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市堅決貫徹落實全省組織部長會議精神,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黨建質量的切入點,大力實施“強村富民”行動攻堅,推動“強基層組織”與“富集體經濟”互促共進,以高質量黨建保障服務支點建設。
靶向消除薄弱村,抬升集體經濟底板。經濟薄弱村清零摘帽是推動集體經濟整體提升的基礎,也是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我們提出把“全市1340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作為今年工作任務硬杠杠,把2025年作為“清零摘帽”攻堅年,狠抓331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提升,夯實強村富民底盤。一是推行“雙包”達標。針對底子薄、基礎差的薄弱鎮村,由縣(市、區)黨政正職包聯重點鄉鎮,“四大家”班子成員、縣單位主要負責人“一對一”包聯薄弱村,不達標不脫鉤,配強薄弱村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不達標不輪換,幫助理清思路、謀項目、找路子。二是做實“一村一策”。多角度厘清全市集體經濟發展現狀,深入分析薄弱村到底“弱”在哪兒,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對資源村、農業村等分類施策。三是管好用活“三資”。深化農村“三資”專項治理,推動農村“三資”信息全部錄入監管平臺,以圖查管、在線審批,進一步加強規范監管。將3月明確為村集體“三資”集中清收月,對2024年集中整治收回的1.97萬畝集體資源進行重新發包,進一步盤活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地和閑置農房“三地一房”。
多元培育增長極,提升強村富民后勁。針對全市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著力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多措并舉推動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實現從“村自為戰”向“強村富民”整體躍升。一是聯建幫帶雙向聚力。實行“百村引領、千村提升”行動,“百村引領”重點圍繞產業融合、品牌打造等方面創新探索,做好“土特產”文章,形成土地運營、實體帶動、服務創收等可復制推廣模式。建立“示范村+薄弱村”結對機制,對具有地域相鄰、資源互補、產業相似等條件的村,探索村集體經濟飛地聯動發展,實現村集體間共同運營產業、共享發展紅利,帶動千村提升。二是“揭榜招賢”向外借力。整合資產資源,深挖當地優勢,做好項目包裝,明確種植養殖類、農文旅結合類、農產品深加工及冷鏈物流類、廠房倉庫租賃等四大類,建立“揭榜招賢”項目庫,每季度舉辦項目集中發布和路演招商活動,每年落地村集體經濟招商項目100個以上。三是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堅持在“特”字上找出路,在“新”字上做文章,緊扣城鄉統籌發展的契機,推動集體經濟從產中環節向全產業鏈拓展,向休閑農業、文化體驗、電商直播、民宿度假等新產業新業態延伸,不斷釋放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在潛能。
系統鍛造主力軍,躍升干事創業氣場。農村干部隊伍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直接組織者、推動者、實施者,是強村富民的關鍵所在。我們將聚焦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狠抓農村干部隊伍建設。一是優進絀退調整。注重培養選拔,在新老合理搭配前提下,動態調整村“兩委”班子和后備力量,原則上全市158名60歲以上的村支書、2255名50歲以上的副職干部有序退出,及時補充后備力量,使農村隊伍向年輕化、知識化轉變。二是分層分類培優。圍繞農業實用技術、農文旅融合、電商直播等主題,年底前,對全市6884名村“兩委”干部實行全覆蓋集中培訓,其中市級培訓50%以上;換屆前,對4146名后備力量進行全覆蓋集中培訓,著重提升村干部致富帶富能力。三是用心用情激勵。把發展村集體經濟情況作為考量評價村級班子戰斗力的重要內容,與村干部報酬待遇、評先表優等掛鉤,村集體經濟純收入新增部分的5%至30%,用于獎勵有突出貢獻的村干部,讓村干部擔當作為、輕裝上陣。
(作者系荊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