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朝后期,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官吏腐化暴虐,土地兼并問題相當突出,軍隊紀律松弛,加之連年暴發的自然災害,各地不堪受難的民眾紛紛揭竿起義。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逐漸脫穎而出,在歷經多年的南征北戰、西討東伐后,最終建立了明朝。學界將有276年歷史的明朝分成前期、中期、后期3個階段,明朝前期起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基,止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包括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6位皇帝,時長82年;明朝中期起于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朱祁鈺臨危受命監國并登基,止于隆慶六年(1572年)縱情聲色的明穆宗朱載垕駕崩,包括明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7位皇帝,時長122年;明朝后期起于萬歷元年(1573年)明神宗朱翊鈞沖齡踐祚,止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朱由檢自縊于煤山,包括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4位皇帝,時長72年。明朝疆域遼闊,最盛時疆域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北達陰山,西至哈密衛,西南至緬甸、暹羅北境,在青藏地區設立了羈縻衛所,并曾收復安南。隨著明朝國勢下降及后金等政權的崛起,明朝的疆域范圍不斷縮水。明朝前期、中期、后期3個階段的政治形勢、經濟水平、文化發展、對外關系等有所差異,各個時期的黃河文明亦展現出不同的特征。
一
元末,統治階級殘暴無道,民不聊生。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以韓山童、劉福通為首領的紅巾軍起義在各地爆發,窮苦出身的朱元璋投奔了其中的郭子興。朱元璋具有杰出的軍事指揮能力,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率兵占領了集慶,將其改名應天府,并以此為據點攻城略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兵從山東、河南、陜西、山西等地征伐元朝。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應天府即皇帝位,以大明為國號。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繼續派遣徐達、馮勝、藍玉等將領討伐元朝在各地的殘余勢力,最終實現了天下一統。
朱元璋統治時期的治國舉措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3個方面。
政治方面,朱元璋著力整頓貪腐、制定律法,中央集權得以加強。朱元璋對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深惡痛絕,以殘酷刑法予以懲治,還編纂了審訊、判決貪污的綱領《大誥》及《醒貪簡要錄》。朱元璋對法律的作用有著充分的認識,他總結歷代法律施行的經驗教訓,多次修訂《大明律》并于其晚年“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奠定了治亂世用重典的基礎。在中央,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在地方,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中央集權得以不斷強化。
