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長江問源

2025-04-08 00:00:00陳松平
黃河黃土黃種人 2025年5期

“黃河終于有了準確的生日!現在的‘幾’字形黃河有125萬歲了!”2023年秋,《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龐忠和等中國科學家圍繞黃河“身世”和現代黃河水系格局形成時代的研究論文。他們通過地下水精細定年測定,得出了“現代黃河水系格局的形成時間為125萬年前”的結論,一改此前眾說紛紜的局面。

黃河的“身世”有了科學定論,人們不禁要問,與黃河一起并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的另一條大河——長江的“身世”是怎樣的?

滄海桑田之變

目前,科學界雖然沒有得出長江的具體“生日”,但其大概形成時間與過程已有定論。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今天我們看滄海桑田之變到的這條綿延萬里、波瀾壯闊的長江,并非其最初的模樣。

長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甚至曾經有過很長時間的“大江向西流”的階段。在億萬年間,歷經滄海桑田,產生了萬千變化,才有了今天氣勢磅礴、錦繡萬里的長江。

遠古時代,長江流域的絕大部分區域都淹沒在蒼茫遼闊的古地中海之下。隨著地殼不斷運動,特別是發生在距今1.8億年前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造山運動,使得昆侖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橫斷山脈、秦嶺等著名山脈逐漸突起,長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為陸地,古地中海大面積往西退縮,云貴高原開始呈現。

或許是撤退得太過匆忙和狼狽,或許是心有不甘,古地中海的殘余勢力,在橫斷山脈、秦嶺和云貴高原之間的斷陷盆地繼續盤踞,逐漸形成了巴蜀湖、云夢澤、西昌湖、滇池等幾處大型古湖泊,它們由槽狀凹地形成的河道串聯后,自西向東,經云南西部的南澗海峽,依然流入業已大面積西退的古地中海。這就是古長江的雛形。頗為有趣的是,古長江是往西流的,與今長江的流向正好相反。

斗轉星移,潮落潮起。距今約1.4億年前,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唐古拉山脈形成,今日長江的發源地正式形成,中游巫山山脈形成,古長江在其西側流入四川盆地,在其東側流入江漢盆地。

在億萬年的歲月中,地殼繼續碰撞、運動,隨著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逐漸消失。到距今300萬年時,一心向往蒼穹的喜馬拉雅山再度發力,強烈隆起,整個長江流域地勢普遍升高,巫山兩側河流侵蝕進一步加劇。

在河流強大的侵蝕作用下,距今100萬年前后,巫山被切穿,東西古長江自此貫通一氣。狂野的江水帶著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開山脈和峽谷,沿著業已形成的西高東低地勢,一路匯聚成了波濤滾滾的巨川,浩浩蕩蕩地朝旭日升起的方向奔騰而去,注入大海。

至此,經過漫長的海陸大變遷,今日長江正式形成;真正的“不盡長江滾滾來”,永遠地“大江東去”了。

科技不發達、關山阻礙的古老歲月里,人們很難認識這道天造地設的巨流之全貌,但這并不妨礙江畔兒女用最雋永的語言來命名自己的母親河。早在春秋時期,我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中,這條百折向東的萬里長川就被稱為“江”。《詩經·周南·漢廣》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里的“江”指的就是長江。屈原《哀郢》中有“將遠舟而不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左傳》中有“江漢沮漳,楚之望也”等關于“江”的記載。

人們對“江”的探索和認識逐漸加深,又在前面加上“長”字以體現其源遠流長的地理特征,或冠以“大”字以體現其磅礴宏偉的氣勢。“長江”一詞,最早見于晉代的文獻和典籍中。據《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勸阻殷浩北伐的信中有言:“今軍破于外,資竭于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唐代以后,“長江”“大江”之名更為多見,如李白的“惟見長江天際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等千古名句均是對長江的描述。

從白雪皚皚的千山之巔汩汩發源,到白浪滾滾的東海之濱滔滔入海,長江流出了6300余公里,一路上兼容并收,接納了包括烏江、嘉陵江、漢江在內的700余條支流,攜手一起后浪推著前浪滾滾向東,途中還如“長藤結瓜”一般挽起了包括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在內的數千湖泊,從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水系家族。這個水系家族,支流匯集、江湖互通,猶如扎根神州大地的生命之樹。

水是生命之源。水源豐足、氣候溫潤、物產富饒的長江兩岸,顯然是人類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

