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南巡圖》是清代宮廷繪畫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共十二卷,展現(xiàn)了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沿途的山川景色、名勝古跡。康熙帝在位期間六下江南,統(tǒng)一而穩(wěn)定的國內(nèi)形勢為南巡提供了客觀保障。
對于康熙帝南巡的目的,歷史研究者有諸多說法,大多集中于穩(wěn)定江南、鞏固統(tǒng)治的政治考量,巡視黃淮、督查河工等經(jīng)濟目的,以及飽覽山川、游玩名勝等娛樂目的。而康熙帝自己在《江南諸臣》一詩中指出,南巡一是為了“河干臨幸至于頻”,即考察河道治理;二是“吳越山川猶在目”,即游覽江南風光;三是“移風實賴封疆吏,化俗無勞專事臣”,即考察沿途官吏。《南巡筆記》里也提到,康熙帝認為南巡的首要任務(wù)是“周諮民隱,體察吏治”。此外,據(jù)《清實錄》記載,康熙帝還提到南巡時需要“體察民情、周知吏治”和“撫恤編氓,問風觀俗”。
實際上,南巡不只讓康熙帝了解了沿途地方的官員為政情況和民風民俗,更讓康熙帝的吏治思想通過巡游傳播到江南各地,并保留在南巡詩中。據(jù)《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收錄,康熙帝一生留下兩百余首南巡詩作,清代尹繼善等人編纂的《江南通志》也對其有所輯錄。
上行下效,上為下表
康熙帝不少南巡詩都體現(xiàn)了他對地方官員的巡視情況,體現(xiàn)了他整飭官場風氣的決心。康熙帝早年曾說,“朕恨貪污之吏,更過于噶爾丹。此后澄清吏治,如圖平噶爾丹,則善矣。”在他看來,官員腐敗對國家的傷害程度甚至超過了戰(zhàn)爭之患。
康熙帝考察吏治的重點是高級官員。在他看來,高級官員的一言一行影響著下屬各級官吏,需要“端本澄源”,在處理中央和地方事務(wù)時起到模范作用。這一吏治思想在他《示江南大小諸吏》詩中得以體現(xiàn)。這首詩里,他先夸贊了江南經(jīng)濟和人文發(fā)展程度很高,隨后便指出,“風俗貴淳龐,紛奢詎能久。澄清屬大吏,表率群僚首”,奢侈的生活會影響社會淳樸簡單的風氣,而清廉的生活需要從“大吏”開始,上行下效。在《示江南浙江守土諸臣》一詩中,康熙帝認為封疆大吏應(yīng)起模范帶頭作用:“大僚總其要,小吏毋苛纖”“為上能自愛,群屬必畏鉗”。在政策上,康熙帝的確將高級官員作為重點監(jiān)督對象,用較為嚴格的考核制度來促進官員在任期間兢兢業(yè)業(yè),秉持原則。
清代官員考評標準有一部分繼承了明制,比如繼續(xù)利用明代的“考滿”制度考核各級官員。“考滿”是指官吏的考績期限已滿后,通過評級決定他們的去留,一般5年一次。評級中,獲得一二等稱職的官吏可以升職,平級的官吏留任,不及格者降職或革職。但這樣的評級反而激發(fā)了各級官吏的鉆營之心。當時的御史季振宜發(fā)現(xiàn),在“考滿”制度中,各級官吏都在夸大自己的政績,而監(jiān)督者在考核的時候,由于考核對象都是朝夕相處的同事,不肯秉筆直書、公平考核。因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康熙帝對考察制度進行整合,以“京察”“大計”重點考察官員為官是否清廉。“京察”6年一次,主要考察在京官員的政事得失。“大計”3年一次,適用于總督、巡撫之外的外任地方官,主要考察他們的德操和政績,并對其中的優(yōu)秀標準進行了更具體的劃分。
康熙南巡詩中對上行下效思想的最集中體現(xiàn),莫過于《趵突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第四次南巡時途經(jīng)趵突泉,看到“源清流潔”的匾額,寫下了“突兀泉聲涌凈波,東流遠近浴羲和。源清分派白云潔,不慮浮沙污水渦”等句。后來這首詩收錄時改名為《趵突泉留題“源清流潔”四字》。
“源清流潔”是指由于源頭的水清澈見底,所以流經(jīng)下游時,水也會非常干凈。荀子所言“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可謂康熙帝吏治思想的主題。這首留在山東的詩,正是對其“源清流潔”思想的進一步闡釋和形象化描述。
崇尚節(jié)儉,懲貪倡廉
