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航空制造業和航空運輸業的融合發展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作為國家戰略產業,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均入了產業的戰略機遇期,航空制造業部分領域正從過去的“跟跑、并跑”階段邁向“領跑”階段,航空運輸業也已進入國產裝備導入、創新驅動起步和戰略對手遏制的階段,航空制造業和航空運輸業的融合發展是進一步推動中國民航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文章首先通過篩選相關文獻建立指標庫,結合專家價值判斷和主成分分析、相關性分析,構建了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然后利用經TOPSIS思想和灰色關聯度模型改進后的距離協同度模型來測度兩業融合水平。研究結果表明:在2006—2020年期間,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水平穩步上升,且航空運輸業發展水平整體高于航空制造業。
關鍵詞:航空制造業;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
" 中圖分類號:F560" "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5.07.018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in line with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As national strategic industries,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ve entered a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moving from the stage of \"following and running together\" to the stage of \"leading\" in some fields, and the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domestic equipment, starting innovation drive and containing strategic rivals\". As for the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t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domestic equipment introduction, innovation-driven start, and containment of strategic rival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ivil aviation.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constructed by screening relevant literature to establish an index library, combining expert value judgment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secondly, the distance synergy model improved by TOPSIS method and gray correlation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6 to 2020,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level of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steadily increased,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 whole.
Key words: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level
1" 研究背景
在最新的全球民用航空市場展望中,波音、空客、商飛預測全球航空市場在未來20年內將迎來超過40 000架新飛機的交付,總價值超80 000億美元,這一預測充分展現了航空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其中,中國市場預計將至少需要8 000架飛機,不僅體現了中國航空市場的快速增長,也表明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航空市場。面對具有廣闊全球發展前景的航空產業,2023年5月28日,中國商飛研制的C919由中國東航完成全球首次商業載客飛行,2023年9月,C919的訂單數量超1 100架,不僅標志著C919客機在技術上的成熟和規模化商業運營的開始,也反映了中國航空產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即作為國家戰略產業的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分別進入了產業的戰略機遇期。航空制造業方面,正從過去的“跟跑、并跑”階段邁向部分領域的“領跑”階段,航空運輸業方面,正面臨國產裝備導入、領先創新起步、戰略對手遏制等情況[1]。因此,當前既是我國民航國產裝備投入運行的關鍵期,也是航空制造業和民航運輸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期。