經濟方面,朱元璋推行與民休息、食鹽開中,并發行了寶鈔。元明易代之際的連年混戰造成了經濟社會、民眾生活的嚴重衰退,朱元璋鼓勵開墾荒地以發展生產力,采用休養生息的政策恢復社會生機。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規定,商人可以輸運糧食換取鹽引,食鹽專賣制度的放開既解決了邊防軍需,又活躍了市場。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立鈔法,設寶鈔提舉司,于次年印發“大明通行寶鈔”紙幣,推動了經濟發展。
文化方面,朱元璋頗為重視教育,嘗試復興科舉,推動禮俗改革。興建學校,選拔學官,并將教育作為評判地方官業績的重要指標。朱元璋敕令設科取士,考試內容主要出自“四書五經”,文體以八股文為主。登基之初,為了消除元朝統治的不利影響,朱元璋命人編纂了《大明集禮》以恢復漢人禮儀,如,著裝上推行具有本朝特色、等級森嚴的冠服制度,語言上欽定《洪武正韻》,杜絕胡語;再如,廢除胡跪,恢復傳統的稽首、頓首、空首等跪拜方式。受益于上述種種舉措,朱元璋統治時期出現了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朱元璋病逝,其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稱建文帝(明惠帝)。朱允炆踐祚之后著手推行新政,具體措施包括重文輕武、寬省刑獄、更改官制、經濟改革及削藩之策等。其中削藩措施觸動了各地藩王的核心利益,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并于4年后攻下帝都應天。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于南京即皇帝位,廟號稱明成祖(永樂帝)。朱棣在位時,出現了天下大治、國家富強、疆域遼闊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永樂盛世的形成得益于朱棣一系列治國舉措。政治上,朱棣繼續削藩、設立內閣并遷都北京。坐穩帝位后,朱棣以削奪藩王的護衛、將邊疆要地的藩王遷徙至內地及廢黜藩王為庶人等手段,實現了對各地藩王勢力的控制。為了彌補丞相缺位,永樂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每逢決議大政方針時便要予以咨詢,這可視為明中后期盛行的內閣制度的雛形。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開始營建北京城,經過10余年的努力,宮殿落成。永樂十八年(1420年)九月,正式遷都北京。軍事上,朱棣組建了三大營以捍衛京師,改善北部邊防的攻防組合,先后5次北伐維護了邊境的安寧。此外,駐軍哈密、南征安南、防備倭寇等措施亦有利于明朝穩定陸海邊疆。文化上,朱棣命人編修書籍,重新確立儒、釋、道三教關系。永樂五年(1407年),4.1萬多冊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編成,其余如《永樂北藏》《性理大全》《歷代名臣奏議》《天下郡縣志》等編成于此期的著述,亦是各個領域的大部頭。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征回師途中病逝,長子朱高熾繼位,廟號稱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極為短促,但其制定的一些治國舉措頗見成效,主要有:政治上,撫恤災民、削汰冗官、寬刑平獄及改組內閣;經濟上,遷民屯田、減免貢賦;軍事上,調整邊防等。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病重去世,長子朱瞻基繼位,廟號稱明宣宗。朱瞻基在政治上控制藩王、任用賢臣、完善內閣,并施行監察改革與督撫制度;經濟上,蠲免稅額、體恤民情,著力發展農業生產;軍事上,整飭武備,巡視北方邊境,提出訓練有方、統馭有法的治軍方略。朱高熾、朱瞻基父子推行的寬松治國、息兵養民等政策促使盛世再次出現,史稱仁宣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病逝,太子朱祁鎮繼位,廟號稱明英宗。朱祁鎮在位前期寵信司禮太監王振,加之北方瓦剌進犯,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時被俘。奪門之變后復辟,確立了朝審制度,起用閣臣掣肘宦官,以錦衣衛為耳目監控朝臣,明朝國勢由盛轉衰。