由于清代御制詩具有引領(lǐng)作用,伴隨著對于政治和文學(xué)觀念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dǎo)的客觀特點,在康熙帝的南巡詩作中,對廉潔的倡議、對廉潔官員的宣揚遠大于對官員的批評,也多在詩中強調(diào)重民生,將了解民情作為南巡的意義之一。正如《巡幸東省,黎庶擁馬瞻拜,命呵警者弗禁,得以察其疾苦》詩中寫道,“敢道邇言勤訪察,止期治理得輿情”。
康熙帝十分重視廉潔的文化和風氣,《圣諭十六條》中,他要求百姓“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勤以治業(yè),儉以持家。?尚儉戒奢,這一思想在他的南巡詩中也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如《河南巡撫趙宏燮陛見求訓(xùn)旨故作截句一首賜之》中說,“宣布撫安在已廉,剛?cè)崧蕦僖獪刂t”;《示江南浙江守土諸臣》中說,“宇宙方清寧,吏治尚端廉”;又如《諭浙省將吏軍民》中,康熙帝告誡百官“奢侈尤當懲,繁榮莫恣欲。儉乃保其富,素履各敦篤”。在當時奢侈成風、貪腐者日多的形勢下,他對于廉潔的崇尚和強調(diào)是很有針對性和政治意義的。
康熙帝早年曾給廉吏于成龍賜詩,“自昔崇廉治,勤思吏道澄”,宣揚于成龍的廉潔和勤政精神,號召各地官吏向他學(xué)習,還稱他是“當今清官第一”。康熙帝首次南巡時,于成龍已去世。康熙帝到了他生前的轄區(qū),聽到百姓都稱贊他的廉潔和賢明,于是在回京后再次給于成龍追封,加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清端”,并寫下《原任總督于成龍,居官清廉,自古罕有,特命諸臣議恤,以勵官方》詩,夸贊他“不負清節(jié)”。
康熙帝南巡的時候,既對廉潔的官吏進行了褒揚和追封,也會對不稱職的官吏進行罷免。首次南巡時,康熙帝將總漕邵甘撤職;二次南巡后,又罷免了一批高級官吏。不過,雖然康熙帝不斷修改考核標準,并警告地方官員,禁止他們與京官勾結(jié),但停留于行政考核上的警告顯然無法杜絕京城內(nèi)外的腐敗現(xiàn)象。因此,部分貪污的官員在革職之后,還要面臨肉刑和死刑等刑事處罰。
前緊后松,尺度不一
上行下效、懲貪倡廉,雖然這兩個吏治思想在康熙帝南巡時期得以從京城一路宣揚,但從這些南巡詩和自述里,也能看到康熙帝矛盾的一面。雖然他反復(fù)強調(diào)不要驕奢淫逸,但南巡期間,康熙帝也的確享受了地方官吏、富商修筑的行宮和進獻的各類珍奇。在《江寧駐蹕》這首詩的序言中,他寫道,“江寧士民,群詣行在,爭獻米谷,兼羅果蔬”。此外,康熙帝還記錄了地方官員給他安排的各種排場,例如有的官吏為了迎接他,準備了五百艘畫舫。
而從《紅樓夢》等世情小說里,也能側(cè)面看到康熙帝南巡時巨額的差旅費用,和沿途地方官吏、富商為南巡付出的極大人力物力。康熙帝駐扎揚州的塔灣行宮時,行宮的奢華甚至使康熙帝自己也感到不安。他在《述懷近體詩》的序里寫道:“至于茱萸灣之行宮,乃系鹽商百姓感恩之誠而建,雖不與地方官吏,但工價不下數(shù)千。”康熙帝自知在行宮居住,耗費巨大,費用遠超前代帝王的樓臺別院。
康熙帝早期雖然對此有很多訓(xùn)誡,但沒有給予實質(zhì)性的處罰。地方官員進獻珍寶、修建行宮,雖然表面上違反了康熙帝崇尚節(jié)儉的要求,但不痛不癢的批評背后,其實是讓皇帝記住了自己,于是后續(xù)的地方官反而變本加厲。雖然在詩序中,康熙帝掩飾了塔灣行宮與地方官吏的關(guān)聯(lián),但實際上,江寧織造曹寅和蘇州織造李煦為了這個行宮,各捐白銀2萬兩。后來,曹寅加任通政使,李煦加任大理寺卿,其他商人也得到了一定的嘉獎。??
其實,不僅是南巡出現(xiàn)了前緊后松、表里不一的問題,康熙帝在位期間的十幾次“大計”考核也是如此。雖然康熙帝努力地扶持廉吏,肅清紀律,但在他們真正開始彈劾貪官時,康熙帝卻又常常批評他們聲勢浩大、沽名釣譽,并將部分京中的廉吏外放。如今,應(yīng)當理性看待這位“千古一帝”。康熙帝將預(yù)防和懲治腐敗作為治國理念,選拔廉吏、整頓官場風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吏治的腐化趨勢;但由于高級官員的貪腐案件常常需要康熙帝親自衡量定案,所以也會出現(xiàn)懲治尺度不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