隨著那些懷揣著好奇心與敬意的考古工作者對長江流域一次次石破天驚的考古發掘,曾被深埋地底的長江先民生活圖景重見天日。早在距今200萬年至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長江流域就是元謀人、巫山人、鄖陽人、和縣人生活的福地。到了新石器時代,勤勞聰慧的長江流域先民,已經開始在雨量充沛、氣候溫暖的長江兩岸栽種水稻、飼養禽畜、漁獵捕撈,甚至筑城池、建水壩抵御自然災害,過上了自給自足的定居生活。

富庶與繁華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常被冠以“魚米之鄉”的美譽。從這些考古發掘的實證來看,這份美譽是有著十分悠久歷史傳承的。因為早在百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的先民就已經過上了“稻飯羹魚”的日子。他們不僅在長江兩岸種植和收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飼養了家畜,還在這里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木結構房屋,織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絲織品,甚至還修筑了規模宏大的城市及水利工程。

生生不息的長江,充滿生命的活力,以母親的情懷,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世代兒女,男耕女織、漁歌唱晚,從而在兩岸造就了富饒的“魚米之鄉”,與滔滔黃河一起托舉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千百年來,長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帶給人們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魚米之裕,滋養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早在春秋戰國時,長江流域就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百姓最富足的地區之一。

江水后浪推前浪,江畔青苗接稻黃。隨著魏晉南北朝開始的中原人口南遷,我國經濟、文化重心也逐漸南移至長江流域。兩宋及其后,南方的人口、經濟、文化全面超過北方,完成了經濟、文化重心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諸如“天府之國”“湖廣熟天下足”“蘇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類的美譽,遍布長江上游到下游的各個地區。

經濟的繁榮和生活的富足,帶來了文化的昌盛,以科舉取士為例,唐代,中榜登科者尚以北方士人占絕對優勢;宋代開始,科舉及第比重逐漸南北易置;明清,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各省的科舉入仕者已然穩居前列。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近代尤甚。鴉片戰爭以來,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長江流域成為我國工業文明的先導地區。我國近代最重要的兩大工商業基地,就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以武漢為中心的江漢交匯地帶。清末張之洞督鄂,在武漢開啟近代工業建設,武漢的對外貿易迅速超越天津、廣州,直逼滬上。

著名的漢陽鐵廠,是當時中國唯一一家采用新法煉鐵的鋼鐵企業,此后在持續出產優質鋼鐵的同時,還為促進新式冶金技術在我國的傳播作出貢獻。這些都推進了長江流域乃至整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善水萬年,載物百代。滔滔江水澆灌著滋養萬民的千里沃野,流淌著造福家國的滾滾財富。時至今日,長江流域仍以不到全國1/5的國土面積,生產了全國1/3的糧食,創造了全國1/3的國內生產總值。這里還生活著全國1/3的人口,因此從廣義上講,每三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是喝長江水長大的。

從古代農商經濟的興盛,到近代重慶、漢口、上海的崛起,長江生命力旺盛的龐大水系,滌蕩出了一條最富活力的經濟帶,遂有近年應運而生的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也使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長江流域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命脈。億萬年的歲月輪回,長江流域終于從滄海變成桑田。

跨越數千年的探尋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億萬年來奔騰不息的浩蕩長江,從何而來?源頭在哪里?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尋找答案。

古代雖然沒有衛星遙感、無人機測繪等高科技手段,但古人對長江覓蹤尋源的熱情一直都很高。

戰國時期成書的《尚書·禹貢》中就有“岷山導江”的說法,意為大禹治水疏導長江來到了岷山,此處即為長江源頭。據考證,當年大禹治水到過的“岷山”位于今甘肅天水市境內,是嘉陵江的西源。同時代的《荀子·子道篇》中說“江出于岷山”。

無論是“岷山導江”還是“江出于岷山”,都是把嘉陵江當成了長江的正源。

《尚書》乃儒家經典,《尚書·禹貢》中“岷山導江”之論斷,被后世奉為圭臬,其后的《山海經》《水經》都沿用了這一說法。

一直到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的地理著作《水經注》中還是說:“岷山在蜀郡氐道縣,大江所出。

東南過縣北。山岷山瀆山也,水曰瀆水矣。又謂之汶阜山在徼外,江水所導也。”這里說的“氐道縣”(古縣名,治今甘肅武山縣東南),是西漢時設的現在甘肅天水和武山兩縣之間的一個縣,是嶓冢山的所在地。這里說的“汶阜山”即汶山,古代一座山的名字。“汶”與“岷”在當地讀音相近,就傳為岷山了。總之,就是將發源于氐道縣的岷江認定為長江源頭。

