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訪組:在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方面,陜西省近年來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樣的成效?
郭建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多次就查處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8年7月至10月,在中央派駐專項整治工作組的指導下,陜西全面徹底整治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拆除違建別墅1185棟,沒收9棟,達到了政治上查清、整治上徹底、長遠上規范的目標。同時,對西安以外的涉秦嶺其他5市違建別墅開展全面整治,合計拆除202棟263套,沒收52棟74套。
自秦嶺違建專項整治以來,陜西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始終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條例護山、規劃控山、智慧管山、系統治山”相結合,扎實開展動態排查整治,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持續推進生態修復,不斷健全常態長效保護機制。
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秦嶺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截至目前,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等級區域面積持續穩定在99%以上,53個地表水監測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以上,漢江、丹江、嘉陵江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及以上,森林覆蓋率達82%,林地、草原、濕地等生態空間面積達89%。
通過多年努力,陜西省秦嶺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恢復性增長。2021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獨葉草在秦嶺海拔2700米以下的區域被首次發現,秦嶺大熊貓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朱鹮和秦嶺石蝴蝶由“瀕危”發展到“壯大”,羚牛、金絲猴的數量也增加到超過5000只,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綠花杓蘭和扇脈杓蘭首次現身秦嶺,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水母和棕色大熊貓再次出現。
采訪組:秦嶺生態保護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重點整治走向系統治理的典型案例。請結合秦嶺保護的體系建設,談談秦嶺是如何實現系統治理的。
郭建順:在生態環境部統籌指導下,環秦嶺地區“六省一市”相關部門建立起秦嶺生態保護跨區域協同合作機制,共同下好秦嶺生態保護“一盤棋”。
陜西省委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省人大修訂《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省政府印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方案》,每年召開秦嶺保護工作會議,總結工作、部署任務、推動落實。
高位推進的同時,陜西還堅持“條例護山”。2008年3月,《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省市縣三級均成立秦嶺保護委員會并下設日常辦事機構,配備專職力量,形成條塊結合、縱橫聯動、齊抓共管的秦嶺保護工作格局。
在秦嶺保護和發展方面,形成了“1+6+N”的保護規劃體系。2020年7月,《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印發,涉秦嶺6市市級保護規劃和省級8個專項規劃完成編制印發。
為實現智慧管山,陜西推進秦嶺“天空地網”一體監測,打造了定期全域遙感監測、定點實時視頻監控、遠程無人機巡檢、現場網格員核查的點線面結合、線上線下聯動的秦嶺保護智慧監管體系。
在此基礎上,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將秦嶺核心保護區98%、重點保護區77%、一般保護區22%的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同時,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開展小水電、礦山、尾礦庫、農家樂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抓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采訪組:秦嶺生態保護涉及多個部門和層級的協調合作。你所在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辦公室承擔著怎樣的職能,與其他部門開展過哪些合作,有哪些協調機制?
郭建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是全方位的系統工程,涉及生產、生活、生態全過程、各方面。具體來說,包括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礦山尾礦庫治理、農家樂日常監管和規范發展等多個方面。
秦嶺生態保護涉及的領域多,需要全省上下各層級、各部門通力協作、同向發力。省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涵蓋省紀委監委、省委組織部等38家成員單位,各成員單位依法履行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作為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設在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日常工作,概括地講就是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和監督檢查。
近年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辦公室切實加強部門間協作聯動,不斷提升秦嶺生態保護工作質效。例如,聯合省紀委監委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暗訪檢查,移交涉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線索567條。聯合省財政廳印發《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縱向綜合補償實施方案》,近3年累計向縣區下達補償資金1.3億元。
采訪組: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制度保駕護航。請結合《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談談制度建設在秦嶺生態保護中發揮的作用。
郭建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是全國首部為一座山脈開展綜合立法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的制定,旨在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筑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從立法理念看,從之前的“限制開發”轉變為“保護優先”。2019年,條例修訂時將“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適度開發區”對應修改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擴大了核心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的范圍。

在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新修訂的條例將“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改為“產業準入清單”,秦嶺核心保護區不得進行與生態保護、科學研究無關的活動,重點保護區不得進行與其保護功能不相符的開發建設活動。在符合產業準入要求的基礎上,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必須先規劃后建設,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項目,堅決不批。
為明確各級政府及部門的監管責任,條例專門增加了“監督管理”一章,構建起多層次、多領域的監測、監管體系,強化基層執法、綜合執法。例如,規定秦嶺區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實行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對秦嶺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持續下降或者未完成秦嶺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改善目標地區的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
《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為促進秦嶺生態環境治理方式轉變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根基,提供了法律遵循。
采訪組:在平衡秦嶺生態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方面,陜西省有哪些好的做法或經驗?如何牢記“國之大者”?
