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下午,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學術委員會、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共同承辦,第八屆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分論壇在四川成都舉行。來自國內主要高校、智庫及沿黃九省區相關部門的近60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圍繞黃河自然景觀文化、民間文化、治理與建設文化、紅色文化的國際傳播及提升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內容手段等話題進行研討。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國務院新聞辦原副主任郭衛民,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于運全參會并講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秘書長劉江主持論壇。
郭衛民指出,黃河文化內涵豐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國際傳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他強調,要圍繞構建話語體系和優化傳播渠道方式兩個重點,從黃河自然景觀文化、歷史文化、治理與建設文化、民間文化、紅色文化五個維度深入研究,充分考慮國際受眾歷史文化背景及接受水平,切實回應海外有關黃河文化的具體關切,加強多領域、多角度、多形式對外傳播的思考謀劃,并與服務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際需要相結合。要著力推動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幫助國際社會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
于運全指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需要平衡三對關系:一是對黃河文化本體的研究與對黃河文化傳播的研究同等重要,明確黃河文化的內涵價值,闡釋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獨特作用,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二是場景營造與文化傳播同等重要,讓受眾看得到、體驗到黃河,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黃河文化;三是研究與實踐同等重要,強化研究的實踐導向,加強研究與實踐的緊密結合。
黃河水利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巡視員,黃河水利作家協會主席侯全亮表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要深入提煉黃河自然景觀文化的鮮明符號及其構成要素,重視黃河自然景觀體驗場景的作用,尊重世界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充分發揮數字化賦能等多元傳播方式,讓國際受眾感受黃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深厚底蘊。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王紅蓮認為,黃河民間文化是源于生產生活的實用文化,是扎根日常空間的鮮活文化,是飽含民眾情感的審美文化,是富于持續價值的創新文化,是蘊含民族認同的凝聚文化,要在黃河文化國際傳播中堅持生活性原則、藝術性原則、創新性原則、思想性原則,挖掘黃河民間文化內涵,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江河中心主任田世民表示,要基于河流治理的共同認知,打造黃河治理文化標識,闡釋黃河治理成效,發揮黃河專家智庫作用,增強治理文化表現形式,促進雙向溝通交流,從國內外河流治理的對比中提取共性、提煉黃河文化的國際元素、挖掘黃河文化的特有內涵,以更易接受的方式開展黃河文化的國際傳播。
臨沂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魏本權表示,黃河紅色文化國際傳播要凝練面向國際傳播的黃河紅色文化符號與標識,尊重國際社會普遍接受與認同的話語表達、呈現方式,以流行化、體驗化的文化產品供給突破內容生產瓶頸,豐富黃河紅色文化產品供給。
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妮表示,要從延安時期黨的對外宣傳實踐中汲取講好故事的成功經驗,積極通過文化發聲,用故事傳播精神,用細節感動世界,用真誠感染世界,從美學視角做好政治傳播;要深入調查研究,不斷提升研究能力與挖掘水平,通過研究闡釋革命文物強化文化認同,拉近國際關系;要堅持實事求是,創新敘事方式,形成真理要用真情講、精神要用故事講,國家政策通俗化、中國聲音大眾化的多樣化、立體化的傳播體系。
中國傳媒大學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副院長姬德強表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要關注與河流有關的全球地理、生態、文化等公共議題的分布狀況,理解對象區域和國家的河流文化與周邊社會建構方式;要開放接收和充分吸納參與者的多元闡釋努力,豐富黃河文化的全球解碼維度;要挖掘和利用社交媒體、人工智能等數字平臺的精準化獲取和投送能力,讓黃河文化轉化為國際關注者自身文化體系的有機構成部分。
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鵬表示,要通過媒介話語嵌入機制,解決提升黃河文化國際傳播內容親和力呈現的問題;要尋找媒介話語的全新修辭策略,解決“親和力與感召力、實效性”之間平衡表達的問題;要考察內容生產過程中結構性要素及其影響機制,解決區域文化媒介文本內容生產流程與國際傳播規則對接問題。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劉文霞表示,圍繞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等實踐需求,要創新水利行業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路徑,構建外語專業+水利特色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手段和評價體系,有效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