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和精神內涵。開展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跨學科項目教學活動,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小學教育中受到重視,成為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能力、深化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途徑。
一、傳統節日文化資源挖掘與梳理
在開展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跨學科項目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需要對節日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挖掘與梳理,通過查閱歷史文獻資料、走訪社區長者、開展實地調研、搜集民間故事等多種途徑,深入了解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深厚歷史淵源和獨特人文精神。在此基礎上,將挖掘整理的節日文化資源與語文、歷史、美術等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框架,為后續開展豐富多彩的項目教學活動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二、開展跨學科項目教學路徑
我校結合當地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開展了項目教學活動,以下具體談談活動內容。
(一)項目教學大綱
項目名稱:尋訪節日記憶,傳承文化精髓
1.項目基本信息
(1)課時安排:1課時(40分鐘)
(2)適用對象:小學五年級
(3)學科整合:語文、藝術、信息科技
(4)教學資源
①多媒體資料:端午習俗視頻、圖片
②傳統文化資料:古詩詞、歷史典故
③實踐材料:粽葉、糯米、粽繩、餡料等
2.項目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①端午節傳統習俗的調查與整理。
②文化傳承意識的培養。
(2)教學難點
①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端午文化內涵。
②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二)活動內容及過程
1.文化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師:同學們,再過幾天就到端午節了,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個傳統節日。請看大屏幕。(播放端午節視頻片段:龍舟競渡、包粽子、插艾草等)
(學生專注觀看)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畫面?
生1:我看到很多人在劃龍舟,好熱鬧啊!
生2:我看到奶奶在包粽子,還有插艾草。
生3:視頻里的粽子看起來好好吃,我最喜歡吃粽子了。
師:看來大家對端午節的習俗都很熟悉啊。那誰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劃龍舟呢?
(學生議論紛紛)
生4:好像是為了紀念屈原。
生5:我聽說是因為屈原跳進了江里,人們劃船去找他。
師:說得對!端午節確實與屈原有關。不過,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可不止這些。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有趣的資料,讓我們一起去探索端午節的故事。
師:同學們,在探索之前,我們先來做個有趣的小游戲。(教師出示端午節物品圖片)請大家說說,端午節這天,你們家里會準備哪些物品?
生6:五顏六色的粽子。
生7:香噴噴的咸鴨蛋。
生8:還有艾草,我奶奶說可以驅蚊蟲。
師:太棒了!看來大家對端午節的習俗都很了解。不過你們想過沒有,為什么偏偏在這一天要準備這些東西呢?它們都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呢?
生9:老師,我很好奇!
師:好,帶著這些疑問,接下來我們就分小組進行探究。讓我們一起去揭開端午節的神秘面紗,了解這些傳統習俗背后的故事。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播放端午節視頻、師生問答互動、展示實物圖片等方式,創設了濃厚的節日氛圍,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整個導入環節生動有趣、氣氛活躍,為后續的學習活動做了鋪墊。)
2.小組探究,發現文化之源
課前,教師就端午節主題布置了預習任務,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相關資料。學生查閱了圖書館的典籍,上網搜索了歷史文獻,還向家中長輩詢問了端午習俗,帶來了豐富的素材。
師:同學們準備得都很充分。現在我們分成三個小組,展開探究活動。
【A組:探究屈原與端午的淵源】
這組的同學通過查閱《史記》《楚辭》等典籍,整理出了屈原的生平事跡:
出身:戰國時期楚國貴族,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政績:輔佐楚懷王,主張聯齊抗秦
遭讒:被貴族集團排擠,遭流放
著作:創作《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殉國:五月初五投汨羅江
生1:老師,我發現端午節最初叫“午日節”,后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才開始在這天包粽子、賽龍舟。
生2(展示家庭訪談記錄):我采訪了爺爺,他給我講了一個故事:當年屈原跳江后,楚國百姓很悲痛,劃船尋找他的遺體,怕魚蝦傷害他,就把米團包成三角形投入江中。
師:不錯!這就是粽子的由來。A組還發現了什么?
