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边@要求立足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一直是江蘇經濟的“基本盤”,貢獻了全省五成以上的工業利潤、六成以上的營業收入,是江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可或缺的“基石”。當前,全省更是以新質生產力培育和新型工業發展為抓手,不斷匯聚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源動力”,堅定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方向持續推進,讓傳統產業“發新芽”,以此不斷鞏固江蘇傳統制造業的領先地位。
一、江蘇傳統制造業“四化”轉型升級特色明顯
從“高”著手,實現價值高端化攀升。江蘇紡織服裝產業高端化轉型升級最有特點。一是技術創新下,產品價值持續提升。產品附加值低一直是傳統制造業的通病,必須通過創新驅動實現工藝和品質的升級。如羅萊家紡推動“超柔技術”和“長絨棉種”研發,恒力集團專注滌綸工業絲量產,無錫一棉推出天然素纖維、絹絲混紡等特色產品以及服裝產業如波司登極地功能性羽絨服、紅豆動態心電監護跑步衣等,以技術趕超打造高價值產品已成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起點。根據IncoPat最新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江蘇高端紡織年專利申請量一直維持在1萬件以上,2024年上半年,江蘇高端紡織領域累計專利申請已突破30萬件,位居全國第一。二是在品牌打造下,商業價值不斷攀升。代工貼牌同樣是傳統制造業難以逾越的鴻溝,必須加快自主品牌培育,打破低端生產的價值鏈惡性循環。在江蘇推進紡織服裝100個“江蘇精品”模式下,形成了新零售直播品牌、新品質男裝品牌、新中式女裝品牌的細分賽道,從代工生產到品牌自主也成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可靠路徑。從工信部124家紡織服裝重點培育名單看,江蘇有海瀾之家、虎豹等12家消費品牌,東渡、陽光等11家制造品牌,以及常熟服飾、震澤蠶絲等7家區域品牌入選,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三是渠道拓展下,市場價值實現倍增。近年內卷競爭讓傳統制造業苦不堪言,必須積極拓展渠道,在接近飽和的市場中開辟新的價值增量空間。推動傳統的重資產生產企業轉型為輕資產運營服務企業。主要探索有電商模式,如雅鹿服裝,2023年抖音平臺的線上銷售同比增長105%;有出海模式,龍頭波司登迭代倫敦旗艦店,亮相各大國際時裝周,2023年企業估值突破800億元;有細分模式,如蘇美達聚焦新中式校服、幼兒園服等全新市場與品類,新簽合同額超7億元。
以“智”破題,提升經營智能化水平。江蘇石化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最具代表性。一是設備數控率持續提升。從2024年江蘇32個重點化工項目看,像連云港盛虹化工新材料、儀征金陵石化高端新材料等重點項目,均呈現規?;痛笮突攸c,自動化和數控化水平提升是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的前提,比如目前江蘇化工企業廣泛采用了先進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制造執行系統,上述像盛宏石化等企業的設備自動化控制率和數據自動采集率已超95%,行業數據顯示,目前江蘇石化化工行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82.4%,超出原材料行業平均水平5%,高于工業平均水平17.5%。二是數字化生產逐步規范。在自動化基礎上,數據賦能進一步加速了傳統產業的優化與轉型。在化工產業領域體現為通過積極構建數據融通新生態,通過生產現場智能傳感器監控,推動關鍵設備海量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統一管理與高效應用。又如通過機器視覺等技術應用,實現人員行為、作業合規性的智能監控,提升現場安全管理水平等,持續的探索實踐推動形成了《化工行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實施指南》的江蘇地方標準。三是智慧場景搭建不斷增加。以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打造為抓手,進一步塑造智能制造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工藝、設備、生產效率和安全管控能力,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如揚子石化、金陵石化等江蘇龍頭不斷推出防爆機器人巡檢、高清圖像采集、雙邊作業管理等智能應用場景,助力生產優化、設備管理、安全環保、經營決策等多領域的智能轉型與效能提升。
逐“綠”而行,堅持綠色化發展方向。江蘇鋼鐵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的示范引領成績顯著。一方面,超低排放標準推動綠色投入持續加大。比如南鋼集團率先完成了環??冃級評定,累計投入改造資金超100億元;常熟龍騰特鋼建成國內最大的單晶光伏板弧形BIPV項目。永鋼集團投入國內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活性焦煙氣脫硫脫硝系統,近5年平均噸鋼環保費用超250元。目前江蘇全省8家龍頭鋼鐵企業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占全省鋼鐵產能一半以上,培育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7家,其中11家企業被列入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名單,重點企業在推進綠色化轉型方面,積累了大量可推廣可復制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運用綠色技術鞏固低碳效能成果。低碳綠色技術全流程普及應用成為傳統行業綠色轉型升級的共識。江蘇圍繞氫冶煉、微電網、冶金熔渣顯熱回收及綜合利用等低碳前沿技術,開展產業化試點成效明顯,比如中天鋼鐵“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并網模式,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近4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21萬噸。沙鋼集團則建成了亞洲最大的煤焦筒倉項目,年減排粉塵約1000噸,TSP濃度同比降低約50%,從江蘇省鋼鐵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看,2023年全省規模以上企業鋼材產量累計達到了16193.9萬噸,同比增長8.8%,實現利潤總額占全國47%,綠色轉型發展下,江蘇鋼鐵產業環保和經濟效益實現雙提升。
