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要部署,直接關涉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更加凸顯其對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性和全局性意義。基于中國共產黨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實踐演進,挖掘其內在的邏輯機理,進一步探索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路徑機制,有助于拓展相關理論研究空間,為更好推進制度治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保證。
一、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歷史邏輯
黨的制度建設貫穿于黨的領導與建設各層面、各環節,為黨的領導與建設順利開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黨的建設制度同時也是歷史演進的產物,黨自成立以來就高度注重自身制度建設,逐步建立、修正和完善黨內各種規范準則,并積累了寶貴經驗。
黨的制度建設在探索中不斷推進。黨在創建、發展和革命斗爭時期,就高度重視制度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通過制定黨章等根本性制度規定,為黨的制度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黨的二大首次制定黨的章程,涉及黨的建設各方面的具體制度,包括領導制度、組織制度、紀律制度、監督制度等,為黨的建設制度化提供了基本依據。新中國成立后,黨不間斷地進行各項制度建設,并基于建設和改革實踐持續推進形成了一系列黨內規章制度,尤其從制度層面強化黨對國家政權的領導,并在黨員教育管理、改革黨的干部制度等方面形成重要成果。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的制度建設的重要轉折點,逐步恢復和發展了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制、黨代會屆期制等制度規定,基于問題導向和發展需要對黨的制度建設提出更高要求。鄧小平1980年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1]講話內涵深刻、意義深遠,成為黨的領導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導方針。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這一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努力建立、健全和改革黨內生活的各種必要制度”[2]的目標指向。此后,黨從具體層面對完善黨的組織制度、健全監督制度作出進一步部署與安排。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將以往制度建設經驗與實踐發展相結合,努力“走出一條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新路子”[3]。之后包括《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工作暫行條例》等多項制度性文本陸續出臺,對于黨內政治生活、黨的基層組織工作等作出更加具體翔實的規定,推動相關制度進一步完善。黨在不同時期不斷推進制度建設,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根本保證。
制度建設始終與黨的建設同向同行。黨根據形勢和任務需要,不斷加強各方面建設,黨的制度建設被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之中。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基于黨的角色和面臨挑戰等重大變化,更加突出黨的制度建設重要性。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規范性文件,對于黨的建設各方面提出更加系統全面的指導方針。在制度建設層面,著重提出黨章作為黨的根本大法是黨員和黨組織活動的根本遵循,這也是從嚴治黨、嚴肅黨紀的內在要求。為更好推動黨內民主,《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特別強調加強黨內民主層面制度建設的必要性。《關于加強街道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條例》等制度文本的制定,進一步完善了黨內民主運行機制,使得黨內民主制度的基礎和實施空間得以鞏固和拓展。與此同時,黨的紀律建設的制度化水平不斷提升,關于組織制度和權力監督配套制度更加完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試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等一系列黨內法律法規的實施,為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提供了更為明確的制度依據,進一步完善了人才選拔和監督管理機制。
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把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強調把黨的制度建設貫穿其中,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建設成為重要議題。從規范性文本層面來考察,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正式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這一制度性文本,對于創新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等方面提出更具針對性的細化要求。黨的十七大在總結以往歷史經驗基礎上,著重強調“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4]。同時,黨的組織制度建設持續推進。《公務員法》《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試行)》等文件的出臺,更加有利于黨的組織工作科學化、民主化。另外,黨內監督制度建設更加注重縱向貫通和橫向聯動。《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等黨內制度的頒布和實施,推動黨內監督更加完善。總之,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黨的制度建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黨的十八大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將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更加凸顯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和關鍵作用。新時代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有效鞏固和發展了黨的建設各項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了堅實制度保障。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保證。隨著《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中國共產黨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條例》等黨內法規的出臺,黨的全面領導更加制度化、規范化。《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一系列基礎性、關鍵性黨內法規的制定修訂,黨內法規體系更加完善。同時,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日益健全,強化了制度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形成,各方面監督更加規范、有力、有效。總之,新時代以來,制度治黨進入“快車道”,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持續提升,把全面從嚴治黨、黨的自我革命不斷引向深入。
黨的建設制度化的歷史演進,深刻表明制度治黨、依規治黨在黨的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黨自成立以來,不斷完善以黨內根本大法——黨章為核心的黨的建設制度體系,統籌完善黨的領導、組織、紀律、監督等制度,為新征程進一步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奠定堅實基礎、提供重要借鑒。