明朝前期黃河水患成災問題頗為嚴重,洪武二十年(1387年),黃河南決,滔天洪水從開封安遠門沖進內城,無可計數的官廨民舍被沖毀、淹沒。永樂二年(1404年),開封城受到黃河決溢波及,“壞城二百余丈,民被患者萬四千余戶,沒田七千五百余頃”,千里澤國,墻倒屋塌,餓殍遍野。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于河南新鄉八柳樹口北決,“漫曹、濮,抵東昌,沖張秋,潰壽張沙灣”,一次黃河洪患就導致一大片區域面臨深重災難。為了緩解黃河水患帶來的危害,除了采取減免租稅、賑濟災民、防護舊堤等常規措施,明朝前期的各位帝王還對黃河著力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綜合治理。洪武八年(1375年),“詔河南參政安然集民夫三萬余人塞之”,興工治河,以堵塞開封太黃寺堤出現的決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發民丁及安吉等十七衛軍士”,用以修復黃河陽武段決口。永樂三年(1405年),發動3萬軍夫疏浚渠道洞閘。朱元璋在寧夏前套灌區設立了衛所進行屯田,官兵、民眾積極修治渠道并擴建農田水利工程,單是中衛一帶便出現了石空、棗園、七星、夾河、勝水等10余條總長近300千米的灌渠,涓涓渠水流過農田,糧食產量得以提升。除灌溉之外,黃河還有航運的功能,永樂年間的工部尚書宋禮曾主持重開已經淤塞的會通河,“二十旬而工成”,重新暢通的會通河既發揮了京杭大運河南北運輸的功能,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黃河的淤塞洪患問題。
二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遭蒙古瓦剌部俘獲,其弟朱祁鈺臨危受命監國并登基,改元景泰,廟號稱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時,政治上廣開言路、重用賢臣,內憂外患的局面得以紓解;經濟上厲行節儉、安撫流民,重視農桑以發展經濟;文化上敕令編修明代地方總志《寰宇通志》,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品景泰藍風行;軍事上組建團營、整頓軍隊,戰斗力有所提升。天順八年(1464年),朱祁鎮駕崩,長子朱見深繼位,廟號稱明憲宗。朱見深在位前期,政治上平反于謙冤獄,任用賢臣,政局得以安穩;經濟上設立皇莊,發展漕運,以京通二倉儲糧,平抑糧價;軍事上確立十二團營制度,平定藤峽、固原盜亂,討平建州,征討都掌蠻。朱見深在位后期,逐漸沉溺后宮,尤其寵信萬貴妃,怠于政事,迷信方術,大肆升授番僧。《明憲宗實錄》卷二百九十三評述朱見深“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運,垂衣拱手,不動聲色,而天下大治。計所歷年,洪武之外,與永樂同,而兼正統、天順兩元之數。然春秋鼎盛,宗社奠安,始終尊榮,前后光裕,固神功圣德有克自致”,較為允當地概括了朱見深在位前期的治國貢獻。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憲宗病死,遺詔太子朱祐樘繼位,廟號稱明孝宗。朱祐樘被視為守成之君,政治上選賢任能,首創選貢制,將內閣地位提升于六部之上,對廠衛嚴加管束,并修訂了《問刑條例》《大明會典》等刑律;經濟上變革鹽法,躬行節儉,體恤民生,每逢災年則減免賦稅,“免河南被災秋糧”“停蘇、松、浙江今年織造”“免沈陽衛屯糧六萬四千余石”皆屬此類;軍事上整頓軍備,對韃靼的侵略采取積極防御策略。在上述治國舉措的推動下,出現了短暫而輝煌的治世,史稱弘治中興。