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者的權益保護意識日益增強的今天,快遞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快遞保價條款逐漸受到司法實務領域的廣泛關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快遞服務供應商對保價條款的解釋存在模糊性,不同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對保價條款的解讀存在較大的差異。如何科學嚴謹地解讀和適用快遞保價條款,已成為快遞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因此,本文闡述了保價條款擔保性的相關內容,分析了保價條款存在的法律問題,并提出了完善快遞服務合同保價條款的建議。
一、保價條款的擔保性
(一)保價條款擔保性的表現
首先,就條款的目的而言,由于要進行緊急損害的賠償,故其首要規定不是要求即時賠償,而是有義務來預防損害。并非所有的糾紛都適用保價條款,只有寄件人郵寄的物品價值較高或尤為特殊,才可以按照保價條款作出決定。通過保價條款加重快遞服務人員的責任,增強相關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
其次,除防范損失外,當事人商定保護措施的另一個目的和實際作用是合理彌補用戶的損失。根據快遞服務合同的適格性和性質有關的要求,快遞公司通常利用正式條款限制寄件人的權利。合同仍然規定賠償責任,但會在運單中事先寫明索賠條款,并由快遞服務人員將其作為一般賠償規則提出。
最后,保價條款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條款實施將被排除在不可抗力因素之外。一般情況下,如果出現不可抗力因素,就可以違約。但在合同中,供應商即使遭受即時損失,也無法免除協議規定的賠償責任。這一特性是保價條款給予的保證。
(二)對保價條款擔保性的認識
第一,明確保價條款為快遞服務合同的從合同。保價條款具備擔保性質,表明當事人雙方受到該條款的約束,結合寄件人與快遞服務人員之間成立合同的意圖,可視為該條款具有其獨立性(即獨立于快遞服務合同之外,屬于快遞服務合同的從合同),快遞服務合同一旦成立,寄件人給付了一定的保價費用,該保價條款便開始發揮作用。
第二,明確保價條款的獨立性。保價條款與快遞服務合同在性質上不同于普通的合同關系,僅關系合同的效力和延續性。保價條款的獨立性應表現在司法方面,即雖然以合同的形式存在,但由于沒有明確的協議,僅以合約的形式出現。保價擔保合同具有便捷性,訂立合同時不會再單獨訂立此合同。但是,該合同會以合同的形式存在,保價合同的成立取決于快遞服務合同成立生效。
二、保價條款存在的法律問題
(一)有關保價條款的法律適用問題
當前,我國法治體系建設相對較為完善。但是,在保價條款適用法律的認定方面,不同法院援引的法律規范并未完全統一。在劉某與遼寧某邦公司合同糾紛案中,法院主張在處理此類糾紛時應綜合考慮《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以下簡稱《郵政法》)的特殊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關于合同的一般性規定,以便更全面、準確地進行裁決。但是,在開某與某速遞公司合同糾紛案中,法院明確指出,由于當事人之間的糾紛明確屬于快遞服務合同糾紛范疇,因此應僅依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進行裁決。
這些不同的司法裁決實踐反映了快遞服務合同領域法律適用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處理涉及快遞服務合同的法律問題時,法院必須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和相關法律規定,綜合分析并審慎判斷。這表明在快遞服務合同領域的法律適用問題上,司法部門需要進一步增強法律規范的統一性和明確性,確保司法裁決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二)保價條款法律效力的判斷問題
在快遞運輸領域中,保價條款的法律效力問題仍然受到一些質疑。例如,在汪某與某速運公司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定保價條款有效。法院認為,盡管保價條款屬于格式條款,但快遞公司使用合理且醒目的方式,在合同簽訂過程中告知了汪某,且汪某選擇了保價。這表明汪某清楚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并對托寄的內存卡可能發生的損壞風險有所預見。因此,保價條款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可以被認定為有效。然而,在其他案例如某邦公司與某達公司運輸合同糾紛案中,法院則認定保價條款無效。法院認為,作為格式條款的提供方,某邦公司應當合理提請某達公司注意保價條款的內容。如果某邦公司未履行這一義務,那么保價條款應被視為無效。
(三)保價貨物的損害賠償標準問題
在確定賠償數額的過程中,賠償標準的設定是重要的前置條件。但是,即便在賠償標準已經明確的基礎上,賠償數額的確定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當事人舉證的難度較大。涉及無法提供充分證據來證明損失金額的當事人,法院不得不依賴案件的具體事實和公平原則進行裁決。
例如,在沈陽某物流有限公司順城區分公司與胡某某服務合同糾紛案中,原告胡某某利用訂貨單、POS簽購單、采購退貨單以及其與供應商工作人員和某物流公司快遞員的微信聊天記錄等證據證明自己的損失,加上該物流公司出具的快遞單與其主張相互印證,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因此,一審法院對胡某某的主張予以支持,并根據這一證據鏈條確定了實際損失的賠償數額。在陳某某與廣東某物流有限公司南海分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案中,陳某某雖主張損失金額為2800元,但由于其提供的證據不足以完全支持其主張,法院在綜合考量后,酌定判定物流公司賠償陳某某損失2500元。對于陳某某主張中超出該金額的部分,法院未予支持。這一判決體現了法院在認定賠償數額時對證據完整性和充分性的嚴格要求。同時,在陳某某無法完全舉證的情況下,法院也會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處理。