在這些經典著作的影響下,“長江發源于岷山”成了千載未變的共識,古人也就長期把嘉陵江或岷江當成了長江正源。

其實,在漢代,人們就已知道金沙江源遠流長,只不過沒有把金沙江作為長江的一段罷了。《漢書·地理志》上說,金沙江上游遠在云南省寧蒗縣以西,但仍然把金沙江看作長江的一條支流。

唐代時,吐蕃松贊干布遣使至唐朝請親,文成公主遠嫁吐蕃。641年,松贊干布親自到今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一帶迎親。709年,又有金城公主嫁往吐蕃。在吐蕃統治西藏的200多年間,漢藏之間因請婚、下嫁、入貢、撫慰、告喪、修好、請市、和盟等而互派使臣,西藏經青海與長安(今西安)間的往來頻繁,通天河玉樹一帶正是當時的重要通道。據此,可以說人們對金沙江以上的通天河段已有相當的了解。唐代樊綽著的《蠻書》,亦名《云南志》,曾對金沙江上游源流情況作了描寫,大體上符合今天金沙江的狀況。樊綽是我國第一位正確、完整認識并記載金沙江的人,他在《蠻書》中稱金沙江為“犁牛河”。

宋元時期,人們對江源的認識沒有多大進展,只是南宋末年,將犁牛河、瀘水改稱金沙江。

一直到明代,關于江源才逐步有了不同于“岷山導江”的新說法。明初洪武年間,南京天界寺住持宗泐禪師奉旨赴西域取經,歸來途經昆侖山麓,觀山河之勢,認為昆侖山脈東段的巴顏喀拉山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山的西南側水系是長江源頭,山的東北側水系是黃河源頭。宗泐的發現,大大超出了前人,也離真正的長江源很近了。可惜的是,他的這一發現只以寥寥數語記述在《望河源》一詩的序言中,流傳并不廣,沒有產生更大的影響。

流淌的時光總能一層一層撥開迷霧,逐漸接近事實。宗泐探尋江河源頭的200多年后,明末萬歷年間,集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于一身的著名學者徐霞客,在探幽尋秘中對“岷山導江”之說產生了懷疑,并身體力行前往查證。當年,他遍游祖國名山大川,在云南循金沙江而上,沿途對山脈、水道、地質和地貌等方面進行了嚴謹細致的考察,寫成《江源考》一文,以無可辯駁的現場考察實證,明確提出“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的著名論斷,糾正了“岷山導江”的傳統認知。

徐霞客的家鄉江蘇江陰,正是長江入海處。年輕時,徐霞客朝朝夕夕目睹滔滔東去的大江,想了解它究竟從哪里發源。開始時,他查閱史籍文獻,知道黃河、長江同為祖國的兩大河流,追溯它們的源頭,則說黃河發源于昆侖山北,即所謂“前有博望之乘槎,后有都實之佩金虎符”。博望侯是西漢時期張騫的封號,他和元代的都實,都曾探討過黃河之源。他們關于河源的說法雖不甚相同,但結論一致,都指出黃河發源于昆侖山北,距岷山約萬里。于是,徐霞客產生了疑問:“何江源短而河源長也?豈河之大更倍于江乎?”他曾過淮河到開封,對黃河的局部河段進行實地考察。當他見到“河流如帶,其闊不及江三之一”時,便對前人所謂“岷山導江”的結論提出了疑問:難道浩瀚寬廣的長江所容納的水量及其長度還不及黃河嗎?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徐霞客長途跋涉,實地考察。他北到陜西一帶,南到起伏綿延于湘、贛、粵、桂4省邊境的五嶺,西面一直到了云南石鼓的金沙江邊。徐霞客的好友陳函輝曾接到過徐霞客自峨眉山前給他寫的信,可見他還到過四川。他從考察中得知“入河之水,為省五;入江之水,為省十一……計其吐納,江既倍于河”,就認定長江比黃河大,并進一步斷定江、河的源頭不可能相距太遠。所以他在《江源考》中指出:“按其發源,河自昆侖之北,江自昆侖之南。”他指出發源于昆侖山南面的一條河流為金沙江,且說“岷江經成都至敘(今宜賓),不及千里;金沙江經麗江、云南、烏蒙至敘,共二千余里”。因此,流至宜賓與岷江匯合的金沙江,應該是長江的正源。