" 關于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相關問題,Roehl et al.[2]認為日本航空制造業失敗的情況主要是國內航空運輸市場與航空制造市場不匹配。綦琦[3]指出兩業協同發展是未來民航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需從挖掘支線航空市場、打造民航全產業鏈、拓展航空制造鏈條三個角度出發加強兩業協調發展。高淑新[4]用灰色關聯模型對中國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的關聯度和協調度進行測度。基于價值鏈理論,韓霞等[5]研究了航空制造業服務化的模式。許佳煒等[6]以上海為例對民機制造業與民航運輸業“雙業融合”機制進行了分析。趙健恩等[7]通過總結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際上兩航融合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得出兩航融合是促進民航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和關鍵。整體來看,兩航融合發展實證測度方面的文獻較少,且少數實證文獻也只是從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間的關聯度、協調度等單一方面進行測算,兩航融合發展測度計算的維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2" 融合發展機理
產業融合論是指導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關鍵理論。產業融合互動關系共經歷了3個階段,早期的“需求遵從論[8]”和“供給主導論[9]”只從需求與供給的單一視角出發。隨著研究深入,兩者結合完善了兩業互動關系,構成了“產業互動論[10]”,即強調兩業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協調互動關系,但“產業互動論”較“產業融合論”而言仍是基礎的互動關系。“產業融合論[11]”認為融合是產業邊界逐漸趨于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國內外學者通過技術、管理、市場等融合路徑對兩業融合深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學界對應,2012年,國務院在《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將民航業確定為國家戰略產業,指明了民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其發展預期,這是在全面考慮民航業兼具“服務”與“制造”兩種特性的基礎上所做出的重要決策。從民航業自身而言,不論是航空制造還是航空運輸,其最根本的底色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這個大背景下,結合產業融合理論可知,兩業融合深化是旅客與貨主航空服務需求得以不斷滿足的重要途徑。
" 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具體從技術融合、管理融合、市場融合三條路徑推進,其中技術融合是兩業融合的硬基礎,管理融合是兩業融合的軟基礎,市場融合是兩業融合的成果體現。市場融合是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的導向,兩業在技術融合、管理融合上的價值必須通過市場融合來體現,即只有基于滿足旅客與貨主消費需求的融合才是可持續的融合。另一方面,技術融合、管理融合上的深化推動了市場融合機制的確立,使兩業市場融合進程不斷提速。在融合發展中,三條路徑相互支撐,互相促進,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共同推動兩業融合進程。
3" 指標體系建立
3.1" 指標庫建立
(1)本文以“航空制造業”、“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等關鍵詞在知網、萬方、Google學術、EI等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共計檢索到439篇文獻。通過閱讀排除了與主題不相關、純理論或綜述類的文獻406篇,得到33篇與本文高相關的文獻,據此建立了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的初始指標庫,如表1第4列所示。
(2)將初始指標庫數據以郵件形式發送給10位專家,請專家根據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打分,亦可根據自身知識補充指標。在指標重要性打分方面,1表示“非常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取專家評分的均值作為各指標的評價重要性,刪除評價重要性小于3.75的指標。其中,航空運輸業低于3.75分的指標有4個,分別為Ramp;D人員占比、人均利潤率、投資收益額、人均GDP,航空制造業低于3.75的指標有4個,分別為技術交易合同金額、交付飛機數量、人均利潤率、轉包生產金額,故將上述8個指標進行刪除。此外,專家建議增加航司國產飛機數量、國產飛機運營小時兩個指標,具體數據如表1第5列所示。
(3)主成分分析法通過測算負載系數絕對值大小來識別指標影響顯著性[26]。選取各主成分中負載系數絕對值在0.8以上的指標,保證篩選出的指標對評價影響顯著。同時,依據專家建議,航空運輸業中保留正班客座率、政府補助;航空制造業中保留政府補助,具體數據如表1第6列所示。
(4)結合專家經驗知識,刪除相關系數超過0.9的兩個指標中影響較弱的指標,避免出現指標信息冗余的問題[27]。以航空運輸業下技術相關因素為例,經專家判斷與主成分分析后保留下來4個指標:Ramp;D費用、Ramp;D費用投入強度、驗收科技成果數、基建和技改投資,其中,Ramp;D費用與Ramp;D費用投入強度相關性系數超過0.9,刪除Ramp;D費用后進行計算,各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小于0.9,故這3個三級指標保留,結果見表2。同理,可對其他二級指標層進行相關性分析,具體結果如表1第7列所示。
針對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特點,結合專家反饋意見,首先,將主成分分析以及相關性分析篩選后的指標進行結果確認,最后保留的指標以“保留”字樣標示。此外,將各類指標歸入技術創新、市場規模、產品運營、權益保障四個一級指標,具體內容如表3所示。
3.2" 指標數據來源
航空運輸業和航空制造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數據來源于《中國民用航空工業統計年鑒》、《中國民航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包含中國知網、中國民航局、國家統計局等在內的官方網頁,數據時間跨度為2006—2020年。