明代李東陽在《進孝宗皇帝實錄表》中對朱祐樘頗為推揚,“愛人材不輕于廢棄,恤民情恒切于咨詢。講筵勤經史之功,苑囿絕畋游之好。翼翼文心之不已,巍巍舜德以難名。虎步龍行,識太平之天子。河清海晏,知中國有圣人”,概括了朱祐樘的為政貢獻。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崩逝,長子朱厚照繼位,廟號稱明武宗。朱厚照在政治上為了掣肘內閣權力,以豹房公廨的方式施政;經濟上發展海外貿易,“番舶不絕于海澨,蠻人雜沓于州城”,提高了財政收入;軍事上打破京軍不能調外、邊軍不能調內的祖制規定;御駕親征,在應州將韃靼擊退。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于豹房駕崩,其堂弟朱厚熜即位,廟號稱明世宗。朱厚熜在政治上著力整頓吏治、限制外戚,以大禮儀之爭打擊文官勢力,抑制膨脹的宦官權力,皇權得以加強;經濟上,除減免賦稅、賑濟災荒之外,還以身示范,親自到南郊耕田勵農,并命皇后到北郊養蠶,農業有了一定發展;軍事上,為了解決日益嚴峻的東南沿海倭患問題,命令戚繼光、俞大猷等招募、編練新軍,并將海防參將府設在南頭,以統籌閩、粵兩地抗倭之事;文化上,改制祭禮,更定祀典,崇道禁佛,重錄了《永樂大典》。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中評價朱厚熜“世廟起正德之衰,厘革積習,誠雄主也。因議禮自裁,好稽古右文之事,諸臣迎附,祗諍于儀節,反實政略焉。方士蝕其心,倭虜撼其末,饑盜歲見,而皇威四訖,駕御得人,則股肱之力為多。至政地寄腹,往往非其任,靡文塞責,先朝淳厚節儉之遺,蕩然靡余。狡偽成風,吏民相沿,不以為非,亦一代升降之關也”,概括了朱厚熜在位45年的功過得失。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朱厚熜于乾清宮去世,其第三子朱載垕繼位,廟號稱明穆宗。朱載垕在政治上改革人事考績制度,嚴肅執行法紀;經濟上清丈土地,試行一條鞭法,批準開海禁;軍事上經過抗爭與蒙古右翼俺答部訂立13條規矩條約,實現了北部邊境的安穩。
明朝中期,黃河的洪患問題依然經常發生,天順五年(1461年),河決開封,開封外城土城、內城磚城之內的官廨民舍多被洪流沖毀,溺死的民眾不計其數。弘治二年(1489年),黃河在南岸開封與北岸金龍口同時出現潰決,漫天洪水向南流入潁河、渦河、淮河,向北流進張秋運河,洪澇所經之地,屋舍多遭沖毀,百姓顛沛流離、食不果腹。弘治五年(1492年),黃河“復決楊家、金龍等口東注,潰黃陵岡,下張秋堤”,一片澤國里,哀鴻遍野。為了更好地統籌黃河治理,明廷專設了總理河道,其職責為治理河患,希冀解決黃河決溢對南北漕運、皇室陵墓的危害。弘治二年(1489年),戶部侍郎白昂、戶部郎中婁性奉命治河,“役夫二十五萬,筑陽武長堤,引中牟決河出滎澤陽橋以達淮,浚濉州古汴河以入泗,浚睢河自歸德飲馬池,經符離橋至宿遷以會漕河”,經過復雜的系列工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黃河的洪災之憂。弘治六年(1493年),副都御史劉大夏受命主持治理黃河,采取“北堤南分”的策略,即加強北岸堤防,并由南岸分流入淮,具體措施包堵塞張秋、黃陵岡、金龍口等數處決口,同時,在北岸修筑太行堤、長堤。清代政治家張廷玉在《明史》卷八十三載“諸口既塞,于是上流河勢復歸蘭陽、考城,分流經徐州、歸德、宿遷南入運河,會淮水東注于海……大小二堤相翼,而石壩俱培筑堅厚,潰決之患于是息矣”,描述的就是劉大夏治理黃河之事。
在治河思想方面,嘉靖年間官吏周用敏銳地指出冬春時節的黃河“自西北演迤而來,固亦未見大害。逮乎夏秋,霖潦時至,吐泄不及,震蕩沖激,于斯為甚……夫以數千里之黃河,挾五六月之霖潦,建瓴而下,乃僅以河南開封府蘭陽縣以南之渦河與直隸徐州沛縣百數十里之間,拘而委之于淮,其不至于橫流潰決者,實徼萬一之幸也”,周用認為,應采用溝洫治理的方式,即推動黃河上、中游地區的大范圍溝洫建設,將洪水攔蓄在黃河上、中游,以降低黃河下游洪水的危害,從著力下游到轉向上、中游,可謂抓住了治理黃河洪患的根本。
