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新課標”)為教師實施核心素養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乘法,培養學生的符號意識,提升學生識記運算符號、運算能力等數學素養,運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小學二年級學習的內容,本文以這一內容為例,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運算教學,以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完成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
一、通過情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引出學習主題
新課標下的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借助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運算知識進行主動思考。
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短視頻,視頻中魔術師正在進行魔術表演。他先展示了三個空鳥籠讓大家看,然后,他拿出一塊布蓋在了上面,接著他吹了三口氣。當他又拿掉蓋在鳥籠上的布后,每個鳥籠里都有了小鳥。
教師:同學們,大家從視頻中看到了什么?
學生1:我看到了3個籠子,每個籠子里面有4只小鳥。
教師:非常好。
學生2:我數了一下,一共有12只小鳥。
教師:同學們,你們根據視頻中的情境能不能提煉出數學問題?
學生3:可以。根據這個情境,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現在一共有3個籠子,每個籠子里面有4只小鳥,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小鳥?
教師:說得非常好。你還有哪些發現?
學生仔細觀察教師展示的圖片,過了一會兒,有學生提出觀點:每個籠子里面的小鳥數量是一樣的。
教師:這個思路很好,那么,順著這個思路,你還可以提出來哪些有趣的問題?
學生展開交流討論,提出了很多類似的問題。如:
學生1:一捆小棒有5根,同樣的3捆小棒一共有多少根?
學生2:一袋蘋果有4斤,同樣的4袋蘋果一共有多少斤?
……
教師:大家提出的問題都很好,在解決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使用了數數的方法,但是如果每次都要數,是不是太麻煩了?有沒有一種好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地解決這類問題?
學生:應該有吧!
教師:是的,當然有更簡單的方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種可以快速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乘法!乘法究竟是什么呢?它有什么作用?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設計意圖:數學運算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枯燥乏味的感受,影響學習效率。教師借助有趣的情境,增強學生在教學中的自主性,并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從而提升運算教學的質量。)
二、引導學生探索,理解“乘法”的本質
新課標強調,符號意識的培養是小學數學運算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數學符號展開探索,促使學生正確理解數學符號的本質。
教師:在剛才的情境探索中,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每個籠子里面有4只小鳥,一共有3個籠子,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問題列出來怎樣的式子?
學生:把三個籠子里的小鳥數量加一起。
教師:(板書)4+4+4=12,是這樣嗎?
學生:是的。
教師:那計算小棒、蘋果的式子呢?
學生:小棒是5+5+5=15,蘋果是:4+4+4+4=16。
教師:同學們看看,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其中的加數有什么特點?
學生:加數都是相同的。
學生:同一算式中的加數都一樣。
教師:我們以小鳥的數量為例。大家在列式子的時候,為什么會使用4+4+4來求小鳥的數量?
(教師暫停視頻,讓學生仔細觀察)
學生:因為3個籠子都是有4只小鳥,要想求出小鳥的總數量,就需要將3個籠子里面小鳥的數量加起來,所以是4+4+4。
教師:很好。因為在每個籠子里面都有4只小鳥,一共有3個籠子,所以是3個4相加。那如果現在每個籠子里面有5只小鳥,一共有4個籠子,大家又可以列出來怎樣的式子?可以獲得怎樣的結論?
學生對新的情境展開分析,結合在上一個情境探索中獲得的結論,給出了“5+5+5+5”的結論,并且認識到這個式子的本質是“4個5相加”。
教師:我們剛才列的式子都可以用“幾個幾”來表示,如果我們要計算20個5相加,那就是寫出來20個5相加,這樣計算也未免太麻煩了。現在,我們有一種很簡便的表達方式,也就是乘法,乘號“×”,當我們要表示“3個4相加”的時候,就可以寫成“3×4”或者“4×3”!
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展開交流討論,讓學生感受加法和乘法之間的轉化。
教師:按照對乘法符號的了解,我們現在要表示“4個5相加”,可以如何表示?
學生1:可以用“5+5+5+5”進行表示,也可以用“4×5”來表示,或者用“5×4”來表示。
(設計意圖:掌握數學符號的本質是提升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運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數學符號內涵的解讀,加深學生對運算本質的認識,從而促進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
三、培養學生的“乘法”符號意識
小學生記憶能力還不夠強,在運算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直觀性教學手段的運用,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記住數學符號,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我們今天學習了一個新的數學符號——乘號“×”,大家認為乘號和加號之間存在怎樣的區別?
教師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乘號和加號。
學生1:乘號和加號長得很像呢!
學生2:都是由兩個筆畫組成的。
學生3:我覺得乘號就好像是加號歪了一下身子。
……
教師:看來大家都可以發現,乘號和加號在外形上有點相似,那么大家能不能發現乘號和加號之間存在的另一個秘密?
教師將5+5+5+5、4×5等式子重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引導學生發現乘號和加號之間的關聯。
學生1:我發現了,當幾個加數一樣的時候,這個式子就可以轉化成乘法式子了。
教師:非常棒,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更加簡便的方式來表示式子了,看來,乘號的運用為我們順利解決問題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呢!
教師:在今后遇到計算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使用加號還是乘號來解決問題。在寫“×”的這時候,可以將“×”看作是“+”歪了一下身子,這個符號就叫作乘號。在讀的時候,我們則要將其讀作“乘”,比如說“3×4”這個式子就讀作“3乘4”。
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展開體驗,讓學生按照多媒體課件上展示出來的各種乘法式子,用正確的方式來讀一讀,體會乘法符號的運用。
教師:下面,讓我們來分析“3×4=12”這個式子,你認為可以使用怎樣的畫圖方式來表示這個式子?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畫圖的活動,讓學生嘗試使用畫圓圈的方式來表示這個式子。有的學生將每畫4個圓畫為一組,畫出3組;有的學生將每3個圓為一組,畫出4組。
教師:誰的畫法是正確的?我們可以怎樣高效地使用畫圓圈的方式展示出這個式子?
