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用藝術作品”是一種同時擁有藝術性和實用性兩特征的智力創造成果。我國在法律上一直未曾明確規定保護實用藝術作品的路徑,這導致了司法審判中裁判結果不一、法律適用混亂的情況。實用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路徑需要綜合考慮其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分離性、藝術性的審美意義以及與其他知識產權的協調等問題。通過明確法律概念、統一判斷標準、厘清保護界限等措施,為實用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提供更加清晰和有效的路徑,強化對實用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對于促進藝術創作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獨創性;分離原則
引言
“實用藝術作品”這個概念由來已久,某些實用品除了有實用功能,還具有一定的美感,但對其一直未有一個明確的定論。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升,實用藝術品被市場廣泛需求,因此保護實用藝術作品在經濟社會中就變得尤為重要。實用藝術作品應符合何種條件才能受著作權法保護?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未明確規定,對此理論上和實務中都存在較大爭議。時至今日,實用藝術作品依舊未得到獨立的法律保護,仍面臨法律法規不完善、保護模式不統一、侵權認定困難等諸多難題。相關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或存在空白,法官在裁決時就可能面臨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增加了裁決結果的不確定性。在當前的文化創意產業背景下,保護問題日益凸顯,本文通過探究實用藝術作品保護存在的問題、挑戰,同時評析美國著作權法采用的“分離特性與獨立存在”原則,歐盟國家采用的“獨創性標準”,在借鑒美歐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于“分離原則”,進一步完善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
機制[1]。
一、實用藝術作品保護的現狀和問題
(一)實用藝術作品立法現狀
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問題的根源在于立法層面。這種法律條文間的不協調,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在保護實用藝術作品時的差異性和復雜性。為推動國際的交流合作解決知識產權沖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最終在1990年制定通過,第7條規定:“科學技術作品中應當有專利法、技術合同等法律保護的,適用專利法、技術合同法等法律規定”。暗含同一客體不能同時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雙重保護。1992年《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第六條的規定:“對外國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期,為自該作品完成起25年,美術作品用于工業制造的,不適用前款規定?!睂嵱盟囆g作品與美術作品做了區分。2011年修改草案將實用藝術作品列為著作權保護客體,但對于實用藝術作品的具體范圍未作規定。后又重新定義為“既具備實際使用功能又蘊含審美價值的作品”,巧妙地拓寬了“藝術”的范疇,使之包含了更為寬泛的“審美意義”[2]。《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第4次修正案終于在2020年發布,之前修訂草案中所有關于實用藝術作品的創新內容均未被采納[3]。這一曲折的立法歷程不僅揭示了實用藝術作品在法律保護上的復雜性,也促使人們深刻反思:在平衡實用藝術作品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以及協調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時,立法者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二)實用藝術作品司法實踐探索
在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未明確將實用藝術作品列為保護對象,但隨著類似案例的不斷增多在司法實踐與審判中逐漸形成了對其進行保護的共識。法院通常將實用藝術作品納入美術作品的范疇進行保護。在實踐中,面臨兩大立法與司法問題:
1.概念理解不一
法院雖逐步形成了實用藝術作品應具有實用性、藝術性、獨創性和可復制性的共識,但在具體案件中仍存在理解偏差。例如,將玩具設計圖紙和飛機模型誤歸為實用藝術作品,因為圖紙既有藝術性,又有指導設計的實用功能,但忽視了其實用性應指除信息獲取和裝飾外的功能。
2.審美意義標準模糊
法院要求實用藝術作品具有審美意義,但缺乏客觀、統一的衡量標準。藝術性要求常與獨創性混淆,且判定標準多樣,如是否可以量產、是否以實用功能為主要目的、公眾認知等。此外,部分法官在判斷時還額外考慮外觀設計專利制度,提高了獨創性要求,這在雙重保護制度下則會顯得多余。
