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重大舉措,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施既需要避免形式主義,也要避免刻板授受式的“教條活動”,因此本文將扎根學院特色,以思政教育與美育的關系為出發點,探討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方式。
關鍵詞思政教育;審美教育;高校;融合方式
項目名稱:2023年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大思政’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協同發展路徑研究”,課題編號:Djsz202303。
在當代高等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與審美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為例,通過分析高校課程中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系,探討其融合的現實路徑與未來的發展趨勢。
1高校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系
(1)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共通點
首先,課程思政教育和審美教育在教育目的上都旨在通過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課程思政教育主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對社會及國家的責任感,而審美教育則是通過藝術、美學的熏陶及感染使學生在審美體驗中獲得情感升華,從而形成積極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心靈,他們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思政教育及審美教育都是通過某些教育手段使學生成為更好的人。其次,課程思政教育及審美教育都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思政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審美教育則注重學生的情感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二者的結合有助于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現代公民。最后,課程思政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教育內容可以相互交叉。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教育常常涉及文學、藝術、歷史等領域,這些內容與課程思政教育的主題密切相關,比如學習文學作品中的思想內容可以深化思政教育的效果。
(2)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差異性
課程思政教育側重于思想政治的引導,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而審美教育則更多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旨在提升學生的感性認知、審美體驗和藝術鑒賞能力,二者的教育側重點有所不同。
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以政治理論、思想道德、社會責任等為主,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進行系統性培養,而審美教育主要內容涉及藝術、文學、音樂、視覺藝術等。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為例,學院的審美教育主要通過歷代陶瓷名作賞析、陶瓷藝術作品制作等來完成,強調通過藝術體驗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感受力,因此課程思政教育及審美教育的教育內容也有所差異。
常見的課程思政教育通常通過課堂講授、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來進行教學,注重邏輯推理和理論講解,而審美教育更多依賴于體驗式教學,如參觀藝術展覽、藝術創作、欣賞音樂和表演等,通過感性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教育方式的角度出發,思政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有所差異的。
課程思政教育評價注重學生對政治理論的理解、社會現象的分析能力以及道德判斷力,審美教育的評價則更加側重于學生的審美敏感性、藝術表現力以及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與感悟。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和審美教育在教育側重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上均有所不同。
(3)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動態發展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趨勢愈發明顯。教師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審美教育內容不僅可以增強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還能通過藝術的感染力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內容,因此這二者的關系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思政教育及審美教育也可以通過跨學科教學及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達到共融,教師通過跨學科的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內容嵌入藝術課程中,例如:在陶瓷藝術鑒賞課程中討論陶瓷作品的思想內涵,或在歷史演變主題中探討代表性藝術風格與社會背景的關系;可以設計以社會問題為核心的項目,通過藝術創作來表達對社會現象的思考,進而深化思政教育的效果。在高校教學中可以通過創新模式促進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融合發展。
在高校現代教育中,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必要的,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可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教師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同時也需要及時關注學生需求的變化,將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適時結合。
隨著社會科技及教學手段的發展,數字化教學手段在課程思政與審美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學生可以沉浸式體驗歷史事件及相關陶瓷展覽,也可以通過數字陶瓷藝術作品表達思政教育中的思想主題,教師要通過教育環境的變遷來加強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之間既有共通性也存在差異性,這種動態關系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演變,未來二者的融合將繼續深化,形成更加豐富多元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
2高校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方式
(1)理念融合
河北師范大學的楊亞輝指出“全人教育”是當代教育發展的一種新的趨勢,它旨在培養博雅通達、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即所謂的“全人”。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應在理念上積極融合,教育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智力、情感、道德和審美等各個方面。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正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具體體現,旨在培養既具備社會責任感又有審美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在課程設計中,結合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理論基礎制定出涵蓋政治理論、藝術欣賞、文化歷史等內容的綜合課程,例如在陶瓷藝術鑒賞課中,通過分析陶瓷藝術作品中的思想內容和美學表現,達到思政與審美的雙重教育目標。通過理論上的融合使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也能體驗到審美的愉悅,從而達到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雙重效果,理論融合的目標是讓學生在形成正確價值觀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審美鑒賞力。
(2)實踐融合方式
高校教師可通過設計跨學科課程將思政教育內容嵌入藝術課程中,例如:在陶瓷鑒賞及陶瓷制作課程中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和社會意義,探討藝術作品反映的政治和社會問題,這樣既能增強課程的深度,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也可以通過項目式學習來實現教育融合,以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為例,教師將社會問題或歷史事件作為主題,學生通過陶瓷藝術創作來表達自己的思政觀點,這種方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思考能力,還通過實際創作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
學院可在校園內開展主題鮮明的文化藝術活動,如主題陶藝展、紅色文化藝術節等,將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認同感。通過設計富有吸引力的課程內容和課外教學活動,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并通過藝術形式的表現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路徑,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
通過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融合,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可以形成相輔相成的教育模式。然而,實際操作中需要克服多重挑戰,如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教師素質的限制以及學生興趣的激發,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跨學科合作以及多樣化的評價機制可以有效促進二者的融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以藝術類教育為例,未來的教學趨勢是將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更加緊密地融入各個高校藝術學科的教學中,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但隨著教育理念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方式將呈現出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未來的教育實踐需要注重跨學科融合、數字化技術應用、個性化教育的培養,高校應積極推動師資團隊建設、靈活課程設計、社會實踐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建立多維度的學生及教師的評價體系,以確保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深度融合,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3總結
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展現出了差異性和互補性,然而理論需要回歸實際教學,在實踐過程中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課程設置的平衡、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興趣的引導等。因此,作為一線教師應進一步思考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機制,持續優化課程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專業角度出發,促進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在高校教育體系中的深度融合。課程思政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合不僅有助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審美素養的全面發展人才,也將推動高校教育模式的創新,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