徐霞客經過認真考察,根據河源與流向、山脈與河流的關系得出“脈長源亦長”的論斷,寫下了《江源考》,提出“故推江源者,必當以金沙為首”,岷江不過是長江的一條支流而已。

《江源考》的問世,不僅對中華民族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與鞏固有著深遠意義,而且對人們了解長江的變化規律至乃進一步治理與開發,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可惜《江源考》原著大部分散失,僅留下幾千字。

雖然因當時條件所限,徐霞客考察范圍只停留在四川和云南境內,未能沿江西上青藏高原找到真正的長江源頭,但“必當以金沙為首”之論,糾正了“岷山導江”的謬誤,指明了江源的正確方向,也算離事實更近一步了。

真正的江源,還有待于后來人發現。自唐宋以后,“岷山導江”的觀念深入人心,凡涉及江源的著作幾乎全持這一觀點。如唐初徐堅的《初學紀》、元代的《宋史·河渠志》、明羅洪先的《廣輿圖》、明末清初黃宗羲的《今水經》等。有的還提出大渡河和金沙江都是匯入長江的支流。更有甚者,清初胡渭著《禹貢錐指·附論江源》中抨擊徐霞客的《江源考》是離經叛道。這當然是歷史的笑料。

清代,由于漢、藏、蒙古等民族在青藏高原往來頻繁,人們對江源的了解日益詳細。如《康熙內府輿圖》和《水經要覽》兩部地理著作,都對江源水系作了較為全面的描述,指出金沙江上源為冰河。前者根據1708年至1718年實測資料繪制,后者為清代黃錫金所著。清代康熙年間,為繪制精準的全國地圖,朝廷多次派人到青藏地區測量,1718年初步完成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中已繪出通天河上游水系的大致位置。不久,康熙皇帝又派出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勝住等3人前往探測長江源頭。3人沿著金沙江上溯,一路探尋并攀上了青藏高原,抵達江源地區。但見這一帶河流交錯,密織如網,蜿蜒連通天際,至于源頭何在,實不知從何處探尋。于是,3人只好在奏章中如實回稟:“江源如帚,分散甚闊。”意思是,這里的河流就像掃帚一樣,千條百枝緊密扎在一起,源頭根本無從找起。但值得肯定的是,此時已將長江源頭上溯到通天河上游,進一步接近事實。

清代以后,涉及江源水系的著述雖多,但對江源的說法仍是眾說紛紜,有一源說,二源說,三源說。

探索江源的奧秘,不僅中國人,連許多外國人也十分感興趣。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帝國主義勢力的侵入,外國人進入青藏高原的活動日益增多。僅從1864年到1935年的71年間,外國人以“考察”“旅行”“探險”等名義,到青藏高原的就有146人次。

在1867年至1885年的18年間,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曾5次帶領武裝“探險隊”進入新疆、青海等地活動,其中曾兩次到達通天河上游。1889年和1908年,沙俄又派科茲洛夫率人2次到達柴達木盆地,翻越巴顏喀拉山,到達通天河。1892年,美國人洛克希爾曾深入現青藏公路附近的尕爾曲。1896年,英國人韋爾伯曾到過楚瑪爾河上游一帶。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曾到達柴達木盆地南緣的昆侖山附近。雖然他們都已到了江源地區,但都未能到達長江源頭。

隨著測繪技術的進步,到民國時期,長江源已細化為沱沱河、尕爾曲、當曲、布曲、楚瑪爾河等數條河流,但究竟誰是正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1946年年初出版的《中國地理概論》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由何敏術、陳爾壽、程潞著,影響極廣。書中寫道:“長江亦名揚子江,源出青海巴顏喀拉山南麓……全長5800公里,為我國第一巨川……上游于青海境內有南北兩源,南源旦木魯烏蘇,北源旦楚瑪爾……”除提出南北兩源外,還把長江的發源地錯誤地說成是巴顏喀拉山南麓。又因黃河發源于該山北麓,于是有了“江河同源于一山”的謬傳。從那時開始,中小學乃至大學的地理教科書也多采用此提法,訛傳就更廣了。

揭開神秘面紗

萬里長江真正的源頭究竟在哪里?這一千古之謎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揭曉。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江源地區仍無精確的測圖,地圖出版界除繼續沿用以前舊圖資料外,對已知的錯誤曾不斷根據新資料加以逐步訂正。但有關部門也只是在青藏公路沿線進行過查勘,對遠離公路的江源未能進行考察。直到1965年《辭海》出版,其中有關江源的描述仍較混亂。

