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千秋偉業、人才為先。天門將以“四個堅持”為抓手,努力把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助力全市各項工作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當好“人才興鄂”優等生。
堅持頂層謀劃,做優人才發展體系布局。牢固樹立“大人才觀”,把人才工作放在發展的大局中去考慮和謀劃。前瞻性做好工作謀劃。結合全省產業規劃布局,加快構建“一主兩新三支撐”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國投產業園等七大人才承接基地布局,實施“一企一策”“一人一策”精準幫扶。突破性升級政策舉措。立足產業發展需求,持續升級全市“1+3”系列人才政策,引導專家人才參加涉企人才政策制定,探索“黨建+人才+N”鏈式工作機制,提升人才與產業發展的適配度。全局性壓實主體責任。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壓緊壓實各級黨委(黨組)“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主體責任,實行黨委(黨組)書記領銜重點人才項目和述職評議制度,示范帶動人才工作走深走實。
堅持引育并舉,推動人才隊伍量質雙升。天門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人才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的核心因素,要以新理念、新思路探索開發“第一資源”。主動出擊靶向引才。借助沿海產業人才回流契機,大力實施“資智回鄉”,修編《天門籍在外人才名錄》,“帶土移植”發達地區人才、技術、企業等創新資源。持續實施“萬名大學生回歸工程”,主動承接“專家人才智匯基層”活動,支持天門職業學院自主引進10名優秀博士,梯次引進一批產業緊缺急需人才。創新思路多維育才。全面推進“工業倍增125工程”,集成政策資源加大對企業人才的支持力度,提升企業人才入選省、市人才計劃項目比例,激勵人才自我提升。實施創新型企業家項目、鄉村振興人才計劃,培養一批各領域高層次人才,推動產教全面融合。統籌規劃全域聚才。堅持以產聚人興城、以城留人促產,圍繞城鎮和產業“雙集中”,實施“三個十萬工程”,推出一系列綜合性民生支持政策,全面加快人才資源集聚,促進城市產業、商業、設施完善布局,實現城市與人才雙向奔赴、相互成就的良性循環。
堅持管用結合,構建人才多元成長平臺。人才成長發展,需要有能讓其施展才華的平臺和載體,要堅持依托特色資源、優勢產業,積極搭建各類平臺載體,著力打造“人盡其才”的廣闊舞臺。強化人才服務平臺建設。依托各級黨建陣地,布局一批紅色人才驛站,構建人才工作網絡“支點”,形成“黨建引領、人才聚力、多元賦能”發展格局。深化產學研用平臺建設。充分借助省內豐富的高校資源,支持校企共建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創新中心、專家工作站、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等產學研平臺,不斷推進要素資源集聚,實現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機銜接。優化柔性引才平臺建設。把柔性引才作為加快集聚高層次人才的突破口和發力點,依托天門(武漢)離岸科創中心常態化開展人才招引,全力打造地方“招才引智”橋頭堡,實現“人在武漢、才施天門”用才模式。
堅持拴心留才,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對于人才而言,良好的服務保障是人才引得來、留得住、沉得下、干得好的前提。豐富城市人才工作內涵。圍繞“天才薈”人才工作品牌,推出“天才說·天才作”人才宣傳視頻,打造一批地方特色人才IP、人才元素、人才符號,建設多個人才交流沙龍平臺,策劃多場青年人才交友聯誼活動,分行業分領域發起成立人才服務先鋒隊,持續提升人才工作區域影響力。營造重才重技良好氛圍。加大對杰出人才表揚力度,開展市政府專項津貼專家、“三名工程”評選。加強對人才政治吸納,推薦一批基層一線專家人才擔任“兩代表一委員”,加大在高層次人才中發展黨員力度。優化安身安心服務保障。進一步升級人才服務“天才碼”,集工作、生活、出行、交友、消費等功能于一體,實現“一碼在手、走遍天門”。儲備一批人才住房,推進人才房票提檔升級,擴面滿足廣大人才住房需求,著力解決人才安居落戶、配偶調動、子女入學等“關鍵小事”。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服務措施,讓廣大人才不僅有“身份”的榮譽感,更有“家”的歸屬感。
(作者系天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