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記憶符號與審美共情:從《英歌》透視當代舞劇的藝術實踐

2025-04-09 00:00:00張詩曼仝妍
粵海風 2025年1期
關鍵詞:舞劇符號文化

摘要:當代舞劇創作實踐中,地域性的題材選擇和文化表達是一個重要的特征。本文聚焦于舞劇《英歌》,探討其如何以舞劇藝術形式展現地域文化。通過對舞劇中舞蹈語匯對地域文化符號的具象演繹、舞劇結構以時空轉換引發的文化記憶賡續,以及平衡主客體的審美共情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舞劇《英歌》不僅停留于對地域文化的藝術轉化和再現,更在于在舞劇語境中以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展現出的集體情感認同,在當代舞劇的地域性表達和文化傳承創新中體現出探索意義。通過舞劇《英歌》,我們可以看到地域性題材的當代舞劇創作觀照鄉土與國家,對接傳統與當下,以地域族群的生活經驗表達出中國人民的普遍情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力量。

關鍵詞:舞劇《英歌》 地域文化 文化符號 文化記憶

2024年11月14日,舞劇《英歌》在廣州大劇院首次公演。至此,廣州歌舞劇院以廣東代表性中華傳統文化為創作內容,已推出了《醒·獅》《龍·舟》及《英歌》三部舞劇:《醒·獅》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廣州三元里抗英斗爭為故事背景,通過兩位舞獅少年面對家國大義時的自我覺醒與蛻變,反映南粵兒女的抗爭精神;《龍·舟》基于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融,以龍舟作為比賽項目為故事出發點,弘揚新時代青年同舟共濟、為國爭光的品質;《英歌》圍繞一對潮汕父子,通過時空穿越重溫抗敵經歷,理解父輩大義,感悟英歌精神。這三部作品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地域性,反映出以地方文化講中國故事的創作理念,以傳統文化勾連當代社會的主題表達。廣州歌舞劇院的舞劇“三部曲”是當代舞劇創作地域性表達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也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成為宣傳嶺南文化的一張藝術名片。從新作《英歌》來看,創作者堅持了一貫對地方文化的運用和現代審美的融合,將潮汕人民的英雄情結和家國大義映射于人物形象之中,從潮汕英歌舞的文化內涵中開掘舞劇的表達與立意,把中華文化轉化為對當下的精神激勵,繼而以舞臺的文化想象產生集體認同感。

在新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視角下看當代舞劇創作中的地域性表達,即是一種人與“地方”的互動,將人視為地方的主體,聚焦人群如何與地景產生關系。將“地方”產出的舞蹈、歌曲、戲劇、文學、電影等作品,視作一種“地方—所在”的研究方法,編舞家的作品則將地景所感轉化為藝術創作,進而表達“地方”之于編舞家的意義。[1] 創作者對于“地方”的認識和感知形成了創作的動機,地域元素發展為舞蹈語言,擷取地域特色的人物、歷史、民俗等成為舞劇敘事內容,展現地方的風土人情和人文關懷,以此表現對于此地的深刻感受。在舞劇的地域性表達中,創作者主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不同的視角、偏好和創作手法形成了對“地方”的不同的詮釋方式。反之,舞劇的地域性表達也成為認識“地方”的重要途徑。

“地域”兼具空間概念和文化形態雙重含義,一方面作為以空間劃分的存在,另一方面,其強調文化性,包含著在歷史進程中的文化變遷。因此,空間性、歷史性和文化性就構成了舞劇地域性表達的出發點[2]。舞劇中的地域性表達可以追溯到1979年甘肅敦煌藝術劇院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其以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進行創作,并將所屬地域的舞蹈語匯貫穿全劇始終,展開一幅關于古絲綢之路時空和歷史的文化想象。從20世紀80年代初始,許多地方院團開始接連探索當地的文化資源,以地域性的表現內容和表達方式展現鮮明特色,強調舞劇語言的獨特性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內涵。正是在這種人與地方的互動、鄉土與國家的呼應、傳統與當下的對接之中,許多當代舞劇以地域族群的生活經驗和集體的情感共鳴表達出中國人民的普遍情感。通過巡演或展演的方式將地域文化傳播至更大的范圍中,舞劇以其鮮明的形象性和所具備的觀賞性成為觀眾了解“地方”的重要媒介,在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雙向開掘、地域性與時代性的相互結合中實現藝術創新和提升文化自信。因此,從創作者如何認識“地方”、如何表現“地方”的角度審視當代舞劇創作,對于反思當下“地域舞劇”風靡的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一、語匯聚焦:地域文化符號的具象演繹