1956年和1958年,為布設長江上游水文站網,長江水利委員會曾分別組織過通天河和青藏公路沿線的水文勘查,限于當時的條件,未能進行青藏公路以西的源頭考察。不過當時亦曾翻越昆侖山,查勘了青藏公路附近的楚瑪爾河、沱沱河和布曲。

1970年前后,我國有關單位根據衛星照片資料,制成江源地區百萬分之一地圖。接著,有關測繪部門開展了青藏新“無圖區”十萬分之一地形圖的航測調繪工作,精確地反映了江源地區山脈、水系的真實面貌,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為實地考察江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此時,教科書上的長江源頭依然只能以“可可西里山東麓”或“祖爾肯烏拉山北麓”等模糊表述代替,這讓當時的長江治理者寢食不安。有“長江王”之稱的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現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說:“一個現代國家,如果連自己的重要山川這樣最基本的情況都弄不清楚,則不僅不足以言現代,更不足以與之談開拓創造精神。”

林一山考慮,必須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創造條件,弄清長江源頭這片祖國“無圖”地區的情況,不然,也不好向子孫交代。恰好,主持國務院外辦工作的一位領導,曾批示外文出版局、新華社和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聯合編印一本關于長江的大型攝影畫冊,向世界宣傳長江。

1975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以出版《長江》畫冊為契機,組織力量開展江源科考,決心探明長江正源。以當時的國家經濟狀況,江源科考可謂困難重重、險象環生。在軍隊保障支持下,由24名隊員組成的科考隊于1976年7月開始向江源進發。

1976年、1978年兩個夏季,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先后兩次會同有關科研、新聞攝影單位,組成近乎探險的江源考察隊,在解放軍某部的全力支持和有關單位的積極配合下,向亙古無人的長江源頭進發,向生命的“禁區”進發。江源考察隊在高原嚴重缺氧的惡劣條件下,艱苦跋涉,舍命拼搏。

1976年夏,終于有8位同志騎馬深入沼澤濕地和冰川雪山谷地,到達沱沱河源頭萬年冰河、各拉丹東雪山西南的姜根迪如冰川,有2位同志到達尕爾曲的源頭冰川,他們還考察了楚瑪爾河和當曲的局部河段。在這里,人們終于揭開了萬里長江源頭神秘的面紗!人們終于真正地來到了萬里長江的源頭。首次江源科考牽頭者成綬臺回憶,到終年積雪、無人無路無圖的高原地區去探明江源,當時唯有依靠從國外購置的幾張衛星圖片判斷江源大致方位,以及國家登山隊支援的10多頂登山帳篷和20多套鴨絨睡袋。

參與這次江源科考的絕大部分隊員都是首次上高原,高寒缺氧環境造成的嚴重高原反應讓隊員們頭痛欲裂,有的甚至吐血不止。一路上也沒有成形道路,卡車經常陷入沼澤,260公里車程要走8天。

坐車、騎馬、徒步,在高原走走停停、不斷修正路線中艱難地跋涉50余天后,換來了激動人心的結果——他們在各拉丹冬雪山姜根迪如冰川下,確認了長江的源頭。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在藏語中的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是唐古拉山脈主峰,其周圍簇擁著20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共同組成南北長50余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的雪山群。雪山群西南側,姜根迪如冰川下的冰川融水,便是沱沱河的源頭。

當年參與江源科考的石銘鼎在《難忘的長江源考察》一書中記述了當時的情景。登上長江之源的雪山看到,南北側兩條數十公里長的冰川,猶如兩條玉龍鉗狀環繞,激動之下,他不禁對自己低語:“長江,終于找到你出生的地方了。”

20世紀70年代末的兩次江源科考,探明了江源的地形和水系,糾正了歷史上長期以來關于江源描述的偏頗。通過這次考察,根據“河源唯遠”“水流順直”的原則,確認沱沱河為長江正源。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山,其海拔為6621米,其西南的姜根迪如南支冰川為長江的發源地。更值得一提的是,經過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共同測算,重新量算了長江的長度,長江的全長由5800公里增加到6300公里。

經過實地考察與專業測量形成的首次江源科考成果,在1978年1月由新華社向世界宣布——長江究竟有多長?源頭在哪里?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的查勘結果表明:長江的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東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比美國的密西西比河還要長,僅次于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和非洲的尼羅河。

這次查勘證實,長江源頭地區主要有5條較大的水流,它們是楚瑪爾河、沱沱河、尕爾曲(楚卡河)、布曲(拜渡河)和當曲(阿克達木河)。其中沱沱河最長,應為長江正源。經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按地圖重新量算,長江從江源到宜賓一段,長3496公里,宜賓以下仍為2884公里,其中因減去荊江截彎縮短的80公里,合計長6300公里。

這一科考成果震驚世界!

