一窮二白的經濟窘境,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培養了大批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勞動者。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世紀之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的新的教育方針揭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根本途徑。新世紀新階段,科學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倡導在全社會形成“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社會風尚,并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新時代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從“兩個大局”出發,明確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1]。與此同時,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了“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標。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的創新與實施體現了應用型高校傳承勞動文化、順應時代發展大勢、自覺承擔使命擔當的價值觀照。
(二)民族復興與個人幸福相融合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弊鹬貏趧?、崇尚勞動、熱愛勞動早已成為中華民族勠力同心、砥礪前行的價值引領,不斷激勵著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趨光而行、接續奮進。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實踐證明,我們過去取得的一切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創新創造成果都是廣大人民群眾辛勤勞動、誠實勞動、潛心勞動的結果?!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盵2]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學生是建設現代化的未來主力軍。應用型高校應強化人才培養的應用導向,重視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校本特色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學會勞動、善于勞動,進而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多更優質的主體力量、智慧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薄盀閷崿F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我們人生難得的際遇。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時代,做新時代的奮斗者”[3]。應用型高校應正視大部分學生畢業即就業的現實要求,在校本特色勞動教育中引導學生盡早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通過具體化的崗位情境引導學生養成職業思維,鼓勵學生將對個體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民族復興的戰略全局,在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偉大征程中創造個人幸福。
(三)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相融合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我國大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提供了基本遵循[4]。新時代催生了國家對新質生產力、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加快了應用型高校轉型升級的步伐。勞動教育以其特有的實踐性契合了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特質需求,以其豐富的素質教育內容和多樣的能力培養形式,在勞動觀念的樹立、勞動能力的提升、勞動精神的傳承、創新意識的激發、創造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展現了獨特的育人功能。應用型高校不僅要按照教育部發布的標準和要求開設勞動教育相關課程,還要注重因地制宜、因校(學科)制宜、因人而異,使勞動教育的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功效落實落細、見行見效、有力有序。應用型高校積極探索校本特色勞動教育的創新與實施,不僅可以彌補傳統勞動教育的不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且能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體系的豐富完善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三、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
應用型高?!笆且环N基于職業教育、專業教育與學術教育融合創新的高等教育類型”[5]?;诜诸愔卫碓瓌t和目標導向原則,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與職業院校、研究型高校既有共性,又體現其個性特色。
(一)思想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意見”指出,“勞動教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一方面,應用型高校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的身份定位,重視校本特色勞動教育的思想引領。應用型高校是為國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而勞動教育是為黨、為國家培養接班人的重要載體。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環境,應用型高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態度、勞動能力的基礎上,及時修補勞動教育體系中存在的漏洞,堅持不懈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涵養學生勞動價值認知的基礎上,不斷鍛造學生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引導學生自覺反對與抵制好逸惡勞、貪圖享受、不思進取等消極懈怠思想,在學生腦中、心中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奮斗最美麗、實干最幸福、創造最偉大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應用型高校不僅要傳承中華民族勞動文化的精神意蘊,而且要賦予勞動教育以創新性的時代內容與教學方法;既要充分利用地方新興產業資源優勢、學校學科建設優勢,引導學生在政產學研融合、校地企協同中學習、把握智能化時代勞動新知識、新技能和新方法,又要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三新”經濟發展中注入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教育;既要關注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價值訴求與過程性體驗,又要積極探索更多體現地方產業優勢、學校辦學方向、學院(學科)建設特色、能復制可推廣的勞動教育新方法和新模式。
