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提出“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新時代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了方向。2024年10月,《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更好地回應關切,凝聚共識,將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江蘇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高度重視民營經濟工作,深化改革銳意創新,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民營經濟規模總量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一、準確把握堅持和落實
“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意義
“兩個毫不動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我們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一以貫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民營經濟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實踐證明,“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是中國共產黨不懈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形成的寶貴經驗,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科學指南。
“兩個毫不動搖”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遵循。“兩個毫不動搖”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重申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并深刻指出:“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制度。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民營經濟之所以能夠不斷迎接挑戰、戰勝困難,最根本的就是黨和國家在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上堅定不移,在執行“兩個毫不動搖”的大政方針上堅定不移。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引導廣大民營經濟人士深刻理解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必將能夠堅定制度自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是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當前的實踐充分證明,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穩定就業的重要依托、對外開放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之際,江蘇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根本目的,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江蘇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民營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有效激發了經營主體活力,推動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取得重大發展成就,形成了國有企業頂天立地、民營企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態勢,創造了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偉大成就。特別是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具有“56789”的特征,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我國民營企業數量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23年的38家。江蘇民營經濟在江蘇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在《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惠企政策有力推動下,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力軍”作用突出穩固。
民營經濟規模總量不斷壯大。近年來,江蘇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6個萬億級臺階,從2014年的6.51萬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12.82萬億元。民營經濟規模從2014年的3.5萬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7.4萬億元,總量位居全國前列。2023年,全省民營經濟貢獻了57.9%的GDP,65.7%的稅收收入、66.5%的投資、88.8%的高新技術企業和96.2%的經營主體。89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79家企業入選全國制造業500強。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江蘇經濟增長的“生力軍”、科技創新的“主動力”、就業創業的“主渠道”,是支撐江蘇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民營經濟發展保持較大韌性。2023年以來,江蘇民營經濟克難奮發,穩中求進,總體保持較大韌性,成為江蘇經濟穩增長的強勁支撐。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民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8.7%,高于全省0.8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同比增長4.6%,對全社會投資增長貢獻率為 127.6%;江蘇全省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1405.3萬戶,占全省經營主體比重達96.1%;民營經濟上繳稅金占比61.3%;全省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7萬家,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的92.2%。江蘇民營經濟發展孕育了獨特的厚德、崇文、實業、創新的蘇商文化,廣大民營企業家聽黨話、跟黨走,涌現出一批愛國、敬業、創新、守法、誠信、貢獻的優秀典范。
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近年來,江蘇大力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環境。一方面,全力打開惠企政策的“解壓閥”。陸續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先后發布了多項助企紓困政策措施,全力護航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持續提升營商環境的“軟實力”,出臺了《江蘇省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圍繞政策、市場、政務、法治、人文五個方面,推出一批具有江蘇特色、回應市場關切的政策舉措,通過提升營商環境這個“軟實力”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硬支撐”,江蘇連續5年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
民營企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近年來,江蘇民營企業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民營企業承擔了90%的省科技計劃項目,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占全省總數的90%,民營企業高新技術產值占全省的90%。2023年,江蘇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3.2%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49.9%。江蘇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1萬家,新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9.4萬家,其中民營科技企業占比均在90%以上,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7家,均居全國第一。民營企業積極投身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制造業影響力競爭力不斷提升,截至2023年底,江蘇境內上市民營企業占全省上市公司比重77.8%;全省累計認定186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47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59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民營企業占比均超過八成。