一個月后,美聯社報道:中國長江取代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上第三大河流。

1978年夏天,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再次組織有關單位的同志計58人,包括地質、地理、地貌、水文、高原生物、測繪、攝影、醫務、駕駛等專業人員,第二次進行江源考察,補充調查了當曲源頭,對江源情況獲得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對江源諸河的長度重新進行量算,結果是:沱沱河與當曲實際上長度相當,但沱沱河流向順直,位置居中,仍應為正源。

2010年,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成立60周年之際,舉全委之力再次啟動江源科考,為問診江源展開“體檢”。此后,隸屬于長江水利委員會的長江科學院每年都開展江源科考,逐步從走進江源過渡到研究江源,增強社會各界“保護江源,敬畏江源”意識,讓江源之水奔流不息,讓長江永葆生機活力。

冰雪江源也風流

東經91度07分,北緯33度29分。

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冰川上那些巨大的冰凌,在陽光照射下晶瑩剔透。冰凌上一滴又一滴落下的水珠,在地上匯聚成淺而緩的水流……

這,便是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的源頭。

巨川不拒涓滴。萬古奔流的長江,正是從世界屋脊這涓涓細流出發,在一路起伏跌宕、縱橫蜿蜒中,穿越峻嶺險灘、吸納百水千湖,終成浩浩蕩蕩之勢,不舍晝夜向東海奔去。

長江源頭,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江源地區,就是指長江上游通天河的楚瑪爾河口以上的源流地區。東鄰巴顏喀拉山,西至祖爾肯烏拉山、烏蘭山,東西長500公里。南起巍峨的唐古拉山脈,北為綿延起伏的昆侖山脈,南北寬約400公里,流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瑞士、荷蘭、比利時3國面積的總和。

江源地區,地形自西向東傾斜,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4500米以上。這里,地勢高聳,山體龐大,終年積雪。巍峨的雪山上冰川高懸,雪峰下沼澤遍布。每當冰雪融化,匯成許多水流,從空中俯視,酷似金魚尾巴,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各拉丹東雪山與四周2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組成南北長50余公里、東西寬20余公里的龐大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其中有600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積終年積雪。雪山上有40條現代山谷冰川沿山谷向下移動,形成冰舌。晶瑩奪目的雪山和冰川,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水源。雪山群西南部的姜根迪如雪山,海拔6548米,有南北兩條形似螃蟹螯的冰川,它的長度超過北側冰川,所以長江長度的起始點應從南側冰川最高的冰雪區算起,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源頭起點是最高的。

冰川末端的冰舌各部分因地形和方向的影響,受太陽熱力不均,形成許多奇特的冰峰,絢麗多姿,氣象萬千,組成瑰麗的冰塔林。

冰塔林是江源的一道奇景。南冰川長12.5公里,寬1.6公里,冰川尾部有5公里長的冰塔林;北冰川長10公里,寬1.3公里,有2公里長的冰塔林。冰塔形態各異,低者數米,高者幾十米。有的似鋒利的寶劍直插藍天,有的似白玉塑造的金字塔,有的似婆娑大樹,有的似玲瓏剔透的假山,有的似亭亭玉立的神女,有的似憨態可掬的巨人,有的又像伏臥著的珍禽異獸。那高高聳立似擎天的叫冰柱,上尖下圓的叫冰筍,橫空飛架、下有流水洞穴的叫冰橋。

那冰塔林之間,明鏡般光滑的冰峽谷和冰隧道,幽深、曲折,顯現綺麗的波狀花紋,仿佛童話里的水晶宮殿。

人們將這里的冰塔林與珠穆朗瑪峰絨布冰川絢麗奪目的冰塔林比較,仍然認為這里的“水晶世界”更奇妙。大自然真是一位能工巧匠,冰塔林只不過是其精心鏤刻的藝術杰作之一罷了。

長江仿佛一位溫情慈祥的長者,即使是在鮮少人來的源頭,也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麗!