生3:我們查到了許多紀念屈原的詩句。
【B組:整理端午傳統習俗】
組員們帶來了豐富的實物和圖片資料,制作了一面展板,分門別類地展示端午習俗。
(1)飲食習俗
粽子:各地品種(南方肉粽、北方甜粽)
咸鴨蛋:代表陽氣食物
雄黃酒:驅邪避疫
(2)節日活動
龍舟競渡:展示了各地賽龍舟的照片
插艾葉:搜集了艾草的功效介紹
戴香囊:帶來了自制的香囊樣品
(3)地方特色
北京:斗百草
蘇州:掛菖蒲
廣東:沐浴龍船水
生4(指著展板):我們發現各地習俗都不太一樣,但都體現了祈福納祥的美好愿望。
生5:我奶奶說端午節要在門上掛艾草,還教我做了香囊,里面放了艾葉、雄黃粉。(展示香囊)
【C組:搜集端午詩詞歌賦】
這組同學創意十足,把搜集的詩詞制作成了一本精美的手抄報,按主題分類整理:
(1)描寫節日景象
文天祥《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文秀《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2)詠嘆龍舟競渡
張建封《競渡歌》:“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黎廷瑞《端午東湖觀競渡》:“記得當年年少時,蘭湯浴罷試新衣。三三五五垂楊底,守定龍舟看不歸。”
(3)記錄民俗活動
蘇軾《浣溪沙·端午》:“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陸游《乙卯重五詩》:“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生6(展示手抄報):我們不僅抄寫了詩詞,還配上了相關的古畫,如這幅《寶津競渡圖》(元·王振鵬)。
生7:這些詩句寫得真美,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過節的歡樂。
師:三個小組的展示都很精彩!通過探究,我們不僅了解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還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我們把這些內容整理一下。
(教師板書,歸納要點)
(1)歷史淵源:紀念屈原、時令節氣
(2)傳統習俗:飲食、活動、地方特色
(3)文化傳承:詩詞歌賦、民間故事
(設計意圖:本環節充分利用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料,采用分組探究的形式開展教學。通過自主探究、資料整理、小組討論和成果展示,學生不僅增強了探究能力和協作精神,也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學生在展示交流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教師適時引導,幫助學生系統梳理知識要點,使學習更加深入和有效。)
3.動手實踐,體驗粽子文化
(教師從探究展示區走向實踐操作臺,動作輕緩地整理教具,目光環視全班)
師:同學們,通過前面的探究,我們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現在,讓我們一起動手體驗傳統文化,感受包粽子的樂趣。
(教師站在教室前方的演示臺前,雙手依次拿起準備好的材料,舉至胸前讓全班能看清)
師:大家看,這是我們今天要用到的材料:粽葉、糯米、紅棗和粽繩。粽葉已經提前用開水浸泡過了,同學們待會使用時要小心,不要燙到手。
【教師示范環節】
(教師從一疊粽葉中仔細挑選出一片完好的,雙手輕輕托起,舉至胸前與肩同高,身體略微前傾,確保教室后排的學生也能看清)
師:首先來選粽葉,大家要注意三點。
(右手托著粽葉底部,左手食指依次指向粽葉的不同部位,目光在全班學生之間掃視)
師:第一,要選深綠色的;第二,葉片要完整,沒有破損;第三,葉面要光滑有光澤。
(雙手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粽葉兩端,將粽葉完全展開,在燈光下輕輕晃動,展示葉片的光澤)
師:接下來,我們開始折粽葉。要將光滑的一面朝外,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漂亮。
(右手拇指和食指穩穩捏住粽葉上端,左手從下向上緩緩推進,將粽葉對折,同時用手指沿折痕輕輕壓實,折成漏斗狀)
生1:老師折得好漂亮!
