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四條確立的第三人代為履行制度,賦予了債務人在履行合同義務上一定的靈活性,使其可以借助第三人完成義務履行。這在提高合同履行效率的同時,也引發了違約責任分配復雜的問題。債務人是否因第三人履行義務時的瑕疵而承擔責任,核心在于因果關系的認定,即債務人的違約行為與債權人損害之間是否存在法律上的歸責關聯。本文從因果關系的角度,結合司法實踐與理論學說,探討第三人代為履行場景下違約責任的認定邏輯與規則完善路徑。
一、第三人代為履行的責任認定基礎
(一)第三人代為履行的責任基礎
第三人代為履行制度提高了合同履行的效率,但也增強了違約責任認定的復雜性,尤其是在履行瑕疵或履行不能的情況下,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責任分配成為爭議焦點。
一是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法律屬性。從法律性質來看,第三人代為履行僅僅是履行方式的調整,而非合同主體的變更。債務人仍然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依然存在合同關系。在履行效果的歸屬上,盡管實際履行行為由第三人完成,但法律上仍將這一行為視為債務人的履行行為,因此履行結果的法律后果仍由債務人承擔。在履行瑕疵責任的歸屬上,如果第三人在履行過程未按照合同當事人的約定履行債務,那么債務人在原則上仍需承擔違約責任,除非債務履行的因果關系因第三人的獨立行為而被中斷。
二是責任基礎分析。在責任認定方面,債務人對合同履行負有最終責任,即使第三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合同未能達到完全履行,債務人通常也難以完全免責。這一責任分配邏輯主要基于多種原因。首先,合同相對性原則,合同義務僅存在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第三人并非合同當事人,因此債權人無法直接向第三人主張違約責任。其次,履行方式的安排,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本質是對合同履行方式的調整,而非合同義務的轉移。因此,無論履行方式如何變化,債務人履行合同的最終責任仍然存在。最后,債務人在安排第三人履行合同時應盡合理盡到選擇和監督的義務。債務人如果未盡合理注意義務,選擇履行能力不足的第三人履行合同或未對履行過程進行必要監督,則不能將第三人的行為作為免責理由。
(二)因果關系在違約責任認定中的作用
在違約責任歸責過程中,法官不僅需要判斷債務人的違約行為是否導致了債權人的損害結果,并且這種因果關系是否足以構成法律上的歸責依據。在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情境下,因果關系的認定涉及三方面因素。
一是債務人的行為是主要因素。如果債務人未盡合理注意義務,導致第三人履行不當并引發損害,則債務人應承擔主要責任。如果債務人未審查第三人的履行能力,或未監督履行過程,最終導致違約結果產生,則債務人應承擔全部或主要責任。
二是第三人的行為成為決定性因素。如果第三人在履行過程中擅自采取違背合同目的的行為,且該行為完全脫離了債務人的控制范圍,導致損害發生,則債務人的責任可能被減輕。
三是債權人自身的過錯。如果債權人在履行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過錯(如未能提供必要的協助,或在遭受損害后未采取補救措施),導致損害擴大,則債務人的責任可以適當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的行為在因果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法官應在責任分配上作出相應調整。
二、第三人代為履行中的因果鏈認定
(一)因果鏈的構建與債務人的責任
在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情境下,因果鏈的認定主要涉及債務人的違約行為、第三人的履行行為及損害后果三者之間的關聯。一是債務人的違約行為是因果鏈形成的起點。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債務人未能履行合同債務時,具有法律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基于特定法律關系代為履行。其中,債務人的違約行為與第三人的履行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債務人的不履行行為促成了第三人的履行行為,這一點構成了因果鏈的基本邏輯。
二是第三人的履行行為是否能夠實現合同目的以及是否引發額外損害,是因果鏈進一步延伸的關鍵。如果第三人完全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并未導致債權人遭受額外損害,則債務人在原則上仍需承擔違約責任,但責任范圍通常僅限于違約損害賠償,不涉及額外因果責任。如果第三人在履行過程中受履行方式、履行能力或履行條件的限制,導致債權人的利益未能完全實現,甚至造成更嚴重的損害,法官則需要進一步分析第三人履行行為在因果鏈中的作用。
例如,某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程公司)與某勞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勞務公司)簽訂建設工程分包合同,約定工程項目的勞務分包。在勞務公司未按合同約定支付工人工資的情況下,工程公司為保證工程順利推進,自愿代為支付工人工資。然而,工程公司在支付工資時未按合同約定的工資標準進行支付,導致部分工人工資低于約定標準,引發工人不滿。工程公司的履行行為并未給債權人帶來額外損失,并已部分實現合同目的,此時因果關系并未中斷。若第三人履行合同后債權人仍未實現合同目的,致使履行瑕疵引發財產損失問題,此時第三人的履行行為可能中斷債務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鏈。