冰磧湖是江源的又一奇景。唐古拉山口北側折向東行,翻山丘,越小溪,遠處是一處高矗云天、碩大無比的冰壁,這就是門走甲日大冰川。從冰臺往下游走,冰舌前緣有一條橫向大裂縫,形成一道極其險峻的冰懸崖。懸崖下邊,橫亙著一個由冰川沉磧物堆積而成的天然弧形“大壩”和盛滿“玉液瓊漿”的冰磧湖。冰磧湖南北長約140米,東西寬約100米,三面被雪山冰川所環抱,冰壩外坡十分陡峻。這是因為冰川退縮后,它所挾帶的礫石逐漸堆積而成大壩,攔住了下泄的冰川融水,從而形成了冰磧湖。湖面海拔為5400米左右,這一泓碧波傍依著晶瑩的冰川,繪成了一幅冰湖美景。在湖畔石隙巖縫中,各種高原奇卉爭奇斗艷。在懸崖腳下的冰水溪流中,有紅、綠、白、灰、黑等顏色的礦石。

1978年,江源考察人員第二次進江源時,在布曲源頭門走甲日冰川,發現了冰崖上出現的一股冰水瀑布,如同10多米長的白色飄帶懸掛在冰壁上。冰水瀑布注入湖中時,激起浪花,濺出雪沫,驅動著湖水展開層層圓形波紋,美極了。

據觀察,冰磧湖出口處水量較1976年考察時增大,唐古拉山脈北坡的凍土也消融較深。比較觀察,考察隊員們認為,江源地區冰川呈消融退縮的趨勢。1998年長江大水時,有不少人把冰川退縮歸為罪魁之一。

冰雪溫泉更引人入勝,尤其是泉華臺。泉華是指泉水蒸發后,其所含礦物沉積凝結的物質,因所含礦物成分不同而呈現紅、黃、藍、綠不同的顏色。日積月累,泉華堆積成平臺狀時,就稱其為泉華臺。這里的溫泉,出露在中侏羅系上部石灰巖地層中,恰好位于地層斷裂交會處。登上泉華臺,腳下似有一大鍋開水在沸騰,咝咝作響,冒著白煙,酷似大地在顫動,地火在燃燒。在一處120平方米左右的區域內,竟有泉眼30多個,涌水、噴水、鼓氣泡,十分熱鬧,身臨其境,如置身夢幻之境。

唐古拉山北麓廣泛分布著溫泉,最高水溫達60℃,也有一些泉眼水溫在40℃左右,一般屬于弱酸性含氟和游離二氧化碳的低溫型礦泉水,是一個很有開發前途的“地熱異常區”。

冰雪溫泉,不僅是個奇景,還是個寶庫。

地下熱能和煤炭、石油、天然氣一樣,是儲存于地球內部的巨大能源。有人推算,世界地下熱能總蘊藏量為煤炭總能量的1.7億倍。又有人估算,僅地球陸地3公里深度以內的高溫地熱(150℃以上)儲量,約為140億噸標準燃料,為世界煤炭遠景儲量的13倍以上。

目前,世界上地熱資源豐富的日本、意大利、新西蘭、美國、墨西哥等國,已在醫療、旅游、溫室、采暖、水產養殖、發電等方面對地下熱能廣泛利用。世界上最大的地熱電站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蓋塞爾地熱電站,裝機容量達50萬千瓦以上。

像唐古拉山北麓水溫低于100℃的低溫地熱水,除可供醫療、溫室、采暖利用外,也可加入低沸點的中間介質,如沸點為零下29.8℃的氟利昂,用以發電。

江源,長江的出生地,還是一片待開墾的處女地。

長江源頭的各拉丹東雪山群,堪稱江源地區最雄偉壯觀的山體,也是唐古拉山脈中最高聳的部分。在這里,終年積雪面積達600平方公里以上,宛如一頂表面參差起伏的巨大冰帽,扣在世界屋脊上。各拉丹東雪山群周圍有15條平頂冰川,29條山谷冰川,35條懸冰川和6條冰斗冰川,這里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水源。

冰川是十分豐富的淡水資源。冰川研究工作者認為:世界上現有冰川總面積達1550萬平方公里,占陸地表面積的1/10以上。冰體總儲量達2400萬立方米,占世界淡水資源總量的85%。這些冰體如果全部融化,地球上的海平面將上升60余米,將有15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被海水淹沒。足見冰川的積累或消融對地球自然環境影響之大。

龐大的各拉丹東等雪山群,源源不斷地供給起始河段以充沛的水流,這里就是偉大長江的水流起點!