總結:通過對乘法的定義可以看出,這個式子的含義是3個4為12,或者4個3為12,因此可以想到兩種表示方法:一種是3個圓為一組,畫出4組即可;另一種是4個圓為一組,畫出3組即可。
(設計意圖:通過數學語言表達以及畫圖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對乘號的本質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乘號和加號之間的聯系,實現對學生符號意識的有效培養。)
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教師借助歸納總結的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讓學生對運算關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師: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掌握了什么新知識?你獲得了哪些新的感悟?
學生1:我學習了乘號的知識,當我們要表示“幾個幾”的時候,就可以用乘號來表示這個式子。
教師:你可以舉出來一個例子嗎?
學生1:比如我們要表示5個7,那就可以用5×7來表示。
學生2:我們還可以用7×5來表示。
教師:很好,大家還有哪些收獲?
學生3:我認為,加法和乘法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兩者之間可以實現相互的轉換。
教師:那么對于3+3+3+3這個式子,可以怎樣來進行轉換?
學生觀察教師寫在黑板上的新式子,發現當加法式子中加數相同的時候,可以進行加法和乘法的相互轉換。
學生4:我覺得數學很有趣,原來很復雜的數學式子可以用乘法以很簡便的方式表示出來。
……
教師:看來大家的收獲十分豐富,希望在今后展開計算的時候,大家可以靈活地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讓自己的計算效率得到提升!
(設計意圖:小學生缺乏反思和總結的意識,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可以讓學生搭建起完善的知識框架,讓學生在知識的總結中獲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五、培養學生的運算轉換能力
教師通過讓學生應用掌握的數學符號,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對數學運算的本質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教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哪些符號?它們可以用來做什么?
學生1:我們學習過加號“+”的知識,當表示兩個數量要加在一起時,就可以用加號來進行計算。比如,有1千克蘋果和2千克香蕉,它們一共有多少千克?就可以表示為:1+2=3(千克)。
學生2:我們還學習過減號的知識,當表示兩個數量差距的時候,就可以用減號來進行計算。
教師:那么對于我們正在學習的乘號,大家認為在生活中都有怎樣的作用?
學生展開短暫的討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乘號在現實生活中都有怎樣的應用。
學生1:當幾個加數相等的時候,為了更加方便地表示,我們就可以使用乘號解決問題。比如每箱蘋果的重量是5千克,一共有4箱,那么蘋果的總重量就是5×4=20(千克)。
教師:很好,那么在進行計算的時候,我們怎樣讓等號兩邊的式子相等?觀察下面的式子,想一想可以填進去怎樣的符號。
3□6=6□6□6 2□7=7□7
學生1:觀察第一個等式,可以看到等號右邊是3個6相加,所以等號右邊填上兩個加號,等號左邊填上一個乘號就可以。
學生2:根據乘號和加號之間的關系,可以知道在計算幾個幾的加法時,可以使用乘號來表示,所以可以看出來在第二個等式中,等號右邊可以填上加號,左邊可以填上乘號。
教師:讓我們來看一個新的問題:小紅在超市購買蘋果,一個蘋果的價格是2元錢,小紅想要購買5個蘋果,那么需要多少錢?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想一想:如何運用運算符號表示其中的運算關系?你可以根據這個問題列出怎樣的式子?
教師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上面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結:在這個問題中,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表示其中的數量關系:一種是運用加法,每個蘋果的價格是2元錢,一共有5個蘋果,因此可以用2+2+2+2+2來表示;另一種是運用乘法,有5個2元錢,可以用5×2來表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展開知識的應用,可以增強教學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讓學生在生活問題的解決中對乘號、加號中蘊含的運算關系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六、培養學生的認知遷移及想象能力
在新課標背景下,運算教學要具有結構化的特征,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將零散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認知遷移,培養學生整合知識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加號和減號的知識,大家是否還記得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
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了交流討論,回顧過去所學的知識。
學生1:加法和減法互為逆運算。
學生2:比如3+4=7,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到7-3=4,或者7-4=3。
教師: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乘號這個新符號,你覺得乘號和除號是否也有某種關聯呢?
學生展開猜想,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疑問,營造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為學生學習更多新知做鋪墊。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探索加法和減法、乘法和除法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以培養學生的遷移意識為主要目的,讓學生形成知識遷移的學習習慣,為今后除法知識的教學奠定好基礎。)
七、總結與反思
(一)加強過程評價,改善教學質量
新課標強調“教學評一體化”。在運算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問題驅動、任務驅動等方式完成對學生的個性化評價,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發揮出教學評價的實際作用。如在情境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評價的方式激勵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在知識探究環節,教師可以運用引導性的評價引導學生展開對新知識的探索等。另外,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客觀看待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用合適的評價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開發信息資源,增強教學直觀性
運算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在小學數學運算教學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運算教學中,教師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運算原理的形成過程,加深學生的感悟,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展開運算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協調好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和信息技術教學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學生主體性缺失的情況,避免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依賴的心理。
(三)重視學生實踐體驗,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運算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小學數學運算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增強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可以在課后引導學生展開對生活的探索,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運算場景,讓學生嘗試用乘法表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自己所學。
本文以“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為例,探討了教師如何在小學數學運算教學中滲透新課標的教學思想。借助新課標理念的滲透,教師不僅能夠改善學生在教學中的學習狀態,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而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作者單位:常州市冠英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