此外,天順八年(1464年),都御史項忠首先指出引涇灌渠的治理核心在于渠首,他調集了涇陽、三原、醴泉、高陵、臨潼等縣的民夫于龍潭修建新渠口,直到成化后期,廣惠渠的引水洞、石渠方才完全竣工,使得8000多公頃的農田得到黃河水灌溉。成化年間,渭白渠干渠兩岸新開了數條支渠,涇水干支流上開鑿了利民渠,臨近上述新渠的數千公頃農田得以被黃河水灌溉。嘉靖年間,總河盛應期、工部尚書朱衡接續開鑿了從山東魚臺北經微山到留城的南陽新河、夏鎮新河,將京杭大運河同黃河分離,解決了因黃河泛濫而沖潰運河的難題。
三
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因長期縱欲去世,其第三子朱翊鈞繼位,廟號稱明神宗。登基之初,為提高朝廷機構辦事效率,朱翊鈞在政治上推出了意在“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的考成法;經濟上為了糾正長久以來的田制混亂,進行了清丈田畝,使得田畝與稅糧掛鉤,將一條鞭法推廣至全國,為實行貨幣地租打下基礎;文化上,命令吏部嚴格選用提學官,同時大量裁減府、州、縣學的學生數量;軍事上,平定寧夏哱拜、哱承恩父子反叛,勘定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叛亂,派兵援朝抗擊倭寇,敕命遼東經略楊鎬大戰女真。張廷玉《明史》卷二十一評述神宗“沖齡踐祚,江陵秉政,綜核名實,國勢幾于富強。繼乃因循牽制,晏處深宮,綱紀廢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權趨利者馳騖追逐,與名節之士為仇讎,門戶紛然角立。馴至悊、愍,邪黨滋蔓。在廷正類無深識遠慮以折其機牙,而不勝忿激,交相攻訐。以致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豈不諒歟”,勾勒出朱翊鈞作為帝王的48年經歷,更指出其一系列的昏庸怠政及沉溺酒色財貨的行為將明朝帶向了衰落的境地。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于弘德殿病逝,太子朱常洛繼位,廟號稱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時間短促,其為政舉措主要有下令廢除全國范圍內的礦監、稅使,發放內帑百萬犒勞邊防將士,以及召回在萬歷朝因上疏言事遭罷官的人員返朝重用。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因服用紅丸暴斃,長子朱由校繼位,廟號稱明熹宗。政治上因得到楊漣等人的大力輔佐,朱由校踐祚之初頗為重用東林黨人,其后,魏忠賢、客氏專權并制造了“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東林黨人失勢;軍事上引進紅夷大炮并應用于寧遠之役,再次起用被罷免的遼東經略熊廷弼、遼東巡撫袁崇煥等將領抵抗來勢洶洶的后金。朱由校厭惡朝政,卻對刀鋸斧鑿、丹青髹漆等木匠活及聲色犬馬有著濃厚的興趣,遂導致閹黨肆虐、天下崩壞。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于乾清宮駕崩,其弟朱由檢即位,廟號稱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走上帝位后展現出勵精圖治的形象,政治上鏟除閹黨,減少宦官干政,選用熟悉政務且有特長的外僚入閣,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武舉地位,特設“裕國安民科”“奇謀異勇科”,選拔具有真才實學的官員;經濟上厲行節儉,裁撤驛站,建立駁查制度,進行財政改革,加派遼餉、剿餉、練餉;軍事上引進西方技術大力發展火器,以關寧錦防線、東江海上防線抵御后金入關,以剿撫結合的方式處置陜西等地爆發的農民起義。