(教師微笑點頭,放慢動作重復演示,邊做邊講解)
師:大家注意看這個動作。粽葉要對齊,用手指壓出一道折痕,這樣才能折出漂亮的錐形。
(將折好的漏斗舉過頭頂,慢慢轉動360度,確保每個角度的學生都能看清楚形狀)
師:看,這樣就是一個標準的漏斗形狀。
(右手握住漏斗底部,左手拿起調羹,舀起適量糯米)
師:現在開始放糯米,第一次大約放到這個位置。
(用調羹背面輕輕壓實糯米,動作輕柔但有力)
師:一定要壓緊實,這樣煮出來才不會散。
(從裝紅棗的碗中取出一顆,動作優雅地放入糯米中央)
師:放入紅棗后,再加入一些糯米封口。
(雙手配合,將四周多余的粽葉向中間緩緩折疊,手指不斷按壓定型)
師:包裹時最關鍵的是收口。要把四周的粽葉都折向中間,注意要整齊、用力。
(拿起紅色粽繩,從粽子頂端開始,雙手靈活地由上至下纏繞)
師:系繩時要注意,從上往下繞,每道繩子之間要留出合適的距離,最后打一個漂亮的結。
(將包好的粽子舉起,轉動展示)
師:看,這就是一個完整的粽子。
【分組實踐環節】
(教師從講臺走下,示意學生開始動手)
師:看明白了嗎?現在請大家開始動手。記住,動作要輕柔,注意安全。
只見A組的小紅小心翼翼地挑選粽葉,邊挑邊和同組的小明討論:“你看這片葉子怎么樣?顏色夠不夠深?”
B組的李華折了兩次都不夠完美,有些著急。教師走到他身邊,輕聲鼓勵:“不要著急,我們一起來試試。”一邊說,一邊用手把著李華的手,帶著他完成折疊動作,“感受到了嗎?要這樣輕輕地壓。”
C組的張明包好了第一個,興奮地舉起來給大家看。教師及時表揚:“做得不錯,不過粽繩可以再系緊一些。來,我教你一個更好的方法。”說著,示范了一個改進的系繩方法。
教師巡視指導時,細心關注每個學生的狀態。看到有的學生動作不規范,就走上前去,蹲下身子,和學生保持平視,耐心指導。對做得好的,及時給予肯定:“這個折法很標準,可以教教其他同學。”
不一會兒,教室里飄起陣陣粽香。有的學生已經開始嘗試第二個,有的在互相請教技巧,整個課堂充滿歡樂的氣氛。教師適時提醒:“注意保持桌面整潔,糯米掉出來要及時收拾。”
眼看時間接近尾聲,教師輕輕拍了拍手:“同學們,讓我們把包好的粽子放在展示臺上。”學生依次將自己的作品擺放整齊,雖然形狀大小不一,但都凝聚著滿滿的成就感。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生動的語言表達、層次分明的教學引導,全面展現了實踐課堂的真實場景。教師示范環節突出重難點,分解動作要領;分組實踐環節注重個性化指導,及時鼓勵反饋。整個過程既保證了教學效果,又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4.總結分享,深化節日認知
(教師走到教室中央,環顧四周,臉帶微笑)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還親手制作了香噴噴的粽子。讓我們一起來談談今天的收獲和感受吧。
生1:(舉手站起)我學會了包粽子,了解了端午節的來歷,知道了端午節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驅邪祛病、敬畏自然的智慧。
生2:通過今天的學習,我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前覺得包粽子、賽龍舟只是節日習俗,現在明白了這些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教師走到黑板前,邊寫邊總結)
師:是的,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希望同學們能夠把今天的體驗和感悟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讓傳統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傳承下去。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總結課堂收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達到知識、技能、情感的統一,實現文化傳承的教育目標。)
三、小學綜合實踐課程開展跨學科項目教學成效分析
(一)跨學科學習能力增強
通過端午節主題項目教學的開展,學生在語文、歷史、美術等多學科知識的整合運用中不僅掌握了文獻查閱、資料整理、口頭表達等語文學科關鍵能力,而且對歷史文化、民俗特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在實踐制作活動中提升了動手能力和藝術審美情趣,充分體現了跨學科學習的綜合性。
(二)傳統文化認知加深
在本次端午節主題項目教學活動中,通過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欣賞端午主題詩詞、探究節日習俗內涵、參與傳統手工制作等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學生不僅對端午節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民俗特色有了全方位的認識,還在親身實踐和深入探究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和價值認知。
(作者單位:鎮江市揚中市外國語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