從“融”加速,推動業態融合化發展。江蘇裝備制造產業融合化轉型升級不斷提升。一是跨產業融合。即傳統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在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了相關服務知識及服務技術,并擁有一定服務設施,探索出總集成總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柔性化定制等新業態模式,從而提供了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例如中車戚墅堰機車、天奇自動化、豐尚智能等分別從自身出發,打造“產品銷售+系統集成+后期服務”全產業鏈經營模式,從提供“產品”走向“產品+服務”。截至2024年底,江蘇共有29家企業、13個示范平臺入圍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榜單。二是跨業態融合。即傳統制造業實體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在江蘇推動“數實融合第一省”背景下,江蘇裝備制造業積極強化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智慧工廠等新技術新場景的開發應用,涌現出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平臺型融合案例。如常州構建覆蓋細分工業領域的“一橫多縱”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南京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智慧工業解決方案,致力于幫助企業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智能化、智慧化。三是跨領域融合。即傳統制造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等產學研融合發展,以連云港與南京理工大學合作建設連云港科技大市場為代表,為裝備制造產業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研發機構、創新中心及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支撐的協同創新體系;揚州探索工匠學院模式,推進“工匠學院+企業+學?!比灰惑w,致力于提升裝備制造培養高技能人才水平;蘇州裝備制造科技鎮長團,著力破解“紙面上的需求”與實際對接困難不一致的問題。
二、制約江蘇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短板不足
江蘇傳統制造業高端化轉型升級忽視了標準打造。傳統制造業的高端化轉型升級,無論是產品價值提升,還是品牌推廣打造,最終落腳點在標準制定的“話語權”上,但從江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所形成的各類技術、產品、服務標準情況看,雖然江蘇在國際標準、全國標準的數量指標上領跑全國,但從更多維度、更具體的企業自我公開標準數量看,江蘇與浙江相比,依然存在差距。比如,2023年江蘇公布企業標準28.4萬項,浙江則為33.1萬項;團體標準方面江蘇是2013項,浙江則為7022個項目,與此同時,浙江還率先探索“標準+認證”的標準化工作新模式,重點打造“浙江制造”的區域品牌,發布實施標準3598項,出臺全國首個標準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細則,進一步放開搞活企業標準的制定推廣。
江蘇傳統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受制于數據生態。根據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城市研究院關于江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分析報告顯示,全省制造業在數據集成性、完整性和共享性中存在明顯的短板,其中江蘇68.94%的制造業企業仍無數據開發利用;73.24%的企業表示實現跨企業間數據傳輸和資源共享存在較大困難;42%的制造業企業的數據平臺中只包含生產數據,整體數據存在缺失和不完整性,此外,因傳統制造業行業門類、運行機理差異大,其數字化轉型場景需求存在顯著差異,面對機理復雜、定制程度高的領域普遍不會主動加大投入,導致“一米寬、百米深”的轉型場景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據測算目前僅有約22%的人工智能企業具備面向制造業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只有9%的國內企業可借助人工智能實現10%以上的收入增長。
江蘇傳統制造業綠色化轉型升級有賴于政府支持。傳統制造業的綠色化轉型升級需要大量資金及政策支撐,雖然截至2024年上半年,江蘇綠色信貸余額超4萬億元,同比增長41.2%,但從2024年全省35個綠色項目融資庫組成結構看,投向多為海上風電、沿海管道、新能源汽車及綠色照明等新興項目,像冶金等傳統行業綠色轉型升級主要還是依靠自有投資和政府支持,以江蘇首個鋼鐵行業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蘇州為例,4家重點企業(沙鋼、永鋼、龍騰、浦項)自主累計投資超百億元,獲補省級、中央級生態環保專項補助資金超億元,且獎補力度持續擴大,除政府資金支持外,還有包括地方落實的差別電價、差別化環保管理等配套政策,江蘇傳統制造產業綠色化轉型發展還需更多增量政策的支持。
江蘇傳統制造業融合化轉型升級在能效提升方面存在不足。以傳統制造產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為例,從江蘇傳統制造上市公司數據看,雖然已有超過一半的制造業上市公司開展了服務型制造,但經濟效益的提升能級還不夠,2023年財報數據顯示,相比于全省制造業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增長率,開展服務型制造的上市公司增長率低了約4.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江蘇不少傳統制造企業表示,雖然服務轉型收入的增速提升明顯,但占總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不會超過10%。此外在數實融合、產學研融合等轉型方向上,也不同程度存在著新模式新業態對傳統制造業績的拉動不足,創新成果產業化規模化落地不充分等問題。
