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5 The colourful world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了學生難以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效聯結、學習興趣與動力不足等教學問題。對此,筆者就融合生活化教學這一思考,結合相應的實踐課例,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情景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景中教授英語單詞與句型,旨在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學習興趣。通過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興趣點,筆者設計了一系列與顏色相關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如色彩尋寶游戲、色彩創意畫、色彩描述比賽等,將抽象的顏色詞匯與具體的生活實物、場景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掌握顏色詞匯的用法。與此同時,課例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表達和創新能力,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方式,引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
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融合生活化教學的理念,不僅有效解決了學生難以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結的問題,還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顏色詞匯的理解和記憶,還形成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和跨文化交際意識。下面要闡釋、討論以及分析的教學課例,為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學背景與目標設定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英語教學不再僅局限于課堂內的知識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人教版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5 The colourful world,以其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情景和貼近生活的主題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本單元旨在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加深他們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對此,筆者將本單元教學目標設定為:
1.掌握本單元關于顏色的詞匯和基本句型,能夠用簡單的英語描述自己看到的顏色,表達自己的喜好。
2.通過了解不同顏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顏色帶來的美感。
3.通過觀察、討論、創作等生活化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4.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方式,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二、The colourful world生活化教學設計
(一)課內教學
1.詞匯與句型的生活化呈現
(1)詞匯教學
在詞匯教學方面,筆者發現學生難以準確記憶顏色詞匯,容易混淆相近的顏色。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在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景中教授顏色詞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筆者發現,實物展示是一種直觀、有效的教學方法。于是,筆者在課堂上利用彩色氣球、畫筆、水果等實物直觀展示顏色詞匯,如red,blue,green,yellow等。學生在觀察中感受顏色,對顏色詞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如當筆者展示一個紅色的蘋果時,學生會立刻聯想到“red”這個單詞,并加深了對“red”的記憶。
然而,實物展示雖然直觀,但難以涵蓋所有顏色詞匯。因此,筆者又創設了“彩虹橋”“水果樂園”等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顏色詞匯。如在“彩虹橋”情境中,筆者引導學生觀察彩虹的七種顏色,并用英語說出每種顏色的名稱;在“水果樂園”情境中,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水果,并用英語描述水果的顏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顏色詞匯。
(2)句型教學
在句型教學方面,筆者發現學生難以運用所學句型進行實際交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結合情景教學理論,通過日常對話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語境中運用句型。
筆者首先通過日常對話引入句型,如“What colour is your pencil-case?”“It’s blue.”這種對話方式自然、流暢,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句型。然而,日常對話雖然實用,但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因此,筆者又設置了“小小畫家”角色,讓學生扮演畫家,用“Let’s draw some...”句型描述自己想要畫的顏色。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情景教學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是在真實或模擬的情景中進行的,通過觀察和互動來構建知識。筆者認為,將顏色詞匯和句型融入生活情景中進行教學,可以有效解決學生難以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結的問題。通過實物展示、情景模擬、日常對話和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學生可以在真實或模擬的語境中感受和理解顏色詞匯和句型的用法,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聽力與口語的生活化實踐
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聽力與口語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難以在真實語境中靈活運用所學顏色詞匯和句型。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情景教學理論,設計了一系列聽力與口語的生活化實踐活動,旨在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學習興趣。
(1)聽力訓練
筆者發現,傳統的聽力訓練往往缺乏真實性和趣味性,導致學生難以投入學習。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筆者嘗試將生活元素融入聽力訓練中。
生活錄音:筆者利用課余時間錄制了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如“What colour do you see in the sky?” “I see blue sky and white clouds.”這些錄音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聽錄音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真實語境中的顏色表達,同時,引導學生嘗試模仿錄音中的語音、語調,提高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歌曲欣賞:為了增強聽力訓練的趣味性,筆者選取了與顏色相關的英文兒歌,如Rainbow Song。這首歌曲旋律歡快,歌詞簡單易懂,讓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學習顏色詞匯和句型。通過反復聽唱,學生不僅掌握了顏色詞匯的發音,還能夠在歌曲情景中靈活運用所學句型。
(2)口語表達
在口語表達方面,筆者發現學生往往缺乏自信,難以在真實語境中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筆者設計了小組討論和情景對話等實踐活動。
小組討論: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顏色及其原因。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不僅能夠鍛煉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夠了解不同顏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義。
情境對話:為了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運用所學句型進行口語交流,筆者創設了“在超市挑選水果”“在公園里畫畫”等情境。在這些情境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顏色詞匯和句型進行對話交流。如“I want to buy some red apples and green bananas.” 通過情境對話,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內容,還能夠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情景教學理論強調在真實或模擬的情景中教授語言,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筆者認為,小組討論和情境對話等實踐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有趣的口語表達機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且這些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融合生活化教學的新課程理念,不僅有效解決了學生難以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結的問題,還顯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聽力與口語的生活化實踐,學生不僅掌握了顏色詞匯和句型的用法,還能夠在真實語境中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了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僅如此,這些實踐活動還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觀察力和創造力等核心素養。
