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國資國企是我國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多項指標占比逐步提升,已經超過全國的一半,對全國特別是各地方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各地方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并積累了豐富的改革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經驗和做法,非常值得深入學習總結和借鑒推廣。這些經驗做法包括,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國企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做大做強耐心國有資本、助力國企科技創新,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增強國企核心功能、發揮戰略支撐引領作用,探索分類監管考核模式、提升國資國企監管效能等,為全國進一步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供了有益參考和借鑒。
一、上海市:完善國企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上海加快完善國有企業推進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活力充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構建國資國企監管“一盤棋”大格局,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率先探索出推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上海經驗”,為全國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一)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國有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簽署創新使命責任書,推進新興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點企業、團隊和項目“三張清單”。出臺支持國有企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政策,在資金、人才支撐、考核評價、工資保障、中長期激勵等方面給予支持。出臺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方案,對未來產業加大投資力度,進行前瞻性超前布局。出臺推進重點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年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新增投資超過1600億元。積極布局汽車芯片、智能終端等新賽道新產業。
(二)完善創新支持制度,強化國企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以改革創新為第一動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鼓勵支持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并將創新指標納入企業主要領導人員和職業經理人考核。出臺國有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等相關政策,完善配套機制,在成果轉化、激勵分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用好國資收益支持資金、在業績考核中將創新投入視同于利潤加回等政策。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推動國企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完善國有創投企業市場化運作實施細則。探索高校科技成果作價入股形成的國有股權分類管理制度,完善相關國有資產考核、退出機制。對在改革創新過程中勤勉盡職、未謀取非法利益的,出現符合容錯情形和條件且屬于容錯清單的行為,不作負面評價或進行減責、免責。
(三)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激發國企創新創業活力動力
深化監管體制改革,構建監管“一盤棋”大格局,構建“1+3+N”的國資監管架構。率先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的運作,加大對平臺公司賦權賦能力度,圍繞產業投資、資本運作、國資監管等功能,打造定位清晰、錯位發展、高效運轉的投資運營平臺。出臺混改操作指引,創新混改方式,通過證券市場、產權市場等公開、公平引入多元投資主體參與改制重組。全面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契約化管理,推動職業經理人制度向重要子企業延伸。市屬監管企業及各級子企業經理層成員實現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覆蓋。
二、深圳市:當好耐心資本,全面助力科技創新
深圳全面落實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目標任務要求,堅持國資改革牽引帶動國企改革,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聚焦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當好科技創新長期資本、耐心資本。
(一)壯大引導基金規模,放大國有資本引領作用
聚焦更好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引導國有資本成為風投主力軍和耐心資本,為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公司受托管理千億級市政府引導基金,參股140余只子基金,通過子基金對科技創新企業進行多輪次組合投資,目前共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項目2800多個,金額超過2300億元,投資初創期、早中期項目占比超70%,90%的資金投向前沿硬核科技領域。深圳市投資控股公司、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公司聯合設立規模100億元的天使母基金和20億元科創種子基金,聚焦解決項目種子培育市場失靈、初創企業融資難問題,成功孵化培育獨角獸企業160多家,項目總估值4700億元。
(二)當好耐心資本,發揮國有資本創新支撐作用
鼓勵支持國有引導基金堅決做“時間的朋友”,全力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以及產業發展中長期目標。市政府引導基金參股子基金存續期限集中在8年左右,其中投資期4至5年,退出期3至4年,各類子基金存續期最長可達15年,可為初創企業從概念驗證到產品開發再到上市融資等各個關鍵階段,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堅決成為長期陪伴企業成長發展的耐心資本。國有引導基金不追求短期收益,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公司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設立重大項目投資產業基金群,引入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集成電路生產線等一批戰略性、引領性、支撐性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打造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集群,以耐心資本更好提升國有企業在重要領域的控制力。
(三)強化重組整合,優化國有企業功能布局
以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為重要途徑,加大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布局力度,充分釋放協同效應,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圍繞深圳“20+8”產業集群,出臺市屬國資“十四五”規劃、數字化轉型方案,研究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和綠色建筑等專項方案,修訂完善深業、地鐵、深圳港等企業主業目錄,加快布局硬核科技、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賽道、新領域。構建功能支撐平臺,按照“整合、轉型、提升”總體思路,在基礎性牽引性重點行業領域、制造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和空白領域加大布局力度,打造投資運營、重大項目對接、產業基金管理3類支撐平臺,主攻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等重點產業領域,推動超85%的凈資產集中到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為主體、金融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兩翼的“一體兩翼”領域。
三、安徽省:堅持創新驅動,積極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安徽省堅持改革賦能、創新驅動,努力完善國有企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省屬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穩定增長,原創技術攻關取得一系列突破,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一)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建立省屬企業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重點項目清單,“一企一策”制定推進方案。圍繞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等49個領域開展項目攻關,銅陵有色5G通信用銅箔材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皖維集團PVA光學薄膜、PVB安全玻璃膠膜技術研發取得突破。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開展研發攻關,積極助力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兩家企業獲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持續優化省屬企業科技創新支持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科創平臺建設,激發科技人才動力活力,“十四五”以來,省屬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速達21.5%。