三、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營經濟遇到的困難是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一定能在發展中得到解決。當前,我國民營經濟發展面臨諸多風險挑戰,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漲,市場預期走弱,訂單減少,贏利能力持續下滑,“增收不增利”較為突出;市場隱形壁壘、不公平競爭等深層次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市場準入制度不完善,民營企業在一些領域仍受到一定限制;社會輿論環境對民營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判、誤解、誤讀,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不足等,這些發展中、轉型中的問題,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從宏觀形勢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外部不確定性。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經濟持續低迷,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同時海外技術封鎖、國際產業鏈重構等影響加劇;國內市場需求仍顯不足,一些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如產能過剩、消費不振、內卷嚴重、投資熱情降低等。2023年全國民間投資同比依然下降,近期降幅出現收窄但仍為負增長,目前企業新增貸款主要是補充流動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民營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
從發展環境看,營商環境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政策制定方面,依然存在不接地氣、彈性不足、新老政策不銜接、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政策“一刀切”“合成謬誤”等現象亟須改變。服務保障方面,企業融資渠道不暢,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效果不顯著,工業用地供應減少、畝產門檻標準提高,新項目投資受限。市場環境方面,“親清”政商關系尚需進一步構建,政府行為邊界和規范問題尚需進一步厘清,拖欠債款久,知識產權維權難仍然存在,企業合法權益保護,信用體系建設,公平市場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
從企業自身看,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項。比較突出的有:原創性研發有待加強,目前我國約五成的高端數控機床、六成的集成電路、八成的高端芯片和高端檢測儀器仍然依賴進口,亟待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封鎖;企業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和具備技術特長的“現代工匠”普遍較為缺乏。優質企業培育不夠,需要聚焦優勢優強領軍企業的培育壯大,引領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專精特新”“獨角獸”企業加快發展。企業自身不規范,部分民營企業在環保、社保、質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規范、不穩健等問題,面臨較大的監管壓力和成本負擔。
四、穩預期激活力擴內需
堅定不移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完善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機制體制,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做出更大貢獻。
在宣傳導向、輿論氛圍上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定民營企業發展信心。一是加強思想政治引領。通盤考慮國內外環境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自身等影響因素,及時掌握民營經濟人士的思想動態,加大力度宣傳解讀黨中央關于民營經濟的大政方針,引導民營經濟人士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引導年輕一代發揚老一代企業家艱苦創業精神和聽黨話跟黨走光榮傳統,消除顧慮、安心發展。二是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利用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張謇企業家學院等教育陣地,持續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民營經濟人士不斷增強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自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制度自信,堅定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續寫民營經濟發展新篇章的信心決心,不斷夯實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三是發揮示范帶動引領。積極營造欣賞企業家精神,敬佩企業家精神,學習企業家精神的社會氛圍;充分發揮優秀企業家典型示范作用,展示優秀民營企業家精神,凝聚崇尚創新創業正能量,進一步激發廣大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熱情。
在存量優化、增量轉化上堅持“兩個輪子一起轉”,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推動江蘇民營經濟從要素“相加”邁向要素“相融”,實現資源整合聚變、創新提能裂變、產業升級蝶變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路徑。一是鼓勵“做大做強”,培育“鏈主”龍頭。加快構建“省級—國家級—世界級”集群梯次培育體系,培育“鏈主”企業,發揮“鏈主”企業毗鄰終端消費者和背靠生產性服務產業的優勢,從供給側和需求側開展固鏈、補鏈、強鏈等專項行動。二是支持“走精走深”,打造“專精特新”。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匯集政策、信貸、上市、管理、數字化等方面資源專家,優化上市辦理服務,做好分類指導,提供精準服務。三是推動“價值攀升”,重塑市場優勢。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引導民營企業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與合作,培育一批在全球具有綜合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鏈,形成有江蘇特色的民營經濟品牌;堅持整合資源與拓展空間相結合,以價值鏈延伸為方向拓展合作廣度,以產業鏈協同共創為契機提升合作價值,加強民營企業與產業鏈供應鏈鏈長企業的分工協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整體競爭力。
在協同創新、自立自強上啃“硬骨頭”攻“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增強民營經濟發展韌性。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貫穿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過程。一是實施“企業+高校+服務機構”創新工程。著力構建“初創型企業+資金”“發展型企業+人才”“領軍型企業+實驗室”的梯度培育矩陣;聚焦先進材料、高端芯片、生物育種等亟待突破領域,發揮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效應,破解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二是實施“技術補鏈”工程。對照278項“卡脖子”技術短板,聚焦“五基” 薄弱環節,建立民營企業創新聯盟,支持基礎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和軟件企業與產業鏈下游應用企業協同攻關。鼓勵“鏈主”企業開展全環節應用創新,帶動上下游企業精準對接,形成一批專注細分技術領域的延鏈、補鏈的替代技術和單項冠軍技術。三是實施“區域協作”工程。通過市場主導、平臺支撐、政策引領,構建大中小民營企業融通創新、安全韌性的分工協作生態;按照“要素集聚、資源共享、錯位競爭、聯動發展”要求,加快構建市域間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橫向錯位融合、縱向分工協作體系,促進先進制造業集群內企業分工協作向其他產業分工合作拓展。
在營商環境、制度建設上打通“最后一公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精簡環節、精簡時間、精簡成本為重點,全方位提升營商服務效能,對清單之外所設立的各種違規準入許可和隱性門檻予以全面清除。制定助企惠企政策統一標準,形成多部門聯動的政策協同效能,確保各項政策同向發力,避免相互抵消或合成謬誤。依法依規保護好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合法權益,完善對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二是增加要素供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有序發展第三方征信、信用評級等機構;支持企業聚焦“高精尖缺”引進人才,在檔案管理、職稱評定、獎勵申報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探索民營企業引才引智激勵政策和人才培養體系,增強民營企業的人才保障和降低用人成本壓力。三是完善民營經濟統戰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政企溝通協調機制,部署檢查需要跨部門協作的工作任務,深化完善促進“兩個健康”工作新機制、新格局。加強統戰、工商聯與相關部門常態化的工作聯系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防范化解民營企業風險,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53期省管干部進修班學員,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