索緒爾將語言符號分成能指和所指兩部分,能指是符號的語音形象,即形式;所指是符號的意義概念部分,即內容。由兩部分組成的一個整體,稱為符號。[3] 文化是符號的母體,符號是文化的一種存在方式,而舞劇《英歌》則從“起舞”的潮汕文化符號中構建起全劇的舞蹈語言,進而從符號表象中深入文化內核。舞劇中的兒子陳心遠無意通過父親留下的英歌槌進入幻境中,從中體悟父親的過番經歷,了解父親的家國大義,而這個過程是基于他在異時空中對于潮汕文化及潮汕人先輩的重新理解。在潮汕人的生活中,祀神與積極謀生、享受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一起。[4] 這種敬神樂生的生命意識在舞劇中徐徐展開——序幕中潮汕方言的畫外音響起:“潮汕人至今依然虔誠地認為,我們不單擁有一個看得見的現實世界;我們所不能知曉的世界還有另外一個,里面住滿了護佑我們的神明和祖先。”這一時空幻境的設置不僅僅為舞劇的劇情推動打開了一條充滿想象力的通道,同時也從中展現維系潮汕人共同信仰的那個精神世界——潮汕牛肉丸、少女成人儀式“出花園”、潮汕木雕、潮汕燈彩等文化符號在此一一展開,將潮汕文化元素與舞劇情節、人物性格和氛圍營造相互融合,共同建立起文化符號的具象化表達。

第一幕《入境》主要表現陳心遠面對虛擬時空中的“邪祟”時,父親陳文耀帶著面具作為戰士引領他驅邪。英歌被稱為“中華戰舞”,始終保持著“驅鬼逐疫”的功能,在過年或其他民俗節日里演出。傳統民俗節日中的英歌舞以集體游行的形式呈現,角色分明,扮相講究,且具有武舞合一的動作特質,其本身具有強烈的舞蹈性和感染力。在舞劇中,英歌文化中并不具體呈現在舞隊角色中的“邪祟”被具象化為可怖的披發執白扇舞者和鐵枝木偶縈繞在父子身旁。“邪祟”首次亮相于陳心遠“入境”后遇見的打起集體英歌舞的戰士們的隊伍中,他們游弋于舞臺中,彌漫出恐怖陰森的白色氛圍,而戰士們以各種旋槌、撩擊槌、背槌的英歌技法氣勢將其壓迫。在臨近此幕結尾,“邪祟”以另一種形態出現——在舞臺前區以多個鐵枝木偶圍繞著陳心遠,并在燈光投影的效果之下二者的身影形成鮮明的大小對比,在對于陳心遠不斷地迫近和侵擾中形成如夢魘一般的效果。

其余潮汕非遺文化也在各個敘事段落中出現,以舞段形式介入到具體的戲劇表現之中,契合舞劇語言表達的同時放大地域屬性,用夸張和象征的手法營造出奇幻的精神世界。手打牛肉丸被夸張為瑜伽球大小的牛肉丸,舞者坐在球體上利用道具彈力加強動勢,以甩槌、削擊槌、交替槌等槌法變化模擬敲打牛肉丸,實現對這一非遺技藝的藝術化再現,自然地將英歌舞的律動融入其中,為“驅邪”的敘事增加了詼諧幽默感;身著桃紅色服飾、腳踩紅木屐舞鞋、手持紅漆邊籮筐的女舞者表現潮汕地區少女的成年禮“出花園”,以配合著籮筐在身旁環繞的腿部動作為主,柔美舞段中烘托出父子二人關系的緩和,與此前英歌舞的力量感相互映襯。籮筐中的鏡子反射出更深層次的“入境”,進一步引出父親對母親的美好追憶。《對決》中父子即將前往最終的戰場驅除邪祟,父親以英歌槌的擊打和摩擦模仿木雕刻刀技藝,潮汕木雕上的白虎、朱雀、青龍、玄武四個神明由靜變動,從潮汕宗祠屋檐上走下來,或懸掛于框擺出神獸姿態,或圍繞二人如同給予力量,或立于父子身后一同打起英歌,從相同動勢的舞蹈語言中表現出神靈的庇佑之意,在共舞之中化作對父子的精神鼓舞。在結尾《歸潮》處,演員們手執英歌槌、背著潮汕燈彩踱步流動,以下蹲步伐配合英歌槌的轉動和插秧動律,燈上寫著“幸福”“吉祥”“團圓”等紅字,與此前母親手里拿著的燈籠遙相呼應,在此圖景下傳遞出潮汕人的家庭觀念和美好期待,以此收束整部劇的主題表達。