(二)集中國企優勢力量,打造創新聯合體
積極聯合有實力的高校院所組建高能級研發平臺,發揮國有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基礎優勢,圍繞新興產業“瓶頸”技術和先進技術開展研發攻關。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實施研發人員工資單列和高端人才薪酬“一事一議”,建立重難點項目“揭榜掛帥”機制。截至2023年底,省屬企業擁有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超過180個,其中國家級35個。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協同創新,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步伐,促進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創新,為服務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
(三)完善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壯大長期耐心資本
制定支持省屬企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每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安排20%左右的資金,用于支持省屬企業科技創新。2023年省屬企業研發經費投入220.2億元,同比增長23.9%。設立“6+1”省級國有資本股權投資基金,2023年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167個,金額98.8億元。國元金控集團發揮綜合金融優勢,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合作設立中電科國元基金。安徽省投資集團探索“基地+基金+科創服務”模式,運營中安創谷基金大廈并打造“科大硅谷”風投創投街區,招引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務機構138家,各類股權投資基金213只,總規模2391億元。
(四)深化監管體制改革,健全創新容錯免責機制
科技創新資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天然存在較大風險,必須建立健全容錯免責機制。安徽出臺《關于在國有資本投資科創企業審計中建立容錯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圍繞國有資本投資生命周期,明確適用容錯機制的基本條件和適用情形,同時細化規范審計容錯認定程序流程及相關工作要求,努力做到揭示問題風險隱患與激發國有資本投資活力并舉、查處違規違紀違法行為與服務科創企業發展并重,推動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允許試錯的良好氛圍。
四、浙江省:增強核心功能,充分發揮國企支撐引領作用
浙江省制定務實改革舉措,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三個作用”,更好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一)完善分類考核評價體系,提升國企功能價值
建立浙江國資國企改革攻堅深化提升行動工作協調機制,切實提高改革成效。強化國企戰略功能定位,編制省屬企業主責清單,逐家明確企業核心功能,推動企業圍繞主責主業培育核心競爭力。建立國企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探索對企業功能價值進行分類核算、獨立評價,引入增加值、功能價值等考核指標,動態調整特殊事項清單,更加客觀全面反映企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效能。完善國企分類考核評價體系,根據功能定位和特點,突出不同企業考核重點,差異化設置考核指標和權重,迭代更新考核指標庫,實行“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修訂省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辦法,加大對關系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國民經濟命脈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資金效能。
(二)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強化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探索建立創新項目實施、資金使用、績效評價等協同機制。聚焦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五大領域和十大主攻方向,加強與國家、省重點攻關計劃銜接,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健全多元化資金投入持續增長機制,推動形成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原創技術成果。深化國企工資決定機制改革,研究制定進一步完善省屬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和規范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等具體舉措,加強薪酬動態監測和穿透管理,完善各級次子企業負責人薪酬分配制度,規范確定子企業高管薪酬結構和水平。研究制定省屬企業中長期激勵工作指引,完善中長期激勵企業庫,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股權和分紅激勵、項目跟投、超額利潤分享等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
(三)推進布局結構優化調整,增強產業引領力
完善戰略管控體系,進一步加強省屬企業主業和投資管理,推動企業聚焦主業實業發展,推進大宗貿易轉型,強化金融服務主業功能,完善投資負面清單。開展省屬企業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行動,明確重點布局領域和對應實施主體,建設好低空經濟、海洋風電、生物醫藥等省級專項產業平臺,發揮省產業投資平臺、省科創投資平臺作用,培育孵化一批氫能、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的創新型企業。開展省屬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專項行動,形成存量盤活和增量投入的良性循環。打造國有資本運營2.0版,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全面提升國有資本統籌優化配置資源能力,增強產業投資、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能力。
五、江蘇省:探索分類監管考核模式,提高國企監管效能
江蘇直面問題、主動作為,在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創新國資監管方式、探索分類監管考核模式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國資國企規模實力持續增強,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一)推動國有資本有序進退,打造國有經濟新增長點
多途徑開展積極探索,推動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和布局結構持續優化,并打造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為例,近年來為提升人民群眾出行體驗,提出了服務區“雙提升”規劃,加快高速公路服務區轉型升級,將服務區打造成現代化商業服務綜合體,高速公路服務區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在全國形成了“江蘇效應”。江蘇交通控股的新業務增長點不只有服務區,所屬江蘇金融租賃股份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國內首家登陸主板的金融租賃公司。所屬的通行寶公司,通過強化自主創新,已發展成為高速公路、干線公路及城市交通等提供智慧交通平臺化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并成功登陸創業板,是全國ETC行業首家上市企業。
(二)探索實施分類監管模式,提高監管精準性
開展分類精準授權放權,結合企業功能定位、治理能力、管理水平等改革發展實際,分別針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產業集團公司等不同類型企業,進一步明確授權放權事項。實施分類考核提質增效,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建立以戰略目標和財務效益為主的管控模式。對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建立財務管控模式,對所持股企業考核側重于國有資本流動和保值增值狀況。對產業集團公司,進一步區分為商業一類、二類和公益類,以“一利五率”考核指標體系為基礎,分類精準確定細化考核指標,充分發揮考核導向作用。
(三)強化跟蹤督導,完善出資人監管職能
強化對授權放權的跟蹤督導,定期評估授放權的執行情況和實施效果,及時調整授放權事項和范圍。出臺《省屬企業全面預算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提出對省屬企業年度全面預算方案及調整方案實施事前審核,明確全面預算調整的具體情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國有企業監管的意見》,明確省屬企業年度財務決算主審會計師事務所選聘方式,由省屬企業選聘轉變為省國資委自主選聘,進一步完善出資人職能、加強出資人監管,增強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
(作者為國家發展改革委體管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