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娛樂文化的信息傳播井噴式爆發,受眾審美的內在框架被流行審美趨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審美觀念的更新迭代愈加頻繁,所帶來的影響引起了社會和學界的普遍關注。關注不同文化所帶來的審美差異化這一獨有的社會現象創新性解讀,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試圖探索當今社會對于娛樂文化內容審美差異化的倫理審視。審美差異化的倫理失范下,新時代的大眾媒介傳播、自媒體、偶像自身和受眾應當如何正視價值導向,并擁有正確的審美審視流行趨勢,值得深入追問與思索。
關鍵詞:審美差異化;娛樂審美;倫理審視
引言
在信息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娛樂市場受到他國外來文化影響,不同受眾群體逐漸被不同文化影響并出現審美差異。在審美泛化的市場迎合下,受眾群體對流行的娛樂內容趨向媚俗化、極端商品化、去道德化,給主流審美價值的傳播帶來了深層次的挑戰。不論通過大眾媒介還是自媒體平臺傳播,在還未形成正確“三觀”的受眾面前做出不恰當的行為和傳播個性化發展的思想,與堅定我國文化自信相悖。抵制審美差異化帶來影響的同時,應該明確審美差異化的具體表現形式,在開放的社會傳播環境中有何倫理表現導致什么倫理危害,以及如何進行倫理糾偏,否則可能會陷入盲目抵制的錯誤思潮。
一、審美差異化的內涵與發展形態
審美差異化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現象,根植于每個人的獨特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之中,不僅體現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也反映了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以娛樂文化為中心的審美認知差異,更多是娛樂內容生產者生產內容差異帶來的審美差異化,娛樂內容生產者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歷史傳統和社會結構之中,對受眾的審美觀念、審美標準和審美偏好產生深遠影響。對美的認知是受眾對現實生活又高于現實生活的感知和體驗,傾向于主觀的感性,而主流審美標準反映著社會生活傾向于客觀的理性。無論是感性主觀的審美認知,還是理性客觀的主流審美標準,從體系建立到思想宣揚,兩者都需要合作共同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娛樂市場的良好發展。娛樂市場融合音樂、動畫、短劇等多種元素,形式多元,內容豐富,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多個領域,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與偏好,能夠巧妙地將嚴肅的主流傳統媒體與形象的視聽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呈現多元化的娛樂內容給受眾選擇,打破以往單調、刻板的傳播模式,不同受眾群體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出現審美差異化。在差異化的傳播背景下,陳世華、余思喬學者認為,人們滿足于速度帶來的快感,習慣了即刻消費與及時享樂,難以停留,又難以凝
思[1],娛樂內容夾雜著美丑混雜的審美價值,受眾在碎片化時間快速接收信息無暇主動發現娛樂文化中正向審美的一面,更多在流量至上的娛樂內容影響下隨波逐流,在流量算法下推送娛樂內容逐漸走向異端出現審美差異。
二、娛樂文化審美差異化的非道德現象
社會環境不斷變化當中,消費者追求的物質生活極為豐富,逐漸解構傳統生活方式,消費主義宣揚精致的生活方式不斷催生新的消費欲望,潛移默化改變著年輕人對審美的觀念,為娛樂文化的發展繁榮提供了市場,如今娛樂市場不僅是多元文化的匯集地,也是市場差異化、社會文化個性化等的意見匯聚。
(一)在市場的迎合下,娛樂內容媚俗化
鄭根成教授認為,娛樂化與媒介資本介入有著極強的互動性,娛樂化促進了媒介資本的介入,而媒介資本介入則加速了娛樂化的進程,與這一問題相關的問題是:傳媒在媒介資本的操控下,在制作與運營下都完全市場化,傳媒迎來了一個全新的媒介經濟時代[2]。發達的網絡環境中娛樂文化的傳播方式多元化,每個人都可以是娛樂文化的傳播者和發布者,不再受傳統大眾媒介的限制,更多強調的是受眾感興趣的內容選擇與反饋意愿。近年來,眾多短視頻平臺快速崛起,個性化和差異化的推送內容迎合大眾趣味,能看到許多無論成年還是未成年人內容生產者,傳達的娛樂是媚俗而不是美,給受眾帶來一時的消遣。
(二)將偶像當作極端商品化,帶動粉絲經濟盛行
娛樂內容的審美差異化在一定程度上帶動粉絲經濟,發展成將偶像當作商品被符號化。資本市場利用偶像的流量推出更有效、更精準的營銷策略,使其經濟效益以廣告代言等方式與商品捆綁在一起,資本市場也意識到消費群體不再局限于追星的青少年,而且面向更有消費能力的不同層級群體。通過將偶像商品符號化讓更多愿意追逐其崇拜偶像的粉絲買單,產生偶像輸出符號化信息價值來滿足粉絲欲望幻想的社會現象,粉絲通過購買偶像代言的產品產生貼近崇拜偶像的心理幻覺,從而帶動消費。媒介環境利用粉絲的消費能力將偶像符號化來提高產品銷售量,最終導致商品消費是偶像崇拜。輿論市場的操控下,使偶像擁有越來越多的流量,爆火后的偶像被當作商品,繼續被媒介環境利用一定程度上帶動粉絲經濟,形成一種循環往復的閉環。
