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源頭到潮頭,我走過了珠江全程。
珠江,是中國水系最豐富的江,支流多達774條。從地圖上看,珠江水系如同一只羽翼乍起的鳳凰,呈振翅欲飛之勢。
與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不同,珠江入海口不止1處,而是有8處之多,分別是虎門、蕉門、洪奇門、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
站在地處珠海的珠江入海口,望著淡水與海水相交匯的江口,我不禁思考起這樣一個問題:珠江何以選擇八門入海?如匯成一流,浩浩蕩蕩,長驅直入,豈不更加雄闊?
我知道,水系繁多的亞馬孫河入海口只有一個,口寬330千米,潮差高達12米,流壯潮急,蔚為壯觀。埃及的尼羅河,中國的長江、黃河、淮河等,也都是獨流入海,沒有旁逸斜出,為什么珠江卻是這般入海的姿態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溯源長江、黃河和珠江。這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三大河流,它們像先天八卦中乾卦的三爻,從南到北,深深鐫刻在中華大地上。
如同生決定死一個道理,源決定流,江河性格的DNA來自它的源頭。
先來說說長江。歷史上,人們曾經認為長江的源頭是通天河,通天河支流有3條,即楚瑪爾河、沱沱河和當曲。2008年,當曲因其長度和水量被專家認定為長江正源,我學生時代背誦過的沱沱河是長江源頭的認知由此被改寫。我對此保留自己的看法,既然是溯源,就應該把源頭說清楚,源頭是根本所在,如果當曲是長江之源,那么當曲之水又來自何處?我覺得長江的源頭應該是山而不是河,山就是唐古拉山脈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雪山,才是浩蕩長江的源頭。把雪山作為長江的源頭,就不難理解長江一瀉千里的性格了,雪山消融,雪水匯聚,這才有了長江最上游的三條小河。
由雪山到大海,有數千米的落差,落差造就了磅礴和巍峨,也造就了大自然的壯美,巨大的落差給了長江不竭的力量,讓它永無疲倦地日夜奔流,直至浩瀚東海。
長江在川渝境內,以水為犁,生生在難于上青天的群山中豁開一條峽谷,然后遠遠地把崇山峻嶺拋在身后,大步流星奔向遠方。于是,兩岸猿聲啼不住,夔門天險攔不下,赤壁江月喚不回,滔滔江水用自己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把氣貫古今的豪邁寫在11個省(區)的大地上。
這就是長江的性格,這一性格深深影響著數千年來的賢達士子,從虛懷能容的湘君,到覽察草木的屈原,從萬里送行舟的李白,到羨長江之無窮的蘇東坡,長江的性格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這些歷史上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在詮釋著什么是一方燕子銜一方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再來說說黃河。古人認為黃河之源是星宿海,我覺得這個說法比黃河之源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卡日曲更能表現黃河的性格。古人治學有治學倫理,一般不會妄下結論,黃河之源與星宿相連,“黃河之水天上來”的詩句就有了出處。星宿海不是海,而是一塊東西長約30千米的狹長山間盆地。星宿海藏語叫“錯岔”,意為“花海子”,可見它并不是湖,而是水草葳蕤、野花成片的濕地。元朝官員考察此地,說其“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渙,方可七八十里”。從這一描述來看,星宿海就是一塊泉涌水淤的濕地,濕地涵養了大量的水分,滲出后形成了幾條細長的地面徑流。
由濕地到渤海,黃河的性格多了些倔強,很顯然它不愿受河堤束縛,總想跨過堤岸,恢復原本在出生地才有的天性。為此,它別出心裁地跑到寒冷的北方兜了一圈,造就了著名的河套平原。在吃盡凌汛的苦頭后,它調頭南下,然后一路向東,在渤海之濱找到了出生地的感覺,它便使盡渾身解數,用所有的積蓄,攤開了一塊廣袤的三角洲濕地。這是對故鄉的回望,也是對星宿海的重塑。在完成這一切后,它才戀戀不舍地注入渤海。