符號作為特定的、共同約定俗成的、用以指稱一定對象的標志物,是事物意義的載體,精神外化的呈現,也是能被感知的客觀形式。地域文化符號表現為視覺化的元素,凝聚著非文字表達的識別性和共識性,是認識一個地域最直觀的媒介,且其能指富有深刻含義和深厚情感。《英歌》挖掘地域文化符號的情感表達和精神指引,將視覺化元素進一步動態化,結合現代舞蹈語匯和舞美設計成為舞臺形象,使文化符號“起舞”,具象為舞者的身體行為,賦予其舞蹈語匯可感可知的形象性和動態性,以此作用于人的生理與心理感知互動上的雙重結合。將符號融入敘事,不僅使舞劇中的舞蹈語匯風格統一,在舞劇連貫的劇情中也起到氛圍營造和情感推動的作用,進而強化舞劇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二、時空轉換:共鳴于文化記憶的賡續

以地域性題材和語言敘事,體現出對地方文化的回望和文化自覺,其最終目的是營造超越地域的文化認同,因此當代舞劇的地域性表達與觀眾產生勾連的基礎在于對文化記憶的共鳴。文化記憶包括一個社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必不可少且反復使用的文本、圖畫、儀式等內容,其核心是所有成員分享的有關政治身份的傳統,相關的人群借助它確定和確立自我形象,基于它,該集體的成員們意識到他們共同的屬性和與眾不同之處。[5] 這種記憶存在于各種文化載體之中,并以此載體延續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正如舞劇《英歌》的藝術總監史前進所說:“我們希望這部劇能夠展示從現代人走進傳統文化的視覺,同時也讓歷史與未來交織,從而表達我們對未來的展望和對民族精神的期待。所以,《英歌》不僅是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三個角度呈現,更多的是從當代青年走向過去,再從過去了解當下,最終展現出我們對未來的期許。”[6] 在舞劇的結構方式上,舞劇《英歌》既有敘事,但不限于對情節的具體闡釋和贅述,而是虛構出一個想象空間強化人物內心感受,在父子二人的時空對話和代際傳承中展開文化記憶的賡續,在記憶的共鳴中加強情感力度。舞劇場幕設置《思念》《入境》《對決》《歸潮》四幕起承轉合,以前三幕入乎其內,最終在結尾《歸潮》勾連當下,出乎其外。

舞劇《英歌》中父子二人的時空轉換貫穿全劇,對時空手段的充分運用擺脫時間限制,實現了對于舞劇敘事性的拓展和舞蹈性的強化,同時也從時空的“穿越”中勾連過去與現在,實現傳統與當代的精神共鳴、文化記憶的激發與延續。舞劇中的兒子陳心遠不了解父輩所在的時代,不理解母親的思念,更不理解英歌舞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如同隨著時代發展許多當代青年對于傳統文化和先輩歷史的陌生。因此,舞劇借助英歌槌為媒介虛構了父子相見的時空穿越,使得敘事的視角由“現在”轉向“過去”,將觀眾帶入歷史語境,讓英歌舞成為英雄的化身,展現“驅邪”的力量,讓新時代的每一位“陳心遠”體悟傳統的意義。在這個時空中,父子間的共舞形成了兩個代際之間的對話,并在不斷地經歷“邪祟”的侵襲之中逐漸形成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實際上也暗示著兒子對英歌精神和潮汕文化形成認同。其中,現實時空里一面鏡子豎立在陳家,映照著母子二人,也映照著臺下的所有觀眾,在鏡子中反射出的是每一個普通人及其對于家庭的觀念。借助這面鏡子,舞臺上利用科技手段投射出父親的倒影,形成一段虛實相生的三人舞;而后母親將父親遺留的英歌“戰服”披在兒子身上,以期繼承父業,也投射出母親對潮汕英歌精神的肯定及對孩子的寄托。

