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學習任務群”這一重要概念,強調通過設置一系列驅動性任務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因此,筆者進行了大單元視域下的微任務群設計與實施微探。
經過兩年的實踐研究,筆者認為微任務群是指從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和小學語文學習規律出發,以培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設計若干關聯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層面的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學習任務。微任務群有四個類別:語言“錘煉—表達”型微任務、思維“聚合—發展”型微任務、審美“喚醒—體驗”型微任務、文化“熏陶—認同”型微任務。這里的微任務是指教師事先對復雜的教學任務進行加工、重組或分解,以便學生更加輕松地學習。而大單元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著微任務群的探索與構建。微任務群的教學點是基于大單元視域來確定的,用宏觀統籌微觀,聚焦“微”字,識微見遠,窺一斑而見全豹。
一、問卷訪談,調查微任務
筆者對小學語文課堂微任務群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查,本次問卷調查抽取我校一至六年級學生及48名語文教師為樣本。問卷調查主要側重于通過了解學生對借助微任務群學習知識的認可程度,分析小學語文微任務群教學的實施現狀。
筆者根據問卷調查分析了教師的上課方式(見圖1),其中大多數學生表示,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把講講寫寫、讀讀背背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少部分學生提到教師會在教學中穿插有趣的游戲。問卷統計了學生喜愛的學習方式(見圖2),絕大多數學生期待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的方式來學習,少部分學生喜歡通過做題和課堂對話的方式學習。
由此可見,微任務的方式學習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為廣大學生接受,通過完成學習任務的方式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有動力,能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教師訪談選取了各年級不同教齡段的教師,主要分為職初教師和成熟型教師(取得區級以上榮譽稱號的教師)。筆者從“教師教學中的困惑”“微任務群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比較”“教師對微任務群教學的關注與了解”“微任務群促進學生發展”等方面設計了幾個問題,進行了調查。如:“您在教學中是否融入了微任務群的教學理念?”“您認為微任務群教學如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等。
問卷及訪談結果顯示,小學語文課堂微任務群教學的現狀如下:
1.微任務目標泛化
在訪談中,筆者發現部分教師對任務群教學的關注和了解不足,對語文教材內容不熟悉,在教學實踐中找不到單元文本之間的關聯,沒有立足單元整體對文本進一步細化、分解,使其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中。“微任務”之間缺乏聯系和銜接,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體系。另外,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沒有制訂科學合理的任務目標,沒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機會。
2.微任務情境單調
在言語實踐活動中,絕大多數教師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抓關鍵詞品析文字的美感,極少數教師會通過創設“小導游”的角色,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用自己的話講述。傳統的閱讀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往往采用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缺乏自主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導致其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影響,不利于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3.微任務評價片面
課堂評價以師評為主,評價主體不夠多元;評價內容不夠全面,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沒有根據學生的水平、個性特點等調整方式及標準;個體差異關注不足,用統一標準衡量全體學生,導致對部分學生的優勢和進步無法準確評判,如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拓展性學習方面的成果未予重視,對學困生在基礎知識掌握上的點滴進步未及時肯定。
二、橫縱架構,明確微任務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該單元有四篇課文,分別是《古詩三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和《延安,我把你追尋》。本單元語文要素為“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筆者以此為依據,確定教學目標,從橫向、縱向兩個角度進行思考,設計了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微任務。
(一)橫向:單篇課文任務設計環環相扣
四年級學生正處于審美意識的萌發、形成階段,古詩詞作為藝術經典對學生的審美趣味、格調養成有著重大影響。“審美創造”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重在引導學生在言語學習和實踐中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掌握一定的審美方法,積累審美經驗,形成審美素養。筆者在《古詩三首》和《延安,我把你追尋》單篇教學時,基于古詩、現代詩的文本特點,均設置了審美“喚醒—體驗”微任務,旨在從橫向尋找同類任務群教學的共性,提煉出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優異路徑,即“抓詩眼,了解文意,感受畫面美”“誦詩篇,以讀促悟,讀出詩韻”“再創造,悟詩情,打造個性化審美作品”。
(二)縱向:多篇課文任務設計層層深入