三、進一步推動江蘇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做優標準化工作引領高端化轉型升級的目標方向。一是推進梯度性標準化建設。江蘇制造業各類專精特新企業眾多,但參與標準建設單位比率僅為40%,且起草排名多為2—5名,必須抓好這個“牛鼻子”。比如充分發揮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其掌握產業鏈上下游標準情況優勢,開展省市級標準化試點工作;積極鼓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申請承擔相關領域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形成可復制模式在行業進行推廣;支持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其他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為企業及產品走向國際奠定基礎。二是強化標準的融資增信。進一步創新“標準融資增信”機制,深化運用江蘇“標易貸”“標易融”“標準引領貸”等標準類貸款產品,鼓勵銀行制訂“一戶一策”方案并授信,如按照企業技術標準及企業在標準領域的榮譽層級、創新度等設計授信額度、貸款利率,制訂不同的融資產品和服務方案,建立起標準融資產品體系,相關政策重點向江蘇“1650”產業制造企業傾斜。三是提高標準化獎勵獎補。目前江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省地方標準的獎補金分別為20萬—60萬之間,明顯低于北京、浙江最高100萬的激勵政策,建議根據江蘇2024年6月出臺的《“江蘇精品”標準先進性評價通用要求》,對傳統制造業“第一”“唯一”標準強化資金保障力度。
完善數據運用生態推進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擴圍推廣。一是培育制造企業數據要素市場。進一步推動數據管理國家標準(DCMM)貫標,不斷提升江蘇制造企業數據管理能力和數據供給質量。加快推進江蘇企業數據資產“入表”擴圍行動,完善數據資源管理,加快制定制造企業的數據資產、數據交易、數據標注等數據要素市場基礎制度配套政策,推動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分類分級確權授權,探索數據流通治理和開發新模式。二是分類推動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支持汽車、電子信息等轉型基礎強、進度快的行業,加快基于AI、數字孿生、智能傳感等前沿技術的智能化發展場景驗證和模式創新。支持紡織服裝、鋼鐵等轉型較好、進度較快的行業,加快業務全流程的集成融合、動態協同和一體化運行,推動數據顯性化匯聚、可視化展示和資產化運營。支持裝備制造等轉型基礎弱、進度慢的行業,加快關鍵設備、關鍵工序數字化改造,加快云化軟件應用推廣力度,推動設備、系統、業務云化遷移。三是優化解決方案供給質量。構建重點制造行業解決方案資源池,打造一批面向細分行業的先進適用、穩定可靠、具有高性價比的系統解決方案。聚焦特定場景需求,培育技術型、專業型、綜合型等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將系統解決方案業務剝離重組,推動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專業化、市場化、規?;?。
強化金融財稅政策鞏固綠色化轉型升級的延續穩定。一方面,繼續優化金融政策的支持模式。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是金融支持“雙碳”目標實現的雙支柱,在綠色金融標準趨嚴的背景下,傳統制造業對轉型金融存在著大量需求,建議江蘇進一步加快研究《綠色低碳轉型產業指導目錄(2024年版)》中新增的“低碳轉型”相關產業,出臺地方轉型金融的標準和制度,推進轉型金融體系化試點,特別是在轉型目錄基礎上,認定一批傳統制造領域的轉型企業和轉型項目,對其轉型融資提供貼息、推廣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及轉型債券等激勵政策,并對相關傳統產業提供轉型規劃模板、碳賬戶等服務。另一方面,強化稅收政策對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成本的回補。具體而言,建議將增值稅即征即退等稅收優惠拓展到傳統制造業的綠色化升級中;在企業所得稅中增加環境污染治理的稅基式優惠、稅率式優惠與稅額式優惠的設計;加大企業所得稅綠色投入的稅前扣除力度,鼓勵綠色低碳能源關鍵設備加速折舊;加大綠色低碳能源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力度,并簡化審批核算程序;完善現有資源稅的環保功能,促進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消費稅、資源稅、車輛購置稅等多稅種協調配合機制,形成政策合力。
重視規劃引導提升融合化轉型升級的效能成效。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方面,建議政策引導上要重視增加傳統制造業中服務要素的投入,利用好江蘇外資優勢,鼓勵多種形式的制造業服務外包項目,不斷擴大現代服務業的有效供給。借鑒浙江服務型制造研究院的經驗,由政府與專業研究機構合作共建服務型制造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相關服務支持,定期對服務型制造的經營績效進行評估并發布,以改變制造業依賴傳統要素成本的發展模式。數實融合發展方面,建議以特色突出、定位清晰、聚集度高的特色制造業園區為突破口,加速建設以“工業互聯網園區+行業平臺+專精特新企業群+產業數字金融”為核心架構的新制造生態系統,形成“集群+平臺+方案+標桿+企業”的數實融合轉型生態,以平臺為牽引推動數實融合發展的推廣與普及。在產學研融合發展方面,建議江蘇以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為契機,以南京和蘇州為核心承載區,建立高校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庫,篩選有市場化前景、應用廣泛、實用性較強的技術參與科技成果開放許可,服務傳統制造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形成從技術研發、概念驗證、小試中試到小批量試生產的服務能力。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智賦能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影響機理與路徑研究”(23BGL054)、江蘇省政府決策咨詢研究重點課題“江蘇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對策研究”(JSZY202404)的階段性成果〕
(鄭瓊潔: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江蘇省揚子江創新型城市研究院專家;姜龍舟:南京政務輿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