(三)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中,判斷實用藝術品是否能獲得著作權保護的依據是分離原則,即評估其實用性與藝術性是否能夠相互剝離。在實際操作中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分離極為復雜,其核心難點在于,如何清晰界定作品中的實用功能與藝術成分。首先,從立法角度來看,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法規對這一問題作出具體規定;其次,盡管學術界在可分離性的判斷標準上已取得了一定進展,如物理上可分離與觀念上可分離兩種理論,逐漸獲得了廣泛認可。然而,觀念上可分離的標準依然顯得過于抽象,其判斷依據及實際操作方法仍需更多實踐驗證和深入研究;再者,在司法實踐中同樣遭遇了可分離性判斷標準不明確的困境,顯然,法官已意識到可分離性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只能刻意回避這一模糊地帶[4]。對此,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基于知識產權的“溝渠理論”,權利人選擇專利權保護就不能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進行保護;另一種觀點認為,專利權失效后,并不影響其作為著作權的保護對象進行保護。目前,后一種觀點是司法實踐中的主流觀點。實用藝術作品通常結合了實用性和藝術性,使其保護面臨一定的復雜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實用藝術作品中的實用功能和藝術性部分在保護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疊。在某些情況下,同時受到專利法和著作權法的保護,需要綜合考慮兩種法律制度的保護范圍和力度,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護方式。
二、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理論分析
(一)分離原則的理論基礎
分離原則是著作權法理論的一項創新,基于3個基本原則:思想與表達二分法、非功能性原則、混同原則。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將思想觀念與具體表達區分,保護獨創性表達但不保護思想本身。思想包括基本表達要素、抽象內容和解決方案,其中抽象無形的思想通過具體表達后可受保護。因此,實用藝術作品受保護需將實用性和藝術性分離且獨立存在,即分離原則。非功能性原則主張保護時不涉及功能性成分,實用藝術作品的功能性要素應剔除,以防阻礙科技發展。此原則也明確了知識產權法間的界限,實用功能可在專利法保護或歸公共領域。混同原則指出,當思想表達受限、難以區分時,獨創性或限制性表達不受保護,旨在保證作者權利合理范圍,讓非保護客體回歸其本應所屬范圍[5]。若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表達受實用功能限制,即二者混同、難以分離,此時混同原則成為分離原則的基礎。
(二)分離原則在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中的適用
分離原則是指在實用藝術作品中,其藝術成分能夠與實用功能相分離,并且這種分離后的藝術成分能夠獨立于實用功能而存在。只有當滿足這一條件時,著作權法才會對該作品的藝術成分提供保護。這一原則意在排除著作權法對實用功能部分的保護,從而避免造成對實用功能的壟斷。在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中,分離原則的適用條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物理上不可分,思想上可區分
實用藝術作品的藝術要素與實用功能部分在物理形態上難以相互分離,但在更為抽象和深層次的思想層面上,這些藝術要素確實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且富有創造力的組成部分。因此,在評估實用藝術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法保護時,需要將其藝術要素從實用功能中抽離出來,進行單獨的考量。
2.藝術成分具有獨立性
分離后的藝術成分必須獨立于實用功能,即其審美意義和價值不應受到實用功能的限制或支配。故此,藝術成分才能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創作成果,從而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限定在具有獨創性的表達上。只有那些獨特且能夠以某種形式被感知或復制的美感部分,才能獲得著作權法的保護。實用藝術作品中的實用功能部分,由于其本身不屬于表達形式,而是屬于思想或實用目的的范疇,因此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6]。分離原則起到了重要的界分作用,它確保了著作權法保護范圍緊緊限定在具有獨創性的表達上,同時避免了對實用功能的過度保護。
三、對完善我國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保護的對策
(一)確立實用藝術作品為著作權獨立客體
在實用藝術作品保護面臨挑戰的背景下,將其視為獨立作品類型并設計具體精細的制度架構進行保護,確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路徑。美術作品和實用藝術作品的實際使用方式不同,美術作品關注的是藝術鑒賞、審美層面以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實用藝術作品側重于實現特定的實用功能審美意義并非主要目的[7]。