(二)專業性與應用性的統一
應用型高?!安粌H要研究和生產高深知識,還要對高深知識和科技成果進行轉化,使之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6]。一方面,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應凸顯教學內容中的專業性維度。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應在通識性勞動教育內容的基礎上,融入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既要以二級學院(專業)為單位設置專業性勞動教育,又要以專業課程為依托設計好日常性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應以第一課堂作為先導和引領,以第二課堂作為拓展延伸,并統籌安排、充分發揮好2個課堂的作用,促使學生在綜合素質、專業信念、勞動技能和職業精神等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應突出教學目標中的應用性維度。任何教育都不能脫離實踐來空談[7],應用型高校師生不僅要從事學習、研究、生產并傳播高深知識與科技成果的實踐活動,而且要通過對高深知識和科技成果的實際性應用與實踐性轉化,創造性地解決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是溝通學校知識技能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最有效的方式與渠道,是解決“用工荒”和“就業難”的根本途徑。
(三)整體性與階段性的統一
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應在堅持整體性與階段性的統一中體現主動性、把握規律性、激發創造性。一方面,應用型高校應依據學校發展定位,堅持目標導向,在遵循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以整體性思維系統規劃校本特色勞動教育體系。應用型高校應有效協調地方政府、基層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各方力量,加強校本特色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通過勞動教育與多種教育實踐活動協同融合、勞動教育課程與課程勞動教育同向同行,以富于時代性、科學性、創新性的校本特色勞動教育體系,破解傳統勞動教育普遍存在的單一性、盲目性、隨意性等困局,自覺將以勞育人有效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另一方面,應用型高校應充分考慮不同年級學生的獲得感,將多層次、階梯式的教育實踐活動滲透到各年級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勞動能力。整體性課程目標體系的達成離不開階段性目標的有效銜接。低年級學生以整理內務、打掃寢室等日常性勞動,以及義務互助、志愿者活動等服務性勞動為主,以初級水平專業實訓等生產性勞動為輔,從而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中高年級學生則以專業實訓等生產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為主。不同年級學生的日常性勞動、服務性勞動、生產性勞動、創造性勞動之間的有效銜接與融合,避免了傳統勞動教育的簡單重復、階段性缺失或層次間割裂,從而促進學生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的持續性養成、勞動素養與勞動技能的系統性培育和創新創造能力的臺階式躍進。
四、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的實踐向度
(一)凝心聚力構建全方位的勞動教育育人體系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教育在本質上是社會生活的回歸。政府的政策導向、家庭的習慣培養、學校的系統教育、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是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實踐回歸現實生活的重要保障。第一,政府應做好政策引領,為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實踐創設良好的制度環境?;诋斍拔覈a業結構的總體調整和勞動形態的時代更迭,政府不僅要從政策和制度層面明確教育主體責任,加強規范化管理、標準化考核,而且要從專項經費、師資培訓、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切實保障,加大支持力度,以區域性指導來強化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實效。第二,家庭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在學生勞動習慣養成過程中具有獨特優勢,因此,應用型高校應多渠道向家長普及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積極組建家校勞育共同體。應用型高校可通過獲得家庭(家長)的支持,引導學生主動承擔家庭勞動,樹立健康向上的勞動情感,自覺提高勞動素養,習得基本生活勞動技能。第三,應用型高校作為勞動教育主體,應遵循人才培養規律,依據生源特性,有效承接中小學階段勞動教育,充分利用本校資源優勢,編制校本化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建立完善規范的校本特色勞動教育體系。一是應通過內培外聘、“雙師雙進”等措施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二是應在理論教育、實踐教育和技術教育的結合中系統科學開展校本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第四,應用型高校勞動育人成效的取得離不開社會場域的支持。應用型高校應重視周邊區域蘊含的教育資源,加強與政府機關、基層社區、企事業單位和各類專業機構等的交流合作,協商共建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共同開發區域校本特色勞動教育課程,為學生感知現實、體驗生活、鍛煉技能、實現夢想、創新創業提供更多優質的課程資源、實踐平臺和就業機會。
(二)同向同行構建多層次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通過理論與實踐、通識課程與專業實訓、課內與課外勞動實踐的同向同行,進而構建多層次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是達成應用型高校多層次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應用型高校應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系統規劃校本特色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多層次、針對性、系統化推進勞動教育價值目標的實現。首先,按照“意見”和“綱要”要求,開足、開齊、開好通識性校本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夯實勞動教育的思想認知和價值根基。通過通識性校本特色勞動教育課程的學習,學生自覺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勤于思考、樂于探究的習慣,牢固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社會主義勞動精神,培養求真務實、謀新求變的辯證思維和勇于嘗試、敢于突破的創新意識,增強服務社會和服務民眾的責任擔當。