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組:為什么選擇做一名秦嶺生態巡護員?巡護員的日常工作內容有哪些?
李洋:日常巡護,我要對可能出現的亂搭亂建、亂砍濫伐、亂采亂挖、亂排亂放、亂捕亂獵等問題做到及早發現、及時干預、及時匯報。類似這樣的巡護,我每天要花3個多小時。
我們村共有25個生態巡護員,巡護范圍126平方公里。在開展巡護工作的同時,我們還給村民和游客宣講秦嶺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通過宣講生態保護的法規、知識,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認識,共同保護好秦嶺的生態環境。
選擇做巡護員,主要是出于責任感、使命感。秦嶺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步行進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態,稱贊我們這里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
聽到總書記的稱贊,我感到很驕傲,很有成就感,同時也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生在大秦嶺、長在大秦嶺,保護好這里的一草一木義不容辭。保護好秦嶺,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家,保護好我們的未來。
采訪組:除了日常巡護,你還參與過哪些與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相關的活動?有哪些讓你特別難忘的事情?
李洋:除了日常巡查,我還參與過不少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有關的事。例如,每年春天,我們會組織到山上植樹,確保山越來越綠。每個月,我們還會組織志愿者巡查清理河道,讓河水更清、河岸更美。
難忘的事情很多,我分享一件救助野生動物的事情。那是2021年,我們巡邏的時候發現一只受傷的小鹿,腿摔傷了,流了很多血。我們立刻聯系野生動物救助站。在救助站專業人員指導下,我們小心翼翼地將小鹿安放好,在救助站工作人員來到之前一直守護在它身邊。看到小鹿被帶走進行救治,我們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采訪組:請結合你的切身感受,談談秦嶺生態環境的變化。生態環境的改善,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他們是否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行動?
李洋:秦嶺生態環境的改變,我有直觀感受:山上的樹越來越密,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日常巡護中經常能看到野豬、黃羊、紅腹錦雞,保護站的紅外相機還拍到過羚牛。
柞水縣地處秦嶺南麓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朱家灣村就坐落在山窩里。秦嶺生態的改善,給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出生于1989年,小的時候,朱家灣村很窮,父母將山里挖來的野菜做成酸菜,全家可以吃上一個冬天,村民們大多以上山采藥、伐木為生。然而,這樣既破壞了生態,也沒能讓村民擺脫貧困。在我們當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老林頭,窮山溝,吃的石蠟菜,點的松樹油,有女莫嫁老林頭。
這幾年,我們從綠水青山中找到發展機遇,搞農家樂,賣土特產,發展鄉村旅游業,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空氣更清新了,水也更干凈了,大家的日子過得更舒服了。
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保護好秦嶺的青山綠水,游客就會越來越多,村民的收入也會越來越多。村民們日子過好了就會自發地保護秦嶺生態:主動參與春季植樹,主動做好生態保護宣傳,發現有人破壞生態環境會馬上制止。
采訪組:你在巡護中使用了哪些技術和設備?科技的發展對巡護工作有哪些幫助?
李洋:守護秦嶺生態,離不開科技力量的加持。
通過“人防”和“技防”相結合,可以極大提高巡護效率。例如,利用網格員APP,能夠準確定位。如果在山里迷路或受傷,救援人員能快速找到我們。
安裝在秦嶺的紅外相機等智能監測設備,可自動監測野生動物和非法闖入的人。通過影像,能更好地了解生態環境的變化和違法活動的規律,巡護起來更有針對性,能更好地保護秦嶺的生態環境。
從監測和巡邏方式看,未來還有提升的空間。無人機的使用,可大大拓展巡查范圍,快速發現森林火災隱患及破壞生態的行為。如果能用無人機、智能傳感器等設備對生態環境進行實時、全方位監測,就能更快地發現問題。
采訪組: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請談談你對“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理解。下一步,怎樣踐行好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當好秦嶺生態衛士?
李洋:保護好秦嶺的生態環境,人人有責。作為秦嶺生態衛士,我深知自己肩負著重大責任。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把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工作干好。
在日常巡護和監管中,我要以身作則,按照要求認真巡查,發現有人破壞生態環境立即制止、上報,守護好秦嶺的生態環境。
做好巡護的同時,還要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向周圍的人和游客宣傳法律法規,宣傳保護秦嶺生態的重要性。自己也要不斷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規,學習掌握新的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