郭建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生態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陜西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2021年,《陜西省秦嶺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產業準入清單》發布,以產業準入為抓手,推動秦嶺區域調結構、優布局、強產業。
對陜西而言,加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既是使命所系,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所在。2024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秦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持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以西安為例,在加強峪口峪道管理的同時,該市深入挖掘秦嶺生態人文價值,持續做好“生態+文化+旅游”文章,2019年以來,每年進山游客約8031.6萬人次,較2018年增長22.6%。2024年,沿山區縣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為20307.8元,較2018年增長58.5%。
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方面,陜西已在涉及秦嶺區域的6個地級市全面展開。比如,商洛市將生態資源和生態要素轉化為信用額度,創新開發了核桃貸、茶農貸、木耳貸、兩山貸等10個產品。
采訪組:在秦嶺生態保護中,公眾的參與情況怎樣?怎樣鼓勵更多人參與秦嶺保護工作,當好秦嶺生態衛士?
郭建順: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陜西高度重視公眾參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拓展群眾參與秦嶺生態保護的路徑和渠道。
通過宣傳引導,陜西將秦嶺保護轉化為干部群眾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確保干部群眾真正守好政策底線、不踩法律紅線,持續組織業務骨干培訓,普法宣傳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
為發揮專家智庫的參謀作用,陜西成立了省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家委員會、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中心,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重大課題研究30余項,連續4年發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年度報告》,連續5年印發《秦嶺生態氣候公報》。
為引領廣大青年在秦嶺保護中挺膺擔當,我們聯合團省委每年舉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青年論壇”活動暨秦嶺環保志愿行動示范活動,累計近6萬人參與。
此外,我們還印發《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破壞行為舉報獎勵機制》,累計接到舉報線索932條,近3年共發放舉報獎勵資金50多萬元。
通過這些舉措的實施,關心秦嶺、愛護秦嶺、敬畏秦嶺的濃厚氛圍在陜西全省逐步形成。
采訪組:回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的歷程,你有哪些感悟和體會?
郭建順:秦嶺生態環境之所以穩定向好發展,最根本的在于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擘畫、關心厚愛和關懷指導。
實踐證明,只要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要求去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就必然能做出成效;只有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生態文明建設才能不斷邁上新臺階、開辟新境界。
我們深知,只有樹立起高標準、嚴要求的工作導向,才能有效保護好秦嶺的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如逆水行舟,稍有松懈,就可能前功盡棄。對長期影響秦嶺生態環境的典型問題,特別是涉及復雜利益關系的突出問題,我們不存僥幸、不作選擇、不搞變通、不打折扣,以刀刃向內的決心進行全面徹底的排查整治。
堅持生態優先的同時,我們努力推動綠色發展,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在陜西境內,秦嶺總面積為5.87萬平方公里,約占省域面積的28.6%。針對秦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相對落后的實際,陜西通過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以低碳、綠色、循環為方向,探索發展了低碳經濟、高效有機農業、綠色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讓秦嶺區域的500多萬群眾切實享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