筆者對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課文的文本特質、教學主題、微任務和微任務群類型進行了劃分(見表1),其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和《梅蘭芳蓄須》均屬于記敘文,主題確定為“聽愛國之志,品愛國情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本單元第二篇課文,筆者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明確“周恩來做了什么事”,嘗試發現三件事之間的關系,并用自己的話串聯起來,讓學生在教師言語支架的基礎上實現思維的發展。《梅蘭芳蓄須》一文中探究“梅蘭芳蓄須明志”的原因與“探究少年周恩來立志原因”的思路類似。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學法遷移,讓學生默讀課文自主梳理信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信息梳理與整合,此時,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實現了智慧的二次生長。
綜上所述,聚焦課標,了解大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確保微任務能夠緊密圍繞大單元的主題展開。在設計微任務時,教師應注重任務之間的銜接和聯系,確保學生在完成微任務后能夠形成對大單元知識的整體認知。
三、創設情境,落實微任務
“情境”一詞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出現了多次,這是對情境在教學中重要性的新發現,知識具有情境性,學習是情境化的實踐。本單元,筆者設計的子情境將穿插每個學習任務的先導學習中,讓整個學習內容與單元大情境相一致,讓情境貫穿學習任務的始終(見表2)。
針對當下大單元教學任務群設計泛化的傾向,要想切實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一定要引導學生在真實、有效的語言實踐中動起來,使之真正習得語文能力。從單元內容看,本單元引導學生圍繞“家國情懷”這一主題,通過閱讀古詩、記敘文、現代詩等文學作品,了解歷史人物和事件,并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人物身上的愛國精神和家國情懷。下面筆者將以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一課為例,談一談如何創設情境,落實微任務。
本課的單元大情境是“弘家國情懷,展英雄風采”,子情境一是“關注仁人志士,感受愛國情”,其微任務載體是兩個活動:一是誦讀愛國詩,走近英雄豪杰;二是傾聽周恩來的愛國之志。筆者在情境中落實了三個微任務。
任務一:感美,識英雄,讀懂詩意
學生自主讀詩,教師提出問題:《古詩三首》中的英雄人物分別是誰?他們為什么被稱為英雄?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共同梳理出三首詩的人物和事件。完成梳理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找一找《出塞》中表示時間的詞語,發揮想象說一說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面對這一輪明月,戍邊將士的親人在做什么呢?
白發蒼蒼的父母,遙望邊關" " " "。
孤苦無依的妻子,遙望邊關" " " "。
天真無邪的孩子,遙望邊關" nbsp; " "。
歸鄉是千萬征人縈繞在心頭的夢,最終只能化作一句——萬里長征人未還。從秦代到漢代,明月連接古今的同時,還連接著邊關和家鄉,成為古往今來人們表達思念之情的獨有意象。征途漫漫,邊關地域綿延,如此時空背景下,思鄉之情、戍邊之苦、報國之志、對和平的渴求更加厚重、立體。學生借助言語支架,發揮想象,理解古詩,將古詩詞凝練、簡潔的語言變得具體而生動,構筑出意蘊無窮的畫面。
任務二:立美,誦壯志,讀出詩韻
立美是感美的深化和升級,學生以對話、吟唱、歌舞、表演等形式投入詩詞場景,進入角色,帶入情感。古詩教學要以音律構建詩境,在讀好停頓的基礎上,注意何時強調、何時輕讀、何時快讀、何時慢讀,如《夏日絕句》“作”“杰”“亦”三個入聲字,誦讀時要做到鏗鏘有力,給人雄渾堅定的力量,讓英雄的情懷穿音而出。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經典的作品配上相應的曲譜進行詩詞吟唱,或者將本單元愛國詩詞作為原始劇本,如在王翰《涼州詞》的基礎上,結合當下時政進行改編,一來從詩人視角表現古代將士舍生忘死的壯志豪情;二來與時俱進,展現當代軍人愛國魂,如加入“海空衛士”王偉的英勇事跡。學生演一演、誦一誦,實現與英雄豪杰的情感共振。
任務三:創美,悟豪情,品味詩境
從審美素養形成階段來看,感美是基礎,立美是深化,創美是升華。“萬里長征人未還”“古來征戰幾人回”“生當作人杰”三句詩中都出現了一個“人”字,他們有的為國捐軀、戰死沙場,有的凱旋建功立業,有的深藏功與名郁郁而終,明確每個時代都有英雄,每個民族都需要英雄。筆者播放微視頻《千古風流人物》,以時間軸的形式帶領學生了解不同時代的英雄和愛國詩,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愛國詩,結合詩詞意境制作書簽、明信片、題畫詩,寄情勵志,讓學生創作屬于自己的審美作品。如古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當代毛澤東“人生無處不青山”,作業設計融書法、繪畫于一體,打破學科壁壘,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經典詩詞之所以能夠跨越古今,最打動人的核心力量就是其中的情志之美。教材中古詩詞的情志之美通常和單元人文主題相呼應,筆者在本課教學中以三個微任務層層深入,由“感受美”“建立美”到“創造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喚醒了學生熱愛家國的美好情感,通過創設學習情境,給學生積極的情感熏陶和價值引領。
四、以評促教,優化微任務
為了體現“教—學—評”一致的教學理念,筆者將評價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凸顯評價設計的特點,融合表現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見表3),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以評促學、以評導學,全面提升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全面化。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強調學習任務群的背景下,微任務群有著獨特的教學價值。大單元視域下微任務群的任務更易于操作,內容更精致有效;既能以小微處的探究突出任務群的特征,聚焦微觀、聚合知識、聚集材料,又能兼顧小切口、深挖掘,從而有效幫助學生層層積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未來科技城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