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紀委十二屆四次全會強調,把第一種形態用起來、實起來,管住大多數、著力“治未病”。“禁微則易,救末者難。”無數案例表明,黨員干部腐化蛻變往往有一個過程,都是由“小毛病”拖成“大問題”,最終滑向違紀違法的深淵。這固然主要是一些干部自身出了問題,但從一個側面也說明相關單位對黨員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存在失之于寬、失之于軟的問題。有的部門和地方黨內政治生活不嚴肅,平時你好我好大家好,面對問題和錯誤睜一眼閉一眼,用庸俗的一團和氣代替了黨性原則,其結果并不是保護干部,而是害了干部。
未雨綢繆、無病常防,各級黨組織要注重用好監督執紀“第一種形態”,把功夫下在平時,通過“紅臉出汗,咬耳扯袖”,防“小病”之微,杜“大病”之漸。
當一個黨員干部出現傾向性、苗頭性問題時,如果有人提提領子、扯扯袖子,就有可能將這些問題制止在萌芽狀態;在問題比較嚴重時,如果有人大喝一聲、猛擊一掌,就有可能起到幡然醒悟、懸崖勒馬的效果。對于基層黨組織而言,要堅持關口前移、事前預警,善于從黨員干部的工作、愛好、交往等方面察看其精神狀態、道德情操、廉潔自律等情況,發現存在的問題。
針對黨員干部存在的一些“小毛病”,要堅決克服“好人主義”“多管閑事”等錯誤思想,做到嚴肅認真對待、及時糾正提醒。而絕不能抹不開面子、張不開嘴、怕得罪人,要旗幟鮮明、大膽采取“第一種形態”的有關處置方式,讓黨員干部在有“小過”“小錯”時,就感受到紅臉出汗的滋味,促使其在嚴明規矩中及時止損、糾偏正向。這同時對于其他大多數黨員干部來說,也是一種警醒、教育。
禍患生于幽微,防范當于未然。只有運用好“第一種形態”,真正挺紀在前,早教育、早發現、早警示、早糾正,才能真正實現管住大多數的目的,最大限度地保護干部、挽救干部,做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