3.閱讀與寫作的生活化拓展
教學過程中,筆者還發現學生在閱讀與寫作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難以將所學顏色詞匯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缺乏寫作靈感和興趣等。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設計了閱讀與寫作的生活化拓展活動。
(1)閱讀理解
筆者發現,傳統的閱讀理解教學往往注重詞匯和句型的講解,而忽視了顏色詞匯在故事情景中的實際運用。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筆者嘗試將顏色詞匯與英文小故事相結合,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顏色在故事中的作用。
生活故事:筆者選取了一些與顏色相關的英文小故事,如The Little Blue Truck等。這些故事不僅情節有趣,而且顏色詞匯豐富,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自然而然地理解顏色在故事中的作用。筆者還引導學生關注故事中的顏色描述,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顏色詞匯的用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是在真實或模擬的情景中進行的,通過觀察和互動來構建知識。筆者認為,將顏色詞匯與英文小故事相結合,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有趣的閱讀情景,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性。這樣的教學方式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顏色詞匯在故事情景中的實際運用,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任務: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筆者設置了“尋找顏色”的閱讀任務,讓學生在故事中找出并標注出所有顏色詞匯,如“red”“blue”“yellow”等。這樣的任務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顏色詞匯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準確性。
(2)寫作練習
在寫作方面,筆者發現學生往往缺乏寫作靈感和興趣,難以將所學顏色詞匯運用到寫作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設計了日記記錄和創意寫作兩種寫作練習方式。
日記記錄:筆者鼓勵學生用簡單的英語記錄自己每天看到的顏色,如“Today I saw red flowers and green trees.”這樣的日記記錄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運用所學顏色詞匯。同時,筆者還引導學生關注顏色與情感之間的聯系,如“The red flowers made me feel happy.”通過這樣的描述,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顏色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情景教學理論強調在真實或模擬的情景中教授語言,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筆者認為,日記記錄是一種有效的情景教學方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有趣的寫作情景。這樣的練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創造力。
創意寫作: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創造力,筆者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創作一個關于顏色的故事,如The Magic Colours。在創作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運用所學顏色詞匯和句型,如“The magic colours brought joy and happiness to the world.” 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內容,還能夠提高寫作能力和創造力。
教學實踐證明,這種融合生活化教學的新課程理念在閱讀與寫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通過生活故事和閱讀任務,學生不僅加深了對顏色詞匯的理解和記憶,還提高了閱讀理解能力。且通過日記記錄和創意寫作兩種寫作練習方式,學生不僅提高了寫作能力,還形成了觀察力和創造力。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解決了學生難以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結的問題,還顯著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課外拓展
1.尋找生活中的色彩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準確地說出顏色的名稱,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乏將顏色詞匯與具體物品相聯系的能力。此外,學生對于顏色的感受和情感聯系也缺乏深入的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建構知識的過程。因此,筆者認為,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色彩,學生可以在真實情景中加深對顏色詞匯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形成審美情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情景教學理論也強調在真實或模擬的情景中教授語言,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任務布置:
課前,筆者布置了一項任務:讓學生觀察并描述自己家中、學?;蛏鐓^中不同顏色的物品,如紅色的書包、綠色的樹葉等。這一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顏色詞匯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群內分享:
在線平臺上,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分享。學生紛紛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并用英語描述自己看到的顏色,如“I saw a red car on the street.It was...”通過這樣的分享,學生不僅鞏固了顏色詞匯的掌握,還學會了如何在真實情景中運用這些詞匯。
在分享之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學生也學會了如何在真實情景中運用顏色詞匯進行描述和交流。
2.制作彩色翻翻書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雖然能夠準確記憶顏色詞匯,但在實際情景中運用時卻顯得力不從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融合生活化教學的理念,通過制作彩色翻翻書這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創作的過程中加深對顏色詞匯和句型的理解,同時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需要在實際情景中通過互動和實踐來掌握知識。筆者認為,制作彩色翻翻書這一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或模擬的生活情景,讓他們在動手創作的過程中自然地運用顏色詞匯和句型,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活動設計與實踐:
材料準備與指導制作:
筆者為學生準備了彩色卡紙、剪刀、膠水等制作材料,并詳細指導他們如何裁剪卡紙、繪制顏色圖案以及制作翻翻書的基本步驟。
語言表達與創意發揮:
在翻翻書制作完成后,筆者鼓勵學生用英語為每頁配上簡單的描述,如“This is a red apple.” “The sky is blue.”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鞏固了顏色詞匯的掌握,還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展示與分享:
完成翻翻書后,筆者組織了一次展示與分享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英語進行介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還學會了如何欣賞和尊重他人的作品。
教學成效:
通過制作彩色翻翻書這一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顏色詞匯和句型的理解,還提高了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且通過展示與分享活動,學生也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教學反思與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顏色詞匯和句型的掌握情況較好,能夠用英語描述自己看到的顏色,表達自己的喜好。通過生活化教學活動,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部分學生在口語表達和寫作方面仍存在困難,需要進一步加強訓練。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計劃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1.加強口語訓練:通過組織更多的口語交流活動,如角色扮演、英語角等,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增加寫作練習:布置更多的寫作任務,如日記、小故事等,讓學生在寫作中鞏固所學詞匯和句型,提高寫作能力。
3.關注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英語學習中取得進步。
通過本次教學實踐,筆者深刻體會到生活化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融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和活動設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筆者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計劃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在未來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踐行新課程理念,不斷探索和實踐生活化教學的新方法和新途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蘭州市西固區福利路第三小學)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