接近尾聲處,父親及一眾角色在門框處分別為陳心遠畫上英歌面譜,施油彩,點眉心,描眉線,至此使陳心遠成為一個真正的英歌舞者,習得英歌打法和文化,傳承下父輩的“中華戰舞”。最后,兒子從過去時空中帶回一封父親的僑批,上書“值此亂世,我輩唯有奮不顧身,方能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我實有愧于你,然許國再難許卿。有日國家復興,家鄉和平,我定會回到你身邊。”由此將視角從“過去”拉回“現在”,這封潮汕僑批作為特定時期遠渡重洋的潮汕人寄回的家書,凝結著歷史的集體記憶,而僑批的內容則指向對當下和對未來的期許。當全體角色集體打起英歌舞時,陣列隊形的聚合變化和棒槌的聲聲擊打將全劇推向高潮,寓意著英歌文化在后世的傳承和發揚,從“小家”轉向“大家”,以期延續英歌精神及其背后的愛國主義情懷。

面對如何展現潮汕文化記憶的命題上,《英歌》在舞劇的結構方式和敘事方面具有創新性,舞劇中的時空和視角在現實和虛幻之間不停切換,運用多元創新的藝術手法搭建起歷史事件、非遺文化及社會形態在舞劇敘事中展現的場景。將潮汕共同文化記憶的延續作為傳統與當代呼應的切入口,以碎片化的敘事勾勒出完整的主題表達,為觀眾留下重組敘事的想象空間,隨著情節的推進展現出時空轉化的深層意義,在歷史的調性中融入了對當代的展望,以此在時代的共鳴中推進中華文化于當下的精神力量。

三、審美共情:主客體平衡的舞臺詮釋

舞劇創作不僅是文化的表達,也承擔著文化輸出的功能和意義,成為建構當代文化的有效載體。接受群體日漸龐大,傳播范圍逐漸擴大,舞劇是觀眾了解和認識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徑。同時,面對當代觀眾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舞劇的創作理念也應因時而變。潮汕文化屬于廣東三大文化之一,是由講潮汕話的民系所創造的文化共同體,其背后是潮汕地區人民多年以來的生活習慣和精神追求。近年春節,英歌舞以其粗獷多變的步伐、漂亮靈動的槌法迅速躥紅,與英歌相關的話題和視頻在各大網絡平臺廣泛傳播,成為春節傳統習俗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作為民俗形態具有廣泛的大眾認知度。傳統舞蹈作為長期沉積下來的形式,更多地具有一種群體價值,即為一個群體所珍視的整體上的文化價值。傳統舞蹈所引起的情感共鳴往往是積蘊很深的共通性的情感[7]。英歌舞本身凝結著潮汕地區千百年來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但當潮汕文化中的英歌舞脫離地域語境,成為舞臺藝術時,則需考慮文化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平衡,創作主體與接受客體之間的平衡。

在當下的舞臺呈現中,潮汕英歌舞不斷進行著更新和變化:一方面是創作題材的更新,包含著經典再現、歷史重敘、文化傳承等多種創作題材,具有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是動作語言的藝術化,在舞蹈呈現中凸顯“槌”的運用、槌鼓合一、武舞相融等多樣化形式,以滿足現代藝術審美訴求。[8] 舞劇《英歌》在這兩條路徑上進行延伸,既敘述了歷史中的人物和事件,直指潮汕文化中的中華精神內核,也創新發展英歌槌的技法套路,在文化的再創造和藝術化中充分發揮創作者的主體性。利用現代舞臺藝術綜合性的優勢,舞劇融合原創潮汕rap(說唱)、建筑梁架的裝置、插旗帶翎的服飾等,在尊重地域文化原生性的基礎上,強調其新的時代內涵和審美價值。