各拉丹東,藏語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是它哺育了長江的源流——沱沱河。

江源地區,莽莽高原,由于地勢高寒,土壤瘠薄,既無樹木,更無莊稼,是藏族純牧業區。這里地廣人稀,平均每10平方公里才有一個人,而大部分又分布在青藏公路以東地區,公路以西氣候更為惡劣,人跡稀少,通稱“無人區”。

高原的生物群是不屈的,包括植物與動物。在江源地區一些沼澤地和草地上,矮小花叢五彩繽紛、千姿百態。

但是人們必須蹲在地上,仔細觀察,才會發現這是花的海洋,它們掙扎著爭奇斗艷。

高原花卉,品種甚多,一般是高10—20厘米的矮小草木。花朵都格外艷美,色彩極其艷麗,這與強烈的太陽輻射有關。

為了抵御風雪的襲擊,在長期適應過程中,高原植物形成了共同的特點:莖葉相連,呈墊狀;花瓣和莖葉都長滿絨毛或細刺,以減少水分蒸發,防寒耐旱。高原植物以生長在雪線附近的雪蓮最美,被譽為高原花王,是名貴藥材。

高原的動物世界也是豐富多彩的。藏羚羊夠威風的了,頭上一對烏黑、帶節、頂端尖尖的長角,經常是成群結隊,昂首佇立。據說藏羚羊的后腿腋間皮下各有一個小圓孔,孔上有個皮蓋,飛跑起來時,這兩個孔可給后腿皮下充氣,成了兩個皮囊,使它奔馳時輕捷如飛。它是名不虛傳的高原長跑冠軍。

還有一種黃羊,學名叫藏原羚,體長1米多,短角白臀,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也能生存,視覺、聽覺十分靈敏,奔跑速度不亞于汽車。

粗獷而悲涼的高原,因為藏羚羊和黃羊群的飛馳而顯得生機勃勃。

冰雪江源除成群的藏羚羊和黃羊外,還有許多其他野生動物,如野牦牛、野驢、旱獺、黑頸鶴、白唇鹿等許多特有、稀有的動物。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2種。

野牦牛能生活在5000米以上的雪山上,這種野牛體重近1000千克,號稱“雪山之魁”,是我國的珍奇動物。白天,它們隱身于荒無人煙的雪山之巔,黃昏下山吃草。據說,被稱為大江源頭第一城的玉樹地區的牦牛,很大一部分與野牦牛有血緣關系。

江源地區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是世界上特有牛種——被稱為“高原之舟”的牦牛的重要產區。世界上85%的牦牛分布在我國,而玉樹牦牛約占全國牦牛總數的14%。牦牛因叫聲似豬,又稱“豬聲牛”,個子比普通牛矮,但體格健壯,身披長毛,十分耐寒,睡在雪地上也不怕冷,又有耐力,牧民常靠它在空氣稀薄的雪山上馱運,所以叫“高原之舟”。牦牛看似笨拙、十分馴順,實則極為機警,能自如地對付各種猛獸。家牦牛確實是個寶:它產奶時間長、產量大,每頭每天可產奶3千克左右,肉可食,皮可制革,毛可制披衣、帳篷,毛絨可加工成衣服,美觀大方,經久耐用,且保暖性能極強。高原人民還經常開展牦牛賽作為體育競技活動。

冰雪江源的雪山上還有雪豹、雪雞,石山陡壁間還有巖羊,湖泊和河灘沼澤中還有各種水禽和候鳥,河里還有裂腹魚類。江源地區的鳥類達30多種。

生生不息的長江,是大自然給予中華民族的厚饋。在百年未有的世界大變局中,一曲雄渾壯美的新時代長江之歌正在母親河上唱響,如春潮連海,隨波萬里,晝夜不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91在线|中文|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区网址| 国产不卡在线看|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国产噜噜噜|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久久a级片|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免费高清a毛片|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最黄视频|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伊人无码视屏| 99精品福利视频|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婷婷色婷婷| 国产欧美另类|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韩成人午夜| 欧美午夜一区|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8090成人午夜精品|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www| 国产91在线|日本|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黄色片| 亚洲精品片911|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91原创视频在线|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欧美网址|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色伊人|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在线欧美一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啊嗯不日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