將實用藝術作品單列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客體,對完善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具有重大意義。實用藝術作品具有獨創性和可復制性,符合作品的構成要件,應給予著作權的保護。雖然專利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實用藝術作品保護的問題,但由于其新穎性要求較高,對于一些無法滿足專利法保護條件的實用藝術作品,需要著作權法來提供更為全面的保護。
(二)明確分離原則在藝術與功能分離問題上的內涵
某些情況下,實用藝術作品中具有功能性的部分和展示美感的部分可以在物理上相分離,另一些情況下實用部分和藝術部分相互融為一體。實用藝術從邏輯與排列組合的角度出發,藝術與功能的分離存在4種基本情形:完全可分離、物理可分、觀念可分、物理與觀念均不可分。其中,完全可分離因不符合整體分離原理的演變軌跡而被視為偽命題。在實用功能與藝術成分自然融合難以分離的情況下,著作權法的保護面臨困境,既需避免違背思想表達二分法,又需鼓勵創新發展。因此,分離標準的選擇關鍵在于剖析物理可分與觀念可分的合理性。
當藝術要素與實用功能可以從物理實體上分開時,藝術部分似乎并不依賴于實用功能,這可能導致將實用部分誤認為是作品載體而進行保護[8]。相比之下,觀念可分離標準更為合理。它首先澄清了作品與作品載體的關系,指出即使物理上不可分離,實用部分也并非藝術部分的載體。當兩者在觀念上分開后,藝術性仍然獨立存在,說明藝術性并未貢獻給功能性。在具體判定上,可以參照可替代性設計判斷方法,即當物品的獨特審美成分發生變化時,其實用功能不受影響,即符合觀念可分離。
(三)司法實踐上確立統一的標準
分離原則的核心在于界定著作權對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范圍。準確區分作品中的藝術表達成分統一藝術表達的判斷標準,深入剖析主觀主義、客觀主義及折中主義這3種不同的理論視角以及它們各自適用性和局限性。主觀主義傾向于作者的構思歷程和創作意圖,然而,這種做法可能導致著作權法的保護范圍過度擴張,以至于涵蓋了一些本質上屬于實用功能的元素,從而違背了著作權法旨在保護創意表達的基本原則??陀^主義標準則側重于將作品看作獨立的價值體,強調作品本身的獨創性和審美價值,而相對忽視作者的存在和創作意圖。
鑒于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各自存在的局限性,折中主義標準應運而生。折中主義融合了主觀主義與客觀主義的優勢,既考慮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構思過程,又重視作品本身的獨創性價值。在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中,折中主義標準能夠確保藝術表達在獨立于實用功能的同時,也能服務于審美目的,從而平衡各方利益。
在構建認定標準時,明確可分離的內涵是確保折中主義標準有效實施的關鍵。物理上可分的標準雖然直觀易懂,但可能混淆作品與載體之間的關系,導致對作品保護范圍的誤解。因此,我國應建立基于物理上不可分,觀念上可分的分離標準。這一標準認為,只要作品在觀念上能夠清晰地分離出藝術性與實用性,那么該作品就構成實用藝術作品,并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反之,如果作品藝術性與實用性無法分離,那么該作品就不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然而,思想上的可分離性判斷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且國內司法實踐并未形成統一的理論框架。為解決這一問題,可用“變化假設”檢驗法。這種方法通過觀察藝術表達變化對實用功能的影響來判斷作品的可分離性。具體而言,即找到藝術性變化影響實用功能的臨界點。確保在這個臨界點之內,藝術設計的自由替換和變化不會影響功能性,同時又能保護作品的藝術表達免受著作權法的過度限制。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加準確地判斷作品是否構成實用藝術作品,并為其提供適當的法律保護。
結語
針對實用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本文在重構“實用藝術作品”概念的基礎上,結合外國制度設計和司法實踐的經驗,為完善我國實用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提出建議。依據分離原則明確“物理不可分離”與“觀念可分離”的判斷標準,將藝術表達從原始作品中作為必要元素分離出來,以合理限制實用藝術作品的保護范圍。以實現對實用藝術作品著作權的有效維護,促進實用藝術品市場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志文.論實用藝術作品的獨創性判斷標準[J].中國版權,2023,(06):41-50.
[2]萬勇,李亞蘭.論著作權審判中的解釋方式[J].中國版權,2023,(02):54-60.
[3]馬忠法,謝迪揚.論實用藝術作品的重構及其保護制度的完善[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3(03):111-124.
[4]馮曉青.我國著作權客體制度之重塑:作品內涵、分類及立法創新[J].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22,9(01):80-96.
[5]劉文獻.美術作品獨創性理論重構:從形式主義到歷史主義[J].政治與法律,2019,(09):121-133.
[6]梁志文.論設計保護的功能性原則[J].現代法學,2019,41(03):138-151.
[7]馮曉青,付繼存.實用藝術作品在著作權法上之獨立性[J].法學研究,2018,40(02):136-154.
[8]何煉紅.知識產權的重疊保護問題[J].法學研究,2007,(03):59-70.
(作者單位:蘭州理工大學法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