當代劇場中“舞臺”與“民間”之間的溝壑已經越來越小,使得許多民間舞蹈也在不同的文化形態中流動,互相影響。當英歌舞從民間場域走向舞臺,舞劇《英歌》對地方民俗復現并提煉升華,賦予潮汕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強化地方文化的典型特質,有力地介入當下的社會。舞劇以過番的潮汕人為形象,以潮汕方言貫穿始終,這樣漂洋過海、外國謀生的人物設置上就天然形成了人與家鄉的距離感,自然而然地在劇情上引出“華僑寄批”,而這正是對于當今外出謀生的潮汕人的一種鄉土呼喚。同時,舞劇選擇潮汕地區具有標識性和共識性的“跳英歌”,將傳統英歌舞化繁為簡,舍棄傳統套路、隊形和人數,發展主要動作“擊槌”“對打”“跑跳步”等,以鐵枝木偶的舞臺化形象使傳統英歌中并不存在的抗敵對象真實“在場”,形成劇情中的主要矛盾沖突,并在集體舞段配合著潮汕rap以整齊劃一的英歌舞動作體現磅礴氣勢。通過舞劇的敘事表達,當所有角色跳起英歌舞時,觀眾所接收到的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和“歸潮”情懷,更有舞劇所表達的中華民族精神——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不屈不撓的民族氣節。在整體的視覺營造上,貼近民間英歌服飾大紅大綠的色系,舞美還原潮汕非遺文化中的主體色彩基調和紋理,注重在現代審美理念的基礎上使“中華戰舞”在現代舞臺上展現出最強烈的、直擊內心的表現力和沖擊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看一部地域題材的舞劇,就像打開了一部在這塊土地上流傳了千百年的微縮史”[9],舞劇《英歌》的舞蹈語言、人物、主題和視角,所傳達的都是潮汕地區人民的審美意識、風土人情和精神品格中符合現代審美的部分,弘揚具有時代特征的地域文化,成為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命力的重要途徑。進一步,縱觀廣東地區的舞劇創作,對于主客體審美平衡的意識尤為強烈,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同時兼顧現代審美和社會價值,可以從中管窺當代舞劇創作地域性表達的共通之處。《騎樓晚風》以現實題材深入當下社會中人們的生存現狀,展現嶺南都市生活途徑;《沙灣往事》再現嶺南音樂人的故事,在傳承民族音樂的同時以家國天下為懷,以民族大義為重;《詠春》以嶺南“詠春拳”發揚自立自強的中華兒女本色,塑造“中國英雄”形象。從“三部曲”中的另外兩部舞劇《醒·獅》和《龍·舟》來看,前者以近代史中的鴉片戰爭為時代底色,以“醒”為題,以“獅”作舞,結合現代舞美裝置表現出傳統文化中“醒獅”精神于當下的精神引領;后者目光聚焦于龍舟成為現代賽事項目,從“競舟”中激發當代人自強不息、奮力拼搏的龍舟精神。以上從“民間”到“舞臺”的舞劇創作直接取材于地域文化,無論在舞劇表達上運用歷史題材或現實題材,抑或是在內容展現上選擇傳統文化或地域風情,都把試圖連接起當下社會生活作為創作目的之一,以時代表達發揚中華精神,使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使藝術成為現實力量。

結 語

當代舞劇創作實踐中,地域性的題材選擇和文化表達是一個重要的特征,當下的舞劇以地域文化為標簽的創作不勝枚舉,幾乎各地區都有代表性的舞劇作品。誠然,舞劇《英歌》還存在缺憾,在時空轉換中將視角放在了潮汕夫妻、父子之情,而對于“中華戰舞”中“戰”之精神的傳遞只停留在英歌舞舞段的氣勢感與沖擊力中,在小我與大我、小家與大家的平衡之中偏重于對人物細膩情愫的傳達,歷史的厚重感在劇中略顯不足。盡管這是創作者對于“地方”的態度與情感傾向,但面對所設定的宏大主題與百年歷史,《英歌》在打造當代舞劇創作精品的路上還需進一步打磨,這也正來自對于當代舞劇創作更高的審美期待和觀眾更高的藝術需求。在強調地方特色的同時,如何讓觀眾從視覺上的欣賞深化為心理上的文化認同,是地域舞劇創作的最高追求。這就要求編導結合地域文化和時代需求的同時,發揮視覺想象力,通過舞劇選材、敘事方式、符號構建和身體語言輸出地域文化,而不僅僅停留于對地域風情的欣賞。