其次,根據區域特色和學校特色,注重將校本特色勞動教育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專業實習實訓、學科技能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等各類教育教學活動,將勞動教育貫穿應用型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應用型高校應鼓勵各學科系統梳理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并將其針對性地融入各專業課程模塊,促進勞動教育與各專業教育同向共進,探索具有專業特色的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從而提升勞動教育的有效性和適用性。最后,以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和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為載體,講好校園里的勞動故事,弘揚身邊的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積極營造良好的勞動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浸潤學生的思想認知,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優化學生的勞動行為。近年來,江蘇理工學院以校友工作推動高校、城市、校友三方融合發展。在以“融合譜新篇,聚理話未來”為主題的“校友說”高質量發展論壇中,校友與在校師生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發展、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智能制造等方面共敘校城融合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新篇章,為促進城市發展、高校發展和校友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三)與時俱進創建立體化的勞動教育課堂教學體系
全方位的勞動教育育人體系和多層次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終究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課堂教學體系來實現。首先,應用型高校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開設校本特色勞動教育公共理論必修課,夯實勞動教育教學第一課堂。應用型高校應在確定的時間和地點對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方法論,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教育,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擇業觀、創新創業觀奠定思想基礎。其次,應用型高校應打造具有學校特色、學科(專業)特色的勞動教育教學第二課堂,重在促進勞動教育學思結合、知行轉化。各專業從事勞動教育的教師應廣泛聯系教務、學工、后勤和實訓中心等職能部門,結合學科專業特點,系統規劃、合作教研、反復磨課,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結合學科專業實習、學校主題教育、社會公益服務、創新創業大賽等,將課堂拓展到校園實訓基地、勤工助學崗位、校外實踐基地、社區服務中心、技能比賽現場,引導學生熟悉勞動流程,提高勞動技能,培養創新創業能力。例如,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依托常州市金壇區柚山村農特產品產業與文化資源,將課程實踐與專業競賽相結合,以鄉村需求為導向,開展實地調研、采風等課外實踐活動,最終設計出了以“柚見蟹鄉”為主題的系列品牌視覺形象作品,以文化創意賦能鄉村產業振興。最后,應用型高校應緊跟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趨勢,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優勢,開發校本特色勞動教育第三課堂。教師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線上勞動教育課程設計,不斷充實勞動教育的新時代內容;通過錄(直)播短視(音)頻,向學生講解身邊的勞模、工匠、企業家的故事,向學生傳遞新時代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創新創業精神;通過線上分享、展示學生在專業實習、勞動實踐和創新創業大賽中創造的勞動成果,討論、交流、回答學生在勞動實踐中總結的經驗、產生的困惑、遇到的難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和提高勞動技能水平。第三課堂以突破時空界限的優勢,以緊貼學生現實生活的方式,使勞動教育在應用型高校中更加生動鮮活、具象可感。
五、結束語
應用型高校要辦好校本特色勞動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價值觀照、本質要求和實踐向度上解決好為誰培養勞動者、培養什么樣的勞動者、怎樣培養勞動者等一系列根本問題,從而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高階性達成做出創新性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4-05-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18/.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OL].(2017-10-27)[2024-05-20].https://www.rmzxb.com.cn/c/2017-10-27/1851777.shtml.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2).
[4]劉景軍,史寶玉,張銘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勞動教育的三維邏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1):50-53.
[5]王志軍.應用技術型大學教師發展的實踐路徑:基于博耶的“多域學術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29-133.
[6]李梟鷹.從高深知識到大學課程:一個學術性的生成過程[J].大學教育科學,2018(2):38-42.
[7]史寶玉,劉景軍,張銘奇.高校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及目標實現路徑[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12):30.
■編輯∕陳晶
【收稿日期】2024-05-29【修回日期】2024-06-13
【作者簡介】仲逸智,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勞動教育;貝紹軼,男,教授,校黨委副書記,博士,研究方向為車輛系統動力學模擬及其先進控制、教育教學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新論”(21FKSB056);江蘇省高校“高質量公共課教學改革研究”專項課題“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校本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創新與實施研究”(2022JDKT044);江蘇理工學院教研項目“新時代高校智慧勞動教育的邏輯理路與實踐進路研究”(116113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