三是因果鏈的形成還需要考慮債務人的預見可能性。即債務人能否合理預見其不履行行為會導致合法利益第三人介入履行,并可能引發后續風險。如果債務人可以合理預見此種不利后果,則債務人更難以提出因果鏈被第三人的履行行為中斷的主張。
(二)因果鏈的中斷與債務人免責
在某些情況下,第三人的履行行為可能成為損害后果的主因,使得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僅處于因果鏈的初始環節,從而導致債務人的責任范圍縮小甚至免責。一般情況下,因果鏈的中斷意味著債務人的違約行為與最終損害結果之間不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聯系,主要包括三種情形。
一是如果第三人的履行行為獨立于債務人的違約行為,且成為損害后果的決定性因素,則可能導致因果鏈的中斷。例如,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第三人因自身的過錯如重大疏忽、惡意行為或故意履行不當而引發損害后果,則第三人的行為可能被視為新的因果,從而削弱甚至中斷債務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債務人可以主張因果鏈已被第三人的行為中斷,進而減輕甚至免除其違約責任。
二是如果損害后果不可避免,即使債務人正常履行合同義務,也無法阻止損害結果的出現,則因果鏈可能因客觀原因而被中斷。例如,在債務人未履行合同義務后,合法利益第三人基于自身利益或法律授權代為履行,但受市場環境變化、政策調整或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其履行行為仍無法實現合同目的或已造成額外損害,則債務人可能因此免責。
三是如果債權人的行為對損害后果的發生起到決定性作用,使得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在因果鏈中僅處于次要地位,則債務人的責任可能被相應減輕。例如,債權人在合法利益第三人履行合同后仍采取不當措施,導致損害結果擴大,或者債權人明知債務人違約但未采取合理的補救措施,從而加重了損失,此時債權人的行為會被認定為影響因果鏈的重要因素,使得債務人的違約責任被部分減輕。
三、第三人代為履行責任的認定標準
(一)合理歸責原則
合理歸責原則要求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履行行為承擔一般性責任,除非其不僅能夠證明已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并且損害結果的發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債務人應充分評估第三人的履行能力、履行方式以及可能帶來的法律后果,如果債務人未能履行合理注意義務,即便其未直接實施損害行為,仍應對履行結果負責。例如,在一起涉及第三人代為償還債務的案件中,原債務人因資不抵債而未能履行還款義務,由其關聯公司代為償還。然而,該關聯公司并未嚴格按照合同約定執行付款程序,延誤了資金支付,使得債權人遭受額外損失。法院認為,雖然履行行為由第三人完成,但債務人未能有效保證履行的及時性與合規性,因此仍需承擔相應責任。
(二)直接因果關系標準
直接因果關系標準強調損害結果與債務人行為之間的緊密聯系。一般情況下,若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在損害后果發生過程中仍具有決定性作用,則債務人應繼續承擔責任。只有當第三人的行為成為損害結果的直接決定性因素,且債務人的違約行為已不再對損害后果產生實質性影響時,法官才能認定因果鏈中斷。
例如,在周某訴甲航空公司等航空旅客運輸合同糾紛案中,周某在甲航空公司官網購買了上海至奧克蘭的往返機票,后因甲航空公司取消原定航班,且將周某的航班調整為乙航空公司承運的航班。周某在辦理值機手續時,被乙航空公司告知公務艙超售,只能降艙乘坐經濟艙。周某為確保后續行程,選擇乘坐經濟艙,并接受了甲航空公司400元的現金補償。隨后,周某起訴甲航空公司,要求其賠償降艙損失1161元,最終法院判決甲航空公司賠償周某降艙損失500元。乙航空公司降艙仍為甲航空公司不履行債務在因果鏈上的延伸,且降艙行為屬于可以預見的瑕疵履行類型,法院判決并無不當。
(三)基于損失類型的責任界定
在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情況下,債權人可能遭受不同類型的損失,而損失的性質直接影響債務人的責任承擔范圍。一般情況下,若損失由第三人的履行行為直接造成,且該損害結果在履行債務過程中可以預見,則債務人仍需承擔違約責任。例如,第三人履行不當導致債權人的財產損失或履約進度受阻,這類損失通常被認定為直接損害,債務人難以免責。但是,若債權人的損失屬于間接損失,如履行延誤導致的額外成本,或履行瑕疵影響債權人的商業信用,法官在劃分責任時需結合因果鏈的具體認定標準進行分析。
結 語
在司法實踐中,因果關系的判斷標準直接影響責任歸屬,合理歸責原則與直接因果關系標準的結合有助于司法實踐中明確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的責任邊界。同時,損害類型在責任認定中同樣具有關鍵意義。若損害是履行過程中可以預見的直接損害,則債務人難以免責。但是,若損害的成因在于第三人的獨立行為或債權人自身的過錯,則債務人的責任可能被減少甚至免除。因此,在第三人代為履行的案件中,法官應結合具體的合同關系、履行行為及損害結果,合理界定因果鏈的影響范圍,確保責任分配的公平性與合理性。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