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是全年經濟的“風向標”,也是實現全年目標任務的“第一棒”。多地“一把手”密集赴民營企業調研,傾聽企業訴求、解決發展問題。
企業是驅動經濟增長、激發創新活力、支撐就業民生的重要力量。2024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針對企業經營中的關切訴求,加強政策支持和優化監管服務。
今年的全國兩會,民營經濟是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民營經濟多次被提及,彰顯了支持民營、小微等企業發展的決心。國家部署之下,地方政府也已迅速行動起來。特別是在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后,湖北、陜西、吉林和河南等地省級黨政“一把手”走訪民營企業一線,足跡覆蓋新能源、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招商而言,這場調研背后,是產業招商邏輯的重構。
?
重點調研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
在我國,民企經濟撐起了半邊天。其特征可以用“五六七八九”來形容,也就是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2025年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更是釋放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強烈信號。為響應號召,各地省級黨政“一把手”迅速行動,親自深入民營企業開展調研,與企業家們面對面交流,了解發展現狀。
各地“一把手”在調研過程中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聚焦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領域。
比如,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前往位于未來科學城西區的小米智能工廠。“小米集團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典型代表。”尹力指出,要充分發揮鏈主作用,強化智能制造優勢,帶動創新鏈、產業鏈整體提升,不斷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水平。
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在武漢市調研就業創業工作,特意探訪了一家大模型領域科技企業。這家由“00后”青年創立的企業展現出了勃勃生機。王忠林詳細詢問了企業的核心技術、團隊構成、發展規劃及人才需求,并鼓勵企業緊跟產業步伐,加大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力度。
陜西省委書記趙一德則在西安高新區、經開區及西咸新區等地調研時,走進比亞迪西安研發中心,實地察看高低溫等汽車技術實驗室,并與研發人員深入交流。他勉勵比亞迪堅持技術創新為核心,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汽車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邑飛走進位于銀川的龍祥新能源科技公司,調研年產80萬噸光伏支架項目規劃和建設進展,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國產能最大的光伏支架生產企業,李邑飛說,希望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為全區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吉林省省長胡玉亭外出調研時,首先前往華為吉林區域總部,希望企業搶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機遇。
這些“一把手”的調研行程,構成了一幅區域“產業地圖”。在當前全球經濟逐步復蘇的關鍵時期,省級黨政“一把手”親自下場調研,無疑為民營企業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
協調資源,解決民企實際困境
企業有活力,經濟才有動力。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此后,中央出臺一攬子增量政策,其中就包括多項助企紓困措施。比如2024年10月1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公開征求意見,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此外,央行等部門接連推出新政,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力度,推動降低投融資成本。
隨著經濟回升,企業經營好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0月、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降幅連續收窄,分別比上月收窄17.1和2.7個百分點。
然而,企業的經營困境并未完全解除。2024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其中之一就是“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會議要求,針對企業經營中的關切訴求,加強政策支持和優化監管服務。
省級黨政“一把手”進企業當面了解企業訴求,就是為了“一企一策”解決企業困難,加強助企服務。
從招商角度來看,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是項目能否成功落地的關鍵。通過與民營企業家的直接對話,黨政“一把手”們能洞察企業的發展藍圖和投資意向,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和實戰指導。這一過程,不僅讓民營企業對政策導向有更清晰的認識,也提振了他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以往,民營企業在參與大型項目招商時,往往會遇到土地使用、項目審批、市場準入及融資等方面的問題。省級黨政“一把手”在調研中了解民營企業的實際困境,并積極協調各方資源,推動“項目跟著要素走”落實到位。
比如,針對融資難題,部分地方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同時,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推動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在用地保障方面,合理規劃土地資源,優先滿足民營企業的用地需求;并不斷優化土地審批流程,確保土地供應的高效與及時。在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方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實現政務事項網上辦理與一站式服務,提高企業的辦事效率。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則加大執法力度,打擊各類侵權行為,為企業發展撐起了一片法治藍天。
營商環境,作為地方招商引資的“隱形王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省級黨政“一把手”在調研中反復強調,不斷優化政策環境,避免政策頻繁變動,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困擾。畢竟,只有在穩定且連貫的政策體系下,才能讓企業更好地規劃未來、降低投資風險。
?
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跨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跑出加速度。基于這一政策導向,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支持民營經濟,從三大核心維度出發,重構招商邏輯。
首先,聚焦于梯度培育,為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定制策略。
對于初創期企業,構建“熱帶雨林”育苗體系,比如提供幾年免租辦公空間+共享實驗室,建立“創新產品首購清單”,政府采購向初創企業傾斜等。對于成長期企業,打造“全要素賦能”加速器,促進上下游企業需求匹配;推動“共享工廠”模式,降低中小制造企業成本。對于成熟期企業,實施“一企一策”,在用地、能耗等要素上優先保障;設立“產業母基金”,重點支持并購重組與技術并購等。通過構建完善的梯度培育體系,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其次,注重生態構建,從“項目招商”轉向“創新生態招商”。
這就要求注重硬件設施的建設,如成都天府實驗室這樣的“創新綜合體”。通過整合檢測中心、中試基地等公共服務資源,打造集檢測、中試等資源于一體的產學研融合新高地。同時,“資本、技術、市場”三位一體,對接資本與創新項目,為創新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培育創新主體,推動“鏈主企業+配套企業”共生模式,如寧德時代帶動福建鋰電產業集群發展。
再次,服務體系升級,從“招進來”轉向“全周期賦能”。
一個高效的服務體系,是鞏固投資信心的關鍵。可以構建“招商—落地—運營”的數字化服務鏈條,如廣東推行的“企業碼”,確保從初步洽談到政策落實的每一步,都實現數字化、便捷化。針對全國兩會民營企業家代表委員提出“包容審慎監管”,地方可建立“觀察期—包容期—規范期”監管機制,為科創企業提供寬松的創新試錯環境。還可以構建企業家社群,打造“招商會客廳”,通過產業鏈交流沙龍等形式,為企業家們提供一個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的平臺。
總的來說,就是通過梯度培育成長、創新生態、全周期服務“三維聯動”的新范式,激發招商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