4" 模" 型
為反映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的動態過程及影響關系,本文使用經TOPSIS思想和灰色關聯度模型改進后的距離協同度模型來測度融合水平[28]。
4.1" 計算公式
(1)發展水平測度
4.2" 評價結果與分析
采用距離協同模型對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水平進行測度的結果(見表4和圖1);2006—2020年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間的關聯度如表5所示。
由表4和圖1可知,2006—2020年,航空運輸業發展度和航空制造業發展度呈現差異增長的趨勢。航空制造業因正式起步晚、產業規模小等情況,使其統計期內具有快速增長的特點,而航空運輸業在此期間發展相對平緩。從增長率來看,航空制造業超過同期航空運輸業增長率水平,特別是在2011年和2014年,航空制造業的發展度增長率分別為89.88%和25.39%。這主要是“十二五”時期,我國航空制造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重點民機型號實現里程碑式突破,C919總裝下線、ARJ21交付客戶、新舟飛機出口亞非拉國家,同時,航空制造業配套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產業規模快速增長。航空運輸業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對外貿易和旅游業持續快速增長,航空運輸業整體處于平穩增長的趨勢。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情況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2006—2020年,兩業發展度值逐步上升,顯示出穩定增長態勢。從變化幅度而言,兩業發展度從初始值的0.34到最高值的0.659 3,實現了93%的增長。2010年之后,隨著民航強國戰略的全面推進,兩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幅度明顯加大,顯示出一個較為顯著的上升趨勢。2020年疫情沖擊使兩業發展水平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但總體上兩業發展是穩定且積極向上的;兩業協同度總體上是正向的趨勢。從變化幅度來看,兩業協同度水平增長緩慢且變化幅度較小,線條形狀近似為一條直線,盡管在部分年份間存在波動,但整體表現出一個較為平緩的上升趨勢;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水平呈現穩定上升趨勢,兩業協同發展度從0.494 1提高到0.738 3,其中“十三五”期間兩業融合度達到新高度。從融合狀態來看,兩業的發展逐漸趨于優化升級,它們關系也趨于協調。此外,兩業協同發展度與發展度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而協同度曲線近似直線,變化幅度較小。
5" 建" 議
" 針對以上研究結果,結合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發展現狀及現實條件,對提高融合發展水平,克服目前障礙及問題提出以下對策措施:
" (1)夯實兩業融合發展的技術基礎。一方面,完善創新主體體系,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外圍的創新體系,合理規劃人才和資金等創新資源的投入結構。另一方面,改善創新外部環境,積極構建創新信息平臺,實現創新信息資源共享,提高產學研結合水平和科研成果轉化率。
(2)夯實兩業融合發展的管理基礎。首先,完善我國航空產業的融合組織體系,通過政府和行業協會成立融合引導機構,從適航審定、新航行技術、智慧機場等標準的制訂來推動融合工作的開展,逐步引導社會層面融合支持性機構的產生。其次,完善兩大產業融合的政策體系,包括企業體制改革、科技創新、人才政策和財稅政策等方面,使兩大產業的融合有據可依。
" (3)夯實兩業融合發展的市場基礎。關注和支持兩業融合發展中的關鍵項目和重點企業,通過其示范效應帶動整個市場對融合型產品的需求。其次,加強航空產業上下游整合,優化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平臺,引導多元化資本的投入,推動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涌現。
參考文獻:
[1] 丁水汀. “五飛”并舉、“兩業”融合推動我國民航高質量發展[N]. 科技日報,2021-12-13(008).
[2]" ROEHL T, TRUITT J F.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 in aircraft manufacturing[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87,4(2):21-32.
[3] 綦琦. 關于我國民航運輸與航空制造協同發展的思考[J]. 空運商務,2016(9):36-38.
[4] 高淑新. 我國航空制造業與航空運輸業協調度研究[D]. 天津:中國民航大學,2016.
[5] 韓霞,吳玥樂. 價值鏈重構視角下航空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模式分析[J]. 中國軟科學,2018(3):166-173.
[6] 許佳煒,肖剛,王博. 以上海為例的民機制造業與民航運輸業“雙業融合”機制研究[J]. 民航學報,2021,5(2):7(下轉第87頁)
收稿日期:2024-03-26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居民健康福利視角的中國道路交通節能減排政策模擬及優化研究”(71573258)
作者簡介:梁耀選(1995—),男,內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術經濟與管理。
引文格式:梁耀選,張祺,鄭雅娟,等. 航空制造業和航空運輸業融合發展評價研究[J]. 物流科技,2025,48(7):74-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