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國兩會的熱烈氛圍中,民生話題再度成為焦點。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陽光大姐集團董事長卓長立帶著一系列關乎民生福祉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建議步入會場,其中,圍繞“一老一小”群體的家政服務消費相關建議,如同一束光,照亮了眾多家庭的現實困境,也為提振消費、促進就業開辟了新路徑。
深挖家政服務業消費潛能
我國已邁入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老年人口數量急劇攀升。與之相伴的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口以及突發疾病人員數量也在增加。與此同時,作為社會工作主體的80后、90后,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背負著照顧子女和多位老人的雙重重擔。一旦家中老人或病人需要悉心照料,他們往往分身乏術,身心俱疲。在此背景下,聘請養老護理員、病人陪護人員成為眾多家庭的必然選擇。然而,不菲的費用讓許多家庭壓力倍增。目前,聘請養老護理員每月的家庭支出在三四千元到六七千元不等,病人醫院陪護服務按小時、按天或按病人情況計算,折合每月費用大概在六千至八千元,甚至更高。這筆開支,如同巨石,沉甸甸地壓在家庭的肩頭。
卓長立代表敏銳洞察到這一社會痛點,建議將家庭中的養老護理、病人陪護等消費納入個人所得稅抵扣范圍。她表示,我國龐大的老年人和病人群體,背后關聯著數以億計的家庭。將此類消費納入個稅專項附加扣除范圍,一方面能夠借助稅收政策規范服務市場,引導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另一方面能切實減輕消費群體的經濟負擔,讓家庭在照顧老人和病人時獲得更多經濟支持,如同為負重前行的家庭增添了有力的支撐。
不僅如此,卓長立代表還將目光聚焦在“一老一小”家庭服務消費券的發放上。她指出,“一老一小”照護已成為眾多家庭的剛性需求,但當前這兩大群體在享受社會服務時面臨諸多難題。嬰幼兒照護服務供給不足、服務質量參差不齊,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為破解這些難題,她建議參照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為0到3歲嬰幼兒和70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提供服務消費券抵扣或消費補貼。
家政服務業作為連接消費和就業的典型行業,在促消費、促就業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去年8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家政服務是挖掘基礎型消費潛力的重要領域。據統計,2023年我國家政市場規模已突破一萬億,且每年保持約20%的增幅。然而,在“一老一小”照護領域,仍存在諸多亟待改進之處。例如,嬰幼兒照護服務供給短缺,高品質的養老服務供不應求,普通家庭使用養老育嬰服務負擔較重,家政服務人員的薪酬待遇和職業保障有待提升等。
激活“一老一小”消費密碼
卓長立代表建議,對于0—3歲嬰幼兒家庭,按每個嬰幼兒每月育兒支付費用的10%—20%標準沖抵服務消費,使用范圍涵蓋全日托、臨時托、母嬰護理服務、育兒指導等;對于70歲以上老人的家庭,按每位老人每月養老支付費用的10%—20%沖抵養老服務消費,服務消費券可用于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服務等。同時,為確保消費券精準使用,建議采用線上與線下發放相結合的形式,服務券僅在消費時享受沖抵優惠,不可兌換現金。此外,要嚴格發放流程,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補貼額度及覆蓋范圍。在資金來源方面,提議建立養老育幼服務補貼長效機制,廣泛引導社會多方參與,共同推動服務消費券落地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卓長立代表多年來積極履職,她曾提出的將家庭0—3歲嬰幼兒托育服務消費納入個人所得稅的建議,已得到全國人大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并成功落地執行,讓廣大百姓切實受益。在這一過程中,她也見證了稅務部門的務實擔當。濟南稅務部門踐行“高效辦成一件事”,不斷優化流程、提升服務質量,讓企業在享受政策優惠的同時,感受到服務的溫暖與貼心。
此外,卓長立代表還建議建立長效補貼機制,調整國家養老育幼資金投入占比。目前,我國98%以上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0—3歲嬰幼兒照護也以居家為主。然而,近年來國家在養老和育幼方面的資金投入,主要集中在養老機構和托育機構的建設及運營,而實際入住養老院和托育機構的人數僅占總需求的1%左右。因此,調整養老育幼資金分配比例,將更多資金投向以居家為主的服務,既能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又能體現政策的普惠性與公平性,讓更多老人安享晚年,讓更多幼兒健康成長。
增強農村女性勞動者就業穩定性
卓長立在調研中發現,隨著城市化推進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家政服務需求猛增。但市場面臨高素質、專業化家政人員,尤其養老與母嬰護理人員短缺難題。農村勞動者因勤勞、耐心等特質,是家政行業的潛在人力,且行業低門檻、快回報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女性。
不過,農村勞動者在家政領域職業技能普遍偏低。原因在于培訓資源分散,各部門機構缺乏統一規劃整合,導致培訓質量不一;培訓體系不完善,未形成規范模式,無法滿足不同層次需求;部分培訓機構培訓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影響培訓效果;資金投入不足,制約師資建設和教學設備購置。
然而,參與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受益明顯。他們掌握烹飪、清潔、護理等技能,職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提升,能快速獲得穩定收入,改善家庭經濟。同時,行業規范化通過持證上崗、職業認證,賦予農村女性職業認同感,增強就業穩定性,提升社會認可度與歸屬感。
卓長立建議,為提升農村勞動者家政技能和服務供給質量,要整合培訓資源,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協作的機制,優化配置資源,打造規范體系;完善培訓體系,按市場需求和勞動者實際制定分層分類計劃,加強師資建設;強化市場導向,深入調研,鼓勵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培訓;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機制,政府設專項基金,以項目制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承接培訓,加強對培訓機構的監管評估。
卓長立代表的這些建議,如能被采納并落地實施,將對緩解家庭經濟壓力、規范服務市場、滿足“一老一小”社會服務需求等方面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不僅為家庭“減負”,更為消費市場注入新活力,為家政服務行業發展開拓廣闊空間,助力我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