當代舞劇創作中所呈現的地方敘事,主要表現為立足于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視角,通過對傳統舞蹈語言、民間道具的運用,以及對民俗事象的呈現,實現對過去的追憶、對當下的映射、對未來的展望。[10] 舞劇《英歌》在創作手法和文化傳達上進行了有意義的多元探索,在時空跨越中對話傳統、回望歷史,使得作品與觀眾的現代審美期待相吻合,令觀眾感受舞劇藝術想象的同時,體會到潮汕文化的精神內涵。英歌舞既是一個共同的文化符號,同時也在歷史進程中凝結為一種情感共同體。《英歌》通過地域文化符號的具象化構建“起舞”的舞蹈語言,在時空轉換的視角中實現傳統與當下的情感連接和精神共鳴,以父子之間代際的傳承延續文化記憶,進而在審美主客體的平衡之間輸出地域文化。和地域特征直接關聯的文化符號,正是地域文化濃縮、提煉后的概念呈現。面對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和新時代下對于視覺呈現的新需求,當代舞劇的地域性表達不僅在于文化符號的藝術轉化和再現,更在于在舞劇語境中展現出集體的情感認同和時代精神,強化藝術作品的現實意義,通過地域文化符號及其背后文化內涵維系民族文化認同和愛國熱情。

(作者單位:北京舞蹈學院)

注釋:

[1] 石志如:《從“地方”如何書寫舞蹈:新文化地理學的啟發與再思考》,《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年,第1期。

[2] 楊倩:《山東舞劇的地域性表達》,《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4年,第5期。

[3] [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102頁。

[4] 金壽福:《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外國語文》,2017年,第2期。

[5] 陳曉東、適廬:《潮汕文化精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13頁。

[6]《“中華戰舞”有多颯!專訪舞劇〈英歌〉藝術總監史前進|文藝繁榮南粵行》,南方雜志官方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1eNhLRB3poUhMfYl912wfw,2024年12月2日。

[7] 尹悅、仝妍:《“彼時·此在”:潮汕英歌舞審美嬗變的路徑闡析》,《天南》,2022年,第1期。

[8] 許銳:《迷茫的恐慌——漫談中國傳統舞蹈創作的“現代化”》,《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9] 毛雅琛、陽秀紅:《中國舞劇的地域圖譜與文化表達》,《舞蹈》,2018年,第1期。

[10] 仝妍、向楠:《民族國家想象與當代舞劇的地方性書寫》,《藝術百家》,2024年,第4期。

猜你喜歡
舞劇符號文化
百科全書舞劇
家教世界(2022年25期)2022-09-23 06:49:10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學符號,比多少
幼兒園(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舞劇《瑞鶴圖》劇照
藝術評論(2020年1期)2021-01-23 06:58:44
“+”“-”符號的由來
誰遠誰近?
變符號
早春舞動出的“DANCE-OPERA”——現代舞劇《早春二月》觀后
歌劇(2017年4期)2017-05-17 04:06:51
圖的有效符號邊控制數
主站蜘蛛池模板: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 综合五月天网| a在线观看免费|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色九九视频|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91福利片|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最新网址| 久久特级毛片|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欧美激情第一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美女免费|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黄色|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视频a|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91视频| 毛片网站在线看|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广东一级毛片|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福利|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欧美一级夜夜爽|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偷拍久久网|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青青草综合网| 欧美亚洲欧美区|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91福利免费| 性欧美在线|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色婷婷在线播放| 欧美性天天|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天堂成人在线| 色综合综合网|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aⅴ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