三、完善快遞服務合同保價條款的建議
(一)明確保價條款相關法律的適用
關于快遞保價條款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學術界和實務界存在不同的觀點。觀點一認為,此類糾紛應優先適用《郵政法》。該觀點基于快遞保價條款屬于民事侵權范疇,應受民事法律調整。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民法典》合同編和《郵政法》均為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普通法。但是,《郵政法》作為特殊法,在普通法和特別法均有規定的情況下應優先適用。因此,根據《郵政法》的相關規定,未保價快遞的賠償責任應按支付的運費的3倍金額進行賠償。
觀點二認為,法院處理糾紛時應適用《民法典》中關于貨物運輸合同的條款。快遞服務合同與貨運合同在將物品運送到約定地點并交付給指定人員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應視其為貨運合同的一種。然而,這一觀點在理論和法律證據上均存在爭議。盡管在司法實踐中快遞服務合同有時被視為貨運合同,并應用貨運合同的相關條款,但快遞服務與貨物運輸服務在屬性、市場準入規則、運輸物品條款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因此,人們不應簡單地將快遞服務合同等同于貨運合同。
盡管《民法典》并未為快遞服務合同提供專門規范,但不妨礙相關部門明確適用此類糾紛的法律。例如,《郵政法》第四十五條針對損失賠償問題進行了規定。但是,在涉及快遞服務合同保價條款爭議時,法院應參照《民法典》合同編的相關條款進行處理。同時,法院應認識到快遞服務合同的特殊性,在具體案件審理過程中應根據合同類型分別認定是否需要承擔違約責任。雖然快遞服務合同與貨運合同在某些方面相似,但兩者在屬性和經營活動調整的規范上仍存在區別。
(二)明確保價條款的法律效力
對于保價條款的效力,學術界分為有效說、無效說和效力待定說三種觀點。有效說認為保價條款并非因違反公平原則而無效,快遞公司應視保價條款為獨立義務,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保價條款旨在排除對方的主要權利,而非免除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責任或加重對方責任。無效說認為盡管保價條款并未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也是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達,但這并不足以證明其有效性。若快遞公司對用戶未盡到合理的提示說明義務,則保價條款的有效性將受到質疑。效力待定說中,部分學者持更為中立的立場,他們認為保價條款的實際效果應依據具體情況而定。保價條款的效力不能簡單地歸為“有效”或“無效”,法院應依據實際情況和合理的提示解釋進行判斷。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規定,若格式條款的提供方未能充分履行其提示與說明義務,則對方有權主張該條款不應成為合同內容的一部分。此規定作為保護訂入方權益的關鍵制度,適用于格式條款的所有場合,為訂入規則提供了明確的指引。此外,該條款還明確指出,若格式條款提供方未履行其法定的提示與說明義務,導致保價條款未被納入快遞服務合同,則該條款對雙方均無法律效力。這一規定為保價條款的效力判斷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三)適用舉證責任緩和規則
當快遞物品遭受毀損或滅失時,人們可以運用舉證責任緩和規則,妥善處理相關糾紛。首先,鑒于快遞服務的固有特性,當快遞物品發生毀損或滅失時,寄件人與收件人往往難以直接明確各自的責任歸屬。為了有效應對這一挑戰,引入舉證責任緩和規則顯得尤為必要。該規則的實施,能夠顯著減輕當事人的舉證負擔。
其次,舉證責任緩和規則允許法院在特定情境下靈活調整舉證責任的分配。在快遞服務糾紛中,這一規則的適用通常意味著快遞公司需要承擔相對更多的舉證責任,即快遞公司需要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其在物品毀損或滅失事件中不存在過錯,以支持其主張。
最后,舉證責任緩和規則的適用并不意味著完全免除寄件人或收件人的舉證責任。相反,雙方均有責任提供充分的證據來支持各自的主張。在舉證過程中,法院或仲裁機構將更加注重平衡雙方的舉證能力,確保雙方均有機會充分展示證據。通過合理應用舉證責任緩和規則,人們能夠以更加科學、嚴謹的態度,妥善處理快遞物品毀損或滅失所引發的糾紛。
結 語
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為電商經濟注入了新動力,促進了快遞行業的迅速崛起。但我國快遞服務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一些行業標準尚待完善,特別是以格式條款形式存在的保價條款已引起廣泛關注。同時,隨著電商經濟的發展,快遞合同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可由于快遞傳輸過程涉及多方主體,一些問題也逐漸凸顯,其主要原因在于相關配套環節未能與行業發展同步。對此,相關部門應盡快完善快遞服務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同時,將會更好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營造更為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