黃河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最為顯著,想要了解黃河的性格并不難,從古代有“宇宙魔方”之稱的河圖洛書,到近代的《黃河變遷史》,再到當代的《黃河與中華文明》,都對黃河的性格有所描述。概括起來說,黃河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博大寬厚、百折不撓、自強不息。黃河的性格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堅韌和不屈精神,如果把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比喻為一條流淌的大河,那么這條大河非黃河莫屬,偉大的長征與黃河的奔流十分契合,體現的都是一種自強不息的斗爭進取精神。
說到黃河,我總是想起那部著名的《黃河大合唱》,這部合唱樂套曲高亢激越,是黃河在晉陜交界處咆哮的真實寫照。雖然黃河的發源地決定了它像“花海子”一樣帶有自由天性,但中游的黃河因河床收縮,河道狹窄,頑石阻擋,泥沙俱下,讓它不得不咆哮起來。及至下游,黃河才變得波平岸闊、蓼紅蘆白,在入海之前,它又回歸“花海子”的溫婉。
接下來話歸正題,說說珠江。在溯源珠江之前,我想象珠江之源無外乎雪山、濕地、溪流、湖泊4種,因為這4種選項已經窮盡了所有的選擇。但到了云南曲靖實地考察后,我才發現自己錯了,珠江之源竟然是一個山洞!山洞并不出奇,遠看近瞧,恰似紅旗渠總干渠上的青年洞,只不過青年洞是人工所鑿,而位于烏蒙山系馬峰山下的這個山洞卻是天造地設,非人力所為。山洞洞口上方崖壁上刻有3個紅色行書大字“珠江源”,落款劉兆倫。我百度了一下,劉兆倫先生是珠江水利委員會的首任主任,由他來題名再合適不過。
山洞流水涌出,色若墨玉,看上去帶有幾分神秘,在洞口處形成一個耳朵形的湖面。環繞這泓碧水,水利部門修建了甬道、花壇、廣場,廣場一角立有一塊未加雕琢的灰白色石柱,上有康有為題寫的“同飲珠江水”5個大字。康有為是飲珠江水長大的,身上未免有些珠江的風格,這一題詞的關鍵字是那個“同”字,與誰同飲?恐怕每一位來訪者都會提出這個疑問。
珠江自山洞流出,如同被五行山壓了500年后驟然脫身的石猴,立馬就恢復了天性,開始漫無邊際地游走。也許它覺得一個人行走很無聊,搖身一變,就變出幾個伙伴分頭行走。這便有了西江、北江、東江,流著流著,又變化出眾多河網,造就了天生橋、大藤峽、魯布革、新豐江、百色等水利樞紐工程和大量著名旅游景觀。珠江在串起一串珍珠般的水利樞紐后,如巨大的章魚,八爪一齊用力,融入了碧藍的南海。
珠江最為典型的性格特征是不拘一格,它憑地勢之利,以海潮為導向,更加務實地來選擇自己的道路,只求早日入海,不肯多走半步。嶺南成為中國最早擁抱世界的地方,與珠江的影響不無關系;近代名人康有為、孫中山、梁啟超、黎庶昌、詹天佑等,都是飲珠江水長大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改革洪流為什么總是濫觴于珠江之畔,春天的故事為什么會發生在廣東。
因為被大山壓迫了太久,得以解放的珠江把所有的壓力轉換成了動力,像出籠的鳥,像升天的龍,在南中國大地上揮灑自如,盡情展現婆娑舞姿、迷人風采。因為不想在一扇窄門里擁擠,不想在一條河床上內卷,風情萬種的珠江開枝散葉,選擇了八門入海,而每一處入海口,都是它的得意之作。它不愿意看到自己的選擇讓別人埋單,便全力沖淡壓咸、阻擋海水倒灌,以免殃及兩岸。珠江,以富裕一方為己任,以水德充盈而著稱,這一切,都讓人想起馬峰山下那個深邃的山洞。
據說,還沒有人深入到山洞的深處,洞里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世界,還是個待解之謎。
作者簡介:老藤,本名滕貞甫,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遼寧省作家協會原主席。作品連續獲全國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五個一工程”長篇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