(三)過度依賴審美泛化的娛樂內容,社會風氣去道德化
個性化、碎片化的傳播讓這個以顏值為王、流量為王的泛娛樂時代,毫無影視拍攝經驗的流量爆火“偶像”轉型拍攝影視作品,節目制作方利用流量大力宣傳和過度炒作,其結果無疑會沖淡觀眾對影視作品藝術價值的欣賞,過度關注“偶像”而非影視作品本身。朱貽庭教授提到,“去道德化”大量表現在對社會大眾影響最大的大眾文化、大眾傳媒(影視大片、大眾娛樂、消費廣告、互聯網等)領域。只求感官刺激、票房價值、廣告效益、情感發泄,不考慮社會效應,社會責任,拒絕道德維度和道德評價,重“形”而輕“神”[3]。在未成年人面前傳播鄙夷“道德教化”的現代文明,主流價值會被先入為主的惡搞所顛覆,在傳播基本的道德教育和民族文化傳統會被輕浮的社會風氣進行另類的解讀,從而導致現代文明走向歷史虛無主義。
三、娛樂文化審美差異倫理失范下的危害
隨著審美差異化帶來的娛樂內容傳播發展和媒介傳播的普遍性,他國娛樂文化對人們生活的滲透、干預與影響越來越大,并直接影響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道德情操。
(一)媒介手段的進步弱化了教育倫理
人類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創造了媒介技術,進而促使教育的產生,人類借助教育實現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不斷獲得滿足,同時產生新的需要,推動媒介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使教育形態向人性化的方向發展[4]。在新時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的傳播速度給人們的生活和道德倫理帶來復雜的沖突與矛盾,青少年通過開放的網絡環境接觸到各國文化,在還未塑造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就面對文化大爆炸時代的青少年,容易盲目追求自己熱愛的文化內容,被過度包裝的娛樂文化帶來的審美偏差影響,可能會造成漠視自己的國家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價值觀、人生觀。媒介手段作為傳播文化內容的中介,面對青少年更應該強調媒介手段帶來的教育功能,發揮教育倫理作用,更應該關注如何引導青年形成正確的倫理文化素養,不斷塑造青年審美標準追求,提高青年對我國的文化認同,堅定我國文化自信。
(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弱化了倫理約束力
在媒體傳播的娛樂文化信息中,娛樂內容生產者身著奇裝異服、行為舉止怪異,導致倫理失范現象發生。許多在審美逆流影響下的青少年在本該上學的年紀輟學開啟“練習生”生活。在娛樂文化市場中“小鮮肉”為了保持較高的商業價值,通過各種途徑維持高漲的人氣,不斷引導粉絲投票刷榜,增加曝光率,制造話題,煽動粉絲之間的爭端,引起一場場網絡罵戰,使娛樂內容生產者的社會責任感逐漸迷失在這種惡性競爭當中。大眾媒介傳播滿足差異化需求的娛樂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這樣的傳播違背了其肩負的社會責任,不僅大眾媒介,而且當代青年也逐漸被外來文化洗腦,以至于導致當代青年成長為具有引領性的社會榜樣也不能肩負起社會責任,缺少對社會的關注與熱愛。
(三)道德的滑坡弱化了網絡倫理規約
網絡環境的虛擬性讓人與人的交往不再是近距離的直接交往方式,消除時空的距離,使不同地域的人們可以在線娛樂,恰好網絡環境的隱匿性提供了極大的自由,任意隱藏自己真實身份的便利,遠離現實社會的道德約束,讓不法分子利用差異化特征成為新型詐騙手段。不僅在大眾媒介曾曝光此類案件,而且在自媒體飽和的媒介環境下,也逐漸出現模仿不同特征的性別以媚俗的娛樂文化信息傳播低級趣味,低級刺激性的娛樂信息吸引大眾眼球,使大眾不能辨析其中內涵的事態發展,長期只獲取表層的感官刺激,易導致缺乏對社會現象的深層思考,只看數據博得粉絲關注的表象發人深思。
四、新時代視野下審美差異化的倫理糾偏
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年輕一代擁有富足的生活物質條件,通過各類新型的電子產品追求娛樂性、刺激性的娛樂內容獲得精神滿足,仿佛電子產品成為身外的一個器官,每天不停重復刷著娛樂軟件成為生活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他國娛樂文化帶來的審美是一場慢慢滲透的文化入侵,從大眾媒介、短視頻平臺和受眾這三方面分析如何抵制差異化的審美。
(一)加強媒體倫理意識與媒介空間的重構
從傳統媒體到融媒體,再到智能傳播時代,在智能傳播時代大眾媒介更容易迅速捕捉追蹤社會訊息,報道的社會訊息層出不窮,在魚龍混雜的信息中仍報道具有道德正當性和價值合理性的社會訊息,說明大眾媒介有不被社會力量影響和束縛的地位和眼界。在道德層面,大眾媒介在傳播過程中具有被關注與討論的必要特征,直接沖擊倫理與社會層面的梗阻,引起大眾輿論,因此更需要尋求大眾媒介主動傳播和受眾實時反饋兩者的平衡,重塑大眾媒介專業信念。在媒介空間中,塑造偶像出現的倫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沒有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要讓年輕偶像在思想上要立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擔起有利于社會和受眾道德完善的精神偶像的責任。對偶像的塑造、推廣、發展,離不開受眾的監督和外部環境的規制,以達到服務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最終目的,堅守媒介倫理最后的底線。