明朝后期,黃河洪患仍不時發生,崇禎四年(1631年)六月,黃河在建義諸口發生潰決,興化、鹽城等地均被洪水淹沒。次年八月,“黃河漫漲,泗州、虹縣、宿遷、桃源、沭陽、贛榆、山陽、清河、邳州、睢寧、鹽城、安東、海州、盱眙、臨淮、高郵、興化、寶應諸州縣盡為淹沒”,潰堤的頻率之高可見一斑。崇禎十五年(1642年),洶涌的洪水從開封北門涌入,“及至夜半,水深數丈,浮尸如魚。哀哉百萬生靈,盡付東流一道”,“舉目汪洋,抬頭觸浪。其僅存者:鐘鼓二樓、周府紫禁城、郡王假山、延慶觀,大城止存半耳。至宮殿、衙門、民舍、高樓略露屋脊。山貨店、土街,素稱高阜,得免沉溺,全活數千人”,足見此次黃河洪水造成的危害之大。
為了紓解黃河洪患連年成災問題,明朝后期涌現出不少治黃人物,以潘季馴、楊一魁等人為代表。潘季馴多次擔任總理河道一職,因受到西漢張戎“水性就下,行疾則自刮除成空而稍深”及明前中期陳瑄、劉天和、萬恭等人“蓄清刷黃”理念的啟迪,遂提出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水策略,即提倡合流以增強黃河的沖刷能力,實現以水治水的目標。黃河下游相關河段是潘季馴的治理重點,堵塞住黃河南岸的分水口,以及改分流為單一固定河槽是其核心目標。具體措施包括修筑縷堤、加筑遙堤、構筑月堤、建造格堤,于宿遷以下河道修建了崔鎮、徐昇、季泰、三義4座減水壩,并修繕加固了洪澤湖東岸的高家堰,借此可實現淤灘固堤、分洪減水、蓄清刷黃等目標。潘季馴持論“清口乃黃淮交會之所,運道必經之處,稍有淺阻,便非利涉。但欲其通利,須令全淮之水盡由此出,則力能敵黃,不為沙墊”,是頗具智慧的判斷,而其提出的“束水攻沙”理論,改變了之前的疏、浚、塞的方式,找尋出新的治河辦法,這是其在治黃史上的最大貢獻。潘季馴編纂有《河防一覽》。在該書中,潘季馴既展示了前人的豐富治河理念,又對自己長期從事黃河、淮河、運河治理的經驗進行了總結。潘季馴的《河防一覽》歷來備受推譽,是古代中國一部十分重要的治河專書。囿限于“束水攻沙”策略的弊端,楊一魁在總理河道時提出了分黃導淮的方案。閻鎮珩《六典通考》卷二百記載甚詳,“開桃源黃河壩新河,起黃家嘴至安東五港、灌口,長三百余里,分泄黃水入海,以抑黃強。辟清口沙七里,建武家墩、高良澗、周家硚石閘,泄淮水三道入海,且引其支流入江”,即在洪澤湖北邊的黃家嘴挖掘出黃壩新河,并在高家堰上修筑武家墩、高良澗、周家硚3個分水閘,借助上述種種舉措以實現分泄黃河之水入海的目標。
除防洪以外,灌溉亦是關涉黃河的重要命題,明朝后期著力解決,舉黃河一級支流沁河為例。沁河發源于山西沁源縣太岳山東麓,向南流至河南武陟縣入黃河,該河是晉、豫兩省頗為重要的灌溉河渠。明中后期,明廷對沁河多有修整、改建,其中尤為重要的一次發生在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引沁灌渠雖然可以提高灌溉面積,但也較易導致坍塌淤塞,不能很好地發揮河水灌溉農田的功能。河內縣令袁應泰、濟源縣令史記言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調集了上萬名民工對相關渠口著手改造,歷經3年的艱辛施工,終于建成了新的引水渠口及引水渠,同時挖掘了排洪道,成功解決了長期以來的遺留問題,濟源、河內、溫縣、武陵4縣的農田方可順暢地得到沁水的澆灌,農作物產量隨之提高。
黃河為明朝的延續提供了深厚的滋養,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的全面發展。農業生產方面,長安(今西安)出產的線米“粒長而大,勝于江南諸稻”,因品質上佳成為貢品;從拉丁美洲引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農作物傳入黃河流域,在山地、丘陵地帶多有種植;花生、棉花等經濟作物亦從南方推廣至北方。手工業方面,河南、山東因多種植棉花,促進了棉紡織業的發展,經過技術改進,已可織出相當細密的棉布;絲織、陶瓷、琉璃等行業亦相當發達,以陜西、山西較為突出。商業方面,明代基本上實現了白銀貨幣化,商品的生產、交換推動了社會分工的加劇;具有地域化特征的商人集團崛起,如聲名赫赫的晉商。
在近300年的時間里,明朝創造出了多姿多彩且博大精深的文化,專就此間的黃河文明來說,具有漸臻佳境的特質。
作者簡介:彭志,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文化雜志社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