二、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價值邏輯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堅實基礎上,持續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對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現代化進程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開創性事業,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系統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領域若干要求與舉措,不斷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和關鍵環節,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組織基礎和堅實保證。改革越深入,中國式現代化越向前推進,對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要求就越高。提高黨全面領導改革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是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那些與黨的建設實踐脫節的具體制度,充分健全適應新征程發展要求的制度體系。只有以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為重要抓手,實現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的躍升,實現統籌領導改革和保障實施改革相統一,才能更好應對難啃的“硬骨頭”,提升全面改革的整體效能,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保障。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基于“兩個大局”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與重要原則。需要通過制度安排,體現和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的體制優勢,健全科學領導和決策、高效治理和執行的體制機制。通過形成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確保黨的領導活動在制度軌道上全面推進,保障和增強黨的領導工作的科學性,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的領導在改革各領域、全過程中貫徹落實,確保改革在正確軌道上運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關于加強黨的建設與領導的重要制度性文本陸續出臺,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有了更完備的制度依據,相關制度不健全的狀況得到有效改善。總而論之,基于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現實重要性,整體推進和實現黨內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度化、體系化就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持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指向。新時代新征程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需要充分貫徹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體現從嚴治黨的價值指向,持續探索黨的長期執政規律,運用科學的方法論進行黨的建設制度創設與完善,從而不斷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升黨執政的科學化、民主化與法治化水平,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這一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深化改革黨的建設制度,體現了全面從嚴治黨各領域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價值關聯性。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黨的建設其他環節,都與相應的制度安排密不可分。完善的黨的建設制度體系,將為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等黨的建設其他方面提供更有力的制度遵循。以此為依托,才能更好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目標要求,優化黨內政治生態,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升黨的長期執政能力。
三、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實踐邏輯
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實踐中需要積極按照內容協調、程序嚴密、配套完備的要求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同時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在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過程中糾偏堵漏、細化深化,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持續深化認識、完善舉措,促進改革的決策更加科學化、民主化,持續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以問題導向激發制度改革的內生動力機制。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需要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在具體實踐中充分聚焦關鍵問題,統籌規劃各項改革目標和具體舉措,分領域、分層次穩步推進。一是聚焦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重點問題。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長效機制,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二是聚焦制約黨的領導和建設的難點問題。持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有效防范和糾治領導干部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常態化,加大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調整力度。進一步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發揮,尤其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三是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熱點問題。通過機制完善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完善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建立基層減負長效機制。聚焦主要問題,激發改革內生動力,是進一步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提升改革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立足點。
以系統論為導引完善制度改革的多維聯動機制。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需要具備系統思維,注重改革在不同主體、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協調,以及不同改革舉措之間的銜接與配合,增強改革的整體性與協同性。改革既需要中央層面的宏觀規劃、頂層設計,也需要地方層面的承上啟下和具體貫徹落實,還包括各級基層的試點探索與總結經驗。改革不是單純某一層面的實踐,而是涉及各方的協調有序聯動,需要加強各級相關部門的溝通配合,保證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順利進行。聯動機制的統籌推進應以組織化路徑進行,方便政策溝通、信息互通與組織協調。需要在實踐中明確改革任務分工、責任主體、協同單位,做到既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服從大局、主動配合,確保上下協同、條塊結合、左右聯動,形成合力。對一些利益關系復雜、協調難度大的改革,建立強有力的協調推進機制,避免制度設計不合理而造成制度脫節或制度博弈等問題,使各項制度深度黏合,形成系統、科學、完備的制度體系,并強化對于改革的督察等工作,以“釘釘子”精神推動改革落實,為改革順利推進提供有力保證。
聚焦制度價值建立全面有效的改革評估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政策舉措出臺之前必須經過反復論證和科學評估,力求切合實際、行之有效、行之久遠,不能隨便‘翻燒餅’。”[5]通過完善全面有效的改革評估機制,對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做出適時評估和調整,對于提升改革的整體效能至關重要。在改革前期,對于某項制度改革必要性的充分論證,是保證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在論證過程中,通過充分拓展研究空間,進行深入的實踐調研,進而把握改革的內在規律。同時在配套條件、具體設計等層面對于改革內容進行充分研判,確定好改革重點和方法。在改革進程中,依據改革內容制定相應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注重把握時機和節奏,實行責任目標管理也是必要條件。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最終目的是取得改革成效,因而后期的改革效果追蹤和評估非常重要。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有助于對改革進行檢驗和總結,及時處理發現的問題,進一步在實踐中對制度進行優化與完善,提升改革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1.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重要文件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335.
[3]王金玲.中國共產黨黨章發展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204.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38.
[5]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J].求是,2014(1):3-6.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特約研究員,江蘇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院研究員,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