(二)培養短視頻平臺內容傳播的倫理意識
創作者應堅守倫理自律,踐行網絡法律規定與網絡倫理約束,提升娛樂傳播的道德自覺,而不是隨波逐流地追求媚俗低級的感官刺激。近段時間某短視頻平臺刮起一陣新中式穿搭,許多短視頻拍攝者穿著中國的漢服、新中式服裝、旗袍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走在國外的街頭,引得許多外國人不禁駐足拍照,并贊嘆中國文化的魅力,宣傳中國文化的形式多樣,應該大力支持自媒體平臺自媒體人傳播利于我國大國形象的文化宣揚。自媒體等社會媒介應該發揮正確的價值導向,明確擔任“把關人”的社會責任,抵制惡俗、低俗趣味的傳播,在傳播方式上增加趣味,樹立道德意識、倫理意識、法律意識,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做好媒介傳播的“責任人”。
(三)提升受眾倫理文化素養
如今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可能隨手一拍的視頻傳到某個網絡平臺上就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圍觀點贊,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平臺也成為人們快速獲取信息的手段,便利的社交軟件大大提升了用戶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表達、傳播的能力,容易出現反面極端例子。評論區互懟罵戰常常在傳播娛樂信息的媒介平臺上常常看到,在輿論操控下的愈演愈烈,這樣的行為并不利于構建文明健康干凈的網絡環境。面對審美差異化的娛樂文化傳播,受眾應樹立理性的追星觀,對偶像崇拜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受眾自身不僅要提高倫理文化素養,面對海量的信息受眾應具備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提高受眾在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篩選和處理能力,同時對偶像傳播的內容給予有效的監督與評價,倡導理性參與輿論表達觀點,創建文明健康干凈的網絡環境。
結語
科技的進步讓現代受眾追求刺激低俗的娛樂文化,悄然入侵青少年的生活、思想,面對審美差異化帶來的傳播倫理困境,大眾媒介與娛樂內容生產者加強傳播娛樂文化時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創新技術結合,打造出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文化,也要加強大眾媒介與年輕偶像的社會責任意識,心中明確傳播內容是否符合傳播倫理,構建良好的社會傳播環境。同時,自媒體作為新時代主要傳播手段,也不應刮起“審丑狂歡”引領社會形成低級媚俗的審美,應發揮價值導向作用發出主流聲音,弘揚正能量,做好媒介傳播的“把關人”。受眾心中不能忘記自己國家的根本,面對外來文化傳播要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僅對大眾媒介、對偶像傳播內容進行監督,而且積極接受大眾媒介傳播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堅持走自己的路,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
本文系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健康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2024年課題《新時代高校學生生命健康教育的維護與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4RWB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世華,余思喬.走出效率至上的審美異化:短視頻的加速邏輯與減速調適[J].南京社會科學,2023,(12):93-103+129.
[2]鄭根成.傳媒娛樂化的倫理反思[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02):47-51.
[3]朱貽庭.正視社會生活中“去道德化”現象[C]//中國倫理學會.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2009:4.
[4]徐振國,魏同玉,謝萬里,等.媒介技術影響教育形態變革:歷程、規律及啟示[J].數字教育,2023,9(03):23-30.
(作者單位:廣西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