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新聞發布會上,大會發言人婁勤儉對DeepSeek公司給予高度評價。該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進展,是中國企業創新突破的縮影,展現了中國科技發展的創新與包容。婁勤儉指出,如同安卓系統和 ARM 技術憑借開源和開放協作獲得市場認可,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科技企業堅持創新、開放共享,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全球應用。
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是中國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生動體現。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技術密集、高附加值為特點,正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推進新型工業化。自“新質生產力”在 2024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年來,中國經濟在新質生產力推動下向 “質” 飛躍,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突破并舉。
在浙江平湖長城汽車車間,100多臺工業機器人協同作業,每198秒生產一輛汽車。工業制造中,人形機器人應用日益廣泛,不僅滿足柔性生產需求,還將拓展至家庭服務、醫療護理等領域。人工智能與大數據融合,加速工業、能源、文旅等行業智能化轉型。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CEO周云杰建議,夯實工業大模型發展基礎,發布國家級工業場景圖譜等,為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應用提供支撐。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突破1000萬輛,出口超200萬輛,全球市場份額達65%,固態電池裝車和城市智能駕駛商業化,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從“跟跑”轉向“領跑”。
新質生產力也為傳統產業注入活力。廣東佛山陶瓷企業引入AI 視覺檢測系統,質檢速度從每分鐘5片提升至120片,準確率達99.9%;河北鋼鐵集團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設備數據,噸鋼能耗下降12%。2024年,中國制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8.3%,顯示傳統產業“智改數轉”成效顯著。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表示,培育新動能需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同時重視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老樹發新枝”。
系統思維破解“卡脖子”難題
過去一年,中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深地塔科1井刷新亞洲最深紀錄,“中國天眼”發現脈沖星超1000顆,嫦娥六號完成月球背面采樣返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中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 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4年的第11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五年全球第一。
在關鍵技術領域,中國科研人員以系統思維攻克“卡脖子”難題?!氨驹次蚩铡绷孔佑嬎銠C上線,朱雀三號火箭完成垂直起降試驗,深中通道開通,這些首創成果彰顯中國創新實力。
然而,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仍面臨挑戰。中國經濟轉型遭遇技術壁壘、人才短缺和市場競爭,高端芯片、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等關鍵技術仍需突破,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安全等問題也亟待解決。在產業升級方面,傳統制造業面臨成本上升和人口老齡化壓力,但通過技術改造和創新驅動,正逐步向高端制造、綠色制造轉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列為 2025年重點任務。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認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是關鍵。他建議建立企業實驗室差異化評價機制,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民營企業創新激發新動能
2025年初,從Deepseek的技術突破到春晚人形機器人亮相,再到數字技術賦能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鬧?!罚駹I企業創新成果頻出。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2024年民營經濟貢獻了65%的發明專利、70%的技術創新成果,80%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92%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來自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年初的民營企業座談會聚焦前沿領域,體現國家對科技型民營企業的重視。中國工程院報告顯示,民營企業在量子計算、類腦芯片等領域研發投入增速超3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人形機器人為例,優必選、達闥等民營企業主導國內80%的核心技術研發。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為民營企業創新提供廣闊應用空間。
黃漢權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擴大內需,民營企業應抓住機遇。
兩會期間,產業界代表委員圍繞產業協同和民生需求,為民營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全國人大代表、大連華銳重工副總設計師孫元華建議加快裝備機械行業智能化國家標準制定;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綜藝集團董事長昝圣達提出實施銀發科技專項計劃,打造“智能機器人養老社區”示范項目,推進標準化體系建設,提升國內養老服務水平并參與國際競爭。
開放創新匯聚科技發展新勢能
今年全國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核心議題。全國政協委員黃群慧表示,新質生產力發展依賴高水平開放,需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優化產業鏈合作,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如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試點“科技移民”計劃,建設知識產權證券化、碳金融等新型交易市場。全國人大代表、三峽大學校長黃艷主導的“數字孿生長江”項目,融合全球技術與本土需求,提升水利治理效率,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提供智慧支持。
核心技術攻關是新質生產力的基礎。黃艷運用數字孿生技術賦能傳統行業,在漢江秋汛中,“數字孿生漢江”平臺精準模擬水庫調度,優化防洪方案,體現技術應用價值。這背后是三峽大學與長江水利委員會共建“智慧水利”產業學院,實現“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范例。
綠色發展是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筑集團董事長戴和根提出,建筑業應以綠色科技創新推動城市更新與“雙碳”目標協同,通過新材料應用和碳排放監管體系構建,實現建筑低碳改造。中國鐵建等企業已開展零碳改造實踐,戴和根建議政策鼓勵科研投入,明確技術標準,推動綠色技術市場化。
傳統產業是新質生產力轉型的重要陣地。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捷鋒帽業現場管理員張兆麗表示,服裝紡織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推進智能化轉型、數字化變革。其所在企業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傳統運動帽升級為“智慧帽”,開拓新市場。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開放—技術—產業—民生”的協同變革。從全球視野的戰略布局到流域治理的技術實踐,從綠色建筑的創新探索到傳統產業的智能升級,政策與市場正形成合力。未來,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突破需打破學科與行業界限,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引導資本投入硬科技領域,構建“科技突破—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使其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