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國兩會的熱烈氛圍中,鄉村全面振興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話題。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共繪鄉村發展新藍圖。國家相關政策持續發力,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各地也涌現出眾多生動實踐案例,彰顯出鄉村全面振興的蓬勃活力。
政策引領,明確鄉村振興方向
今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此前發布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更是為未來幾年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詳細的行動指南。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我國在糧食安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然而,當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面臨著復雜的環境和艱巨的任務,需要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政策,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從政策布局來看,全方位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仍是重中之重。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深入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和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同時,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穩步擴大大豆油料等短缺農產品生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并通過多種方式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此外,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也是政策關注的重點方向。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代表委員發聲,凝聚鄉村發展智慧
兩會代表委員們積極發聲,圍繞鄉村振興的各個方面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鋼重點關注農業領域與AI技術結合,他提出把農業機械功能集成,融入AI技術,實現施肥、打藥等環節的精準化,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機械化、智能化、一體化生產轉變,以此催生農業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蘆勝村黨總支書記張義民聚焦鄉村產業發展,他建議盡快出臺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實施細則,強化土地衛片執法精準性與靈活性,統籌耕地保護與產業需求,助力農村高質量發展。他還呼吁國家為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立法,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天津市委會副主委、天津市農業科學院農產品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志軍認為,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做足做活“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 的增值環節,是實現鄉村產業升級換代、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選擇。他建議在縣域范圍內建設共享農產品加工中心,破解農業加工環節短板,有效解決當前農產品加工環節分散、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潛山市黃鋪鎮黃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紹南表示,鄉村產業發展關鍵在于培育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通過加強政策支持,讓他們能安心發展產業,有盼頭,也要引導他們擴規模、提品質、爭市場,讓鄉村產業發展更可持續。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汪玉成提出,要優化鄉村主理人隊伍,吸引有經營經歷、大學學歷、干事閱歷的優秀青年從城市回到鄉村,同時積極培育現代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
地方案例: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各地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涌現出許多典型案例。河南蘭考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成效顯著。近年來,蘭考縣加快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地落實,一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當地打造智慧農田,數據成為新農資。田間的數據源源不斷匯集到“5G+高標準農田”指揮調度平臺,AI大模型為農戶推送科學的水肥施用建議,農戶通過手機就能遠程操控無人機、平移噴灌等設備進行作業。
2023年,全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11.84萬畝建設任務基本完成,今年新謀劃建設高標準農田18.9萬畝,為全縣糧食產量連續13年穩定在10億斤以上提供了有力支撐。
山東省東營市則在鹽堿地綜合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東營市編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方案》,確定實施40個片區、75個項目的鹽堿地綜合利用。以東營區辛店街道哨頭村為例,通過鋪設暗管排鹽、深耕深松、增施有機肥等多種方式改造土地,并選擇適合鹽堿地生長的高粱品種進行種植,建成近400畝高粱種植基地。同時,東營市因地制宜發展水稻種植、設施漁業、海洋鹽業、休閑旅游等產業。全市鹽堿耕地占比由上世紀80年代的80%降至60%,2023年糧食面積、單產、總產實現“三增長”。預計到2025年,東營市將完成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6.39萬畝,鹽堿耕地提質改造后預計畝均糧食增產300斤。
專家觀點:為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支撐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云認為,鄉村全面振興要注重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地域特征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多樣化特色種養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另一方面,要強化科技支撐、質量控制、產品營銷,建設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和倉儲物流基地,健全聯農帶農惠農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在數字賦能助力農民增收方面,姜長云表示,通過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與農產品質量體系建設推進數字化。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是數字化賦能的重要途徑。通過托管服務,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實現生產環節的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同時,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農業生產全過程進行精準管理,提高生產效率與質量。許多地方的農事服務中心,主要依靠數字化手段,搭建面向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體系,賦能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商。
在鄉村建設方面,姜長云指出,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同時,促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建立城鄉優質公共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推動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2025年全國兩會為鄉村全面振興進一步明確了方向,凝聚了力量。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過代表委員的積極推動,各地的創新實踐以及專家的理論支撐,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藍圖正逐步變為現實,廣袤鄉村必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